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四川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四川

发布时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四川

01——2001年03期 台湾专辑02——2001年06期 北京专辑 03——2002年01期 新疆4,澳门04——2002年06期 山西05——2002年01期 云南06——2003年01期 山东 07——2003年09期 四川专辑 08——2004年07期 大香格里拉09——2004年10月 贵州10——2005年5月 陕西11——2005年6月 陕西12——2005年9月 西藏13——2006年2月 青海14——2006年3月 青海15——2007年3月 江南16——2007年10月 塞北西域17——2008年5月 河南18——2008年7月 河南19——2008年8月 北京20——2008年10月 东北21——2009年4月 福建22——2009年5月 福建23——2010年1月 宁夏24——2010年2月 宁夏25——2012年1月 浙江26——2012年2月 浙江27——2012年10月 内蒙古1-2海南10新疆1-2重庆10西藏1-2河北

在四川地图上,一个明显的现象吸引了我,那就是东部密集的人口分布与西部辽阔的土地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这使我想起那条著名的“胡焕庸线”。它是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一条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北起黑龙江的爱珲县向西南延伸直到云南的腾冲,这条线把我国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上,也完全可以画出这样一条线,这条线北起平武,向西南延伸经雅安直到盐源县。就这条线两侧人口分布疏密之悬殊而言,四川简直就是中国的克隆。   为什么会这样?自然环境所致。四川的西部是青藏高原的东缘,横断山区的北部,这里是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的河谷,这里的气温和降雨条件,决定这里只能是游牧人的天下,不可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历史上只有少数民族藏族、羌族和彝族居住在这里。   不论是按自然,还是按人文,四川都自成两个区域,川西和川东。 这两个区域,对比强烈的不仅仅是人口的疏密和地貌的差异,更在于文化:一个文化是人们极其熟悉的,熟悉得好像面对“水煮鱼”和“五粮液”;一个文化是陌生和新奇的,新奇有如进入异域他乡。在四川,这两种文化没有任何中间过度直接对接在一起,可以说四川是中国文化差异最大的地方,借用一本小说的名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川西是康巴藏族的核心区,康巴藏族又是藏族中性格最豪爽、服饰最亮丽、文化最丰富的一支,许多现代人寻找异国风情,去川西感受到的文化差异也许大于去纽约和巴黎,尽管她不是异国。   川西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州,民国时期这里大致是属西康省的范围。   这三个州的面积加起来近3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东部两个省的面积,譬如:相当于两个山东。这样一片辽阔的土地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需要重新认识,尤其是对这里的雪山和冰川。   这次我去川西,考察了我心目中向往以久的几座雪山:贡嘎山、稻城亚丁3座神山、四姑娘山,也去了九寨沟。我的感觉是:九寨沟旅游十分火爆,像是城里的一个大公园。但贡嘎山、四姑娘山却相对平淡,尽管贡嘎山和四姑娘山距成都比九寨沟要近得多。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依我看主要是审美观的问题。   九寨沟的风景以水为主,瀑布、湖水这些美都是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已有的,但贡嘎山和四姑娘山的美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那是雪山及冰川塑造的地貌美,这种美的审美在传统文化中找不到,需要重新构造。   川西的景观还有一种是湿地,若尔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湿地之一,非常壮观,然而欣赏湿地的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的。   传统文化中对于雪山、冰川的看法是负面的。唐僧的原型——玄奘大师西天取经走过了许多雪山,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此有许多负面的描写。   川西是红军长征北上走过的地方,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许许多多的宣传报道突出了雪山、草地与人的冲突,刻画了雪山、草地令人望而生畏和人对此予以拒绝的一面。   无论是唐僧玄奘的西天取经还是红军长征都是有目的性的,是功利性的,唐僧是为了取经,红军是为了北上抗日。因此,用功利性的视角看雪山草地,必然是负面的,看到的必然是雪山、草地的险恶和残酷,但即使在长征中,也有人带着一种审美的眼光看雪山草地,譬如毛泽东。   如果以一种新的审美视角看雪山、草地,应该承认当年的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走过的是中国风光最壮丽的一片土地。   欣赏川西的雪山、冰川、草地,需要一场审美观上的革命,我们应当将传统中对于雪山、冰川、湿地的负面观念转变为崭新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主要是指对雪峰、冰川和湿地的美的认识,这种审美观的基础是现代科学而不是传统文化。   这种审美观突出的是对自然的敬畏,而不是对自然的把玩。   这种审美观带给人的体验包括了震撼、艰辛、跋涉、极限等词汇的语义,超越了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说起雪峰、冰川,西藏比川西要多得多,但川西地势较西藏低,高山大河又是相间排列,因此川西的雪峰相对高度比西藏的要高,又因为川西的植被比西藏丰富,到川西高山反应也不像西藏那样强烈,因此,从这几个方面看,川西比西藏更宜于欣赏雪峰和冰川。   因此川西的雪峰、冰川最有希望把中国人带入一个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

国家地理杂志四川专辑

《中国国家地理》推出17个省、1个直辖市、1个特别行政区的专辑澳门专辑(2002年第4期)北京专辑(2001年第6期、2008年第8期)福建专辑(2009年第3、第4期)贵州专辑(2004年第10期)海南专辑(2013年第1、第2期)河南专辑(2008年第5、第7期)江南专辑(2007年第3期)内蒙古专辑(2012年第10期)宁夏专辑(2010年第1、第2期)青海专辑(2006年第2、第3期)山东专辑(2003年第1期)山西专辑(2002年第6期)陕西专辑(2005年第5、第6期)四川专辑(2003年第9期)台湾专辑(2001年第3期)西藏专辑(2005年第9期)新疆专辑(2002年第1期)云南专辑(2002年第10期)浙江专辑(2012年第1、第2期)此外还推出过4个区域专辑:东北专辑(2008年第10期)江南专辑(2007年第3期)塞北西域(2007年第10期)青藏科考(2003年第10期)

在四川地图上,一个明显的现象吸引了我,那就是东部密集的人口分布与西部辽阔的土地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这使我想起那条著名的“胡焕庸线”。它是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一条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北起黑龙江的爱珲县向西南延伸直到云南的腾冲,这条线把我国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上,也完全可以画出这样一条线,这条线北起平武,向西南延伸经雅安直到盐源县。就这条线两侧人口分布疏密之悬殊而言,四川简直就是中国的克隆。   为什么会这样?自然环境所致。四川的西部是青藏高原的东缘,横断山区的北部,这里是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的河谷,这里的气温和降雨条件,决定这里只能是游牧人的天下,不可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历史上只有少数民族藏族、羌族和彝族居住在这里。   不论是按自然,还是按人文,四川都自成两个区域,川西和川东。 这两个区域,对比强烈的不仅仅是人口的疏密和地貌的差异,更在于文化:一个文化是人们极其熟悉的,熟悉得好像面对“水煮鱼”和“五粮液”;一个文化是陌生和新奇的,新奇有如进入异域他乡。在四川,这两种文化没有任何中间过度直接对接在一起,可以说四川是中国文化差异最大的地方,借用一本小说的名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川西是康巴藏族的核心区,康巴藏族又是藏族中性格最豪爽、服饰最亮丽、文化最丰富的一支,许多现代人寻找异国风情,去川西感受到的文化差异也许大于去纽约和巴黎,尽管她不是异国。   川西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州,民国时期这里大致是属西康省的范围。   这三个州的面积加起来近3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东部两个省的面积,譬如:相当于两个山东。这样一片辽阔的土地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需要重新认识,尤其是对这里的雪山和冰川。   这次我去川西,考察了我心目中向往以久的几座雪山:贡嘎山、稻城亚丁3座神山、四姑娘山,也去了九寨沟。我的感觉是:九寨沟旅游十分火爆,像是城里的一个大公园。但贡嘎山、四姑娘山却相对平淡,尽管贡嘎山和四姑娘山距成都比九寨沟要近得多。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依我看主要是审美观的问题。   九寨沟的风景以水为主,瀑布、湖水这些美都是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已有的,但贡嘎山和四姑娘山的美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那是雪山及冰川塑造的地貌美,这种美的审美在传统文化中找不到,需要重新构造。   川西的景观还有一种是湿地,若尔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湿地之一,非常壮观,然而欣赏湿地的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的。   传统文化中对于雪山、冰川的看法是负面的。唐僧的原型——玄奘大师西天取经走过了许多雪山,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此有许多负面的描写。   川西是红军长征北上走过的地方,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许许多多的宣传报道突出了雪山、草地与人的冲突,刻画了雪山、草地令人望而生畏和人对此予以拒绝的一面。   无论是唐僧玄奘的西天取经还是红军长征都是有目的性的,是功利性的,唐僧是为了取经,红军是为了北上抗日。因此,用功利性的视角看雪山草地,必然是负面的,看到的必然是雪山、草地的险恶和残酷,但即使在长征中,也有人带着一种审美的眼光看雪山草地,譬如毛泽东。   如果以一种新的审美视角看雪山、草地,应该承认当年的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走过的是中国风光最壮丽的一片土地。   欣赏川西的雪山、冰川、草地,需要一场审美观上的革命,我们应当将传统中对于雪山、冰川、湿地的负面观念转变为崭新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主要是指对雪峰、冰川和湿地的美的认识,这种审美观的基础是现代科学而不是传统文化。   这种审美观突出的是对自然的敬畏,而不是对自然的把玩。   这种审美观带给人的体验包括了震撼、艰辛、跋涉、极限等词汇的语义,超越了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说起雪峰、冰川,西藏比川西要多得多,但川西地势较西藏低,高山大河又是相间排列,因此川西的雪峰相对高度比西藏的要高,又因为川西的植被比西藏丰富,到川西高山反应也不像西藏那样强烈,因此,从这几个方面看,川西比西藏更宜于欣赏雪峰和冰川。   因此川西的雪峰、冰川最有希望把中国人带入一个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

01——2001年03期 台湾专辑02——2001年06期 北京专辑 03——2002年01期 新疆4,澳门04——2002年06期 山西05——2002年01期 云南06——2003年01期 山东 07——2003年09期 四川专辑 08——2004年07期 大香格里拉09——2004年10月 贵州10——2005年5月 陕西11——2005年6月 陕西12——2005年9月 西藏13——2006年2月 青海14——2006年3月 青海15——2007年3月 江南16——2007年10月 塞北西域17——2008年5月 河南18——2008年7月 河南19——2008年8月 北京20——2008年10月 东北21——2009年4月 福建22——2009年5月 福建23——2010年1月 宁夏24——2010年2月 宁夏25——2012年1月 浙江26——2012年2月 浙江27——2012年10月 内蒙古1-2海南10新疆1-2重庆10西藏1-2河北

中国地理杂志四川专辑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峡”专辑,9月推出“四川专辑”,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仅是CNG“认识中国”的高潮,也为以后10月特辑的推出奠定了基础。2008年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东北专辑”特刊。2009年推出《台湾专辑》

在四川地图上,一个明显的现象吸引了我,那就是东部密集的人口分布与西部辽阔的土地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这使我想起那条著名的“胡焕庸线”。它是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一条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北起黑龙江的爱珲县向西南延伸直到云南的腾冲,这条线把我国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上,也完全可以画出这样一条线,这条线北起平武,向西南延伸经雅安直到盐源县。就这条线两侧人口分布疏密之悬殊而言,四川简直就是中国的克隆。   为什么会这样?自然环境所致。四川的西部是青藏高原的东缘,横断山区的北部,这里是海拔4千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的河谷,这里的气温和降雨条件,决定这里只能是游牧人的天下,不可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历史上只有少数民族藏族、羌族和彝族居住在这里。   不论是按自然,还是按人文,四川都自成两个区域,川西和川东。 这两个区域,对比强烈的不仅仅是人口的疏密和地貌的差异,更在于文化:一个文化是人们极其熟悉的,熟悉得好像面对“水煮鱼”和“五粮液”;一个文化是陌生和新奇的,新奇有如进入异域他乡。在四川,这两种文化没有任何中间过度直接对接在一起,可以说四川是中国文化差异最大的地方,借用一本小说的名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川西是康巴藏族的核心区,康巴藏族又是藏族中性格最豪爽、服饰最亮丽、文化最丰富的一支,许多现代人寻找异国风情,去川西感受到的文化差异也许大于去纽约和巴黎,尽管她不是异国。   川西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州,民国时期这里大致是属西康省的范围。   这三个州的面积加起来近3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东部两个省的面积,譬如:相当于两个山东。这样一片辽阔的土地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需要重新认识,尤其是对这里的雪山和冰川。   这次我去川西,考察了我心目中向往以久的几座雪山:贡嘎山、稻城亚丁3座神山、四姑娘山,也去了九寨沟。我的感觉是:九寨沟旅游十分火爆,像是城里的一个大公园。但贡嘎山、四姑娘山却相对平淡,尽管贡嘎山和四姑娘山距成都比九寨沟要近得多。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依我看主要是审美观的问题。   九寨沟的风景以水为主,瀑布、湖水这些美都是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已有的,但贡嘎山和四姑娘山的美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那是雪山及冰川塑造的地貌美,这种美的审美在传统文化中找不到,需要重新构造。   川西的景观还有一种是湿地,若尔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湿地之一,非常壮观,然而欣赏湿地的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的。   传统文化中对于雪山、冰川的看法是负面的。唐僧的原型——玄奘大师西天取经走过了许多雪山,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此有许多负面的描写。   川西是红军长征北上走过的地方,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许许多多的宣传报道突出了雪山、草地与人的冲突,刻画了雪山、草地令人望而生畏和人对此予以拒绝的一面。   无论是唐僧玄奘的西天取经还是红军长征都是有目的性的,是功利性的,唐僧是为了取经,红军是为了北上抗日。因此,用功利性的视角看雪山草地,必然是负面的,看到的必然是雪山、草地的险恶和残酷,但即使在长征中,也有人带着一种审美的眼光看雪山草地,譬如毛泽东。   如果以一种新的审美视角看雪山、草地,应该承认当年的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走过的是中国风光最壮丽的一片土地。   欣赏川西的雪山、冰川、草地,需要一场审美观上的革命,我们应当将传统中对于雪山、冰川、湿地的负面观念转变为崭新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主要是指对雪峰、冰川和湿地的美的认识,这种审美观的基础是现代科学而不是传统文化。   这种审美观突出的是对自然的敬畏,而不是对自然的把玩。   这种审美观带给人的体验包括了震撼、艰辛、跋涉、极限等词汇的语义,超越了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说起雪峰、冰川,西藏比川西要多得多,但川西地势较西藏低,高山大河又是相间排列,因此川西的雪峰相对高度比西藏的要高,又因为川西的植被比西藏丰富,到川西高山反应也不像西藏那样强烈,因此,从这几个方面看,川西比西藏更宜于欣赏雪峰和冰川。   因此川西的雪峰、冰川最有希望把中国人带入一个欣赏雪山、冰川的新时代。

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

都很好!!!!!!!!!!!!!!!!!!!!!!《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作为中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外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较为出名的一本有关地理的杂志。 现任杂志社社长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总编辑为单之蔷。 《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创办的九个月后即开始发行。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 杂志每年发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尔有特版发布则不在此限。杂志的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之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这也使得这本杂志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新闻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纪初期,国家地理杂志即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当时罕见的彩色照片。 杂志的另一特色是经常提供高质量地图。国家地理学会的地图档案曾经为美国联邦政府所采用以弥补美国军方地图资源的不足。2001年国家地理发布了一套8张CD的合集,内容包括从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杂志地图。杂志订阅者对这本杂志的收藏爱好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大部分其他种类的旧杂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订阅者也可以选择全年合集购买。 1915年一月号国家地理杂志封面1960年开始, 杂志开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来的几年,杂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树叶饰纹。 1985年有一张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难民——一位用刺骨的绿眼看着镜头的年轻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后来变得非常著名。在美军击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发起人力寻找她。2002年,普什图族妇女Sharbat Gula被认出就是当年的那位女孩。她的故事被刊登在2003年三月号的国家地理杂志上。 综合杂志《华夏地理》 本/16元(订阅价)20元人民币(零售价) 寰宇新知 全球同步 ※创刊于2001年2月,涉及地理、生物、科技、考古等各方面内容,从多种角度深度报道不同主题。 ※每月特许精选美国《国家地理》专稿,与全球28个国际版本同步刊出 ※中国最具实力的期刊出版集团 “时尚”是我们的强力后盾 ※使用美国《国家地理》的全球统一版式(高*宽=254*175mm) 2007年7月开始,《华夏地理》杂志与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建立了正式的版权合作关系。创刊已有119 年历史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长期以顶尖的编辑品质成为世界期刊的典范,每个月为全球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提供了来自地球、甚至更远的角落的信息与体验,那封面上的黄色方框代表着一扇探索的窗口,通往我们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现在,中国大陆的读者终于也可以加入这全球探索的行列了。与《国家地理》版权合作以后,我们不仅在杂志的内容上能更加深入汲取这丰富的地理知识泉源,同时也将引进更多的活动与教育资源,在“增进与普及地理知识”上为中国读者尽一份力量。 另一方面,改版之后的《华夏地理》仍然将一贯地坚持关注中国的人与土地,从本地的角度为我们的读者提供最亲切和深刻的报道。中国广袤的土地有太多值得报道的素材、太多需要关注的问题、太多应该挖掘的事物,作为一本中国杂志我们会继续为满足中国读者的需求而努力。 因此,在我们封面上的那扇黄色的窗口其实是个双向的门户,它带领读者迈向更广阔的世界,也探索更深入的中国。

自己看看不就知道了!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中国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较为出名的有关地理的杂志。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

【杂志铺】国家地理杂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22年第四期

《中国国家地理》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6337,国内统一刊号:CN11-4542/p,邮发代号:2-806,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区朝阳区安外大屯路甲11号。《中国国家地理》原名为《地理知识》。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性的关于地理的月刊杂志。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其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 此书无论是从收藏、观赏、阅读等诸多方面都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本书极具阅读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身。无论对于从事专业地理的研究人员还是普通的地理爱好者或者中小学生都是很值得看的一本书。

你说的别的我没看过,我只看中国国家地理。但是这系列没有一本叫什么中国天文的,只有一本叫中国国家天文,但不是一个系列的。中国国家天文是国家天文台主办的,好像以前的杂志名叫《星空》。

中华遗产 华夏地理 不能肯定

  • 索引序列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四川
  • 国家地理杂志四川专辑
  • 中国地理杂志四川专辑
  • 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22年第四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