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

发布时间:

现代文学台湾杂志

台湾文学简单的来讲,就是有台湾的风土民情的都算是台湾文学。有关台湾的风俗,地理环境之类的这个答案很简洁,不过真的就这样而已,除非你还想看一堆文字,在一推文字中找答案...= =

1成长经历编辑作家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生于中国广西桂林,父亲白崇禧是中国国民党桂系将领,母亲名马佩璋;白先勇排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只五人还在世),电台名人白韵琴则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台湾。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后,由于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1958年,他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于1961年大学毕业。1962年,白先勇的母亲马佩璋去世。据他自传文章《蓦然回首》提及,“母亲下白先勇葬后,按回教仪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坟,第四十一天,便出国飞美了。”母亲去世后,他飞往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爱阿华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当时父亲白崇禧也来送行,也是白与父亲最后一次会面。1963年赴美国,到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发表《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间国共第一次“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台北《当代》第147期)一文,为父亲白崇禧立传。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2004年,由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选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红牡丹亭》。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于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2创作经历编辑贯通中西白先勇白先勇从小就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作品。如《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说唐》、《蜀山剑侠传》、《啼笑姻缘》;巴金的《家》、《春》、《秋》;《三国》、《水浒》、《西游记》,特别是《红楼梦》,都是他所喜爱熟读的作品。在大学时代,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白先勇开始阅读和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创作上也开始模仿西方文学。但是毕业后入美国爱荷华创作班学习班,作者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对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使他具有比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素养,这就是为什么自先勇长期生活在台湾和美国,沐浴在欧风美雨之中,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却仍能保持着比较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原因。白先勇从小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对祖国和民族有较深厚的感情。巴蜀情结作者少年时代曾在天府之国的重庆生活,当他回忆起幼年时见到的巴山蜀水时,至今还非常神往。高中毕业时,由于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白先勇放弃了保送台大的有利条件,入了台湾水利学院。后因发现自己对水利没有兴趣,才转入台大外文系。他对祖国大陆的印象极其深刻。非常怀念。他所日夜思念的所谓总合性的“家”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正是这种对民族和祖国的深沉感情,使这位远离祖国的游子在作品中散发出漠漠的“乡愁”。同情劳动者白先勇白先勇虽然生长于官宦之家,生活条件比一般人优越,但他从小对他所接触到的下层劳动者,却颇为同情。作者在《孤恋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充满同情地描写出了娟娟、朱凤、王华这一类下层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悲惨命运,当然不是偶然的。他对自己的家庭身世感慨颇多。据作者自己说,1963年出国前夕,母亲去世,等到学成归来,“父亲先已归真”。这件事情对他的心灵震撼较大。作者曾写道:“别人出国留学,大概不免满怀兴奋,我却没有。我,只感到心慌意乱,四顾茫然。头一年在美国,心境是苍凉的”,“我到美国后,第一次深深感到国破家亡的彷徨。”这些思想情绪都是相当消极的,后来作者写的《芝加哥之死》、《谪仙记》中的吴汉魂、李彤等一个个投水自杀,大概与作者这一时期的悲凉心境不无关系。白先勇于50年代末期开始从事创作活动。从1958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金大奶奶》,到1979年8月在香港《八方》文艺丛刊发表《夜曲》为止,共发表了30多个短篇小说。1960年,他在台湾与欧阳子、王文兴等人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先在这个杂志发表,然后陆续汇编成《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谪仙记》等几个短篇小说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从1977年开始在《现代文学》上连载,已由台湾远景出版社结集出版。这些作品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写作者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生活,或模拟西洋文学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写台湾上层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纽约客》;四是描写台湾下层人物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孽子》。3人物轶事编辑评同性恋白先勇及其家人白先勇曾在香港公开表示自己为同性恋者,但在台湾公开场合极少提及自己的性倾向。白先勇曾说,他相信父亲知道他的同性恋倾向,但并没有真正和他谈论过此事。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孽子》(1983年)除骨肉亲情外,书中对于台北部分男同性恋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节不避讳的描写,格外引人注意。《孽子》以一名因其同性性倾向遭乃父逐出家门的少男“李青”的视角,讲述一群以1970年代台北新公园为集散地,不为主流社会所接纳的男同性恋者的故事;而作者对于父子亲情的描写,亦为本书之主题。2003年,台湾公共电视台将其改编拍摄为同名电视剧,引起社会上各种关于同性恋议题的谈论。在2002年的《扬起彩虹旗》新书发表会上,台湾同性恋权益运动者陈俊志指责白先勇与舞蹈家林怀民对台湾同志运动没有尽心尽力。个人信仰白先勇,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您的作品受回教影响多,还是佛教?   答:佛教。我受到回教血液叛逆的、非正统的影响,但我对伊斯兰教在宗教教义上面不是很近。我念过天主教学校,在香港念初中时我是背圣经的,但慢慢的年纪大一点了,我想皈依的,偏向了佛教。我父母都信回教,中国回教协会是我父亲创立的。但是对孩子是宗教信仰自由。我二姐就信仰天主教。我而今信佛,我想他若知道了,可能会失望,但是也不会干涉。呵呵,我常说他是“开明君主制”。 ”桂林情结白先勇不建党的经历和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世界,铸就了他特殊的性格。懂得中国当代文学概况的人,一定会懂得白先勇在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对台湾当代文学中的地位。而白先勇的文学作品,白先勇的兴趣爱好,甚至白先勇的语言和思维,都离不开桂林这块生他养他的山水宝地,离不开勤劳智慧的桂林人。白先勇的一生,有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绪:那便是对桂林故土的眷恋。其实,他在桂林只生活了7年,12岁时去了台湾,25岁远赴美国,但一口桂林话却说得十分正宗。白先勇在他的小说中,运用了许多桂林方言。例如“蚂捞车”、“鸡猫鬼叫”等等,桂林方言在他的怀旧小说中灵活而恰到好处的运用,使作品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老桂林也许会有一个感觉,"金大奶奶"这个题目,本身就极富桂林味。当然,《金大奶奶》中不乏白先勇童年听来的故事,那些人物生活的背景,有桂林的影子。白先勇不仅能说一口正宗流利的桂林话,还酷爱桂林米粉。据白先勇说,他父亲白崇禧以前打仗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喊隔壁婶娘过来熬卤水做冒热米粉吃。白家四十年代末在南京、上海生活,还常常请人做桂林米粉吃,后来到了台北,很少能吃到桂林米粉,白先勇很是怀念这种特殊的地方风味。在他的名篇《花桥荣记》中,就津津有味地讲起桂林米粉的故事。1993年9月,白先勇回桂林时住在榕湖饭店,见餐厅服务员就问“有没有桂林冒热米粉?”当服务员回答有时,他便啧啧嘴,大喊“先来两碗”。白先勇对笔者说,桂林米粉可谓“天下第一味”,好吃得不得了。2000年元月,白先勇再次回到桂林时,与上次回桂林一样,白先勇一进饭店便问“有没有桂林米粉”,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连来两碗,还直说,多来些芫荽、酥豆,好吃好吃!白先勇吃米粉,那动作也是"训之有素"的。尽管米粉堆得高,那双筷子可以上下自如地在碗里打翻而不让佐料掉出来。这大概是桂林人的饮食本事。除了桂话桂林米粉,白先勇十分喜欢桂林的传统艺术桂剧。在7岁离开桂林前的日子里,白先勇常在母亲的怀里抱着看桂剧,所以即使是57岁回桂林时,白先勇仍然对桂剧如此钟情神往。[3] 4主要著作编辑《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联合报》《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九七九年。《孽子》--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一九七七年。《秋思》--刊中国时报,一九七一年。《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〇年。《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一九七〇年。《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一九七〇年。《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安乐乡的一日》--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那晚的月光》--又名“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藏在裤袋里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一九六一年。《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一九六一年。《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一九六一年。《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〇年。《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骨灰》--收录于《纽约客》。《等》《谪仙怨》--收录于《纽约客》。《我们看菊花去》《Danny Boy》──收录于《纽约客》《tea for two》──收录于《纽约客》小说分期白先勇的小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国发表的《芝加哥之死》为界线,在这篇小说之前所有在台湾写的小说称为前期作品,在这之后所有在美国写的小说称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学影响较重,较多个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艺术上尚未成熟。后期作品,继承中国民族文学传统较多,将传统熔入现代,作品的现实性和历史感较强,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湾现代派中现实主义精神较强的作家。他曾生活在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等几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这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国民党的官僚家庭度过的,先辈们的“显赫”和上流社会的“气派”,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湾后,又目睹了国民党旧官僚的没落,以及许多离乡背井、流落台湾的下层人民的痛苦挣扎,他们的思乡和怀旧情绪,都影响著作者;在美国,旅美中国人对美国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厌恶,对祖国文化传统的执着和飘泊海外而无根的痛苦感觉,同时涌入他的心胸。这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实的反映。5出版履历编辑2012年,《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Tea for two(白先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姹紫嫣红开遍(白先勇散文卷)》,作家出版社。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册,随书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2008年,《白先勇书话》,隐地编,尔雅出版。2007年七月二十日,《纽约客》在台湾出版。2004年,《说昆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姹紫嫣红牡丹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树犹如此》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台北人》出版30周年纪念典藏版。1995年,《第六只手指》。尔雅出版。1984年,《明星咖啡馆》散文集出版。1983年,出版长篇小说《孽子》。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说选》出版。1980年,《白先勇小说选》出版。1978年,《蓦然回首》散文集出版。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岁》小说集。1971年,作品开始被译成英文(第一篇为《谪仙记》),其作品陆续被译成英文、韩文、德文等语言。同年,出版《台北人》短篇小说集。1968年,出版《游园惊梦》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小说集。1967年,出版《谪仙记》,短篇小说集。文星书店。文星丛刊。6与昆曲编辑一种集合歌、舞、诗、戏的精致优美表演形式,一种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白先勇先生集合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台湾、香港和苏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场场爆满,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其以曲调优雅,唱腔悠扬,唱词华丽,四百年来一直是昆曲传统经典曲目。《牡丹亭》的火热,使久已低迷的昆曲舞台骤然升温,这和白先勇的努力密不可分。曾笑称自己是昆曲义工的白先勇,为了昆曲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昆曲的魅力,不惜暂停自己的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精心打造《牡丹亭》,并在校园进行公益演出,为昆曲争取了更多的年轻观众,这是昆曲艺术存续的肥沃土壤。白先勇说,"希望看过这些(昆曲)的年轻人,在他们心中播下那么一个种子,有一天他们可能也来制作昆曲,也成为昆曲的推广人,或者是至少成为昆曲的忠实观众"。自小与昆剧结下不解缘,其小说《游园惊梦》即受昆剧《牡丹亭》启发。他对昆剧艺术一往情深,作了二十年推广昆剧的'义工'。更热心向年轻一代介绍昆剧,经常在港、台地区与昆剧艺术家合作,做公开演讲。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是他多年的梦想,这个梦想终于在2004年得以实现。推广昆曲白先勇幼年时与家人在上海听了梅兰芳复出演唱的昆曲《游园惊梦》(俞振飞、言慧珠等合演),21世纪在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推广昆曲,自诩为昆曲义工。7人物评价编辑“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白先勇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于梨华和白先勇。”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评“白先勇才气纵横,不甘受拘;他尝试过各种不同样式的小说,处理过各种不同类式的题材。而难得的是,他不仅尝试写,而且写出来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讲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说情节,有从人物对话中引出的《我们看菊花去》,有以传统直叙法讲述的《玉卿嫂》,有以简单的倒叙法 (flashback)叙说的《寂寞的十七岁》,有用复杂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0》,更有用“直叙”与“意识流”两法交插并用以显示给读者的《游园惊梦》。他的人物对话,一如日常讲话,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调浓厚,一如油画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个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采用广西桂林地区的口语,使该篇小说染上很浓的地方色彩。他的头几篇小说,即他在台湾时写的作品,文字比较简易朴素。从第五篇《上摩天楼去》起,他开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着文句适当的选择与排列,配合各种恰当‘象征’(symbolism)的运用,而将各种各样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传达给了读者。”——旅美作家欧阳子评

琼瑶:《窗外》《烟雨蒙蒙》《在水一方》《菟丝花》《几度夕阳红》《一帘幽梦》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万水千山走遍》《梦里花落知多少》余光中:《;舟子的悲歌》《天国的夜市》《与永恒拔河》席慕容:《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画出心中的彩虹》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

<现代文学>杂志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份影响深远的纯文学刊物<现代文学>小说的深层叙述结构有两种类型:以某一种时间意识为主构成的深层叙述结构和由相对的两种时间意识组合成的复合式深层叙述结构前者包括现代性时间型、存在论时间型、循环论时间型、今昔对比型和心理时间型,后者包括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对话式和个人时间与自然时间对话式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较好地实现了"将传统融于现代,借西洋揉入中国"的艺术追求小说在叙述体态、叙述结构、人物塑造、审美意义等层面上与中外文学都存在着对话性对话是解构与建构同时进行的过程,小说作品是"众声喧哗"的场域 1960年3月5日,当时台大外文系的一批青年学生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刘绍铭等共同组织创办了《现代文学》,标志着现代主义在台湾小说领域中的崛起和趋向成熟。这些人多是在《文学杂志》上崭露头角的年青作家。《现代文学》发刊词写道:“我们不愿意为辩证‘文以载道’或‘为艺术而艺术’而花篇幅,但我们相信,一件成功的艺术品,纵非立志为‘载道’而成,但已达到了‘载道’的目的。……我们打算分期有系统地介绍翻译西方现代艺术学派和潮流,批评和思想,并尽可能选择其代表作品。我们如此做,并不表示我们对外国艺术的偏爱,不仅仅依据‘他山之石’之进步原则”,“进行试验,摸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以表现“作为现代人的艺术感情”,也对传统做一些“破坏性的工作”。这表明,《现代文学》的根本倾向是现代的、试验的、西化的,它系统地介绍了大量西方现代艺术学派和潮流。第一期是卡夫卡专号,第二期推介了托玛斯·曼。王文兴在第二期上说:“我们以后将要不竭地推出作风崭新的小说。吃惊也罢,咒骂也罢,我们非要震惊台湾的文坛不可。”此后又推出了介绍劳伦斯、福克纳、加缪、沃尔芙、乔伊斯等一些西方现代派作家的评介专号。 《现代文学》是台湾小说现代派的大本营,它对推动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贡献之一是为文坛造就了白先勇、陈映真、黄春明、陈若曦、王拓、欧阳子、王文兴、王祯和、于梨华、七等生、水晶、施叔青、李昂等一大批作家。该刊从1960年3月到1973年9月间共出版五十一期,刊载小说作品二百零六篇,作者七十人。这些人成为活跃在六七十年代文坛的重要作家。《现代文学》较开放,曾发表过一些有乡土特色的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佳作,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台湾文学对本土意识的确认。该刊1973年因经费缺乏停刊,1977年复刊。

都在这里了,看看吧小说家小野 三毛 王文兴 王祯和 王蓝 平路 古龙 司马中原 白先勇 田雅各 朱天心 朱天文 朱少麟 朱西甯 吴浊流 吕赫若 李昂 李敖 李家同 李乔 宋泽莱 林海音 林耀德 洪醒夫 黄春明 侯文咏 唐诺 高阳 张大春 张系国 张耀升 郭松棻 陈映真 琦君 黄凡 黄春明 叶石涛 叶李华 郑清文 苏伟贞 萧丽红 赖和 骆以军 钟理和 钟肇政 琼瑶 林语堂 诗人余光中 周梦蝶 吴晟 洛夫 纪弦 席慕蓉 陈秀喜 陈黎 商禽 覃子豪 杨牧 杨照 杨唤 路寒袖 郑愁予 瘂弦 王添源 陈克华 苏绍连 散文家王鼎钧 李敖 林文月 林清玄 柏杨 苦苓 陈芳明 张晓风 琦君 刘墉 简媜 龙应台 郑石岩 剧作家吴念真 侯孝贤 纪蔚然 ]翻译作家朱学恒(英美文学翻译) 胡品清(法国文学翻译) 候捷(编程翻译、写作) 刘慕沙(日本文学翻译) 赖明珠(日本文学翻译) 网路作家九把刀 蔡智恒 藤井树En:List of Taiwanese authors

《逃之夭夭》是属于言情小说杂志,分为AB版本,A版是古代小说,B版是现代小说,以前有很多学生都喜欢看。

台湾文学简单的来讲,就是有台湾的风土民情的都算是台湾文学。有关台湾的风俗,地理环境之类的这个答案很简洁,不过真的就这样而已,除非你还想看一堆文字,在一推文字中找答案...= =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官网

[编辑本段]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相关作品介绍: 小说:《晓云》,《英子的乡恋》,《生命的风铃》,《城南旧事》,《英子的心》,《冬青树》,《琼君》,《金鲤鱼的百裥裙》,《蟹壳黄》,《血的故事》,散文:《秋游狮头山》,《 吹箫的人》,《悼钟理和先生》,《念远方的沉樱》,《虎坊桥》《文华阁剪发记》,《旧时三女子》,《冬阳童年骆驼队》,《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我的童玩》,《北平漫笔》,《绢笠町忆往》。 代表作:《城南旧事》。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台湾文学简单的来讲,就是有台湾的风土民情的都算是台湾文学。有关台湾的风俗,地理环境之类的这个答案很简洁,不过真的就这样而已,除非你还想看一堆文字,在一推文字中找答案...= =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相关作品介绍: 小说:《晓云》,《英子的乡恋》,《生命的风铃》,《城南旧事》,《英子的心》,《冬青树》,《琼君》,《金鲤鱼的百裥裙》,《蟹壳黄》,《血的故事》,散文:《秋游狮头山》,《 吹箫的人》,《悼钟理和先生》,《念远方的沉樱》,《虎坊桥》《文华阁剪发记》,《旧时三女子》,《冬阳童年骆驼队》,《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我的童玩》,《北平漫笔》,《绢笠町忆往》。 代表作:《城南旧事》。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现代文学>杂志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份影响深远的纯文学刊物<现代文学>小说的深层叙述结构有两种类型:以某一种时间意识为主构成的深层叙述结构和由相对的两种时间意识组合成的复合式深层叙述结构前者包括现代性时间型、存在论时间型、循环论时间型、今昔对比型和心理时间型,后者包括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对话式和个人时间与自然时间对话式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较好地实现了"将传统融于现代,借西洋揉入中国"的艺术追求小说在叙述体态、叙述结构、人物塑造、审美意义等层面上与中外文学都存在着对话性对话是解构与建构同时进行的过程,小说作品是"众声喧哗"的场域 1960年3月5日,当时台大外文系的一批青年学生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刘绍铭等共同组织创办了《现代文学》,标志着现代主义在台湾小说领域中的崛起和趋向成熟。这些人多是在《文学杂志》上崭露头角的年青作家。《现代文学》发刊词写道:“我们不愿意为辩证‘文以载道’或‘为艺术而艺术’而花篇幅,但我们相信,一件成功的艺术品,纵非立志为‘载道’而成,但已达到了‘载道’的目的。……我们打算分期有系统地介绍翻译西方现代艺术学派和潮流,批评和思想,并尽可能选择其代表作品。我们如此做,并不表示我们对外国艺术的偏爱,不仅仅依据‘他山之石’之进步原则”,“进行试验,摸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以表现“作为现代人的艺术感情”,也对传统做一些“破坏性的工作”。这表明,《现代文学》的根本倾向是现代的、试验的、西化的,它系统地介绍了大量西方现代艺术学派和潮流。第一期是卡夫卡专号,第二期推介了托玛斯·曼。王文兴在第二期上说:“我们以后将要不竭地推出作风崭新的小说。吃惊也罢,咒骂也罢,我们非要震惊台湾的文坛不可。”此后又推出了介绍劳伦斯、福克纳、加缪、沃尔芙、乔伊斯等一些西方现代派作家的评介专号。 《现代文学》是台湾小说现代派的大本营,它对推动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贡献之一是为文坛造就了白先勇、陈映真、黄春明、陈若曦、王拓、欧阳子、王文兴、王祯和、于梨华、七等生、水晶、施叔青、李昂等一大批作家。该刊从1960年3月到1973年9月间共出版五十一期,刊载小说作品二百零六篇,作者七十人。这些人成为活跃在六七十年代文坛的重要作家。《现代文学》较开放,曾发表过一些有乡土特色的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佳作,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台湾文学对本土意识的确认。该刊1973年因经费缺乏停刊,1977年复刊。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电子版

<现代文学>杂志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份影响深远的纯文学刊物<现代文学>小说的深层叙述结构有两种类型:以某一种时间意识为主构成的深层叙述结构和由相对的两种时间意识组合成的复合式深层叙述结构前者包括现代性时间型、存在论时间型、循环论时间型、今昔对比型和心理时间型,后者包括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对话式和个人时间与自然时间对话式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较好地实现了"将传统融于现代,借西洋揉入中国"的艺术追求小说在叙述体态、叙述结构、人物塑造、审美意义等层面上与中外文学都存在着对话性对话是解构与建构同时进行的过程,小说作品是"众声喧哗"的场域 1960年3月5日,当时台大外文系的一批青年学生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刘绍铭等共同组织创办了《现代文学》,标志着现代主义在台湾小说领域中的崛起和趋向成熟。这些人多是在《文学杂志》上崭露头角的年青作家。《现代文学》发刊词写道:“我们不愿意为辩证‘文以载道’或‘为艺术而艺术’而花篇幅,但我们相信,一件成功的艺术品,纵非立志为‘载道’而成,但已达到了‘载道’的目的。……我们打算分期有系统地介绍翻译西方现代艺术学派和潮流,批评和思想,并尽可能选择其代表作品。我们如此做,并不表示我们对外国艺术的偏爱,不仅仅依据‘他山之石’之进步原则”,“进行试验,摸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以表现“作为现代人的艺术感情”,也对传统做一些“破坏性的工作”。这表明,《现代文学》的根本倾向是现代的、试验的、西化的,它系统地介绍了大量西方现代艺术学派和潮流。第一期是卡夫卡专号,第二期推介了托玛斯·曼。王文兴在第二期上说:“我们以后将要不竭地推出作风崭新的小说。吃惊也罢,咒骂也罢,我们非要震惊台湾的文坛不可。”此后又推出了介绍劳伦斯、福克纳、加缪、沃尔芙、乔伊斯等一些西方现代派作家的评介专号。 《现代文学》是台湾小说现代派的大本营,它对推动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贡献之一是为文坛造就了白先勇、陈映真、黄春明、陈若曦、王拓、欧阳子、王文兴、王祯和、于梨华、七等生、水晶、施叔青、李昂等一大批作家。该刊从1960年3月到1973年9月间共出版五十一期,刊载小说作品二百零六篇,作者七十人。这些人成为活跃在六七十年代文坛的重要作家。《现代文学》较开放,曾发表过一些有乡土特色的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佳作,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台湾文学对本土意识的确认。该刊1973年因经费缺乏停刊,1977年复刊。

《家变》(王文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5b0e    书名:家变作者:王文兴豆瓣评分:7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页数:238内容简介:这部小说以父与子两代人的冲突为主线,揭示了台湾小公务员的贫苦,以及在金钱观念、西化意识影响下,人们在精神生活及心理上的畸形发展。作者简介:王文兴,福建省福州市人。1939年生,后去台。他入学较晚,一入学就是三年级。他从高中三年级开始写小说,他的第一篇小说,曾在亚洲杂志举办的学生组小说比赛中得到第三名。台北师大附中毕业后,考取台湾大学外文系。1960年和同班同学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早期的《现代文学》编辑事务多由他负责。台湾大学毕业后,他去美国依阿华大学的作家工作室从事研究,并获硕士学位。返回台湾后,在台湾大学外文系任教授,并担任中文系的课程。他专心教书和写作,极少参加社会上的活动。但1978年台湾乡土文学大论战时,他却多次表态,对台湾的乡土文学持否定态度。他的作品不多,但大都以儿童或青少年为主人公或为背景,以儿童的悲伤和恐惧刻画人生。他的小说中表现得最沉着有力的主题是:命运。著有短篇小说集《龙天楼》、《玩具手枪》,长篇小说《家变》、《背海的人》。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有哪些

多关注下祖国吧

<现代文学>杂志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份影响深远的纯文学刊物<现代文学>小说的深层叙述结构有两种类型:以某一种时间意识为主构成的深层叙述结构和由相对的两种时间意识组合成的复合式深层叙述结构前者包括现代性时间型、存在论时间型、循环论时间型、今昔对比型和心理时间型,后者包括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对话式和个人时间与自然时间对话式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较好地实现了"将传统融于现代,借西洋揉入中国"的艺术追求小说在叙述体态、叙述结构、人物塑造、审美意义等层面上与中外文学都存在着对话性对话是解构与建构同时进行的过程,小说作品是"众声喧哗"的场域 1960年3月5日,当时台大外文系的一批青年学生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刘绍铭等共同组织创办了《现代文学》,标志着现代主义在台湾小说领域中的崛起和趋向成熟。这些人多是在《文学杂志》上崭露头角的年青作家。《现代文学》发刊词写道:“我们不愿意为辩证‘文以载道’或‘为艺术而艺术’而花篇幅,但我们相信,一件成功的艺术品,纵非立志为‘载道’而成,但已达到了‘载道’的目的。……我们打算分期有系统地介绍翻译西方现代艺术学派和潮流,批评和思想,并尽可能选择其代表作品。我们如此做,并不表示我们对外国艺术的偏爱,不仅仅依据‘他山之石’之进步原则”,“进行试验,摸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以表现“作为现代人的艺术感情”,也对传统做一些“破坏性的工作”。这表明,《现代文学》的根本倾向是现代的、试验的、西化的,它系统地介绍了大量西方现代艺术学派和潮流。第一期是卡夫卡专号,第二期推介了托玛斯·曼。王文兴在第二期上说:“我们以后将要不竭地推出作风崭新的小说。吃惊也罢,咒骂也罢,我们非要震惊台湾的文坛不可。”此后又推出了介绍劳伦斯、福克纳、加缪、沃尔芙、乔伊斯等一些西方现代派作家的评介专号。 《现代文学》是台湾小说现代派的大本营,它对推动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贡献之一是为文坛造就了白先勇、陈映真、黄春明、陈若曦、王拓、欧阳子、王文兴、王祯和、于梨华、七等生、水晶、施叔青、李昂等一大批作家。该刊从1960年3月到1973年9月间共出版五十一期,刊载小说作品二百零六篇,作者七十人。这些人成为活跃在六七十年代文坛的重要作家。《现代文学》较开放,曾发表过一些有乡土特色的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佳作,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台湾文学对本土意识的确认。该刊1973年因经费缺乏停刊,1977年复刊。

台湾大型综合性文艺月刊,隶属于联合报系。1984年11月1日创刊于台北市。以吸引大众阅读兴趣,满足高层次读者需要,团结各种不同思想的作家,使外界了解台湾文学成就为宗旨。辟有小说、散文、诗品、作家、国际文坛、大陆文坛、报导文学、文学史话等专栏,并接办《联合报》文学奖。在台湾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 索引序列
  • 现代文学台湾杂志
  •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
  •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官网
  •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电子版
  •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