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表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表

发布时间: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表

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土壤通报》、《西南农业大学学 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坡度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面径流侵蚀的影响分析,《泥沙研究》2009年 第2期三峡库区典型岩溶山地土壤种子库研究——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 第2期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辅助教学个性化自主学习内容组织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北美五大湖区面源污染治理经验与启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11期三峡库区农业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评价——以Cu Pb和Zn为例,《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 第6期旅游活动对自然保护区游憩地带植物的影响,《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10期重庆农业生态系统中酸雨因子的特点及其影响,《中国环境监测》2008年 第4期水稻虫害智能预测模型及其应用,《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 第7期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战略思考, 《重庆国土资源》2008年 第4期土壤中根瘤菌定殖研究进展,《土壤》2008年 第2期分形理论在土壤肥力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土壤》2007年 第5期土地利用的生态位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 第z1期荒溪治理研究进展,《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 第5期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土壤的水分特性差异,《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 第5期重庆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 第1期绵阳科技城的工业经济发展,《经济地理》2008年 第2期精准农业中土壤养分分析的适宜取样数量的确定,《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 第2期一种解决BP网络过拟合的学习算法,《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1期稻田垄作免耕对土壤的中小团聚体孔隙分布的影响,《西南农业学报》2008年 第1期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污泥减量的生产性试验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 第3期未来区域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的重要命题:尺度依赖,《资源科学》2008年 第1期简析保护城乡结合部土地,《四川农场》2007年 第3期基于GIS的重庆市丘陵山地耕地质量评价与比较,《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 第11期重庆主城区市街绿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及管理对策,《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11期应用动态植被模型LPJ模拟中国植被变化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11期利用MCMP微生物制剂减少剩余污泥产量的研究,《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 第12期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管理中的应用与进展,《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 第1期不同养殖水体Cu的特征,《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 第11期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生态学报》2007年 第11期稻作区保护性耕作和小麦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 第10期岩溶山区不同岩性和地貌类型下景观斑块分布与多样性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 第3期岩溶区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 第5期重庆岩溶地区近4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9期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及启示,《国土资源》2007年 第9期基于管治理念的资源动员方式:浙江省土地整理的实践,《资源科学》2007年 第5期重庆岩溶山区脆弱生态环境与不同尺度土地整理模式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 第9期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 第8期工程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 第8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前景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 第8期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土地问题,《重庆国土资源》2007年 第4期集成GASA混合学习策略的BP神经网络优化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7期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生态环境》2007年 第4期大洪河水库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生态学杂志》2007年 第6期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 第6期基于GIS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建立与检验,《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 第5期基于JavaSpace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集成模型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5期保护性耕作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 第5期重庆岩溶区土壤景观多样性,《生态学报》2007年 第5期中国耕地警戒值的测算与讨论,《资源科学》2007年 第3期三峡库区优质柑橘产业带农户收益与土地管理实践的关系,《资源科学》2007年 第3期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中国植被NDVI与气候关系研究,《山地学报》2007年 第1期集成GASA混合学习策略的BP神经网络在水稻虫害预测中的应用,《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 第4期三峡水库消落区对库区水土环境的影响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1期简析保护城乡结合部土地,《农村经济》2007年 第3期酸雨对紫色土氮磷淋失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 第1期家庭承包制下土地流转的农户解释:对重庆不同经济类型区七个村的调查分析,《地理研究》2007年 第2期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剖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1期垄作免耕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土壤学报》2007年 第2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是核心的好不好。

哪里不知道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

有全日制在校生19613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7779人,硕士研究生1095人。重庆师范大学隶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校园面积2804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老校区和北碚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重庆大学城内,背靠秀美的缙云山,地势平坦开阔,恢宏现代;沙坪坝老校区、北碚校区绿树成荫,雅致和谐,先后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单位”和“园林式单位”称号。 学校创办于1954年。50多年来,虽几经调整,学校始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秉承“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践行“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立足重庆、面向西部,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多渠道服务社会,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现已发展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23个学院,有4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19613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7779人,硕士研究生1095人。学校是国家第三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两个国家级基地依托单位。有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11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重庆高校工程中心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还设有重庆市普通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幼儿教育教师市级研修培训基地、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汉语国际推广培训基地,以及重庆市运筹学会、重庆市文学学会等10多个学术团体。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具有正高级职务教师145人、副高级职务教师345人, 4%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模范教师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3人,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后备人选11人。 学校抢抓机遇,建设大学城新校区,拓展办学空间,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教学基本设施齐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三个校区各有1个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28万册。校园网覆盖连接三个校区。 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及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方向分流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了以“三主线”和“六环节”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管理,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十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21项,重庆市精品课程10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3个专业被重庆市批准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影视制作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十五”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37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4项,省部级项目360项;共发表学术论文8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72篇,出版著作528部(本),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9项。学校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今日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教育部社科司、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勤学善思,求是致用”的优良学风,推行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三年,学校累计在册学生社团80个。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科技文化活动竞赛中获得全国性奖项206项。学校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学校把握教育国际化趋势,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印度尼西亚、卢旺达等国创办“汉语师范学院”、“孔子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成为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PEN项目)的成员。 50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近十万名各类毕业生。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据对重庆市的调查,全市一级示范幼儿园现任园长中90%为我校毕业生;主城区小学特级教师的50%、小学骨干教师的60%均为我校毕业生;沙坪坝区中小学中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教师的3% 、拥有特级教师称号教师的5%和现任中小学校长的60%均为我校毕业生。毕业生的优秀代表有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马志明等。 历经50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立教无类,育师有道,构建完备教师教育体系,矢志服务巴蜀基础教育”和“修己达德,朋辈互喻,推行‘五自’教育,熔铸学生优秀特质”的鲜明特色。当前,学校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314总体部署”,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建成特色鲜明、西部前列、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努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不是核心

2001年到2013年,共承担科研项目1371项,其中承担国家“ 973 ”和“ 863 ”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58项,省部级项目527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300余篇,其中被SCI、EI 、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超过900篇。,出版著作528部(本),科技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人文社科三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社科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79项。学校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被教育部社科司、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截止到2013年11月12日,重庆师范大学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中心、5个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市级创新团队、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最优化与控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工程中心活性物质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4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重庆市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运筹学与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运筹学与控制论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光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重庆高校生物活性物质工程研究中心。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特殊教育专题资源数据库(立项建设)、重庆市抗战文史专题资源数据库(立项建设)、空间整合社会科学(SISS)重点实验基地(立项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系统分析与仿真研究基地(立项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基地(立项建设)、数字旅游实验室(立项建设)、现代英语与教师教育研究基地(立项建设)、幼儿教育研究基地(立项建设)。此外,学校拥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两个国家级基地,重庆市普通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幼儿教育教师市级研修培训基地、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汉语国际推广培训基地、中德(重庆)职业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职教师资培训集团、重庆市管乐师资培训基地等多个市级基地。以及重庆市运筹学会、重庆市文学学会等10多个学术团体。 截止到2013年11月12日,重庆师范大学有1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个中职硕士学位授权、1个高师硕士学位授权,涵盖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十二五”市级一级重点学科11个、“十五”、“十一五”市级重点学科11个。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部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部分硕士学位授权点 伦理学 政治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特殊教育学 文艺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专门史 世界史 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基础数学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数量经济学 系统理论 系统分析与集成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动物学 植物学 水生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态学 微生物学 理论物理 光学工程 凝聚态物理 旅游管理 美术学 专业硕士学位(8个)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 学科教学(政治)。农业推广硕士:养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蚕桑学、水产养殖、特种养殖)。中职硕士:旅游管理、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2010年9月,新增专业硕士授权点六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旅游管理硕士。11个市级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动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地理学 、专门史、旅游管理、特殊教育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系统理论。校级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教育学原理、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自然地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截止到2013年11月12日,重庆师范大学有19门市级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12个市级教学团队、7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同时“重庆旅游学院”、“重庆音乐学院”、“重庆幼儿师范学院”、“重庆特殊教育学院”也依托学校设立。截止到2013年11月12日,学校教师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7项。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14项、重庆市一等奖24项、重庆市二等奖66项;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3项、重庆市一等奖6项、重庆市二等奖3项、重庆市成功竞赛奖9项。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21项,重庆市精品课程10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3个专业被重庆市批准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影视制作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校园面积2804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和北碚校区。三个校区各有1个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54 万册,电子图书24644GB。重庆师范大学老校区在沙坪坝区,现主体部分在大学城校区,另有北碚校区、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工程指挥部西南的校区、合川区学府路9号的涉外商贸学院等设施。校园网覆盖连接三个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重庆大学城内。

一、重庆师范大学王牌专业介绍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旅游管理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汉语言文学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食品质量与安全重庆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特殊教育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生物科学、广播电视编导、特殊教育、小学教育、生物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十二五”市级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动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地理学 、专门史、旅游管理、特殊教育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系统理论“十一五”市级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特殊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门史、运筹学与控制论、人文地理学、动物学、旅游管理“十五”市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人文地理学、系统理论二、重庆师范大学简介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是西部教师教育事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办学历史源于1906年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学校198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获批硕士研究生推免单位,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学校始终秉承“立教无类,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恪守“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精神,立足西部、扎根重庆、服务全国,建立起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完备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起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两轮驱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三驾马车”,文化传承与创新、决策咨询与公共服务、科技攻关与应用转化“三大板块”的特色办学格局。师道尊严,彬彬济济。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二级学院,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5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留学生570余人。在职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和博士1000余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800余位。有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外杰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等国家级专门人才26人。有教育部重点人才工程人选、重庆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10余人次。踵事增华,锐意兴革。学校学科建设体系完备,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硕士学位一级学科覆盖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2个重庆市“一流学科”,14个市级重点一级学科;现有17个二级学院,72个本科专业。有数学与信息科学、文博与艺术文化、生命科学与绿色生态、智能材料与新能源、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教师教育等6大优势学科群。学校科研成果颇丰。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85项;发表ESI热点、高被引论文、三大检索论文2660篇,出版高水平专著166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等标志性成果59项,其中,“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科技奖的重大突破。学校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8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6项、国家级规划教材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4项。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三等奖,获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竞赛奖100余人。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等16个。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各类重大赛事中获得全国奖项283项。26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动汉语国际教育,3次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殊荣,在美国、英国、卢旺达、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举办“孔子学院”“汉语师范学院”,实现举办孔子学院的五大洲布局。学校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良,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森林校园、美丽校园。含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北碚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688亩。纸质图书270余万册,本地镜像电子图书104万种,本地镜像资源容量达55TB,数据库46个等。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科技核心期刊,《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2014“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报告”扩展期刊。学校是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4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拥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重庆)”等3个国家级基地,是全国“中德(重庆)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全国首批部校共建“重庆新闻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表怎么写

盛夏的果实—商贸系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那漫山遍野的灿烂向日葵,那随风而动的幽幽青草香,那傍晚炊烟袅袅的村庄,那崎岖蜿蜒的山间小路,那红旗飘扬的高家庄小学,那一切不可磨灭的景象,那一份不言而喻的感动,被永远的珍藏在我们的似水年华中。 为了响应中宣部和中共团委的号召,我系组织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为义务支教。 汾阳市属于吕梁地区,位于山西的西南偏远地区。虽然在“三个代表”理论指导和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下,经济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来说经济和教育水平还都相对落后。 学校里的教学设施残缺不全,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没有想到会差到什么都没有。但是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问题还是很关心,捐赠了电视,电脑,还有脚踏琴,希望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当地老师不懂操作和应用,这些设备基本上都闲置起来,连教室里安装的电视上都蒙上了厚厚的一层尘土。于是孩子们上课的方式依然还是很单调、枯燥、乏味。 我们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当天上午就根据当地小学的教学课程和自身特长,制定了所教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并新加了书法、健康教育,自然和写作。 英语课上,孩子们的发音很不标准。因为缺少和外界沟通交流他们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更何况英语?我们一次次,一遍遍耐心的纠正,终于使他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下课了,孩子们围成了一圈,却都不出声,只是腼腆的笑着。后来,一个男生大胆的问,老师,什么时候再上英语课?我们知道,孩子们喜欢了上我们的课。 语文课上,让孩子们造句,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疑问句:老师,你可以抱我一下吗?反问句:难道你不愿意抱我一下吗?她眼睛里流露出的期盼让人无法拒绝。拥着她瘦小的肩膀,心底里有股异样的暖流阵阵涌动。他们渴求拥抱是一种爱的表示,也是对我们努力的肯定。 课余时,孩子们非要拉我们去一个叫“南溪”的地方,那里有水有草、有鱼有虾,也许这些东西在其他人印象中并不算什么,但是在十分缺水的山区来说,那个地方无疑就是他们心中的天堂,他们要向我们展现的不是一片山,一片水,而是希望能跟我们一起分享最美好的东西。 我们问小学生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大部分孩子们都说:要像你们一样,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当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问为什么。他们说:因为你们。 在我们将要离开的前一天,很多人都收到了孩子们给的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就要走了,我心里很难受,真想让你们永远留下来。您以后还会回来看我吗?还有一个叫王静的小女孩偷偷的找到刘胜建,说:刘老师,你不是说我的头发很好吗,我把我的一根头发送给您吧。没想到无意间的一句话她会记得那么清楚。这份特殊礼物会在心底的最深处珍藏到永远。 当地电视台得知有一群大学生在小学支教的消息后来做过一次采访,新闻播出后,在汾阳市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这个暑假是我们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最有意义的一个暑假。我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和轻松的暑假,但是却收获了更多,也成熟了很多。第一次深入山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山里人的淳朴和热情,第一次登上讲台,第一次亲见山里娃对知识的强烈渴求,第一次明白了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我们在心底对自己说:毕业后当我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一:挣钱的辛苦 整天在公司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真的好无聊啊!好辛苦啊!在那时,我才真真正正的明白,原来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真的很不容易! 二:人际关系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 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三:管理者的管理 在公司里边,有很多的管理员,他们就如我们学校里边的领导和班级里面的班干部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管理,就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就要以艺术性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好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你班级里的同学们!要想让他们服从你的管理那么你对每个员工或每个同学,要用到不同的管理方法,意思就是说:在管理时,要因人而异! 四:自强自立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招"难!"意思就是说:在家里的时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顾,关心,呵护!那肯定就是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时候,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个人去解决,在这二个多月里,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现在,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 五:认识来源于实践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六:专业的重要性 选择了会计为专业的我,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这一环。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实践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在工厂里,数字绝对不可以出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的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时时保持着这种竞争状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企业会对每一个在厂的员工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在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上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损失。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为使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家乡建设做贡献,过一个祥和、文明、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根据团中央、团省委、学校党委、团委有关文件精神,在院党总支、团总支的总体部署下,经济学院积极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 活动的主题 今年寒假经济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共组织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两支团队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广泛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社会实践经历,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充分发挥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三、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经济学院今年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经济学院学科和专业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组队与就近就便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动形式重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由各年级(部)围绕以下主要内容组织青年学生就近就便参加。 (一)社区文化服务与社区需求调研活动。下学期,经济学院即将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计划。为确保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并建立长期机制,各个学院要利用学生返乡的机会,深入所属社区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和社区需求调查活动,重点掌握城市社区的各个类型、现状以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情况,总结了以往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步我院开展大规模的社区服务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学院不仅发动广大同学深入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各年级、班级还专门组织力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学生召开座谈会,汇总掌握有关情况,向院团总支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我院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各个年级的汇报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一次调研显示了青年大学生的社区优势,知识优势以及年龄优势,通过调研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不为所知的东西,获得了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考察访谈活动。我们组织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考察访谈活动,青年学生在学习考察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思想的伟大精神力量转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动现实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学习领会了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我院青年学生进行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考察访谈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技能优势和优良的政治素质,通过发放张贴宣传品、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积极为农民群众开展支教扫盲、文艺演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等多种服务,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农村基层,在服务中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党员、考察农村改革开放成就、与地方党政干部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生的积极变化,使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学习和借鉴新鲜经验,接受正面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1)组织留校学生深入学校附近的社区,宣传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事、做实事;(2)组织返乡同学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做贡献。 (四)“繁星计划”基层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组织大学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基础上,继续利用了寒假的时间,深入研究分析社会各方面状况开展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开学后各年级抓紧汇总了有关调查报告,择优上报院团总支参加评奖。 (五)寒假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利用的返乡机会,自主的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了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六)“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专题调研活动。“挑战杯”山东大学第九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全面展开。参赛学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时间,做好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立项准备,并投入项目运作。经济学院的各个系、各个年级重点准备了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做好了重点项目的论文撰写、调查实施和实验测试、实物制作等工作。下学期初,学院将选择部分优秀项目予以立项资助,备战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四、活动的特点 1、我院的本次活动将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实践,积极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的思想优势、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来推动农村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把社会实践与个人青春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今后学生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自发性和有组织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同学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去实践“三个代表”及科技下乡知识宣讲活动。 五、 总结 我们通过精心组织,认真发动以及同学的自发组织,各系、各年级的高度重视,充分发动,保证了大多数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使活动搞得扎扎实实、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结束后,各系、各年级写出了活动总结,通过开展“实践归来话成就”主题活动,组织了参加“三下乡”寒假社会实践学生展开交流,选树典型,加强宣传,扩大教育成果。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积累了经验,获取了各方面比较全面真实的材料,对以后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了素材。 参考资料: 高等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教育活动就是其中的一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作用凸显,并逐渐成为人类实践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种。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较高阶段,体现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活动。这项实践活动绝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的过程,还包括了实践教育。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体,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然和社会为客观对象,不仅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起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实践教育包括了科学实验(主要针对自然科学),和以认识和了解人类社会为目的的社会性实践。通过做实验、演示、模拟、观摩、参观、听报告、考察、走访与社会调查等方式来对书本知识进行反思。一般官方和媒体谈的社会实践就是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走向社会,以了解认识,考察体验社会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教育中,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发现和认识社会,社会为大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无数鲜活的案例,又为大学生上了最生动的一课,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个机构组织在行使自己的专业职能的同时也行使了教育职能。这是教育实践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对社会索取的表现。当然社会给予教育的支持绝对不仅仅是提供教案这么简单,还有很多种表现。但是无论如何,教育活动最终是服务于社会的,高校通过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与社会产生了互动。具体表现在:第一方面,青年学生到高科技地区去进行的社会实践把先进的思想方法和科技成果以及到当地,有利于当地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同时社会会对此作出反馈,大学生把这些反馈和问题带回到校园中,带回到实验室,才有利于他们有针对地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第二方面,青年学生向比较落后的地区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带去了知识和文化,有利于当地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有利于当地教育的发展。同时新时代的“上山下乡”可以让大学生通过体验艰苦的生活景况,更加全面完整的了解国情,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在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以后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为落后地区的教育和全面建设作一定的贡献。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社会实践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校园与社会没有绝对的界限。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过去与传统、现状与国情,也可以帮助其了解世界动态,这是一个纵横交错,校园与社会互动相间的系统工程。所以社会实践过程是一个永动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是一个“观于外、省于内、修于己”的动态演化过程。

一、重庆师范大学王牌专业介绍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旅游管理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汉语言文学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食品质量与安全重庆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特殊教育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生物科学、广播电视编导、特殊教育、小学教育、生物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十二五”市级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动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地理学 、专门史、旅游管理、特殊教育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系统理论“十一五”市级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特殊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门史、运筹学与控制论、人文地理学、动物学、旅游管理“十五”市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人文地理学、系统理论二、重庆师范大学简介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是西部教师教育事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办学历史源于1906年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学校198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获批硕士研究生推免单位,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学校始终秉承“立教无类,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恪守“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精神,立足西部、扎根重庆、服务全国,建立起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完备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起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两轮驱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三驾马车”,文化传承与创新、决策咨询与公共服务、科技攻关与应用转化“三大板块”的特色办学格局。师道尊严,彬彬济济。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二级学院,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5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留学生570余人。在职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和博士1000余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800余位。有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外杰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等国家级专门人才26人。有教育部重点人才工程人选、重庆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10余人次。踵事增华,锐意兴革。学校学科建设体系完备,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硕士学位一级学科覆盖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2个重庆市“一流学科”,14个市级重点一级学科;现有17个二级学院,72个本科专业。有数学与信息科学、文博与艺术文化、生命科学与绿色生态、智能材料与新能源、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教师教育等6大优势学科群。学校科研成果颇丰。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85项;发表ESI热点、高被引论文、三大检索论文2660篇,出版高水平专著166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等标志性成果59项,其中,“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科技奖的重大突破。学校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8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6项、国家级规划教材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4项。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三等奖,获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竞赛奖100余人。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等16个。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各类重大赛事中获得全国奖项283项。26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动汉语国际教育,3次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殊荣,在美国、英国、卢旺达、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举办“孔子学院”“汉语师范学院”,实现举办孔子学院的五大洲布局。学校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良,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森林校园、美丽校园。含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北碚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688亩。纸质图书270余万册,本地镜像电子图书104万种,本地镜像资源容量达55TB,数据库46个等。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科技核心期刊,《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2014“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报告”扩展期刊。学校是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4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拥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重庆)”等3个国家级基地,是全国“中德(重庆)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全国首批部校共建“重庆新闻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新版北大核心,中文核心;是立足于报道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研究成果、应用性科技成果以及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等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设有[三峡地区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运筹学与控制论]、[动物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等栏目采Q编:319+457-36

一、重庆师范大学王牌专业介绍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旅游管理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汉语言文学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食品质量与安全重庆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特殊教育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生物科学、广播电视编导、特殊教育、小学教育、生物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十二五”市级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动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地理学 、专门史、旅游管理、特殊教育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系统理论“十一五”市级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特殊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门史、运筹学与控制论、人文地理学、动物学、旅游管理“十五”市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人文地理学、系统理论二、重庆师范大学简介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是西部教师教育事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办学历史源于1906年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学校198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获批硕士研究生推免单位,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学校始终秉承“立教无类,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恪守“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精神,立足西部、扎根重庆、服务全国,建立起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完备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起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两轮驱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三驾马车”,文化传承与创新、决策咨询与公共服务、科技攻关与应用转化“三大板块”的特色办学格局。师道尊严,彬彬济济。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二级学院,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5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留学生570余人。在职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和博士1000余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800余位。有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外杰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等国家级专门人才26人。有教育部重点人才工程人选、重庆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10余人次。踵事增华,锐意兴革。学校学科建设体系完备,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硕士学位一级学科覆盖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2个重庆市“一流学科”,14个市级重点一级学科;现有17个二级学院,72个本科专业。有数学与信息科学、文博与艺术文化、生命科学与绿色生态、智能材料与新能源、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教师教育等6大优势学科群。学校科研成果颇丰。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85项;发表ESI热点、高被引论文、三大检索论文2660篇,出版高水平专著166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等标志性成果59项,其中,“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科技奖的重大突破。学校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8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6项、国家级规划教材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4项。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三等奖,获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竞赛奖100余人。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等16个。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各类重大赛事中获得全国奖项283项。26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动汉语国际教育,3次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殊荣,在美国、英国、卢旺达、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举办“孔子学院”“汉语师范学院”,实现举办孔子学院的五大洲布局。学校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良,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森林校园、美丽校园。含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北碚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688亩。纸质图书270余万册,本地镜像电子图书104万种,本地镜像资源容量达55TB,数据库46个等。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科技核心期刊,《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2014“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报告”扩展期刊。学校是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4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拥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重庆)”等3个国家级基地,是全国“中德(重庆)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全国首批部校共建“重庆新闻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新版北大核心,中文核心;是立足于报道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研究成果、应用性科技成果以及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等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设有[三峡地区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运筹学与控制论]、[动物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等栏目采Q编:319+457-36

重庆师范大学共有三个校区。地址和邮编如下: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有全日制在校生19613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7779人,硕士研究生1095人。重庆师范大学隶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校园面积2804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老校区和北碚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重庆大学城内,背靠秀美的缙云山,地势平坦开阔,恢宏现代;沙坪坝老校区、北碚校区绿树成荫,雅致和谐,先后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单位”和“园林式单位”称号。 学校创办于1954年。50多年来,虽几经调整,学校始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秉承“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践行“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立足重庆、面向西部,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多渠道服务社会,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现已发展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23个学院,有4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19613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7779人,硕士研究生1095人。学校是国家第三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两个国家级基地依托单位。有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11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重庆高校工程中心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还设有重庆市普通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幼儿教育教师市级研修培训基地、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汉语国际推广培训基地,以及重庆市运筹学会、重庆市文学学会等10多个学术团体。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具有正高级职务教师145人、副高级职务教师345人, 4%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模范教师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3人,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后备人选11人。 学校抢抓机遇,建设大学城新校区,拓展办学空间,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教学基本设施齐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三个校区各有1个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28万册。校园网覆盖连接三个校区。 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及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方向分流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了以“三主线”和“六环节”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管理,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十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21项,重庆市精品课程10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3个专业被重庆市批准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影视制作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十五”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37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4项,省部级项目360项;共发表学术论文8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72篇,出版著作528部(本),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9项。学校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今日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教育部社科司、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勤学善思,求是致用”的优良学风,推行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三年,学校累计在册学生社团80个。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科技文化活动竞赛中获得全国性奖项206项。学校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学校把握教育国际化趋势,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印度尼西亚、卢旺达等国创办“汉语师范学院”、“孔子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成为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PEN项目)的成员。 50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近十万名各类毕业生。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据对重庆市的调查,全市一级示范幼儿园现任园长中90%为我校毕业生;主城区小学特级教师的50%、小学骨干教师的60%均为我校毕业生;沙坪坝区中小学中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教师的3% 、拥有特级教师称号教师的5%和现任中小学校长的60%均为我校毕业生。毕业生的优秀代表有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马志明等。 历经50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立教无类,育师有道,构建完备教师教育体系,矢志服务巴蜀基础教育”和“修己达德,朋辈互喻,推行‘五自’教育,熔铸学生优秀特质”的鲜明特色。当前,学校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314总体部署”,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建成特色鲜明、西部前列、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努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不是核心

  • 索引序列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表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表怎么写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