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吕梁学院学报官网订阅电话号

吕梁学院学报官网订阅电话号

发布时间:

吕梁学院学报官网订阅电话号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说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幅画,是王维的《雪中芭蕉》;说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一首诗,无疑非李商隐《锦瑟》莫属,二者足以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绝世双璧。要说《锦瑟》这首诗之大,大得足以使你瞠目结舌。据黄世中先生《论王蒙的李商隐研究》(《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统计:   李商隐《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除作为经书的《诗三百》)解人最多、争论最大,聚讼最繁的一首诗。依笔者检索所列,自北宋刘攽至于清末民初之张采田,共七十余家、一百多条笺释文字,大别有十种解读。(《文史》第30辑)去年在《类纂李商隐诗校注笺评疏解》中又集腋新的资料,其诠释至少在十四解以上,一曰:“令狐青衣说”,有刘攽、李硕、计有功、洪迈、胡应麟、冯舒、施闰章等七家之解;二曰:“咏瑟”说,有邵博、苏轼、黄朝英、张邦基、胡仔、张侃、方回、姚隧、郎瑛、王世贞、冯班、吴景旭等十二家;三曰:“令狐青衣”和“咏瑟”调和合一之说,有许顗、刘克庄、都穆、屠隆四家;四曰:“咏瑟以自伤身世”说,有廖文炳、徐德泓二家;五曰:“情诗”说,有元好问、释圆至、胡震亨、周珽、钱龙惕、杜诏、胡以梅、陆鸣皋、纪昀等九家;六曰:“悼亡”说,有朱鹤龄、钱澄之、朱彝尊、王士祯、钱良择、查慎行、何焯(后转为“自伤身世”说)、杨守智、徐逢源、陆昆曾、孙洙、姚培谦、程梦星、袁枚、汪存宽、许昂霄、翁方纲、冯浩、梁章钜(后转入“自伤身世”说)、姚莹、陈婉俊、章夔、程韵篁、张采田(后转入“自伤身世”说)等共二十四家,为清代最多的一种解说;七曰:“自伤身世”说,有王清臣、陆贻典、何焯、徐燮、汪师韩、田同之、薛雷、姚燮、梁章钜、张采田等十家;八曰:“自伤兼悼亡”说,有杜庭珠、宋翔凤二家;九曰:“令狐恩怨”说,有吴乔、沈雄、史念祖三家;十曰:“诗序或自题其诗”说,有程湘衡、王应奎、纪昀(两说并存)、姜炳璋、宋于亭、邹弢、马长海等七家;十一曰:“伤唐祚或感国祚兴衰”说,有方文辀、吴汝纶二家;十二曰:“寄托君臣朋友”说,有屈复、林昌彝二家;十三曰:“情场忏悔”说,有叶矫然一家;十四曰:“无解”说,有孙绪、胡薇元二家。以上十四解八十八家,约二百条诠释,真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想必就这还会有遗漏,谁知道那些老古董们还会在哪些老古董里“作郑笺”呢?老古董暂且搁置一边,新鉴赏家们也来胪列排个队:   程千帆《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唐诗考素〉之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何林天《李商隐〈锦瑟〉诗解辨──义山诗研究之二》,《山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魏明安《评〈锦瑟〉诗的笺解》,《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周振甫《李商隐〈锦瑟〉诗初探》,《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张国光《试解〈锦瑟〉之谜──李商隐倾向李德裕党之一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李文初《李商隐〈锦瑟〉诗颈联发微》,《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李固阳《就〈锦瑟〉解与周振甫先生商榷》,《山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阎 琦《〈锦瑟〉新解》,《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谢光龙《李商隐〈锦瑟〉赏析》,《文汇》1982年第8期   黄世中《〈锦瑟〉旧笺综述》,《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李商隐的无题诗和锦瑟诗讨论综述》,《文史知识》1983年第4期   梁 枢《〈锦瑟〉新论》,《西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贾恩洪《考辩〈锦瑟〉 论笺〈无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4期   钟来因《〈锦瑟〉非音乐诗而是〈玉溪生诗集序〉──兼与梁枢同志商榷》,《西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张昌余《〈锦瑟〉诗旧说新证》,《当代文坛》1985年第2期   钟来因《论〈锦瑟〉为〈玉溪生诗集〉序》,《艺谭》1985年第3期   刘若愚《关于李商隐的〈锦瑟〉诗》,《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周圣伟《辞微意隐感慨深──李商隐〈锦瑟〉诗臆说 》,《中文自学指导》1986年第7期   邓韶玉《〈锦瑟〉而今得解人──欣读吴调公先生〈李商隐研究〉》,《上海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朱光潜《读李义山的“锦瑟”》,《美育》1987年第3期   李希炎《〈锦瑟〉·象征诗·朦胧诗》,《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周 蓉《李商隐〈锦瑟〉之我见》,《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张佐邦《李商隐〈锦瑟〉反思》,《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张迎胜《李商隐〈锦瑟〉诗臆解》,《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   田 谷《解铃还须系铃人──李商隐〈锦瑟〉诗臆说》,《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王福民《李义山〈锦瑟〉诗演义》,《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黄世中《〈锦瑟〉笺释述评及悼亡说新笺》,《文史》1988年总第30期 黄世中《〈谒山〉〈玉山〉诗解与千年〈锦瑟〉之迷》《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张海鸥《从〈锦瑟〉诗看李商隐诗歌意象的凄幻特征》,《名作欣赏》1990年第4期 吴奔星《诗的明朗与含蓄──兼论李商隐的〈锦瑟〉》《文学评论》1990年第6期 王 蒙《一篇〈锦瑟〉解人难》《读书》1990年9期 王 蒙《再谈〈锦瑟〉》《读书》1990年10期 张中行《锦瑟无端》《读书》1991年4期 王 蒙《锦瑟的野狐禅》,《随笔》1991年第6期   萧传坤《李商隐〈锦瑟〉诗之我见》《阅读与写作 》,1992年第6期 阮永谦《李义山〈锦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3、4期 郑官柱《终身之困 难言之隐──李商隐〈锦瑟〉新释》《文史知识》1994年第10期 李永英《幽曲缥缈话〈锦瑟〉》《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5/01 陈之卓《李商隐〈锦瑟〉诗别解》《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5/02 郝 瀚《无端的思绪 无限的时空 无尽的惘然──李商隐诗〈锦瑟〉的又一种解读》《名作欣赏》1995/02 唐嘉荣《李商隐〈锦瑟〉诗审美论析》《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2期   钟来茵《〈谈艺录〉中〈锦瑟〉为诗集序说发凡》,《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史少青《李商隐〈锦瑟〉诗的艺术特色》,《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夏其模《我对〈锦瑟〉诗的理解》,《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刘 伟《禅说李商隐〈锦瑟〉诗》,《中国宗教》1996/02   王次澄《李义山〈锦瑟〉诗赏析》,《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3期   李 平《〈锦瑟〉难解──谈当代语义学几种理论在解读中的运用》,《徽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李固阳《为破译〈锦瑟〉进一解》《书屋》1997/01 祁晓辉《沧海月明珠有泪──我读〈锦瑟〉》《呼兰师专学报》1997/02 杨艳梅《〈锦瑟〉是悼亡诗新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04 刘玉峰《诗的明朗与含蓄──兼论李商隐的〈锦瑟〉》《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8/02(抄袭吴奔星)   李永英《一曲〈锦瑟〉解人难》,《吉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宁德厚《一曲〈锦瑟〉咏终生》《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   田宝琴《我心目中的“锦瑟”──读李商隐〈锦瑟〉》,《名作欣赏》1999年第2期   蓝 柯《也谈李商隐的〈锦瑟〉诗》,《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   孙明君《追忆与惘然:也谈李商隐的〈锦瑟〉》,《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王铁麟《语境与诗解的多元性──李商隐诗〈锦瑟〉论例及其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李希炎《从〈锦瑟〉看李商隐的无题诗》,《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栾英良《从意象组合方式解〈锦瑟〉诗》《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0/01 胡菁娜《复义和李商隐的〈锦瑟〉》《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 张永礼《李商隐〈锦瑟〉诗试释》《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02   杨宪益《李义山〈锦瑟〉诗试解》,《燕京学报》2000年第8期 汪 权《“软焦点”建构典型──〈锦瑟〉解读》《阅读与写作》2000/09 林功成《关于语言、阐释和虚无主义──兼谈对〈锦瑟〉诗的解读》《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吴艳玲《〈锦瑟〉为“玉溪生诗集序”说质疑》,《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刘广涛《心有千千结 诗成千古谜──李商隐〈锦瑟〉创作心态管窥》《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罗 漫《锦瑟·日暖·春天之诗》《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6 何晓波《朦胧而悠美的锦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06 徐克瑜《人生经验世界与艺术象征世界的统一──李商隐〈锦瑟〉诗的细读批评》《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杜 成、马万伦《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浅论李商隐的幕府生活与抒情诗创作》《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01 李希炎《从〈锦瑟〉看李商隐的无题诗》《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向树英《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滁州师专学报》2002/02 黄维梁《迷惘的悲情──李商隐的〈锦瑟〉》《名作欣赏》2002/03 徐 艳《略析〈锦瑟〉的语言张力》《名作欣赏》2002/03 范晓燕《李商隐〈锦瑟〉诗再解读》《求索》2002/04   徐瑾琪《苍凉,荒谬的“真理”──也谈〈锦瑟〉》《唐都学刊》2002/04 骆冬青《〈锦瑟〉:情成于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02 彭国建《〈锦瑟〉解读及一种阅读经验之探析》《九江师专学报》2003/03 刘思湖《浅释李商隐〈锦瑟〉诗的艺术魅力》《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刘学锴《从纷歧走向融通──〈锦瑟〉阐释史所显示的客观趋势》《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3 孙桂平《〈锦瑟〉别解》《学术探索》2003/04 吴振华《朦胧歧解千古谜 空幻莫测通境情──李商隐〈锦瑟〉赏析》《名作欣赏》2003/04 戴永忠《以诗证诗 知人论世──李商隐〈锦瑟〉析疑》《学语文》2003/05 张 伟《一篇〈锦瑟〉解人难──李商隐诗歌解读问题新证》《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王继尧《“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典故试析》《中华诗词》2003/08 骆冬青《〈锦瑟〉:情爱心音》《名作欣赏》2003/08 赵永江《众说纷纭话〈锦瑟〉》《名作欣赏》2003/08 李红春《徘徊于执著与超脱间的诗魂──李商隐〈锦瑟〉一诗的文化解读》《名作欣赏》2003/08 陆精康《聚讼纷纭说〈锦瑟〉》《语文天地》2003/15 李 陆《〈锦瑟〉新解》《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 2003/22 沈时蓉《咏物诗的情节链与李商隐的〈锦瑟〉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张雪梅《〈锦瑟〉多重性主题解读》《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04 叶桂桐《李商隐〈锦瑟〉解谜》《名作欣赏》2004/08 曾炳衡《精彩的抒情诗 精简的回忆录──〈锦瑟〉一诗新读》《名作欣赏》2004/08 郭真义《〈锦瑟〉笺释又一说──介绍一篇新发现的黄遵宪佚文》《文教资料》(初中版) 2004/15 朱庆和《托意空灵 哀怨迷离──李商隐〈锦瑟〉赏析》《中学生读写》(高中) 2005/01 贺 灵《李商隐〈锦瑟〉考辩》《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李国文《因〈锦瑟〉而想起的》《文学自由谈》2005/01 李国文《梁启超读〈锦瑟〉》《神州》2005/02 张汝山《自弹锦瑟对潜意识心象的激活──〈锦瑟〉的别一种解读》《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陶晓跃《〈锦瑟〉:李商隐的“伤”隐之作》《师道》2005/04 萧 音《感受心灵深处幽微的情思──对李商隐〈锦瑟〉的再解读》《甘肃教育》2005/05 成 迅《李商隐〈锦瑟〉诗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5   徐 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谈〈锦瑟〉中的用典》《语文教学之友》2005/07 杨芙蓉《“寄遥情于婉娈 传深怨于蹇修”——臆说李商隐〈锦瑟〉诗》《名作欣赏》2005/10 《徐复观说〈锦瑟〉的艺术性》《名作欣赏》2005/15摘自徐复观《环绕李义山(商隐)〈锦瑟〉诗的诸问题》 李国文《梁启超读〈锦瑟〉》《名作欣赏》2005/15 朱洪举《追体验、解码、暗道之寻找──对徐复观《环绕李义山(商隐)〈锦瑟〉诗的诸问题》一文之发微》《名作欣赏》2005/15 章 琪《〈锦瑟〉与李商隐》《初中生之友》2005/33   这还只是“文革”后刊物名目里有“锦瑟”的,也必定挂一漏万。至于很多很多篇名未用“锦瑟”而实际是谈论《锦瑟》或谈及《锦瑟》的,还有很多很多书籍著作里也都论及《锦瑟》的,这百十来篇也就只是《锦瑟》问题的冰山一角。   瞠目结舌也好,眼花缭乱亦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看来还得搬出青原惟信那句“见山是山”的老话:乍见《锦瑟》——暂醉佳人锦瑟旁(杜甫《曲江对雨》),当然生“独恨无人作郑笺”之感;若得知以上如此之名目——解醉佳人锦瑟傍(陈师道《次韵夏日》),立马意识是“人人都在作郑笺”;等对上面各名目略知一二后——肯醉佳人锦瑟傍(朱熹《次韵刘秀野早梅》),自然又回到了“独恨无人作郑笺”。的的确确——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 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王士祯) 千年沧海遗珠泪,未许人笺锦瑟诗。(叶嘉莹) 这当然也叠现出《锦瑟》历程的三个境界。   场子拉开了,阵势架起了,龙门阵前还得挂出那幅曾经用过的对子: 佣耳赁目,未饮先醉,击节绝倒,自欺欺人。 不解翻空,务求坐实,尤而复效,通人之蔽。   横批是“为学知止”。再送上一份注解“以《诗》之喻视同《易》之象,等不离者于不即,于是持‘诗无达诂’之论,作‘求女思贤’之笺;忘言觅词外之意,超象揣形上之旨;丧所怀来,而亦无所得返。以深文周内为深识底蕴,索隐附会,穿凿罗织;匡鼎之说诗,几乎同管辂之射覆,绛帐之授经,甚且成乌台之勘案。”这些都是钱钟书先生的。为何都用钱钟书的言语,首先是钱先生的言语精到,其次谈《锦瑟》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钱先生。钱钟书不世之鸿儒也,海阔天空话《中国诗与中国画》之大题,然亦高屋建瓴,醍醐灌顶;二川草根门外汉者,局天蹐地谈一首诗和一幅画之小目,还得画地作牢,步步为营。有一点是相似的——“我想探讨的,只是历史上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该话原为:我有兴趣的是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为众多“钱迷”所引用,钱先生将其作改,想必是有内中原委的。)   前者“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幅画”,那是一盘“回锅肉”外加一碟“怪味拼盘”;今者“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一首诗”,则是新鲜烹制一盏“麻婆豆腐”。尽管敝乡有“豆腐不上席”的说法,但这“麻婆豆腐”虽先让你嘴唇跳舞、舌头打抟,实际带点“疫苗”性质,或许将来有人再来“麻”(敝乡土语,与东北土词“忽悠”同义)你时,多少有点预防抵抗力。   《锦瑟》是中国朦胧诗的鼻祖,同时也是这类诗不可超越的顶峰。多少学子殚精竭虑终无所获,几许雅士穷经极典不知所云;释惑者信誓旦旦而美言难信,解迷者确凿声声且欺世己;抉微钩沉与圆梦解谶难分泾渭,捉风捕影与穷幽洞玄堪称兄弟。《锦瑟》啊!《锦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师与巫师齐飞,探赜共胡猜一色。   (记不得是《管锥编》多少页了)美食家们得出一条共识:最好的美食就是饥饿。这碟“麻婆豆腐”过两天再端上来,汉语的“两天”具体是多久呢?汉语自己都说不清楚。就美食的角度而言,哈拉子流到地上之日,就是“麻婆豆腐”上桌之时。

邓钧耀 鲜保安作者简介:邓钧耀,1984年生,男,工程师,硕士研究生,2010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现在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钻井完井所从事煤层气钻完井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环保科技示范园地锦路7号院1号楼,邮编:100095。电话:18791328408,电子邮箱:(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95)摘要:我国大多数煤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压”的特性。这种“三低”特性是导致我国的煤层气井“低产”且“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平连通井能最大程度穿越煤层割理裂隙系统、沟通煤层裂隙通道以提高渗透率;扩大煤层降压范围、降低煤层水排出时的摩阻、从而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以达到产能最大化的目的。文章从三交地区的地质情况出发,分析了洞穴完井的工艺条件及在该区块实施水平连通井的可行性;阐述了施工水平连通井所采用的井身结构设计、造穴技术、水平连通等关键技术;介绍了在该区实施水平连通井的具体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复杂情况的应对措施;提出了一套钻井液优化设计与维护措施;并对今后在该区实施水平连通井提出了建议。水平连通井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保护煤层原生结构及煤储层,而且能为之后的分级压裂作充分准备,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关键词:煤层气 水平连通井 三交地区 造穴技术 井眼轨迹The key Technology of Horizontal Connected Well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Sanjian AreaDENG Yunyao XIAN Baoan(China United Coalbed Methan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 Ltd, Beijing 100095, China)Abstract: Most coal reservoirs in China have “low porosity”、 “low permeability” and “low pressure” fea- This “three lows” features are one of the main factor s of “low yield” and “unstable “ in the China's coal- bed methane Horizontal Connected wells can communicate seam fracture in order to enhance permeability; Enlarging the range of pressure dropping of coal Reducing the friction when water discharge out of the coal reservoir in order that improving the yield of per well and recovery ratio,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maximizing productivity This thesis start with the geological situation in sanjiao area, analysising the technology condi- tions of the well caving completion and implementing horizontal connected drilling's feasibility; Describing casing program design、 well caving completion technology and horizontal connection technology; Introducing concrete circumstances in Sanjiao area and complex situation's Proposing a set of optimal design and maintenance measures of drilling Giving recommendations in the area implementing horizontal connected The appli- cation of horizontal connected technology not only can protect the primary structure and coal seam reservoir but also be ready for the preparing of classification in the Those has important economic Keywords: CBM; horizontal connected well; Sanjiao area; caving technology; well trajectory引言煤层气水平井与常规油气水平井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不单独施工水平井,而是与预先钻好的直井相连通。水平井产气,直井排采。采用水平井开采煤层气可有效增加供给范围,增大导流能力,从而提高单井产量。连通水平井技术最早用于救援井施工,当一口井发生井喷或失火时,在距该井一定距离处,钻一口井与其连通,通过注入高密度钻井液压井或采取其他措施来处理井下事故。但其特殊工艺也给施工水平井增加了技术难度。目前国外在煤层中钻水平连通井的技术已日臻完善,但国内相关工作起步较晚,许多理论与关键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提高。1 概述三交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边缘。该地区从构造上讲呈南北条带状展布,属于吕梁山复背斜西翼的一部分;总体构造形态表现为西倾的单斜构造,构造较为简单。总体而言,构造特点对煤层气的生成和赋存条件是有利的。三交地区各类岩层均有局部出露,第四系广泛遍布于山梁和沟谷中。据钻探揭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峰峰组;石炭系上统本溪组;二叠系下统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中统二马营组;以及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上更新统马兰组和全新统。从分布于全区的煤层气及煤炭钻井资料来看,主力煤层广泛发育且分布稳定。根据区内煤炭钻孔及煤层气钻孔资料统计数据:主要目的煤层为4+5号、8+9号煤层。从平面分布上看,4/5号煤整体西厚东薄,厚度5~1m;埋深在300~550m。8/9号煤层分布稳定、厚度较大,埋深一般在300~850m。据取自区内多口探井中的两百余个样品测试表明:4/5号煤层吨煤含气量一般为6~12m3,最大达18m3,平均为48m3;8/9号煤层吨煤含气量一般为10~16m3,最大达23m3。2 实施“U”型水平连通井的优点与难点与直井相比,“U”型水平连通井能扩大煤层气供给范围,提高导流能力,增大解吸波及面积,因而可大幅提高单井产量。对两连通井眼循环洗井,可有效解除井眼可能发生的堵塞;同时水平段沿储层下倾方向钻进利于控制井眼轨迹[1]。但该区块部分井所钻遇的第四系地层为流砂层;太原组易水侵、易漏失;局部煤层为块状碎裂煤、裂缝较发育、且含有1~2层较薄碳质泥岩夹矸。上述特点导致在该区块施工连通水平井存在如下难题:(1)井眼轨迹控制方面。水平连通井井浅、造斜率高、造斜井段轨迹控制精度要求高。这对造斜及两井水平连通的工具和仪器精度将提出更高要求。(2)井眼稳定方面。由于煤层本身胶结疏松、质脆,存在着互相垂直的天然裂缝;加之进入煤层段钻进时采用清水或低固相钻井液对煤层抑制能力差,因此常会引起煤层坍塌、卡钻甚至井眼报废等复杂情况的发生。(3)储层保护方面。一方面由于煤储层自身的特性(如吸附能力、应力敏感性、速敏性、水敏性等)决定了煤层易受损害。二是由于煤储层的压力低,钻井液中的固相颗粒在液柱压差作用下易于进入煤层孔隙和裂缝,造成煤层损害。3 关键技术研究1 井身结构设计技术三交地区的直井采用常规井身结构。但与常规油气井井身结构设计所不同的是“U”型水平连通井需考虑直井与水平井的连通、后期的排水采气、煤层段井壁稳定及水平井煤层井段下套管固井等因素:(1)在连通井井段造洞穴,须在井底留足口袋。以不揭开下部含水层的原则下应考虑增大口袋留深。(2)着眼于排采考虑,煤层上部出水量大的层位必须用套管封堵。(3)需将井壁稳定性及仪器设备的配套性纳入水平井段井眼大小的考虑范围中,通常优先考虑小尺寸井眼。结合上述因素,研究确定三交区块水平连通井的井身采用三级结构:水平段采用φ65mm井眼。具体结构为:φ1mm井眼×φ5mm表层套管+φ9mm井眼×φ7mm技术套管+φ65mm水平井眼。2 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技术井眼轨迹设计根据煤层气水平井的特点,井眼轨迹设计要着重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2]:(1)井眼轨迹控制。由于煤层气井埋藏较浅,两井连通前可供控制的井段较短,因此,设计的井眼轨迹应有利于控制,保证两井准确连通。(2)水平井段加压。煤层气水平段钻柱提供的钻压有限,特别是在水平井段滑动钻进时加压更加困难。所设计的水平井井眼轨道应采用“直—增—稳—增—水平”五段制轨道。尽可能保证设计出的井眼轨迹光滑,最大限度减少摩阻。井眼轨迹控制(1)直井段。控制井斜,为下部井段施工创造条件。可选塔式钻具组合。(2)造斜段。确保工具的造斜率达到设计要求,保证井眼轨迹在煤层中准确着陆。采用“导向马达+MWD”的常用定向钻具组合。(3)水平段。重点确保井眼轨迹在目的层的穿透率。可采用“单弯螺杆钻具+LWD”的地质导向钻具组合。(4)连通段。一是保证在连通仪器探测距离范围之外的井段方位偏差不大;二是要准确判断距直井20m以内的井底方位。3 钻井液体系设计针对三交地区地层的特点,优选出相适应的钻井液体系方案如下:(1)一开设计为低固相坂土钻井液。性能以防垮、防漏为主。(2)二开直井段钻进:根据钻井设计预测的井下地层复杂情况,采用聚合物钻井液。视井下情况,加入一定量的膨润土控制滤失,用CMC辅助增粘、降失水,用腐殖酸钾防止泥岩因水化膨胀而产生坍塌和掉块。(3)二开定向段钻进:采用低固相聚合物钻井液,钻井液的附加系数05~10g/cm3,尽可能取小值,钻井液密度控制在10g/cm3左右,以保护目的煤层。(4)三开前配钻井液体系:清水+生物聚合物钻井液。在水平井段用清水钻进中岩屑若不能完全有效清除,会在井筒内形成岩屑床而造成泵压升高、摩阻增大,严重影响井下安全和施工进度。钻进中不定时泵入高粘XG(生物聚合物)溶液,提高钻井液悬浮携砂能力以解决岩屑堆积形成的岩屑床问题[3]。4 煤层造穴及两井连通工艺技术1 造穴工艺应具备的条件(1)较好的储层条件。要求含气量最好大于10m3/t,渗透率相对较高。(2)较好的围岩特征。煤层顶、底板封闭性好、机械强度高、不能有断层或漏失层段。(3)煤层厚度较大,主要为块煤,无夹矸。(4)井壁稳定,区域地层相对稳定。2 造穴工艺技术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煤层造穴工艺主要具有如下特征[4]:(1)实际洞穴有效直径。实际洞穴的有效直径工程上通过返出的煤、岩屑的体积计算得出。实际上有效井径形状不规则、表面参差不齐的特点也增大了煤层的裸露面积。(2)在井筒周围形成一定范围的破碎带。使洞穴以外的煤层在造穴后发生张性和剪切破裂,形成更大范围的破碎带。它们能沟通处于煤层内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下的原始微裂缝,提高煤层渗透率。(3)保护煤层原生结构。采用空气加清水通过瞬间释放压力的方法造穴,可有效保护煤层原生结构,避免常规泥浆钻井、固井、压裂等对煤层的破坏。将图1所示的切削玻璃钢套管用的割刀装在图2造穴钻头的孔内,安装好后进行调试。调试完成后下入钻头到玻璃钢套管顶端,下入钻头的整个过程中刮刀始终处于造穴钻头孔内;在钻井液冲击下刮刀自动张开,在方钻杆的带动下,钻头在玻璃钢套管内作圆周运动,完成对玻璃钢套管的切削。完成对玻璃钢套管切削后就可以对裸露的煤层进行扩孔,该过程与上述对玻璃钢套管的切削过程大致相同。将图3所示的扩孔刮刀置于图4所示的扩孔钻头内,在钻杆的带动下即可对煤层扩孔。扩孔刮刀长度一般约为25~30cm,因而用它所完成的煤层洞穴直径一般在50~60cm左右。3 两井连通技术两井连通采用近钻头电磁测距法(RMRS技术)。钻具组合为:钻头+永磁短节+马达+无磁钻铤+随钻测斜仪+钻杆[5]。采气的直井先于水平井施工,并在煤层段造穴,以便水平井眼顺利穿过。但由于直井轨迹的漂移、裸眼洞穴直径的限制及受造斜段随钻监测精度的影响,两井连通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因此,在两井连通前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对直井进行多点测量或陀螺测量,确切搞清裸眼洞穴点的坐标和井深位置;(2)在裸眼洞穴以下井段打水泥塞,将裸眼洞穴下部井眼封住,再进行连通工作。这样钻头通过裸眼洞穴时就不会因重力而进入下部井眼,可以避免发生复杂情况[6]。图1 切削玻璃钢套管用的割刀图2 造穴钻头图3 用于扩孔的刀片图4 扩孔用的钻头图5 两井连通示意图连通过程中,在直井中下入探管,钻头处连接一个永磁短节。根据采集的测点数据判断出当前的井眼位置,预测钻头处方位的变化;通过调整工具面,及时纠正井眼方向至洞穴中心位置[7]。接近洞穴时,运用专用轨迹计算软件准确判断水平井与洞穴中心的距离,实时、连续监测钻头位置,确保连通的成功率,如图5所示。5 井壁稳定控制技术井壁稳定技术是煤层气井钻水平井段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它是两井能否实现顺利连通的前提[8]。它包括:(1)尽量采用结构简单的钻具组合以减小煤层井壁碰撞和起下钻时挂拉;(2)造斜点以下地层和煤层段全部采用井下动力钻具。钻柱不旋转,相对而言工作较平稳,有利于保持煤层井壁稳定;(3)尽量缩短煤层水平段钻井时间,减少钻井液对煤层的浸泡时间;(4)尽可能使井眼轨迹位于相对稳定的块状煤体中。实际工作中主要从优化井身结构设计、合理控制钻井液密度和稳定井眼的工程技术措施来实现[9]。(1)优化井身结构设计。重点考虑井下安全,兼顾避免对煤储层造成伤害。(2)合理控制钻井液体系。钻井液密度过低,会引起煤岩构造应力释放,使煤层沿节理或裂缝断裂、坍塌。钻井液密度过高,在压差作用下钻井液进入煤层会撑开煤层裂隙结构,使煤层中侵入固相颗粒[10]。根据三交地区煤层气钻井实践,以清水为介质配合欠平衡技术钻进水平段煤层。为提高井底的净化效果、增强携岩性和防塌性能,可根据返屑情况加入羧甲基纤维素CMC。6 现场应用2009年中石油在三交地区施工了一口水平连通井。该井于2009年7月11日开钻,10月7日完钻,历时89天。采用了煤层造洞穴、注气欠平衡钻井、两井连通、随钻地质导向等先进技术。1 井身结构如图6所示。2 钻具组合一开钻进φ1mm3A钻头*30m+630×4A10接头*46m+φ159mmDC*92m+4A11×410接头*43m+方钻杆。二开直井钻进φ9mm3A钻头*25m+430×4A10×*30m+φ159mmDC*68m+4A11×410*38m+φ127mmDP*86m+方钻杆。二开定向钻进9mm3A钻头*25m+φ172mm螺杆*60m+φ165mm短无磁*60m+φ165mm定向接头*43m+φ159mm无磁钻铤*11m+φ127mm无磁承压*05m+φ127mmDP*49m+方钻杆。连通φ65PDC*18m+φ95mmRMRS*41m+φ95mmMotor*78+φ95mmF/V*3 钻井液体系及维护根据该井钻井设计的井身结构、施工进度安排,结合钻井的目的,一开、二开钻进中着力对钻井液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及维护(如表1)[11]:图6 井身结构示意图表1 三交地区某井一、二开钻井液性能表(1)一开用坂土浆钻井液施工,CMC增粘、降失水。粘度30~37MPa·s。(2)二开钻完水泥塞后,置换被污染的钻井液,用水基膨润土钻井液开钻施工,钻井液用CMC辅助提粘、降失水,用NPAN降粘控制流变性。(3)正常钻进,可视井下情况,加入一定量的膨润土形成致密滤饼控制失水;在定向段钻进时,用高密度低固相钻井液,尽可能实现近平衡钻井;控制钻井液上返流速;用CMC维持粘度,NaOH控制滤失、调整流变性,防止泥岩地层水化分散而造成钻井井壁坍塌、缩径。(4)为尽可能减小对煤层的损害,要严格控制钻井液密度、滤失量,少加高分子处理剂。4 应用效果该井一开钻至83m,下入Φ5m表层套管。二开钻至518m完钻。煤层段为38~73m,于井段87~10m下入23m长的玻璃钢套管,于449~453m使用直径为600mm的割刀对煤层段造穴00m。该井的水平井一开井深38m,二开钻至521m,技术套管下深47m。水平井距直井洞穴水平位移33m。两井连通垂深14m。全井施工顺利,井下安全无事故,为后期排采提供了良好的井眼。根据该井直井排采数据显示:该井自2010年2月9日至2010年4月20日连续69天稳产在1万方以上,最高日产气量超过5万方,排采效果良好。7 结论与建议(1)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煤层气工业的发展,水平连通井将成为煤层气开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储层的适应性问题尚需进一步论证。(2)优化井身剖面可以降低井眼轨迹控制的难度;着陆控制和水平控制是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的关键技术;而工具造斜率的确定、闭合方位控制、矢量进靶、动态监控等则是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的重要手段。(3)轨迹控制和优化钻井液体系是成功实施水平连通井的关键。随钻地质导向、两井连通技术及针对钻遇地层和相应井段特点优选出的钻井液体系为三交地区“U”型水平连通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而电磁波无线随钻测量系统、低转速高扭矩马达、强磁导向系统等先进工具仪器则为三交地区“U”型水平连通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4)水平段采用清水或低固相钻井液钻进能起到良好的储层保护效果,但不利于井眼稳定。建议今后在该区块尝试采用空气、泡沫等进行欠平衡钻井,在提高钻井速度的同时达到储层保护的目的。(5)三交地区的“U”型水平连通井普遍采用裸眼完井,后期排采表明部分井眼存在堵塞现象。建议今后在该区块实施水平连通井时下入PVC连续筛管完井。参考文献[1]鲜保安,高德利等煤层气定向羽状水平井开采机理与应用分析[J]天然气工业,25(1):114~116[2]王洪光,肖利民,赵海艳连通水平井工程设计与井眼轨迹控制技术[J]石油钻探术,35(2):76~78[3]刘春生T96对接连通井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J]岩土钻掘工程,29(增刊1):33~35[4]包全贵煤层气钻井工程中几个重点技术问题的探讨[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12)[5]梁大川吐哈油田煤层钻井液技术[J]钻井液与完井液,12(4):33~37[6]饶孟余,杨陆武,张遂安等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研究[J]天然气工业,27(7):52~55[7]莫日和煤层气井造穴技术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煤层气,(4),3[8]新明完美的导向钻井系统石油钻采上艺(增刊)[9]苏义脑著水平井井眼轨道控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0]王平全吐哈盆地西山窑八道湾煤层井壁不稳定机理探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7(2):33~37[11]王彦琪和顺区块煤层气远端连通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煤层气,7,(1):20~21

吕梁学院学报官网订阅电话号码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87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89人;兼职教授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百人计划”海外学者1名,“985”、“211”工程院校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22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 省级教学名师(4人):刘方、杨卫民、翟言强、李强华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2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煤矿开采技术专业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应用化学实示范中心 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省级精品课程(3个):植物生理基础及应用技术(杨卫民)、化工单元操作(田海玲)、分析化学(范冬梅) 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职称 所属系部 植物生理学 杨卫民 教授 生命科学系 分析化学 范冬梅 副教授 化学化工系 高等数学 马金亭 副教授 数学系 高等代数 刘方 教授 数学系 化工原理 田海玲 副教授 化学化工系 大学语文 吕勇兵 副教授 中文系 C程序设计 王里平 副教授 计算机系 计算机基础 高文莲 副教授 计算机系 大学英语 白小红 副教授 外语系 综合英语 冯克明 副教授 外语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薛金莲 副教授 思政部 建筑工程测量 郝志峰 副教授 建筑系 运动生理学 阴乃应 副教授 体育系 大学体育 李震 教授 体育系 学校荣誉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得山西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山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材料物理化学(二级学科)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科研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建筑工程实验室 校级科研实验室 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1材料腐蚀与防护实验室 卫英慧 2生物材料研发室 刘保琦 3生物技术研发室 杨卫民 4材料化学实验室 翟言强 5量化计算实验室 王炎 6材料与化工厂技术工程中心 秦永琪 7药物化学实验室 乔元彪 8应用化学实验室 王中慧 9配合物合成实验室 武国兴、张军 10力学实验室 白贵臻 馆藏资源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馆藏纸质图书75万册,电子图书6万册,中文纸质报刊890种,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两个全文电子期刊库,有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2个,自建数据库包括馆藏书目数据库、条形码数据库、读者数据库。 学术期刊 《吕梁学院学报》前身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12月,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新出审字[2010]896号文件,同意将《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吕梁学院学报》,由吕梁学院主管主办。主要栏目: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吕梁地方文化研究等,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吕梁学院学报官网订阅电话

知网里有一些,你自己到图书馆网站下载吧  如果要我下就追问一下  [1]赵小燕,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征的运用(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2)  [2]吴海明, 浅论《呼啸山庄》对哥特传统人物的继承和发展[J] 考试周刊,2010,(33)  [3]李琳,刘秀云, 论哥特艺术写法在《呼啸山庄》中的运用与发展[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7)  [4]何琼, 论哥特式艺术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运用[J] 湖北社会科学,2009,(4)  [5]喻欢欢, 浅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J] 消费导刊,2009,(15)  [6]杨丽荣, 《呼啸山庄》:一部有新意的哥特小说[J] 文教资料,2009,(25)  [7]石晓红, 论《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风格[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2)  [8]李佳玉, 从《呼啸山庄》和《简爱》看哥特式小说风格[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9]印层层, 从《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哥特情结[J] 考试周刊,2008,(7)  [10]黄德林, 艾米莉·勃朗特的“哥特情”与《呼啸山庄》[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11]田仙枝, 试述《简爱》与《呼啸山庄》小说写作成功的关键——尽现哥特式小说的魅力[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  [12]邵丽君,李贞慧,陈翠芳,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 电影文学,2008,(12)  [13]张苎文, 论哥特式小说的风格特征在《呼啸山庄》中的广泛体现[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  [14]刘文珍,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与作者性格浅析[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15]董静,何琼, 论《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J] 世界文学评论,2007,(2)  [16]张若昕, 《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艺术手法[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  [17]刘佳, 论《呼啸山庄》中哥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英文)[J] 语文学刊,2006,(S1)  [18]孙冬梅 论《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形象和哥特艺术手法[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4)  [19]蒲若茜 《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 外国文学评论,2002,(1)  [20]蒋永国 从《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哥特情结[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21]邹之萍,王文彦 哥特式小说与《呼啸山庄》[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22]叶红 浪漫的壮诗 哥特式的悲歌——谈谈《呼啸山庄》的创作方法问题[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35mm杜比环绕立体声故事片《妈妈》(副录音 2005年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 获2006年度以色列特拉维夫国际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2006年度韩国国际学生电影节苹果电脑奖;第三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大学生电影节一等奖)故事片《太阳》(录音师 2005年出品 2006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影像艺术展展映)故事片《沸点》(录音师 2006年出品 2007年5月入围第四届独立影像年度展;2007年6月获得“影想·放映”中国独立电影优秀作品奖;2007年6月获山西省第十五届电视艺术评奖文学专题类三等奖;于2007年7月入选挪威奥斯陆电影节)数字电影《夏至》(录音师 2006年出品 2007年9月获国际独立电影人电影节特别故事片奖;入围悉尼国际电影节、布里斯班国际电影节、31届圣保罗国际电影节、第二届中国独立电影论坛、柏林热门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被美国UCSD收藏)电视剧《女检察官手记》(录音师、作曲 2007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品 2009年6月获山西省第十七届电视艺术评奖文学专题类一等奖)电视剧《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音乐编辑 2007年广东风之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市打击走私办公室联合出品)数字电影《101朵玫瑰》(录音师、作曲 2009年北京怡力平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 电审数字[2009]第205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数字院线发行;(2009)影字701号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第三批推荐影片片目)电视栏目《陕北民歌》(录音师 2009年9月山西卫视播出 文化部民歌展演项目)数字电影《暗夜》(录音师 2010年)数字电影《黑色塑料袋》(作曲2011年)(以上作品并非全部作品)1、浅析艺术传播视野观照下的晋商文化——从话剧《立秋》内外看晋商文化传播中国校外教育,2009,(07) ;2、“高雅艺术进校园”之我见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05);3、影视同期录音中传声器的设置和景别的关系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6);4、浅析分镜头剧本在影视声音创作与制作中的作用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5、电影与小提琴契合共鸣黄河之声 2009,(24);6、跟着走跟党走——电影《我的长征》声音艺术创作分析电影评介 2010,(24);7、文学艺术小百科山西教育出版社(参编)。科研: 1、影视同期录音传声器的设置和景别的关系;2、高职高专院校非录音专业录音类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3、不同景别下影视同期录音传声器设置的模型构建4、省级精品课《影视作品分析》;5、国家级精品课《电视栏目策划》。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订阅电话号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87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89人;兼职教授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百人计划”海外学者1名,“985”、“211”工程院校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22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 省级教学名师(4人):刘方、杨卫民、翟言强、李强华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2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煤矿开采技术专业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应用化学实示范中心 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省级精品课程(3个):植物生理基础及应用技术(杨卫民)、化工单元操作(田海玲)、分析化学(范冬梅) 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职称 所属系部 植物生理学 杨卫民 教授 生命科学系 分析化学 范冬梅 副教授 化学化工系 高等数学 马金亭 副教授 数学系 高等代数 刘方 教授 数学系 化工原理 田海玲 副教授 化学化工系 大学语文 吕勇兵 副教授 中文系 C程序设计 王里平 副教授 计算机系 计算机基础 高文莲 副教授 计算机系 大学英语 白小红 副教授 外语系 综合英语 冯克明 副教授 外语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薛金莲 副教授 思政部 建筑工程测量 郝志峰 副教授 建筑系 运动生理学 阴乃应 副教授 体育系 大学体育 李震 教授 体育系 学校荣誉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得山西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山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材料物理化学(二级学科)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科研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建筑工程实验室 校级科研实验室 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1材料腐蚀与防护实验室 卫英慧 2生物材料研发室 刘保琦 3生物技术研发室 杨卫民 4材料化学实验室 翟言强 5量化计算实验室 王炎 6材料与化工厂技术工程中心 秦永琪 7药物化学实验室 乔元彪 8应用化学实验室 王中慧 9配合物合成实验室 武国兴、张军 10力学实验室 白贵臻 馆藏资源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馆藏纸质图书75万册,电子图书6万册,中文纸质报刊890种,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两个全文电子期刊库,有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2个,自建数据库包括馆藏书目数据库、条形码数据库、读者数据库。 学术期刊 《吕梁学院学报》前身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12月,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新出审字[2010]896号文件,同意将《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吕梁学院学报》,由吕梁学院主管主办。主要栏目: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吕梁地方文化研究等,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日近代化改革之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摘要: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起步相同,但结果迥异,其中原因很多。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是主要因素,领导人的因素一是不容忽视的,外部的列强对两国近代化进程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近二十年 中日 近代化 比较 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大化改新中的全盘中化,明治维新中的全盘引进西方文化,将西方先进技术引进国内产业,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国内天皇制相结合而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君主立宪制,使日本统一于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阶级之下。 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是文化大革命后才广泛展开的,在近代中外关系研究中是取得成果最多的一块,近二十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方面进行了大量论述。主要的论著有依田憙家著《近代日本与中国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等史学专著。论述的主要论文主要有,高旺著《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田毅鹏著《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一百年》、董以山著《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刘越英著《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等。 一、改革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在改革前,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和外部列强侵略加剧。因此,两国近代化道路上都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由于两国的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不同而又有所差异,并对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前,对两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传统的政治制度。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日本的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可以说是地方自治;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属于集权官僚型的政体,权利集中于皇帝一人,官僚机构庞大,民间难以形成类似明治维新中的各种社会势力,政权的社会基础难以扩大,改革的道路必将曲折。日本政府统治阶层面临人民斗争不断。30年代大规模的农民暴动此起彼伏,加上藩主的自治权大,促成了后来的强藩改革,这些小规模的改革也为明治维新培养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领导者。 幕藩体制下等级森严,被统治阶级受着本国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的双重压迫,日本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高涨,成为明治维新成功的最根本动力。这一系列的反抗,使本身已经危机重重的统治秩序更加不稳定。 中日两国都是“后发型”现代化,但日本“后发”的同时又是“外生”的,有学者认为日本实现较彻底改革的关键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掌握了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能将传统政治领导转化为具有现代化倾向的政治领导,并维持领导集团内部的高度团结。[高旺:《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求索,5] 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的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这使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成功。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资产阶级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董以山:《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1〕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中国的清末宪政只是一场统治阶层的自救运动,其目标不是改变落后面貌,而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清政府发布的政令都流于书面,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戊戌变法虽然有涉及政体方面,但光绪皇帝没有实权,他颁布的诏书对各地官员没有约束力,得不到实行;维新派没有注意到发动群众,改革仅局限于部分知识分子阶层,没有像明治维新那样强大的基础力量,康梁等人提出的改革措施很少涉及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 日本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较早,试图组织商品生产或商品流通的现象,主要只是在江户时代的初期才能见到,到了幕府末年,无论是幕府还是诸藩,都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现实。中国传统的经济观主要以刘锡鸿为中心,他提出“农务久安”的观点,反对发展工商业,其主要观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强化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为防止封建社会瓦解而极力反对采用新的交通手段去促进商品流通,阻止工商业的发展。 日本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次为背景商业资本也获得长足发展,并为求得利润的扩大而重视海外贸易,到了幕府末年出现了贸易振兴论和商品立国论等思想。随着传统的经济观逐步崩溃,中国的传统经济观在经历了林则徐、魏源等人之后也有所动摇,但是始终不能像日本那样彻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封建的自然经济观仍然占统治地位。[依田憙家:《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月)第233、240-241、252页〕 中国戊戌变法时期与幕府末年经济水平相当,当时中国已经拥有一些正规的资本主义企业,而幕府时期的“日本资本主义还处于它的前身阶段--商业高利贷资产阶级的阶段”,然而这个阶级却“成了维新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吴嘉延:《戊戌与明治时期的中日维新运动之比较》世界历史,4]中国农村自然经济接替过程缓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强大的抵制力量,日本幕府的商品资本却冲破樊篱,侵占了生产领域。不像中国的商业资本停留在奢侈性消费,日本商业资本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生产,促使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中国商业分散,且规模小,多与农业生产和家庭副业结合起来,成为资本主义资金积累的障碍。 中国洋务运动在国家出资兴办近代企业后,实行垄断经营,排斥商人投资新式企业,而明治维新时期,政府不但引进技术,而且鼓励和支持私人资本的经营。 二、传统和改革派的态度 从传统文化及改革派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来看,中日两国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由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史,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夷”,加上长期的出超,使统治者一直以为中国无所不有,甚至资方的富裕也以来于中国。观念上的自大,一直束缚着统治阶层,改变现存的体制是难上加难。郭沫若曾指出:“中国固有文化的负担太重了,资本主义以前的文化,年代太久,至少有3000年,所以对过去的文化怀着一种崇敬,对新的文化发生抵触,往往视欧美文化为夷狄之邦。在资本主义以前的中国文化诚然是光辉的,但就因为太有光辉,在变革时期便不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日本虽然有它的固有文化,有外国传来的文化,但细的说来,日本的负担没有中国那样重,所以便走得快些。” 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日本曾有过三次学习外来文化的高潮:一次是古代有选择地吸收我国古代文化、技术和政治制度,却没有完全“汉化”;一次是近代向西方学习,从中吸收和引进了近代文化思想与科技,但并没有完全“西化”;一次是二战后全面引进和吸收以美国文化思想和科技、制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和科技,但仍然未“美化”。[袁艳、胡汉昌:《中日近代化之制度模仿比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vol57〕过去,日本一直都是以中国为师的,同时也从朝鲜、印度学到不少东西,幕府时期虽然实行锁国政策,但仍从荷兰等国学到一些新知识,并形成了要求革新的“兰学”派,兰学家们主张学习西方制度的理论成了明治维新的舆论准备。[刘越英:《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1] 1840年鸦片战争中,中国为英国所败,1853年,美国佩理舰队打开了日本大门,日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直被日本人作为楷模的中国居然被西洋的船坚炮利所破,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先进文化伴随这殖民主义在古老的中国面前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廖丹青《试论近代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的差异》]自此,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技术迅速被幕府和诸藩所引进。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始为日本关注,并逐步引进吸收。 两国的文化传统对近代化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西方诸国经历了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时,中日等国东方国家要从封建时代过渡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唯一途径进是吸收西方文化。因此,对西方文化吸取的方式,吸取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两国的现代化进程。 从中日两国吸收西方文化的历程来看,日本大致经理了“南蛮时期”(1543-1639);“锁国时期”(1639-1720);“兰学时期”(1720-1861);“洋学时期”(1861-年以后)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是日本向西方学习层层推进的进程,其文化一步步西化,国内各阶层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16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西方殖民者陆续来到日本,把西方的武器、消费品、文化传到日本,日本西海岸的一些封建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引进西方的新科技,发展对外贸易,扩大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于是西方问民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侵入日本社会的土壤之中,日本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打开了自己的眼界,热心学习传入日本的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而中国只出现过向西方学习的高潮,而高潮之外的时期出现了文化学习的中断。[田毅鹏:《鸦片战争前后中日世界史地研究比较论》,《社会科学辑刊》1993第3辑]因此,中国学习西方文化不连续而且不系统,受到影响的阶层也基本上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统治者由于传统的文化观,对西方较为“漠视”,而下层人民往往对统治者有盲从的习惯,对后来的历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阻碍。在吸收西洋文化的形态上,日本是“全面摄取型”,中国则是属于“部分摄取型”,日本的“和魂洋才”与中国的“中体西用”,在坚持传统、学习西方上是相同的。但“和魂”强调的是精神上的“民族性”,而“中体”所体现的是封建制度,这也就限制了两国所能学习的内容。同样的形式大却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田毅鹏:《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一百年》世界历史,3] 三、改革中的比较 在19世纪后办期,中日两国都大力推进了工业化政策。但其结果是,日本在90年代确立了资本主义,20世纪初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而中国在同一时期却未能建立资本主义,进而在欧美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发展面前,增强了其半殖民地的程度。[依田憙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 19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近代化文明中的制度、精神越来越成为日本人关注的对象。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政策、人文社会学说的倾向也日益增强。到了明治变革时期,日本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出从物质、制度、精神各阶层全面吸收西方。在政治方面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内阁制,由在国会里获得多数票的政党组成内阁;经济上建立西方现代化的银行制度,引进西方的工厂和企业制度;军事上,政府聘请德国陆军教官来教导日本军队,军队从原来的属于割地贵族变成属于国家;教育方面推行了西方的义务教育制度。[袁艳、胡汉昌:《中日近代之制度模仿比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vol57] 从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宪政等改革也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对封建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上起了一顶的积极作用。然而最终都归于失败。 (一)政治方面 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制定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制定宪法的核心人物依藤博文在1888年(明治二十一年)的枢密院会议上说:“创立宪法的精神,第一是限制君权,第二是保护臣民的权利。”明治宪法规定大臣的任免权、对外缔约权、宣战、媾和、议会的开闭幕和解散权归天皇,但同时又规定天皇的权限要由国务大臣辅佐实施;规定统帅权归天皇,但“军人敕谕”中说:“朕统帅兵马大权,但其司掌委之臣下。”由此可见,明治宪法中相当强调“限君权”。在这样的明知体制下,操纵这一体制的元老们借助于天皇的权威逐步形成了后来的军部独裁。[依田憙家:《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1868年3月,新成立的天皇政府发表了《五条御誓文》,阐明了新政府的基本方针,表明了“天皇亲政”和“广兴议会,万机决于公论”的大政方针。[王金林:《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太政官制和内阁制的确立》世界史,5]同年闰4月又公布了《政体书》,整顿和充实了政府组织,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此后又通过建立常备军和警察制度进行了军事改革和警察治安制度的改革。通过“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完成了建立现代资产阶级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任务。同时明治政府通过颁布“征兵令”和实行“佚禄处分”等措施把旧有的饿剥削转变成新型资产阶级和新式地主。1885年起,政府又实行了内阁制,第二年开始设国会,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的国家制度,完成了政治制度领域的改革。[董以山:《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 与明治维新相比,同样是由一个皇帝领导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问题的戊戌变法却走向失败。在政治方面,中国维新派提出了开言路、兴民权、裁撤臃肿机构,以及在百日维新之前作为运动先声所提出的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等等,所涉及的都显然不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问题或枝节问题,而是重大政治问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精英们,簇拥着光绪皇帝在政坛上兴云布雨,以期达到运动的目的,而日本则是得到武士支持的长州、萨摩二藩以及一些有识之士,把天皇推到历史前沿,以实现自身的抱负。[孙光礼:《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世界史,5] 两国在同样走过了围绕皇帝、发布政令之后,由“同途”走上了“殊归”。 (二)经济方面 经济改革是政治改革及其它一系列改革的基础。经济状况与社会稳定有着直接联系,中日两国在近代化改革中都涉及到了经济,但是由于两国改革的目的不同,引起的社会反响和结果也不相同。 明治维新是一场大规模流血的暴力革命,而不是和平改良;通过战争,扫除了腐朽势力,日本才得以全新的面貌励精图治,奋发求强。对比之下,中国的洋务运动是通过太平天国战争,改组了清统治集团后,进行的经济方面慢步调整的改革。[罗肇前:《中日两国近代化殊途原因》,史学月刊6] 明治政府在经济方面首先改革了土地制度。1870年明治政府提出了田租改革方案,接解除了幕府规定的土地永世不得买卖的禁令,推行了新的有利于政府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货币地租制度。在工商业方面,明治政府成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直接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成立了国家银行,创办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使日本的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董以山:《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 洋务派首先创办的是军事工业,而不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之后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求富”,而是为军事工业服务的。因此,得不到广大人民的赞同。洋务派的改革几乎没有涉及到工商业,也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创办的企业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实际经营权都在官府手里,且生产不计成本利益,导致官员腐败贪污成风,最终洋务派的改革消沉下去。 (三)军事方面 近代化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新式的军队,掌握了武装才是巩固政权的最有力手段。甲午战争是中日近代化改革以来第一次大规模交锋,两国军备不相上下,但是由于 中国军制建设不如日本完善,致使官兵素质、指挥系统、舰队作战能力逊于日本,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这不得不对中日两国军事制度及其形成作分析比较。 明治政府成立之后,在军制上作了重大调整。军政制度方面,将海域划分为若干海军区,并颁布条例规定了镇守府指责,完善了海军组织体制;舰队编制方面根据作战能力和任务来划分,以最大限度发挥海军作战能力。中国洋务运动中虽然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力量,但力量过于分散,各省督抚的抗命使海军衙门形同虚设。[姚锦祥:《十九世纪中晚期中日两国近代海军军制之比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 武器装备上,日本政府比较注重实战,从炮火和速度上着眼编制,在训练中制定了《军人敕谕》,规定了必须遵守“忠节”、“礼仪”、“勇武”、“信义”和“质朴”五德,要求士兵一切行动唯天皇是从。并且,日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兵役制度,给了志愿兵种种照顾,既保证了充足的兵源,又提高了海军士兵的素质。相对来说,清政府海军装备在实力上很强,但只知装配不知活用,再加上恤奉制度不完善,训练上军纪废弛,导致舰队实力上的下降。 两国海军建设内容大致相同,但成效迥异,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层要求改革建立新式军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之所以建立海军完全是依赖封建皇帝的“恩准”,其次,两国建立海军的目的不同,同时也导致了建设纲领的不同。日本建立海军完全是为了求强,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扩张;洋务派形式海军的建立则是为了维护旧式政权的统治,因此在更新完善上不能同日本相比。黄海海战后镇远舰枪炮官曹嘉祥、守备饶鸣衢总结道:“既设海军,必全按西法,庶足以御外侮,西人创立海军多年,其中利弊,著书立说,无微不至。我国海军章程与泰西不同,缘为我国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仿,所以难而操胜算也。”[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下册,第400页] (四)教育方面 19世纪60年代,两国在内外交困中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启动了近代化教育的巨轮。日本在明治时期的40多年里不断更新教育制度,并由此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教育系统;而中国虽然前有洋务运动后有戊戌变法先后对教育进行改革,但始终没能彻底改变封建的教育制度。 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之后,政府把教育作为文明开化政策的重心,并派考察团到欧美各国学习考察,有力得推动了改革。1871年废藩置县刚结束,明知政府立即设立了文省声,统辖全国的教育事业,第二年又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正式开始改革。1879年又以《教育令》取代《学制》,1880年的《改正教育令》又对《教育令》作了修改。为了维护新建立的近代天皇制,1890年以天皇的名义颁布《教育敕语》。除此之外为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府在资金投入上也不遗余力,在经费的筹集和投入上采取了强制性和保护性的措施,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了充分的保障;不但中央拨款,民间的赞助也成为学校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何桂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6] 而在中国,洋务派虽然也很重视教育改革,设立了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学堂等30多所学校,但是始终没有统一的学制来对教育进行管理,并且,改革是在西太后的“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可能初级封建专制及其相关联的封建教育制度,改革流于形式,新式学堂没有得到发展。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虽然一次又一次得上书要求进行教育改革,但他们他出的教育措施只局限于知识分子,没有涉及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政府对教育改革也不够重视,兴办的新式学堂大多夭折。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为了改变日本的落后状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资本主义,明治政府采取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吸收方式,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推行了西方的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与此相比,中国则是伴随着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片面、孤立地吸收,在不同时期所吸收的西方文化是割裂的,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加上受到当时种种政治力量的牵制和阻碍,致使中国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政治体制和落后状态。 四、人物及思想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突出,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上所出现的人物或类似落迥异,存在着解很大的可比性。 中日两国改革中的领导阶层具有很多不同点,这也是两国改革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有无统一并且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明治维新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进行的;中国的洋务运动却始终缺乏有力的规划和领导,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被几个知识分子 拥护的没有经验没有实权的皇帝。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实现了领导核心的转换,将政治权力集中于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具有改革开放的下级武士的手中。[高旺:《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求索,5]他们相信即使现代化以为着丧失他们的特权也是值得向往的。因此,国家政权掌握在下层武士手中,对改革是相当有利的。明治维新是一种国家的行为,自始至终贯穿着国家政权的权威。[何明良:《浅论中国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差异性》,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2]洋务运动时期虽然名义上有清政府的各项政令及总理衙门的管理,但实际上只是李鸿章等人在地方上的各自为政,兴办“洋务”,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力量分散,难以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威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戊戌变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了大量的宣传,使维新思潮传播开来,但由于反动势力强大,光绪皇帝及康梁等人对于慈禧太后为首的的顽固势力所发动的政变无能为力。 清末宪政改革中,政治领导集团并没有彻底现代化的决心和勇气,在改革上就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在内忧外患必须改革,另一方面又必须巩固原有的体制,以至于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其次,领导人本身的能力和经验也有很大的差异。 明治维新领导人同藩主有较密切的联系,对藩内政治改革也有较多的发言权,同时又比较了解下层武士的动向;在参与藩镇改革中比较巩固得掌握了藩内实权,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的政治谋略和行政才干是戊戌变法领导人所不能比的,他们善于利用形势,维新前,矛头直指幕府,争取和利用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平民乃至农民的武装。维新成功后,对封建贵族采取赎买政策,显著减少了封建阶级的反抗激烈程度,保证了实施改革所必须的政治安定局面。对西方有进一步的了解,从1871年到1873年,明知政府曾派改革派大臣木户孝允等人组成考察团到欧美各国考察。[方雪利:《近代日本和中国社会变革一成一败原因浅析》,吕梁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 相对来说,戊戌变法人物则缺少谋略。他们不注意团结社会各种势力,以减轻维新的阻力。在维新运动初期,对实力最强的李鸿章派系加以排斥。在处理翁同合问题上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至于同民众运动的联系就更谈不上了。中国维新派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对封建势力的反动性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心里准备,在顽固势力发动的无须政变时,大多没有勇气面对而到处寻求庇护。在策略上,没有条理,维新短短的103天中,上书无数,,内部分轻重缓急,并且几乎没有一条能够扎实贯彻下去的。[刘越英:《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1]作为书斋型的改革派,康梁等人没有到国外做系统考察的经历,完全凭自己的主观发动维新,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如李鸿章、张之洞等,本身就是封建官僚,虽然学习西方,但引进的只有技术,不可能初级封建统治,各派系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又不断斗争,削弱了改革的力量,最终免不了失败。 再次,领导人人的对比。 佐久间象山和魏源。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所持观点也有所不同,佐久间象山认识到了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形成了与传统儒学相抵触的思想;而魏源始终认为“师夷长技”,信奉“器变道不变”,没有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精神和理性思想。 吉田阴松和康有为。他们都是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者和改革者。吉田久经政治风浪的考验,富于大无畏的精神,他以他的声明实践了“由当杀身成仁”的誓言,并影响他的学生继续战斗。中国的维新派也富于献身精神,但一旦事到临头,惟有“大众痛哭不成声”,戊戌政变后,康有为到处寻求庇护以保其身,无一人挺身而出收拾残局。[吴嘉延:《戊戌与明治时期中日维新运动之比较》,世界历史,4] 明治天皇与慈禧太后。明治天皇学习新知识,对当时社会形势有相当的了解,具有改革精神,大力推行明治维新运动,终于实现了日本的近代化。而慈禧太后却相形见绌,作为封建旧势力的代表,所希望的只是如何巩固自己的势力,维护封建专制,因循守旧,排斥西方近代思想,根本不可能推动中国近代化顺利实现。[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历史研究,4] 福泽谕吉和梁启超。他们分别是中日两国近代化思想的启蒙,并对本国的

吕梁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说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幅画,是王维的《雪中芭蕉》;说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一首诗,无疑非李商隐《锦瑟》莫属,二者足以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绝世双璧。要说《锦瑟》这首诗之大,大得足以使你瞠目结舌。据黄世中先生《论王蒙的李商隐研究》(《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统计:   李商隐《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除作为经书的《诗三百》)解人最多、争论最大,聚讼最繁的一首诗。依笔者检索所列,自北宋刘攽至于清末民初之张采田,共七十余家、一百多条笺释文字,大别有十种解读。(《文史》第30辑)去年在《类纂李商隐诗校注笺评疏解》中又集腋新的资料,其诠释至少在十四解以上,一曰:“令狐青衣说”,有刘攽、李硕、计有功、洪迈、胡应麟、冯舒、施闰章等七家之解;二曰:“咏瑟”说,有邵博、苏轼、黄朝英、张邦基、胡仔、张侃、方回、姚隧、郎瑛、王世贞、冯班、吴景旭等十二家;三曰:“令狐青衣”和“咏瑟”调和合一之说,有许顗、刘克庄、都穆、屠隆四家;四曰:“咏瑟以自伤身世”说,有廖文炳、徐德泓二家;五曰:“情诗”说,有元好问、释圆至、胡震亨、周珽、钱龙惕、杜诏、胡以梅、陆鸣皋、纪昀等九家;六曰:“悼亡”说,有朱鹤龄、钱澄之、朱彝尊、王士祯、钱良择、查慎行、何焯(后转为“自伤身世”说)、杨守智、徐逢源、陆昆曾、孙洙、姚培谦、程梦星、袁枚、汪存宽、许昂霄、翁方纲、冯浩、梁章钜(后转入“自伤身世”说)、姚莹、陈婉俊、章夔、程韵篁、张采田(后转入“自伤身世”说)等共二十四家,为清代最多的一种解说;七曰:“自伤身世”说,有王清臣、陆贻典、何焯、徐燮、汪师韩、田同之、薛雷、姚燮、梁章钜、张采田等十家;八曰:“自伤兼悼亡”说,有杜庭珠、宋翔凤二家;九曰:“令狐恩怨”说,有吴乔、沈雄、史念祖三家;十曰:“诗序或自题其诗”说,有程湘衡、王应奎、纪昀(两说并存)、姜炳璋、宋于亭、邹弢、马长海等七家;十一曰:“伤唐祚或感国祚兴衰”说,有方文辀、吴汝纶二家;十二曰:“寄托君臣朋友”说,有屈复、林昌彝二家;十三曰:“情场忏悔”说,有叶矫然一家;十四曰:“无解”说,有孙绪、胡薇元二家。以上十四解八十八家,约二百条诠释,真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想必就这还会有遗漏,谁知道那些老古董们还会在哪些老古董里“作郑笺”呢?老古董暂且搁置一边,新鉴赏家们也来胪列排个队:   程千帆《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唐诗考素〉之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何林天《李商隐〈锦瑟〉诗解辨──义山诗研究之二》,《山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魏明安《评〈锦瑟〉诗的笺解》,《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周振甫《李商隐〈锦瑟〉诗初探》,《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张国光《试解〈锦瑟〉之谜──李商隐倾向李德裕党之一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李文初《李商隐〈锦瑟〉诗颈联发微》,《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李固阳《就〈锦瑟〉解与周振甫先生商榷》,《山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阎 琦《〈锦瑟〉新解》,《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谢光龙《李商隐〈锦瑟〉赏析》,《文汇》1982年第8期   黄世中《〈锦瑟〉旧笺综述》,《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李商隐的无题诗和锦瑟诗讨论综述》,《文史知识》1983年第4期   梁 枢《〈锦瑟〉新论》,《西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贾恩洪《考辩〈锦瑟〉 论笺〈无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4期   钟来因《〈锦瑟〉非音乐诗而是〈玉溪生诗集序〉──兼与梁枢同志商榷》,《西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张昌余《〈锦瑟〉诗旧说新证》,《当代文坛》1985年第2期   钟来因《论〈锦瑟〉为〈玉溪生诗集〉序》,《艺谭》1985年第3期   刘若愚《关于李商隐的〈锦瑟〉诗》,《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周圣伟《辞微意隐感慨深──李商隐〈锦瑟〉诗臆说 》,《中文自学指导》1986年第7期   邓韶玉《〈锦瑟〉而今得解人──欣读吴调公先生〈李商隐研究〉》,《上海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朱光潜《读李义山的“锦瑟”》,《美育》1987年第3期   李希炎《〈锦瑟〉·象征诗·朦胧诗》,《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周 蓉《李商隐〈锦瑟〉之我见》,《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张佐邦《李商隐〈锦瑟〉反思》,《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张迎胜《李商隐〈锦瑟〉诗臆解》,《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   田 谷《解铃还须系铃人──李商隐〈锦瑟〉诗臆说》,《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王福民《李义山〈锦瑟〉诗演义》,《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黄世中《〈锦瑟〉笺释述评及悼亡说新笺》,《文史》1988年总第30期 黄世中《〈谒山〉〈玉山〉诗解与千年〈锦瑟〉之迷》《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张海鸥《从〈锦瑟〉诗看李商隐诗歌意象的凄幻特征》,《名作欣赏》1990年第4期 吴奔星《诗的明朗与含蓄──兼论李商隐的〈锦瑟〉》《文学评论》1990年第6期 王 蒙《一篇〈锦瑟〉解人难》《读书》1990年9期 王 蒙《再谈〈锦瑟〉》《读书》1990年10期 张中行《锦瑟无端》《读书》1991年4期 王 蒙《锦瑟的野狐禅》,《随笔》1991年第6期   萧传坤《李商隐〈锦瑟〉诗之我见》《阅读与写作 》,1992年第6期 阮永谦《李义山〈锦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3、4期 郑官柱《终身之困 难言之隐──李商隐〈锦瑟〉新释》《文史知识》1994年第10期 李永英《幽曲缥缈话〈锦瑟〉》《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5/01 陈之卓《李商隐〈锦瑟〉诗别解》《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5/02 郝 瀚《无端的思绪 无限的时空 无尽的惘然──李商隐诗〈锦瑟〉的又一种解读》《名作欣赏》1995/02 唐嘉荣《李商隐〈锦瑟〉诗审美论析》《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2期   钟来茵《〈谈艺录〉中〈锦瑟〉为诗集序说发凡》,《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史少青《李商隐〈锦瑟〉诗的艺术特色》,《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夏其模《我对〈锦瑟〉诗的理解》,《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刘 伟《禅说李商隐〈锦瑟〉诗》,《中国宗教》1996/02   王次澄《李义山〈锦瑟〉诗赏析》,《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3期   李 平《〈锦瑟〉难解──谈当代语义学几种理论在解读中的运用》,《徽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李固阳《为破译〈锦瑟〉进一解》《书屋》1997/01 祁晓辉《沧海月明珠有泪──我读〈锦瑟〉》《呼兰师专学报》1997/02 杨艳梅《〈锦瑟〉是悼亡诗新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04 刘玉峰《诗的明朗与含蓄──兼论李商隐的〈锦瑟〉》《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8/02(抄袭吴奔星)   李永英《一曲〈锦瑟〉解人难》,《吉首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宁德厚《一曲〈锦瑟〉咏终生》《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   田宝琴《我心目中的“锦瑟”──读李商隐〈锦瑟〉》,《名作欣赏》1999年第2期   蓝 柯《也谈李商隐的〈锦瑟〉诗》,《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   孙明君《追忆与惘然:也谈李商隐的〈锦瑟〉》,《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王铁麟《语境与诗解的多元性──李商隐诗〈锦瑟〉论例及其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李希炎《从〈锦瑟〉看李商隐的无题诗》,《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栾英良《从意象组合方式解〈锦瑟〉诗》《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0/01 胡菁娜《复义和李商隐的〈锦瑟〉》《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 张永礼《李商隐〈锦瑟〉诗试释》《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02   杨宪益《李义山〈锦瑟〉诗试解》,《燕京学报》2000年第8期 汪 权《“软焦点”建构典型──〈锦瑟〉解读》《阅读与写作》2000/09 林功成《关于语言、阐释和虚无主义──兼谈对〈锦瑟〉诗的解读》《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吴艳玲《〈锦瑟〉为“玉溪生诗集序”说质疑》,《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刘广涛《心有千千结 诗成千古谜──李商隐〈锦瑟〉创作心态管窥》《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罗 漫《锦瑟·日暖·春天之诗》《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6 何晓波《朦胧而悠美的锦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06 徐克瑜《人生经验世界与艺术象征世界的统一──李商隐〈锦瑟〉诗的细读批评》《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杜 成、马万伦《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浅论李商隐的幕府生活与抒情诗创作》《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01 李希炎《从〈锦瑟〉看李商隐的无题诗》《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向树英《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滁州师专学报》2002/02 黄维梁《迷惘的悲情──李商隐的〈锦瑟〉》《名作欣赏》2002/03 徐 艳《略析〈锦瑟〉的语言张力》《名作欣赏》2002/03 范晓燕《李商隐〈锦瑟〉诗再解读》《求索》2002/04   徐瑾琪《苍凉,荒谬的“真理”──也谈〈锦瑟〉》《唐都学刊》2002/04 骆冬青《〈锦瑟〉:情成于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02 彭国建《〈锦瑟〉解读及一种阅读经验之探析》《九江师专学报》2003/03 刘思湖《浅释李商隐〈锦瑟〉诗的艺术魅力》《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刘学锴《从纷歧走向融通──〈锦瑟〉阐释史所显示的客观趋势》《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3 孙桂平《〈锦瑟〉别解》《学术探索》2003/04 吴振华《朦胧歧解千古谜 空幻莫测通境情──李商隐〈锦瑟〉赏析》《名作欣赏》2003/04 戴永忠《以诗证诗 知人论世──李商隐〈锦瑟〉析疑》《学语文》2003/05 张 伟《一篇〈锦瑟〉解人难──李商隐诗歌解读问题新证》《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王继尧《“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典故试析》《中华诗词》2003/08 骆冬青《〈锦瑟〉:情爱心音》《名作欣赏》2003/08 赵永江《众说纷纭话〈锦瑟〉》《名作欣赏》2003/08 李红春《徘徊于执著与超脱间的诗魂──李商隐〈锦瑟〉一诗的文化解读》《名作欣赏》2003/08 陆精康《聚讼纷纭说〈锦瑟〉》《语文天地》2003/15 李 陆《〈锦瑟〉新解》《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 2003/22 沈时蓉《咏物诗的情节链与李商隐的〈锦瑟〉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张雪梅《〈锦瑟〉多重性主题解读》《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04 叶桂桐《李商隐〈锦瑟〉解谜》《名作欣赏》2004/08 曾炳衡《精彩的抒情诗 精简的回忆录──〈锦瑟〉一诗新读》《名作欣赏》2004/08 郭真义《〈锦瑟〉笺释又一说──介绍一篇新发现的黄遵宪佚文》《文教资料》(初中版) 2004/15 朱庆和《托意空灵 哀怨迷离──李商隐〈锦瑟〉赏析》《中学生读写》(高中) 2005/01 贺 灵《李商隐〈锦瑟〉考辩》《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李国文《因〈锦瑟〉而想起的》《文学自由谈》2005/01 李国文《梁启超读〈锦瑟〉》《神州》2005/02 张汝山《自弹锦瑟对潜意识心象的激活──〈锦瑟〉的别一种解读》《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陶晓跃《〈锦瑟〉:李商隐的“伤”隐之作》《师道》2005/04 萧 音《感受心灵深处幽微的情思──对李商隐〈锦瑟〉的再解读》《甘肃教育》2005/05 成 迅《李商隐〈锦瑟〉诗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5   徐 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谈〈锦瑟〉中的用典》《语文教学之友》2005/07 杨芙蓉《“寄遥情于婉娈 传深怨于蹇修”——臆说李商隐〈锦瑟〉诗》《名作欣赏》2005/10 《徐复观说〈锦瑟〉的艺术性》《名作欣赏》2005/15摘自徐复观《环绕李义山(商隐)〈锦瑟〉诗的诸问题》 李国文《梁启超读〈锦瑟〉》《名作欣赏》2005/15 朱洪举《追体验、解码、暗道之寻找──对徐复观《环绕李义山(商隐)〈锦瑟〉诗的诸问题》一文之发微》《名作欣赏》2005/15 章 琪《〈锦瑟〉与李商隐》《初中生之友》2005/33   这还只是“文革”后刊物名目里有“锦瑟”的,也必定挂一漏万。至于很多很多篇名未用“锦瑟”而实际是谈论《锦瑟》或谈及《锦瑟》的,还有很多很多书籍著作里也都论及《锦瑟》的,这百十来篇也就只是《锦瑟》问题的冰山一角。   瞠目结舌也好,眼花缭乱亦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看来还得搬出青原惟信那句“见山是山”的老话:乍见《锦瑟》——暂醉佳人锦瑟旁(杜甫《曲江对雨》),当然生“独恨无人作郑笺”之感;若得知以上如此之名目——解醉佳人锦瑟傍(陈师道《次韵夏日》),立马意识是“人人都在作郑笺”;等对上面各名目略知一二后——肯醉佳人锦瑟傍(朱熹《次韵刘秀野早梅》),自然又回到了“独恨无人作郑笺”。的的确确——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 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王士祯) 千年沧海遗珠泪,未许人笺锦瑟诗。(叶嘉莹) 这当然也叠现出《锦瑟》历程的三个境界。   场子拉开了,阵势架起了,龙门阵前还得挂出那幅曾经用过的对子: 佣耳赁目,未饮先醉,击节绝倒,自欺欺人。 不解翻空,务求坐实,尤而复效,通人之蔽。   横批是“为学知止”。再送上一份注解“以《诗》之喻视同《易》之象,等不离者于不即,于是持‘诗无达诂’之论,作‘求女思贤’之笺;忘言觅词外之意,超象揣形上之旨;丧所怀来,而亦无所得返。以深文周内为深识底蕴,索隐附会,穿凿罗织;匡鼎之说诗,几乎同管辂之射覆,绛帐之授经,甚且成乌台之勘案。”这些都是钱钟书先生的。为何都用钱钟书的言语,首先是钱先生的言语精到,其次谈《锦瑟》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钱先生。钱钟书不世之鸿儒也,海阔天空话《中国诗与中国画》之大题,然亦高屋建瓴,醍醐灌顶;二川草根门外汉者,局天蹐地谈一首诗和一幅画之小目,还得画地作牢,步步为营。有一点是相似的——“我想探讨的,只是历史上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该话原为:我有兴趣的是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为众多“钱迷”所引用,钱先生将其作改,想必是有内中原委的。)   前者“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幅画”,那是一盘“回锅肉”外加一碟“怪味拼盘”;今者“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一首诗”,则是新鲜烹制一盏“麻婆豆腐”。尽管敝乡有“豆腐不上席”的说法,但这“麻婆豆腐”虽先让你嘴唇跳舞、舌头打抟,实际带点“疫苗”性质,或许将来有人再来“麻”(敝乡土语,与东北土词“忽悠”同义)你时,多少有点预防抵抗力。   《锦瑟》是中国朦胧诗的鼻祖,同时也是这类诗不可超越的顶峰。多少学子殚精竭虑终无所获,几许雅士穷经极典不知所云;释惑者信誓旦旦而美言难信,解迷者确凿声声且欺世己;抉微钩沉与圆梦解谶难分泾渭,捉风捕影与穷幽洞玄堪称兄弟。《锦瑟》啊!《锦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师与巫师齐飞,探赜共胡猜一色。   (记不得是《管锥编》多少页了)美食家们得出一条共识:最好的美食就是饥饿。这碟“麻婆豆腐”过两天再端上来,汉语的“两天”具体是多久呢?汉语自己都说不清楚。就美食的角度而言,哈拉子流到地上之日,就是“麻婆豆腐”上桌之时。

  • 索引序列
  • 吕梁学院学报官网订阅电话号
  • 吕梁学院学报官网订阅电话号码
  • 吕梁学院学报官网订阅电话
  •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官网订阅电话号
  • 吕梁学院学报官网订阅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