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发布时间: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上海证券报 地址: 上海市陆家渡路367号 邮编: 200127 房地产时报 上海市汉口路300号解放日报大厦25楼 少年日报 上海市长宁路491弄36号 上海金融报 上海市中山东一路23号二楼 上海侨报 上海市延安中路847号5楼 英文星报 上海市淮海中路200号淮海金融大厦20楼 新闻午报 上海市康定路211号20-21楼 上海农工商报社 上海市华山路263弄7号 松江报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镇乐都路339号电信大楼16楼 南方都市报 上海市九江路333号金融广场806室 上海商报社 上海市绍兴路54号 劳动报社 上海市昌平路700号 旅游时报社 上海市蒲汇塘路101号沪贵苑3楼303室《今日上海》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娄山关路55号203室 邮编:200335 电话号码:62759360 《国际市场》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33号 邮编:200002 电话号码:63212659 上海《东方经济》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22号 邮编:200002 电话号码:63260055 上海《上海工业》杂志社 《上海工业》杂志编辑、出版,承办《上海工业》杂志国内杂志广告业务。经营方式:服务。 地址:上海市江西中路181号512室-513室 邮编:200001 电话号码:63212810-2629 上海《中国港口》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12号415室 邮编:200002 电话号码:63280010 《现代工商》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香港路59号 邮编:200002 电话号码:63299535 《探索与争鸣》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卢湾区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401室 邮编:200020 电话号码:63728568 上海《现代家庭》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卢湾区嵩山路101弄7号 邮编:200021 电话号码:63264961 《上海故事》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卢湾区复兴中路597号北楼五楼 邮编:200020 电话号码:64710090 《故事会》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绍兴路74号《故事会》杂志社 信箱: 电话: 021-64375030 邮编:200020 《上海文化》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卢湾区淮海中路622弄7号 邮编:200020 电话号码:63271170 《大江南北》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延庆路4弄40号 邮编:200031 电话号码:64336609 《电影新作》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永福路52号 邮编:200031 电话号码:64335788 《萌芽》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吴兴路277号803室 邮编:200030 电话号码:64744176 上海《交际与口材》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长乐路325号 邮编:200031 电话号码:64313373 上海《开放月刊》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62号404室,405室 邮编:200031 电话号码:64375115 《上海环境科学》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钦州路508号 邮编:200233 电话号码:64365379 《上海滩》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延庆路141号 邮编:200031 电话号码:64715193 上海《电影故事》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322号 邮编:200031 电话号码:64332839 《上海中医药》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零陵路530号 邮编:200032 电话号码:64172934 《上影画报》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595号 邮编:200030 电话号码:64877100 《音像世界》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739号 邮编:200030 电话号码:64374101 《上海教育》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长宁路491弄36号 邮编:200050 电话号码:62400362 上海《流行色》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茅台路567号11室 邮编:200335 电话号码:62748598 上海《漫动作》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200号 邮编:200052 电话号码:62945286 《海上文坛》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巨鹿路675号 邮编:200040 电话号码:62891807 《电视电影文学》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安西路238号 邮编:200040 电话号码:62484525 《健康娃娃》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841号 邮编:200040 电话号码:62674215 上海《卡通王》杂志社 《卡通王》单月刊杂志。卡通动画创作设计及咨询服务,承办《卡通王》杂志国内杂志广告,文具,服饰用品,文化用品,非金银工艺品。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618号 邮编:200042 电话号码:32120324 上海《体坛纵横》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591弄3号 邮编:200041 电话号码:62716145 《上海电视》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651号 邮编:200041 电话号码:62584793 《上海文学》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巨鹿路675号 邮编:200040 电话号码:62471961 《大众心理学》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文科大楼1718号 邮编:200062 电话号码: 64396848 《研究与实践》杂志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市容环卫事业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进市容环卫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做好行业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 地址:上海市秣陵路100号2002室 邮编:200070 电话号码:63171930 上海《竞技》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邮编:200438 电话号码:65564078 《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 地址:上海市卢湾区淮海中路622弄7号 邮编:200020 电话号码:63272234

如何区分省级、国家级期刊

我也想知道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号码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科学系副教授 古学斌古学斌博士于1992年和1994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1999年他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执教于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也曾经是云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客座教授。 2001年他进入香港理工大学的应用社会学系,研究开始转向实务性研究。当中包括香港女工、老人、新来港人士、南亚族裔、下岗工人、贫困山区农民和少数民族等,积极提倡参与性行动研究。古学斌博士现为该系副教授和中国研究与发展网络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主任,也是英文国际期刊《中国社会工作期刊》的执行编辑。参与编写的著作:《男/女:女性主义书写的一次实践》 作者:古学斌   《实践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实践研究》 作者:古学斌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议题、新实践》 编者:古学斌,王思斌等   《本土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实践与反思》 编者:古学斌等古学斌博士,电话: (852) 2766 4553,电邮: hk

很想说我现在正在听他的讲座……O_o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在中国新闻出版署的网站上查不到。期刊名称 中国社会工作 期刊CN号 11-5701/C 主管单位 民政部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报社 文种 中文 发行范围 公开 出版状态

中国工作犬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四大警犬训练基地如下:1、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位于昆明市盘龙区,占地面积120亩,共有昆明犬、马里努阿犬和德国牧羊犬3个警犬品种。昆明片区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海南、西藏和重庆等5省2区1市。2、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位于南昌市新建县,占地面积200亩,有罗威纳犬、杜伯文犬和德国牧羊犬3个警犬品种。南昌片区包括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兵团等7省2区和兵团。3、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占地面积218亩,有史宾格犬、拉布拉多犬和德国牧羊犬3个警犬品种。南京片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等5省1市。4、公安部警犬技术学校:位于沈阳市北陵区,占地面积90亩,有德国牧羊犬和荷兰牧羊犬两个警犬品种。沈阳片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5省1区2市。扩展资料:警犬训练基地看似简陋,铁栅栏外就是茫茫戈壁,铁栅栏内,铺满石子的院落里,几个简易的木箱,还有一些铁制的道具,就是日常的训练场,训练更多是为了建立民警与警犬的信任度。德国牧羊犬体型高大、性格凶猛,比较适合防暴和处突;史宾格犬性格活泼、嗅觉敏感,擅长搜爆缉毒;而拉布拉多犬性格温顺,对毒品味道感觉强,平时多用于搜毒。10月份刚刚加入的小警犬拉布拉多犬与马犬,也肩负着搜毒与防暴的任务。警犬的来源主要以上级配发为主,也有自主繁殖、社会化繁殖的。每只警犬身上都配有独立芯片,扫描芯片后可以了解到这只警犬的所有身份信息。警犬都是在国家公安部备案的,有正式“编制”,它们的日常饮食也都由专业的警犬营业师给予饮食指导。一般服役8年,退役后可领养。参考资料: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_百度百科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_百度百科公安部警犬技术学校_百度百科 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_百度百科

中国公安部四大警犬训练基地:公安部将全国划分成4个片区,由4大基地进行管理和指导。 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位于昆明市盘龙区,占地面积120亩,共有昆明犬,马里努阿犬和德国牧羊犬3个警犬品种。昆明片区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海南,西藏和重庆等5省2区1市。 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位于南昌市新建县,占地面积200亩,有罗威纳犬、杜伯文犬和德国牧羊犬3个警犬品种。南昌片区包括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兵团等7省2区和兵团。 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占地面积218亩,有史宾格犬、拉布拉多犬和德国牧羊犬3个警犬品种。南京片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等5省1市。 公安部警犬技术学校:位于沈阳市北陵区,占地面积90亩,有德国牧羊犬和荷兰牧羊犬两个警犬品种。沈阳片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5省1区2市。我国共有8个品种警犬:昆明犬,马里努阿犬,德国牧羊犬,罗威纳犬,杜伯文犬,史宾格犬,拉布拉多犬,荷兰牧羊犬。由于性格、体形不同,8种犬在公安工作中各有侧重。扩展资料:警犬:经专门技术驯服用于侦察破案的一种工作犬。 犬很早就被用于防卫,近代渐渐用于侦查破案。犬具有高 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嗅觉,听觉,视觉器官的功能发育极为完善,能感知并分辨各种超微量的特定气味;对各种声 波均能敏锐感受,并分辨其强弱,测定声源方向及频率也非常精确。对于黑暗中较远距离的运动目标能分辨 其形状。经过训练的警犬还具有咬斗凶猛,奔跑迅速,忠 于保护主人,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本领和特性。因此它能在侦查、警卫工作中担任追踪,搜索,警戒,鉴别气味, 缉捕逃犯,获取罪证等特殊任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用警犬是同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侦查重大案件 时,凡有条件使用警犬的,均要用。警犬是在人的培训,管理,控制下发挥作用的。训犬员应受过专门的培养教育,具备生理学,动物学,侦查学,驯畜学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繁衍良种,训练出胜任各种任务的警犬。对担任不同任务的警犬,如追踪,捕咬的警犬与搜查毒品,走私物的警犬,要求不同, 培训的方法也不同。训练时多以外界的因素(包括机械动作,食物,声音等)为刺激物,反复刺激受训犬,使其建立巩固的条件反射,成为训练有素,听从指挥的警犬。现代警犬是由军事用犬发展而来的,早在奴隶制时期,犬就被用于战争,欧洲一些国家用犬进行防卫、直接攻击敌人,还有用犬传递信息或追踪搜索敌人等,为其军事目的服务。到十九世纪,欧洲许多国家有了军事搜索犬。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北郊,基地占地近200亩。南昌警犬基地位于,距市中心10公里,距火车站10公里,距机场25公里,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院内环境优美,绿化面积达80%,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园林化单位”。属正处于级事业编制,是公安部四个警犬技术工作单位之一,是集警犬繁育、训练、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警犬技术工作专业机构。南昌基地主要业务范围是以警犬繁育为中心,代表公安部主抓全国的警犬繁育工作,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训犬,同时负责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十个省(区)的警犬技术业务工作的指导。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城区北部,地处盘龙区黑龙潭,占地120余亩,基地绿化覆盖率达到70%,被昆明市政府授予“园林式单位”称号。基地成立于1981年,是公安部直属的专门从事警犬技术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事业单位,内设10个处、室。根据公安部确定的工作职能,基地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犬、马里努阿犬品种研究为特色,以国际间的学术、业务交流为抓手,以警犬技术服务于公安工作、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毒品犯罪的应用研究为重点,面向全国培训带犬民警、配发合格的警用工作犬和受训犬。人员编制为90人。在岗民警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5%,有专业技术职称者占5%,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3%,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1%,专业技术人员中有5人享受国务院及部级专家津贴,7人进入公安部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专家人才库,88人次获得公安部记功、嘉奖奖励。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位于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现有土地面积55万平方米(约2亩)。是公安部直属的专门从事警犬技术及相关技术研究的事业单位,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唯一从事警犬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它成立于1981年,其前身是中央民警干校南京警犬训练队。全所共设十二个科(处、室)。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位于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现有土地面积55万平方米(约2亩)。是公安部直属的专门从事警犬技术及相关技术研究的事业单位,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唯一从事警犬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它成立于1981年,其前身是中央民警干校南京警犬训练队。全所共设十二个科(处、室)。根据公安部的职能定位,主要承担良种繁育、教学训练、现场使用、犬病防治、饲料营养等方面的研究任务;负责全国警犬档案管理、技术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服务、国际间警犬技术交流和《中国工作犬业》杂志发行等工作。负责南京片区五省一市(江苏、上海、山东、安徽、浙江、福建)的警犬技术业务指导和管理;为公安实践部门提供警犬技术鉴别,安全检查等技术支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警犬   百度百科: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   百度百科: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 百度百科: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

理论上来说是不一样的。工作犬是指训练合格后才能出具证明,而不是该犬的出生证。

雪狗兄弟,灵犬莱西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官网电话

建议你到专业网站上去咨询一下吧,这里关注较少的。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科学系副教授 古学斌古学斌博士于1992年和1994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1999年他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执教于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也曾经是云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客座教授。 2001年他进入香港理工大学的应用社会学系,研究开始转向实务性研究。当中包括香港女工、老人、新来港人士、南亚族裔、下岗工人、贫困山区农民和少数民族等,积极提倡参与性行动研究。古学斌博士现为该系副教授和中国研究与发展网络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主任,也是英文国际期刊《中国社会工作期刊》的执行编辑。参与编写的著作:《男/女:女性主义书写的一次实践》 作者:古学斌   《实践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实践研究》 作者:古学斌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议题、新实践》 编者:古学斌,王思斌等   《本土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实践与反思》 编者:古学斌等古学斌博士,电话: (852) 2766 4553,电邮: hk

《社会工作》是江西省民政厅主管、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大陆最早的一份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1263/D,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2-4828。1988年创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际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题写刊名,著名专家学者郑杭生、卢谋华、王思斌、王青争、孙士杰等担任学术顾问。被评为江西省首届优秀社科期刊,江西省一级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为推进社会工作学术繁荣,从2013年开始,《社会工作》改为双月刊。她立足中国大陆,以全球社会工作为研究视野,关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栏目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学者论坛、理论新探、实务研究、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方法、社会福利、大学生论坛,以及研究述评、书评等。专题讨论:针对当前社会工作发展中某一亟待破解的问题,提出跟进的理论与对策。学者论坛:介绍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心理等应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论新探:介绍、展示国内外社会工作最新的前沿理论。实务研究:针对社会工作实务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建设中的构建经验,探讨应对方略。社会调查:通过质性的、量化的方法,分析、发现社会发展和社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社会问题:分析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由贫困、犯罪、灾害,人口迁移,环境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系列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社会政策分析:研究分析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的政策,以及对弱势人群的福利制度安排,特别探讨中国大陆福利政策和制度中存在困境和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工作教育:总结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实务经验;探讨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理论和发展方位。社会工作方法:解析社会工作实务实施的操作流程与方法,特别注重发现和提炼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社会福利:解读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养老、医疗、就业、救助等领域的制度构建。大学生论坛:展示在校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的学习成果和学术创新。投稿须知(一)来稿文种必须为中文,符合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等专业领域的内容要求,均为原创。篇幅一般以8000~10000字为宜,重要的可达20000字。(二)来稿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以质选稿,择优录用。为保证文稿学术质量,用稿实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和编辑三审制。(三)来稿论述(叙述)符合专业规范,行文遵循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引用他人成果时均采用夹注加以注明,即引文后加括号说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页码。引文详细出处作为参考文献列于文尾,格式为:作者、出版年份、书名(或文章名)、译者、出版地点、出版单位(或期刊名或报纸名)。参考文献按作者姓氏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依A—Z顺序分中、英文两部分排列。英文书名(或期刊名或报纸名)用斜体。作者本人的注释均采用当页脚注,用①②③④⑤……标明。(四)稿件正文标题下分别是作者、作者工作单位、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附上英文题目和摘要。(五)文稿正文层次最多为5级,其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六)来稿中的图表清晰,符合出版质量要求。(七)硕士研究生及以下投稿者需指导老师写出推荐意见。(十)期刊有修改删节文章的权力,凡投稿者均被视为认同这一规则。不同意删改者,须在文中声明。(十一)参考文献示例[1]胡杨玲,周林刚,2012,《弱势群体社会工作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残疾人公共文化消费状况的调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2,《2012 年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3]张翠娥,李容,2011,《武汉市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社会工作》(学术版)第16期。[4] Tytler, A F,2001,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5]Brekke, S J,2012, Shaping a Science ofSocial Work,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2 (5)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学术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外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

1、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1947-1949)1947年10月,同济大学正式聘林竞成(时任附属中美医院院长)为同济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公共卫生学馆主任,此后学馆有了较大发展,人员不断增加,先后调入林寿梧、周德、张国高、张求精、陈炎磐等人。1950年,周有尚、杭敏荪毕业留校分配到公共卫生学馆工作,同时还培训了一批公共卫生技士和护士,如李植正、王祖铭、金珊英、管秀英、史可一等。2、中南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2-5)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9月份同济大学医学院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是年,在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的领导下,学院与武汉市卫生局共建武汉实验卫生所,作为公共卫生实习基地(所址:汉口瑞祥路1号,市传染病院原址),由张求精任所长、陈炎磐任副所长,并派人参加各业务组工作(如周德、张国高、李植正、王祖铭、金珊英、史可一等)。1953年因筹备教学需要,张求精被调回学校,先后由陈炎磐、周德任所长。1954年该所改为江岸区卫生防疫站。1955年,因建系及进行卫生专业教学,大部分人陆续调回学校,只留李植正、史可一等,将人事关系转到武汉市卫生局,但仍保持与江岸区卫生防疫站协作关系,作为学生实习和科研基地。1951年,公共卫生学馆开始承担中央卫生部下达的教学任务,如全国公共卫生学高级师资进修班(15人,1951—1952)、卫生干部专修班(56人,1952—1955)、公共卫生医师专修班(83人,1955—1958),以及承担医疗系本科、专科公共卫生学课程和毕业实习的教学任务。1953年,正式招收首届卫生系本科学生。为了筹办卫生系和准备卫生专业课教学,1953年5月决定将公共卫生学馆人员分为几个小组:即保健组织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和劳动卫生学4个教学小组,营养卫生学、妇幼卫生学和学校卫生学,因当时人数较少,组成一个联合小组,在卫生系成立以前,主要承担医疗系学生卫生学教学任务。3、武汉医学院卫生系(6-1985)解放后,党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卫生防疫人才的培养工作,50年代初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卫生部决定集中力量,在全国先办好六个卫生系。1955年山东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卫生系撤销,二个医学院卫生系部分教师及学生约250人调整来汉与公共卫生学馆合并,准备建卫生系。1955年5月13日卫生部下达[1955]卫教字第54号文,同意我校建立卫生系、医疗系和基础医学部。同年6月1日我校正式宣布建立卫生系,由林竞成教授任系主任(1958年后由蔡宏道接任),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教学计划设立了7个教研组:保健组织学(主任林竞成兼)、流行病学(主任张求精)、卫生学总论(主任蔡宏道)、环境卫生学(主任林寿梧)、劳动卫生学(主任陈炎磐)、营养卫生学(主任刘毓谷)、学校卫生学(主任朱文思)教研组。并先后建立了党、团、工会及系学术委员会等组织,金振涛同志为首任党总支书记,卫生系在党总支领导下进行工作,同年,卫生系教学楼(面积约2800M2)竣工。1957年,首届四年制卫生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改为五年制),留系任教达26人,又从外地调入一些教师,大大充实了卫生系的师资队伍。1956年,为了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的需要,经卫生部中央卫生研究院批准,在我系建立劳动卫生研究组,组织全校有关单位如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卫生、保健组织、生理、生化、内科等教研组,开展协作进行劳动卫生(工厂卫生)调查研究工作,卫生部每年拨给经费,并有专职人员编制。1960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劳动卫生研究组撤销,部分人员和设备调往有关单位。1962年,为了加强卫生专业临床教学,学院从两个附属医院抽调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科教学人员14人,组成卫生系临床教学小组,负责卫生系学生临床教学工作,教学基地设在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学生借住在市粮食学校,教学办公室也设在粮食学校,设秘书及辅导员各1人、工作人员和工人各1人。1968年“文革”期间,卫生系临床教学小组撤销,各科人员回医院工作,其他人员分别调往有关单位,卫生系学生临床教学工作由附属第一、二医院分担。卫生系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960—1961年与武汉市硚口区卫生防疫站建立系站协作,1965年又与硚口区一些工厂、街道、学校进行协作,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些教学活动被迫中断,当年也中断招生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系108名教职工,除下放农村安家落户、去“五七”干校农场劳动及下乡办教学点外,留系人员基本上分为卫生防疫和职业病防治两大组。1972年卫生专业恢复招生工作(三年制)。1973年7月医学院临时党委决定由马骏凯、刘学伦(1978年调学校科研处)、吴植恩、王峰同志任卫生系副主任,同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通知,同意蔡宏道教授任卫生系主任。为适应当时形势及教学需要,1973年对卫生系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是撤销原有的卫生学总论教研组和学校卫生教研组(1977年恢复),将保健组织学教研组改为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劳动卫生学教研组改为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营养卫生学教研室改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流行病学和环境卫生学教研组分别改为流行病学教研室、环境卫生学教研室。1970年12月根据国防工业发展需要,学校组织卫生系及两个附属医院部分医务人员成立“325会战”工业卫生科研组,承担七机部“325会战”任务。1973年3月学校领导决定该组划属卫生系领导。1978年湖北省教育局与石油化工局批准组建“325”工业卫生研究室,并修建科研楼房一栋。1979年“325会战”下马,学校下达文件将“325”工业卫生研究室改为工业卫生毒理研究室,1981年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实行统一领导。自1973年起,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即与有关工厂协作,建立了职业病门诊和病房,1975年又在附属第一医院(协和医院)设立职业病病房,1985年9月根据卫生部(85)卫科教高学188号文,与协和医院合作将原有病房扩充,并指派专人参加职业病专科门诊。1985年卫生部(85)卫防13号文件决定我校为华中地区职业病防治和人员培训中心。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期,环境科学在我国经济生活领域兴起,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群健康损害的发现,在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确立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1973]158号文件中要求“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专业和培养技术人才”,我院环境卫生教研室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具有医学知识的环保专业干部缺少,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从1973年开始连续举办了6期环境污染与卫生监测中高级培训班,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急需扩大队伍,输送高级专业人才,1978年,经湖北省教育局[教医(78)17号文]及卫生部[武医(78)45号文]批准正式建立“环境保护卫生专业”,同年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学生33人,1979年卫生部在成都“医学教育规划”会上将其更名为“环境医学”专业。同时,医学院批准增建: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监测学4个教研室和环境医学概论、环境医学统计、环境与卫生工程3个教学小组,为了保证卫生专业教学任务的完成,又组建了环境卫生学教学小组。1985年世界银行给卫生部贷款选定环境医学专业为特殊项目,并认定为全国环境医学培训中心,贷款近30万美元,添置了大批教学科研仪器。1980年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建立社会医学研究室。自80年代起,为了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学校批准逐步成立了一批研究室,如:1983年,流行病学教研室设立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1985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和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相继成立相应的研究室,1986年建立职业医学研究室,1988年学校批准成立职业医学研究所。1994年环境卫生学教研室成立了地方病学研究室。1984年,医学院党委决定卫生系为处系级业务部门并决定由梁浩材任系主任,张余庆任系副主任。1984年开始筹建妇幼卫生系,1985年学校正式招收妇幼卫生专业本科学生,筹建期间举办妇幼卫生进修班2期、妇幼卫生专业证书班1期,组织编写、出版专业教材8种。4、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986-4)1985年卫生部批准同济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1986年批准卫生系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2月学校正式任命文历阳副校长兼任院长,陈世蓉任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同时任命了社会医学研究所和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副所长及各教研室、研究室主任、副主任。1986年卫生部批准成立社会医学研究所,下设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居民健康、妇幼保健、老年医学、国际保健5个研究室及《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编辑部。1987年,学校党委批准,社会医学研究所试办健康教育后期分化专业,首届学生10人。1991年根据教学需要,学校批准增设健康教育教研室,人员编制不变;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改为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1989年,学校批准卫生统计教研室试办卫生统计学后期分化专业,首届学生12人。1987年,国家教委(87)教高字015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文件中,将环境医学专业列为国家统招专业(编号0202)开始在全国招生。1989年,国家教委(89)教高字021号通知,批准环境卫生(环境医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1993年,学校批准成立环境医学系。1976年医学院临时党委批准,成立了环境毒理学研究室。从80年代初,该研究室开始承担农业部及下属单位的新开发农药产品的毒理学评价工作,1997年,学院整合优势力量,向农业部、卫生部申报农药毒理程序评价资质,获准承担1-4阶段的评价工作。1988年5月,学校批准将1982年成立的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并入公共卫生学院统一领导。1990年9月,为了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经学校研究批准成立预防医学教研室,隶属公共卫生学院管理。1991年在妇幼卫生专业的基础上,成立妇幼卫生系并下设三个教研室:妇女保健学教研室、儿童保健学教研室、妇幼信息管理学教研室。为了适应我国妇幼事业的发展,于1995年开始招收妇幼卫生大专班(三年制)学生,于1997年开始招收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研究生课程班学生。1993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挂牌我校,陈学敏教授兼任分院院长。同年,由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儿童少年卫生学、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七个教研室组建成立了预防医学系,还成立了环境医学系,卫生事业管理学系,至此公共卫生学院辖四个系:预防医学系、环境医学系、妇幼卫生系、卫生事业管理学系,三个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所、社会医学研究所、职业医学研究所和一个中心: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成为拥有多种专业,不同层次教学和能开展较为广泛领域科学研究的公共卫生教学、科研、培训基地。经多年努力,1997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室通过湖北省计量认证,建立了“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中心”,并于1998年5月获卫生部批准,承担保健食品功能学与毒理学的检测、评价工作,这使实验室首次成为国家级实验室。2000年,保健食品功能学检测中心再一次通过卫生部专家组的复审。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5-)2000年5月,根据国务院、国家教育部要求,原同济医科大学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城市建设学院等四校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式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同年12月,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人字【2000】19号、22号文批准,公共卫生学院设立了“同济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和“伤害控制研究中心”。2001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招生目录,学校院系机构进行学科重组、调整,公共卫生学院设6个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社会医学系、卫生毒理学系;1个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卫生事业管理学系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划出,实验医学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整体并入环境医学研究所(图1)。同年,学院进行改革,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和教育职员制,学院有6位同志竞聘到领导岗位,周宜开任院长,张述林任院总支书记;陈建伟任党总支副书记;杨克敌、程茂金、邬堂春任副院长。有10位同志聘为教育职员,他们是:杨世秀、夏正刚、郑刚、刘慧明、阳琳、欧阳宁慧、林伟、李民、陈兴芝、李红桃。2002年1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通过由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基”实验室评估;同年3月,为了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经教育部批准,公共卫生学院成为全国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MPH)试办院校之一,并于当年开始组织学生报名和考试工作,首届招生103人;2002年11月,由环境医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北京环境医学研究所、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建设“环境与健康部级重点实验室”,获得通过。2003年11月,经教育部验收检查,公共卫生学院申报建设“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通过;2003年12月,学院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农药毒理研究中心”,副院长邬堂春教授兼任主任;石年、鲁文清教授任副主任;陈秀娜教授任技术顾问;2003年12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与武汉雄铭环境科技公司共同创建的“同济雄铭室内外环境及材料检测评估中心实验室”,经湖北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评审通过。2004年5月,学院组建了“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通过公开招聘,袁晶副教授被聘为实验室主任。2004年12月30日,学院正式成立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2005年7月,根据中共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校党(2005)24号文件精神,任命徐水平同志为公共卫生学院党总支书记,同时免去张述林同志院党总支书记职务。2005年8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儿少卫生与与妇幼保健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社会医学系等单位整体搬入原实验中心大楼办公,大楼内部按统一设计标准进行了装修、添置实验台和办公家具,总投资约400万元。2005年9月,根据教育部“关于2005年度生命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检查,评估等级为“良好类”。 聘周宜开教授为“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环境科学院院士魏复盛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任期至2010年10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自2006年起由社会医学系承办的原《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医学杂志》。该杂志为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学术类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06年5月,学院行政领导班子换届,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校党(2006)46号文通知,周宜开被聘为公共卫生学院名誉院长,邬堂春为院长,杨克敌、杜玉开、徐顺清为副院长。 公共卫生学院前身公共卫生学馆仅相当于一个教研室。1955年建立卫生系后才有正式的机构建制。1、1955年,卫生系设一个专业,7个教研组。2、1973年,卫生系设一个专业,5个教研室。3、1978年,卫生系设二个专业,10个教研室,3个教学组,2个研究室。4、1986年,公共卫生学院设二个专业,2个研究所,10个教研室,5个研究室。5、1993年,公共卫生学院设4个系, 3个研究所,1个培训中心,18个教研室。6、2001年,公共卫生学院设6个系,1个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7、2002年,公共卫生学院设6个系,1个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并拥有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 索引序列
  •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号码
  • 中国工作犬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官网电话
  •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