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

本刊是由洛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3、4、6期为人文社科版;2、5期为自然科学版,刊载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诚邀海内外学者和学术新秀赐稿。 自创刊以来,本刊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刊出大量促进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等学科发展的文章。本刊的用稿原则是:理论观点有新见,学理探讨有深度,研究资料有新证。提倡简明扼要的文风,也欢迎论题重大、言之有物的长文。刊物按学科设置栏目,另有“河洛文化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国古典解释学”、“女性文学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等专栏,并有“学术平台”刊载精彩短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为大16开本,每期内文176页,定价12元。期印数1500册。国内发行自办,国外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代理。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奖、河南省高校学报优秀一等奖。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入期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有关网络传播,成为在教育界、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期刊。1990年,发表的论文被人大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1篇,《世界图书》1991年第8期专题文献将本刊列入“我国社会科学常用期刊”,全国排序第199位。1995年,被二次文献摘转的篇数和在同类期刊所居名次逐年攀升。1996年12篇,居全国师专学报第16位;1997年14篇,居第10位;1998年28篇,居第4位;1999年19篇,居第3位;2000年16篇,居第2位。2000年,参与全国师范大学学报排序,居第33位,在全国师院学报中居第6位。

从知网上可以查询,方法如下:1、首先,搜索“中国知网”,单击官网进入,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2、其次,完成上述步骤后,在首页上进行搜索,例如键入“结核”开始搜索,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3、接着,完成上述步骤后,在搜索结果中,随意单击一个文档,例如,选择“18”号文档并单击,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4、然后,完成上述步骤后,单击“导出参考文献”按钮,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5、最后,完成上述步骤后,就可以进行查看了,如下图所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论指称理论的后现代演变,哲学研究,1998, 4期, 58-论真理观的后现代走向,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 7期, 13-论心理意向的后现代重建,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 1期, 5-托马斯·库恩:1992-1996(译文),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 6期, 56-语言哲学的后现代趋向,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 3期, 10-在转向中运动:20世纪科学哲学的演变及其走向,哲学动态,2000, 8期, 29-论“语言学转向”的哲学实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 5期, 28-理性重建的新模式―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的实质(上),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 3期, 30-理性重建的新模式―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的实质(下),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 4期, 32-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实在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 1期, 6-11,纳百家之言,数学术新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 1期, 科学哲学:它的过去与未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 1期, 16-浅谈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及发展取向,中国高等教育,2001, 9期, 8-论科学技术中的文化多样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 1期, 74-论哈贝马斯“语用学转向”的实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 3期, 10-从语义学到语用学的转变,哲学研究,2002, 7期, 54-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 4期, 13-德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 1期, 39-英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 5期, 8-从科学逻辑到科学语用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 9期, 21,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3, 3期, 53-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转载),新华文摘,2003, 11期, 36-美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 4期, 33-法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1期, 31-弘扬学术特色 创建学派基础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 2期, 94-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阴山学刊,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江西社会科学, 2005,2期,44-认识活动实在性的语言符号表征,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年,02期,39-语境分析方法的起源,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年,4期,13-视域与路径:语境结构研究方法论,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5期,38-科学知识合法化的新解释:社会认识论视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4,18-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3,26-语境主义世界观的特征,哲学研究,2006年5期,94-社会科学哲学的论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3,71-从语义学到语用学的转变,哲学堂,2005,1,71-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发展趋势, 新华文摘, 2006,论库恩的语言学转向,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6期,53-科学语言的形成、特征和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2期,13-论技术负面价值根源的形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2期,79-社会认识论视野中的认知偏见,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3期

[参考文献][1]东方兰论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J]文学研究,1940,(5):[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3]方平莎士比亚“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J]名作欣赏,1995,(1):[4]郭华敏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10-113,[5]贺祥麟莎士比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6]华泉坤 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46-52,[7]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8]李蕾《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77-80,[9]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集[C]台湾:猫头鹰出版社,[10]邵旭东 王忠祥《暴风雨》的主题及其它[A]阮坤莎士比亚新论—武汉国际莎学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李伟民; 何处是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哈姆莱特形象认识辨析 [J];四川戏剧; 2003年06期姜桂栩;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基督教文化视角检视 [J];文史哲; 2003年05期于凤保;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 [D];安徽大学; 2007年陈敦;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05期李玉莲;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89年04期肖四新;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解读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王本朝; 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4期从丛;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5期从丛;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1期赵晓梅;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创作 [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1期王鹏;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忏悔母题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李伟昉; 莎士比亚与《圣经》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黄龙; 莎士比亚文艺观溯源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01期Frye, Roland Mushat; Shakespea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M];; 1963年李伟民; 莎士比亚研究——构筑起心灵的家园——兼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J];外语研究; 2007年02期李伟民;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焦晓燕; 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 [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钱佼汝; 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60-65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72-80张冲; 当代西方莎士比亚变奏二十年(1965—1985)[J]; 外国文学评论; 1992年01期; 123-129王田葵; 试论拜伦诗歌“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十九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历程论(四)[J]; 零陵学院学报; 1990年04期; 66-73方平;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仲夏夜之梦》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93-99郑土生,肇星; 浅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0-106卞之琳; 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7-110钱佼汝;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2-24乔纳森·卡勒,钱佼汝;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5-32朱虹;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01期; 90-94汪义群; 莎士比亚宗教观初探 [J];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03期; 117-124张慧荣; 从《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亚的中立女性观 [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03期; 64-66智慧的作用 [J];领导文萃; 1996年09期; 87再说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3期; 154-155阅读莎士比亚 [J];博览群书; 2004年12期; 70杜革非; 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英文) [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2期; 24-25马太·阿纳德原,曲文敏; 《莎士比亚赞》 [J];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02期; 104-105天章; 西柏林世界莎士比亚大会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年03期; 73-76许国璋; 莎士比亚十二赞 [J];外国文学; 1981年07期; 65-72萧莎; 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1期; 151-152孙丽丽; 从毁灭到拯救 [D];山东师范大学; 2003年厉彦花; 论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观 [D];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孙海西;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D];山东大学; 2005年矫福军;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 [D];吉林大学; 2004年宋艳;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 [D];安徽大学; 2005年黄凌; 《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 [D];河南大学; 2006年徐剑莹;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 [D];安徽大学; 2006年王彦; 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孙珍; 背弃与顿悟 [D];山东师范大学; 2004年董莉;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陈茂庆; 戏剧中的梦幻 [D];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王志耕;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D];北京师范大学; 2000年臧天婴; 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陈少辉; 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桑迪欢; 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 [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2年裘克安; 莎士比亚日在中国 [N];人民日报; 2002年雷鸣; 莎士比亚经典的现代话题 [N];中国妇女报; 2004年洪蔚; 当莎士比亚遇上电影 [N];科学时报; 2004年许钧; “遭遇”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书评人 马淑艳; 当莎士比亚戴上童话面具 [N];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 原汁原味品莎翁 [N];光明日报; 2004年裘克安; 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事实 [N];光明日报; 2000年兰守亭; 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4年易沉; 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通讯员 杨英姿 记者 余传诗; 《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 [N];中华读书报; 2007年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在哪

1 、《从阮籍的身世个性看其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象》,《贵州社会科学》,独著,2004年第2期。2 、《论〈诗经·桧风〉的创作时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独著,2004年第3期。3 、《原型与象征:〈楚辞·招魂〉主旨新探》,《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独著,2004年第3期(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4年第五期转摘要点)。4 、《魏晋陈留阮氏及其家学家风考论》,《天中学刊》,独著,2004年第4期。5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兼与宁稼雨先生商榷》,《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6、《曹丕〈柳赋〉创作背景及时地考辨》,《古籍研究》,独著,2004年卷下(总第 46 期)。7、《孙盛若干生平事迹及著述考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03期。8、《论孙绰的文学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年第五期。9、《论永嘉中原南渡士族与东晋文学发展之关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10、《论清谈文化与东晋门第之关系》,《天中学刊》,2008年第6期。11、《〈西洲曲〉产生的地理环境考释》,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2、《20世纪以来〈洛阳伽蓝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13、《〈洛阳伽蓝记〉的作者及创作年代辩证》,《江汉论坛》,2009年第10期。14、《〈洛阳伽蓝记〉从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4期。15、《〈洛阳伽蓝记〉与北魏洛阳的佛教文化》,《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16、《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以洛阳为例》(合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17、《谢混年岁及仕历补证》,《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科研项目:  主持:   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1立项,已结项。   第53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二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2013年立项。   20世纪中国“美学热”的社会学研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研究项目,2015年立项。  参与: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2年立项。   西方美学通史1-2卷,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第1卷《古希腊罗马美学》负责人,2014年立项。  3 抗战题材影视剧生产与消费调查研究,中国文联部级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执笔,2013年立项 (已结项) 。   新时期湖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路径研究,湖北省文化厅委托项目,研究报告执笔,2011年立项(已结项)。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武汉大学“70后团队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2年立项。 学术论文:《艺术作为救赎的阶梯——奥古斯丁的音乐美学思想新探》,《基督教文化学刊》2015年总第33辑。  《“无利害性”原则源于奥古斯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4日。  《社会学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美学热”》,《文艺研究》2014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中国审美现代性肇端的社会学考察》,《东亚人文学》(韩国),2014年总第28辑。  《宗教经验与文学创作——以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为例》,《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的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  《形式游戏在审美文化产品评价活动中的功能问题 》,《江汉论坛》2013年第10期。  《政党、民族、全球——抗战题材影视剧中社会历史意识的变迁》,《文艺新观察》,2013年第5期。   《后极权主义时代的主流影像叙事——以<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为例》,《东北亚文化研究》(韩国),2013年总第37辑。  《艺术与货币:消费社会中的审美伦理》(第二作者),《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4期。  《当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职业》,《新文学视野》(笔谈),2013年第3期。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的危机》,《文艺争鸣》2012年第7期。  《奥古斯丁的“情感”理论》,《云梦学刊》2012年第3期。  《浅谈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中的几个问题》,《长江学术》(笔谈)2012年第2期。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网络玄幻小说》,《兰州学刊》2012年第11期。  收入欧阳友权编:《网络与文学变局》,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  《培植“艺术心”: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第二届丰子恺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数是美的依据——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探》,《外国美学》2012年总第20辑。  《浅析普罗提诺思想中的审美与灵魂的回归理论》,《哲学门》2011年总第24辑。  《奥古斯丁与现代美学的兴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美学》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  《电视、身体、审美——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娱乐节目管窥》,《理论月刊》2011年11期。  《数字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生态与“类型文学”的兴起》,《兰州学刊》2011年第7期。  《浅论老子“道论”的美学内蕴》,《中国文化研究》2011春之卷。  《“摹仿说”探源》,《长江学术》2011年第4期。  《缪斯与上帝的相遇—生存论视域中的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悲剧的诞生〉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兰州学刊》2010年第2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查询

1 、《从阮籍的身世个性看其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象》,《贵州社会科学》,独著,2004年第2期。2 、《论〈诗经·桧风〉的创作时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独著,2004年第3期。3 、《原型与象征:〈楚辞·招魂〉主旨新探》,《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独著,2004年第3期(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4年第五期转摘要点)。4 、《魏晋陈留阮氏及其家学家风考论》,《天中学刊》,独著,2004年第4期。5 、《〈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兼与宁稼雨先生商榷》,《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6、《曹丕〈柳赋〉创作背景及时地考辨》,《古籍研究》,独著,2004年卷下(总第 46 期)。7、《孙盛若干生平事迹及著述考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03期。8、《论孙绰的文学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年第五期。9、《论永嘉中原南渡士族与东晋文学发展之关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10、《论清谈文化与东晋门第之关系》,《天中学刊》,2008年第6期。11、《〈西洲曲〉产生的地理环境考释》,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2、《20世纪以来〈洛阳伽蓝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13、《〈洛阳伽蓝记〉的作者及创作年代辩证》,《江汉论坛》,2009年第10期。14、《〈洛阳伽蓝记〉从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4期。15、《〈洛阳伽蓝记〉与北魏洛阳的佛教文化》,《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16、《古代城市文学资源与城市文化特色构建——以洛阳为例》(合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17、《谢混年岁及仕历补证》,《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刘怀玉,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 (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伊里诺依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基金访问学者(2010-2011)。硕士毕业后曾长期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历任哲学所副所长,河南省优秀专家。2003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所兼职教授等职务。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理论方向教学研究工作;博士论文《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入选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评为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人选;2012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社会科学方法论》(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92年获得“吴玉章学术奖”一等奖  《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观》(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原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恩格斯与现时代——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学”》(合著),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获得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获河南省2001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苏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史(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人类学马克思主义”述评》,载《大学文科园地》198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实践本体的系统发生论》,载《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地理环境决定论”批判》,载《学习论坛》1990年第8期。  《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述评》,载《社会科学述评》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简评科西克“具体辩证法”中的人本主义倾向》,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之哲学分析》,载《中州学刊》1991年增刊。  《从理性的背叛者到理性的捍卫者——论卢卡奇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  《论正确认识与利用资本主义》,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增刊,。  《实在论、自然主义与社会行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性突破》,载《河南日报》1993年9月3日。  《发展与稳定问题刍议》,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该文收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新华文摘》与《哲学动态》转摘。  《历史的突破与历史的循环——论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载《河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一致论”、“矛盾论”、“改革论”》(两人合著),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增刊。  《当前我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载《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共5千字。有转载。  《经济市场化,哲学如何实践化?》,载《信阳论坛》1994年第1期。  《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喻化”阅读看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特质》,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  《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当前我国哲学面临挑战的成因》,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本人承担2千字,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从哲学社会学和理性社会学的观点看哲学的终结》,载《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  《世纪之交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与出路》,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误读、重读与重建——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两次重要转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辩证法理论及其时代意义》,载《中州学刊》1995年第4期。获得河南省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制度结构制衡论:伦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哲学动态》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从隐喻的“物的世界”的元科学到解喻的“人的世界”的实践哲学》,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收入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的几点看法》,载《河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本人承担3千字。  《人类思想的永恒悖论——哲学基本问题之随想录》,载《黄淮学刊》1996年第1期。  《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实践本质论》,载胡福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21世纪中国哲学展望》,载《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   《划界论、层次论、公正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建设问题若干分析》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载《理论探讨》1996年第5期,共10千字。  《论马克思对人道主义哲学问题的三种科学解决的理论途径》,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三大主题》,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  《返(反)本开新,建(见)卓于微——读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载《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  《马克思经济社会伦理观三题》,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  《“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历史追踪——从马克思到邓小平》,载《理论探讨》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收入高秀昌主编《冯友兰研究》第2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制度伦理学”研究近况》,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在当代的历史深处揭露人类最神圣的情感》,载《东方艺术》1998年第2期。  《“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多维理论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21世纪中国前景展望》,载《跨世纪》1999年第10期。  《走出历史哲学的乌托邦》,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字。  《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载《河南日报》1998年12月。  《笔谈后现代主义文化》,载《大河报》1999年1月20日。  《改革开放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及其理论意义》,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走向一种淑世主义的历史进步观》,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国哲学1999年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本年度“历史哲学研究”栏目头条观点重点摘要介绍。  《美德、公正与自由——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道德秩序建设的三种思路》,载《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角色意识转换》,载《市场经济导报》1999年第5期。  《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载《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  《乌托邦、末世论与西方历史进步观念哲学批判》,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  《新的解释范式,新的伦理肖像》,载《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6期,。  《呼唤自由的哲学》,载《学海》1999年第6期。  《马克思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踪与多维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从民族之镜到现代之境——20世纪中国哲学观念的逻辑转变》,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迎接时代挑战的发展过程》,本人承担4千字,载《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  《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拟象化理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哲学多重话语结构的历史解读》,载《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0年8月21日转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世纪性思想背景之多维透视》,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民族灵魂与现代形式的艰难交融》,载《河南日报》2000年9月7日第7版。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综述》,载《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载《江苏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创刊号)。  《到记忆的远方追寻》,载《东方艺术》2001年第1期。  《中国现代化观念世纪之争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要点摘录。   《建构现代生活界“具体乌托邦”图景的新人本主义历史观》,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  《是比较对话,还是语境回归?——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一种反思与回答》,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转摘。  《是经济决定论,还是经济支配论——马克思“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发展”理论的当代诠释》,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  《只有真问题真知识,才有真思想真信仰》,载《博览群书》2001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新解读模式》,载《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4期。  《从哲学角度看冷漠问题》,载《文明与宣传》2001年第10期。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移心式”重建,还是“溯源式”的开新》,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破除阅读的宗教神话,回归文本的真实语境》,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大人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从多个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载中山大学主编《哲学与现代化》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的当代新视野》,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深入经典的历史逻辑,塑造当代的理论形态——〈走进马克思〉一书述评》,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  《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  《去遥远的“地方”体验“最近处”的人文》,载《南方文坛》,2003年第6期。  《不合时宜的深度现代透视——〈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一书读后感》,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  《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向》,《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 《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祛除历史能指的幽灵,解开历史代表问题之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实体主义、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光明日报》要点摘录  《“总体人”的辩证法》,《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  《人学:从可持续发展到永恒的生存的辩证想象》,《探索》2004年第3期。  《哲学的实现只在可能的瞬间》,《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总体的历史科学视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贡献》,《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转载。  《科学发展观:解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马克思新哲学革命的初始理论形态及其经济学局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  《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转载。  《为日常生活再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面向生活的现代性哲学问题构成与反思——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一种理解》,《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原创的差异化踪迹》,《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本质批判》,《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6、“论毛泽东现代化问题观的原创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面向生活’的现代性政治哲学难题及超越”,《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马克思哲学革命关键历史环节的历史原象-从《未来哲学原理》到《费尔巴哈提纲》”,《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  “论马克思哲学的再生产实践概念”,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蕴”,载《学习论坛》2007年第2期; (两人合作)  “神秘化: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笔记”(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1986)”(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从诗学革命到女性政治——西方学界关于克里斯蒂娃思想研究现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两人合作);  “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  “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列宁的两种资本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二人合作)  “问题史的考古与激活: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之源”,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反思”,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二人合作),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6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问题及其前提”,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要点摘编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二人合作),载《学习论坛》2008年03期。  “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历史意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原像与当代解读”(二人合作),载《学海》2008年第5期  ”苏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反思”,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  “能指拜物教批判的出场逻辑及其理论困境”,(二人合作),载《求索》2008年第9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问题”,载《学习与探索》 2009年第1期    价值重估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思考,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3卷 第01期   “论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兼论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二人合作),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从非物质劳动到生命政治——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主体的建构”,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2期   《基于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现代社会理论》,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消费主义批判》,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 空间:控制工具抑或希望之乡?——评勒菲弗《空间与政治》(二人合著),载《社会学家茶座》第3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0日  《苏联化、西马化与中国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  《空间的建筑学》译文,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辑“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1期”透视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载《学习探索》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的生产“(著作),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论文),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论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对现代社会的时空诊断“(二人合著),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146”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继承——以新中国成立前新儒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为视角“(二人合著),载《学习论坛》2012年第6期147”从“异化劳动”到“社会交往”——试析望月清司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二人合著),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俄国民粹主义的资本主义观:一个历史的述评“(论文),载《河北学刊》 2013年第2期)(CSSCI)”论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论文),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的实践哲学路向“(论文)载《学习与探索》第6期(CSSCI)(二人合著)”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前沿报告“,载《中国哲学年鉴》2013,哲学研究杂志社CSSCI;”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再区域化发展“,载《江海学刊》2013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及其意蕴“,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CSSCI)新华文摘转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元性本质与多元化探索“,载《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沟通中西、关心实践的语言哲学“(书评),载《学海》2014年第2期”三思毛泽东——革命传统、革命后民族国家创制与后传统理想主义遗产“,载《现代哲学》2014 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回顾与当代追问“,载《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念旅程:从传统的革命到现代化的改革“,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问题“,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及其幽灵“,载《世界哲学》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空间的生产》一书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哲学动态》2014年第10期”突破教条、回到根本、畅所欲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载《吉林大学社会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启蒙的进化与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二人合著),载《社会科学》(上海)2014年第8期”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6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以列斐伏尔为个案(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观念、方法与实践(主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空间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13JJD7100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对策研究(承担者)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11BZX00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承担者)   本科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必修)、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选修)  硕士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博士生: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用百度学术检索,查找到需要文献,点击文献名下方的“引用”查看参考文献,在参考文献中就看到了页码,例如:

[参考文献][1]东方兰论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J]文学研究,1940,(5):[2]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3]方平莎士比亚“天鹅之歌”—《暴风雨》赏析[J]名作欣赏,1995,(1):[4]郭华敏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10-113,[5]贺祥麟莎士比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6]华泉坤 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46-52,[7]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8]李蕾《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77-80,[9]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集[C]台湾:猫头鹰出版社,[10]邵旭东 王忠祥《暴风雨》的主题及其它[A]阮坤莎士比亚新论—武汉国际莎学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李伟民; 何处是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哈姆莱特形象认识辨析 [J];四川戏剧; 2003年06期姜桂栩;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基督教文化视角检视 [J];文史哲; 2003年05期于凤保;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文化 [D];安徽大学; 2007年陈敦;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05期李玉莲;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89年04期肖四新;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解读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王本朝; 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4期从丛;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5期从丛; 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01期赵晓梅;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创作 [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1期王鹏;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忏悔母题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李伟昉; 莎士比亚与《圣经》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黄龙; 莎士比亚文艺观溯源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01期Frye, Roland Mushat; Shakespea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M];; 1963年李伟民; 莎士比亚研究——构筑起心灵的家园——兼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J];外语研究; 2007年02期李伟民;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01期焦晓燕; 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 [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钱佼汝; 小写的后现代主义:点点滴滴[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60-65孙家琇;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J]; 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04期; 72-80张冲; 当代西方莎士比亚变奏二十年(1965—1985)[J]; 外国文学评论; 1992年01期; 123-129王田葵; 试论拜伦诗歌“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十九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历程论(四)[J]; 零陵学院学报; 1990年04期; 66-73方平; 小精灵蒲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仲夏夜之梦》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93-99郑土生,肇星; 浅论莎士比亚的艺术特点[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0-106卞之琳; 了与不了:莎士比亚悲剧研究纪程——《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前言[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1期; 107-110钱佼汝; 美国新派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和分解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2-24乔纳森·卡勒,钱佼汝; 当前美国文学批评中争论的若干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03期; 25-32朱虹; 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 外国文学评论; 1988年01期; 90-94汪义群; 莎士比亚宗教观初探 [J];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03期; 117-124张慧荣; 从《冬天的故事》看莎士比亚的中立女性观 [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03期; 64-66智慧的作用 [J];领导文萃; 1996年09期; 87再说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3期; 154-155阅读莎士比亚 [J];博览群书; 2004年12期; 70杜革非; 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英文) [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2期; 24-25马太·阿纳德原,曲文敏; 《莎士比亚赞》 [J];河西学院学报; 1988年02期; 104-105天章; 西柏林世界莎士比亚大会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年03期; 73-76许国璋; 莎士比亚十二赞 [J];外国文学; 1981年07期; 65-72萧莎; 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 [J];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01期; 151-152孙丽丽; 从毁灭到拯救 [D];山东师范大学; 2003年厉彦花; 论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的宗教观 [D];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孙海西;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D];山东大学; 2005年矫福军;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 [D];吉林大学; 2004年宋艳;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 [D];安徽大学; 2005年黄凌; 《乌托邦》与圣经暨莫尔的宗教观 [D];河南大学; 2006年徐剑莹;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 [D];安徽大学; 2006年王彦; 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圣经原型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孙珍; 背弃与顿悟 [D];山东师范大学; 2004年董莉;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 [D];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陈茂庆; 戏剧中的梦幻 [D];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王志耕;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D];北京师范大学; 2000年臧天婴; 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陈少辉; 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 [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 [C]; 1997年桑迪欢; 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 [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C]; 2002年裘克安; 莎士比亚日在中国 [N];人民日报; 2002年雷鸣; 莎士比亚经典的现代话题 [N];中国妇女报; 2004年洪蔚; 当莎士比亚遇上电影 [N];科学时报; 2004年许钧; “遭遇”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书评人 马淑艳; 当莎士比亚戴上童话面具 [N];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 原汁原味品莎翁 [N];光明日报; 2004年裘克安; 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事实 [N];光明日报; 2000年兰守亭; 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 [N];中华读书报; 2004年易沉; 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 [N];中华读书报; 2002年通讯员 杨英姿 记者 余传诗; 《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 [N];中华读书报; 2007年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入口

从知网上可以查询,方法如下:1、首先,搜索“中国知网”,单击官网进入,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2、其次,完成上述步骤后,在首页上进行搜索,例如键入“结核”开始搜索,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3、接着,完成上述步骤后,在搜索结果中,随意单击一个文档,例如,选择“18”号文档并单击,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4、然后,完成上述步骤后,单击“导出参考文献”按钮,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5、最后,完成上述步骤后,就可以进行查看了,如下图所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用百度学术检索,查找到需要文献,点击文献名下方的“引用”查看参考文献,在参考文献中就看到了页码,例如:

使用谷歌学术,例如得到蒋娜红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9(5): 138-其余的自行完成即可

本刊是由洛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3、4、6期为人文社科版;2、5期为自然科学版,刊载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诚邀海内外学者和学术新秀赐稿。 自创刊以来,本刊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刊出大量促进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等学科发展的文章。本刊的用稿原则是:理论观点有新见,学理探讨有深度,研究资料有新证。提倡简明扼要的文风,也欢迎论题重大、言之有物的长文。刊物按学科设置栏目,另有“河洛文化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国古典解释学”、“女性文学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等专栏,并有“学术平台”刊载精彩短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为大16开本,每期内文176页,定价12元。期印数1500册。国内发行自办,国外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代理。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奖、河南省高校学报优秀一等奖。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入期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有关网络传播,成为在教育界、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期刊。1990年,发表的论文被人大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1篇,《世界图书》1991年第8期专题文献将本刊列入“我国社会科学常用期刊”,全国排序第199位。1995年,被二次文献摘转的篇数和在同类期刊所居名次逐年攀升。1996年12篇,居全国师专学报第16位;1997年14篇,居第10位;1998年28篇,居第4位;1999年19篇,居第3位;2000年16篇,居第2位。2000年,参与全国师范大学学报排序,居第33位,在全国师院学报中居第6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创词是指通过使用现有的材料, 即词根、词缀和其他形式创造新词。[ 1 ]本文将探讨创词的一种“逆成构词法”。一、逆成构词法的历史起源及成因现代英语的近百年中, 特别是二十世纪初以来, 英语中出现大量逆生新词, 这是由于英语构词领域中一种崭新的构词法的出现, 虽属后起之秀, 但异军突起, 后来居上, 构造出现代社会所需的大量英语新词。这就是逆成构词法( back - formation) 。逆成法真正在英语行列内确立地位并大显身手的时代需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当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英语词汇来表达。于是, 逆成构词法应时代所需, 创造出大量的逆生新词。逆成构词法的形成起因于英语本族语者的一种本能的构词误会,即一种错误而又普遍的类推作用( analogy)或过度推广(overgeneralization) , 在语言学上, 它是指一种语言学习者把一条语法规则或一个语言项目的用法延伸到不应有的范围的现象。[2 ]它是人们受某种普遍存在的语言模式的影响, 不断仿照类推, 从而使语法和词汇形式发生变化的过程或结果。这种由于过分类推造成的构词误会而出现的语法错误现象虽是语言学家不断告诫人们应该克服的习得倾向, 但这种原本不存在于英语词汇的新词经人们多次使用后固定下来, 于是, 更多的人如法炮制出更多的新词, 久而久之,这种由过分类推造成的构词误会便以某种规律的形式流行并得以固定下来, 最终便偶尔导致产生了语言的一些规则形式, 这就是逆成法的成因。例如: 根据人们所熟知的一些正常的派生词swimmer来自于swim, driver来自于drive, 由此类推断定loafer来自于loaf, swindler来自于swindle。人们往往会错误地把已经存在的较长单词诸如loafer、swindler之类的名词删去想象中的误认的词缀- er, 而逆序类推出较短的动词loaf、swindle, 于是, 便新造出了逆生词。二、逆成法的构词规律逆成法( back - formation)是构词法中一种不规则的类型, 即把一个语言中已经存在的较长单词删去想象中的词缀, 由此造出一个较短的单词[ 3 ]p329。以televise为例, televi2sion (电视)比televise (电视播送)先存在于语言中, television的前面部分被提取出来, 分析成词根, 尽管实际上英语中并没有这样的词根。逆生词多半属动词, 极少数属于其他词类, 如名词和形容词, 并且逆生词多半是由名词包括复合名词构成, 由英语形容词或副词转成的逆生词不多。逆成法是现代英语中构成动词的主要途径之一,并日益得到巩固和发展。形成逆生词的原形词可分成以下几类: 以- er, - or, - ar结尾的名词, 例如:rover (流浪者, 漫游者) → rove (流浪, 漫游)hawker (叫卖小贩) → hawk (叫卖)peddler (小贩, 传播者) → peddle (叫卖, 传播)stoker (司炉, 烧炉工人) → stoke (司炉, 加燃料)loafer (游手好闲者, 流荡者) → loaf (游荡, 虚度光阴)bulldozer (恐吓者, 威胁者; 推土机) → bulldoze (恐吓, 威胁; 用推土机推平)swindler (犯) → swindle ()butler (男管家) → butle (理家)cobbler (修鞋匠) → cobble (修补鞋)laser (激光) → lase (发出激光)helicop ter (直升飞机) → helicop t (乘直升飞机旅行; 用直升飞机运送等)editor (编辑, 编者) → edit (编辑, 校订)sculp tor (雕刻家) → sculp t (雕刻)author (作者) → auth (创作)orator (演说者) → orate (演说)burglar (夜贼, 夜盗) → burgle (盗窃)beggar (乞丐) → beg (乞讨) 抽象名词, 例如:emotion (感情) → emote (表现感情)aggression (侵略) → aggress (入侵)resurrection (复兴, 复活) → resurrect (复兴, 复活)donation (捐赠品, 捐款, 捐赠) → donate (捐赠)automation (自动化, 自动操作) → automate (使自动化, 自动操作)escalation (逐步升级) → escalate (逐步升级)cybernation (用电脑进行的控制) → cybernate (使受电脑控制, 使电脑化)advection (水平对流) → advect (用平流输送)attrition (摩擦; 消耗) → attrit (通过摩擦使??消耗;削弱)destruction (破坏, 毁灭) → destruct (自毁)p reemp tion (先买; 先占; 先发制人) → p reemp t (以先买权取得; 先占; 先发制人)transfection (转染) → transfect (使转染)reminiscence (回忆) → reminisce (追忆往事)concordance (和谐, 一致, 协调) → concord (和谐, 一致, 协调)enthusiasm (狂热, 热心, 积极性) → enthuse (使热心)diagnosis (诊断法) → diagnose (诊断)calligraphy (书法) → calligraph (书写)banting (减肥疗法) → bant (节食减肥) 复合名词, 例如:caretaker (暂时看管者; 暂时行使职权者) → caretake(暂时看管; 暂时行使职权)  babysitter (临时照看幼儿者)  → babysit (待人临时照看婴儿)bookkeeper (簿记员, 记账人) → bookkeep (簿记, 记账)housekeeper (女管家) → housekeep (理家)house - sitter (看房人) → house - sit (看房子)matchmaker (媒人) → matchmake (做媒)dressmaker (裁缝) → dressmake (制衣)typewriter (打字机, 〈罕〉打字员) → typewrite (打字)daydreamer (空想家) → daydream (做白日梦)vacuum - cleaner (吸尘器) → vacuum - clean (用吸尘器打扫)double - header (双头列车: 由两辆机车牵引的列车)→ double - head (由两辆机车牵引)free - association (自由联想) → free - associate (自由联想)mass - p roduction (批量生产) → mass - p roduce (成批生产)self - destruction (自毁过程) → self - destruct (自毁)eavesdropp ing (偷听) → eavesdrop (偷听)merry - making (作乐) → merry - make (取乐)sleep - walking (梦游) → sleep - walk (梦游)air - conditioning (空气调节) → air - condition (调节?的空气)lip - reading ( 唇读法) → lip - read (用唇读法观唇辨意) 形容词, 例如:lazy (懒惰的) →laze (懒散地混)drowsy (使人瞌睡的, 昏昏欲睡的) → drowse (使瞌睡,打瞌睡)gloomy (阴暗的) → gloom (使阴暗, 郁闷)cosy (舒适的) → cose (使感到舒适)greedy (贪婪的) → greed (贪婪)calmative (使镇静的) → calm (平静, 镇静)peevish (易怒的, 暴躁的) → peeve (气恼, 使气恼)frivolous (轻浮的) → frivol (行为轻浮)gruesome (可怕的) → grue (害怕; 发抖)gangling (动作难看的) → gangle (行动笨拙, 难看) 以副词后缀- ling结尾的词, 例如:sidling(侧面; 斜看) → sidle (侧身而行)darkling (暗) → darkle (变阴暗)grovelling (匍匐,平伏) → grovel (匍匐,平伏)另外, 有很少一部分逆生词的构成方式有独特之处, 即不是删去被误认的后缀, 而是删去前缀构成[ 4 ]。例如:unflappable (不易惊慌的, 镇定的) → flappable (易于惊慌的, 不镇定的)ungainly (难看的, 笨拙的) → gainly (姿态优美的)inep t (愚蠢无能的) → ep t (聪明能干的)除了将单词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词根以外, 逆成构词法还允许我们拿一个已定词类的单词, 造出一个同音异义且不同类的词, 如把名词whitewash (石灰水) 变成动词whitewash (用石灰水把??刷白) 。但有些人喜欢将这种过程看作词性变换。派生法,即词缀法( affixation)与逆成构词法是两个相反的构词过程, 即逆成法被看作是派生法的逆向构词法。逆成法是根据派生法已确定的模式, 先对现有词进行语素强化切分, 然后采用逆向类推的办法构成新词。这种构词法也称逆向构词法或倒反构词法[ 5 ] 。派生法的确定模式是通过在现有词根上加词缀构成新词, 而逆成法是通过把现有词强行切分为(词根十后缀)两个语素, 并仿照act / actor“动词>名词”的模式, 逆向类推, 删去想象中的词缀(通常为词尾) , 倒其序为“名词>动词”构成新·134·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词。在这里的词尾并不是派生词中定义的后缀, 所以又被称为“假后缀”。如: audit, donate, diagnose的原式分别是auditor, donation和diagnosis。很多初学者会误以为前面的才是原式, 后面的是它们的派生词, 这是不懂得逆构词法造成的。截除词尾法( back - clipp ing)与逆成构词法是不同的, 区别在于前者被截除的部分可以是单词的任何一个序列, 而后者被删去的部分通常是想象中的词缀。下面列举几个截除词尾法的例子以示区分:advertisement → ad (广告)mathematics → math (数学)p rofessor → p rof (教授)dormitory → dorm (宿舍)fanatic → fan (狂热者)gentleman → gent (绅士)bicycle → bike (自行车)三、逆成法的功用逆成法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我们辨别某些新生词的涵义。我们只要从词典中找到逆生新词的来源词的涵义, 根据逆成法的构词基本规律, 就完全可以推断出逆生新词的涵义。可见, 逆成构词法对于英语学习者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它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扫除常用词典中无法查到, 然而却遍布于现代英语报刊杂志中的大量逆生新词障碍。逆生词经常在口语或非正式场合中使用。有些词带有幽默和诙谐色彩[ 6 ]p50。例如:Who authed this?(这是谁写的? auth由author逆生而成)He decided to bach it all his (他决定打一辈子光棍。bach由bachelor逆生而成)I p refer a polygamist who doesn’t polyg to a monogamistwho doesn’(有一种人主张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 但并不实行, 另一种人主张一夫一妻, 却也并不照办, 在这两种人之间, 我觉得还是前者较好。polyg由polygamist逆生而成; monog由monogamist逆生而成。)我们需要了解注意到逆生词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词义变化, 即由原义引申出转义[ 6 ]p51。如streetwalk由street2walker (妓女)逆生而成, 原义是“街头卖笑”, 现转义为“毫不费力地走过场”, 常用来指演员的轻松随意的表演, 如:Ms Fonda, maybe the bestAmerican film actress, has accep ted apart so undemanding that she merely streetwalks through it withhardly a flash of her tough - tender (也许可算美国最佳影星的芳达女士接受了一个很轻松的角色, 她演起来毫不费力, 几乎无法显露她那亦刚亦柔的才华。)又如: escalate由escalation逆生而成, 原指战争升级, 现引申为“扩大”或“增长”, 如: The animal book boom is terrific and still (动物书籍的畅销情况实属惊人, 而且需求量仍在增长中。)逆成法是现代英语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构词手段, 它使英语词汇的发展日新月异, 运用逆成法可以产生大量的逆生新词, 这些逆生新词给现代英语的表达带来异常的便利, 随着逆成法的日益巩固和发展, 在现代英语中, 许多逆生词已经成为英语词汇中核心部分的成员[ 3 ]p330 , 例如: ed2it, beg, automate, air - condition, televise 等, 但是逆成法还远不及词缀法构词灵活多变, 不宜借此任意创造新词。在确定逆生词以及逆生动词的屈折变化时, 需要多多查阅词典,找出确实根据。在英语词典尚未及时接纳收录新造词的情况下, 掌握逆成构词法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根据新词的形态推断其原形和意义。当然, 推断出的词义还必须与词语上下文的内容相吻合。另外, 还必须注意逆生词使用的语言环境, 一般说来, 这类词可以促进不同的语体, 一些用于政治和科技语体[ 7 ]p82 , 用于报刊和口语的情况居多, 不宜用于正式场合[ 7 ]p82 , 所以运用时要小心谨慎为宜。四、结束语构词法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逆成法是构词法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它虽历史短暂, 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已经成为现代英语构词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并把构词法这门新兴的学科大大推进了一步。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大量逆生新词以势不可挡之势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成为英语词汇中不容忽视的一支主力军。逆成法正是我们学习逆生新词的得力助手, 我们要学会善于观察利用逆成法的构词规律特点, 采取科学正确的处理方法, 合理推测词义,从而有效克服学习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参 考 文 献][ 1 ] 姜晖 小议“逆生成构词法”[ J ] 英语知识, 2003 (4) :[ 2 ] 刘法公 现代英语逆成构词法的渊源与特殊功能[ 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3 (3) : 19 - [ 3 ] 林承璋 英语词汇学引论[M ]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329 - [ 4 ] 林福美 现代英语词汇学[M ]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3: [ 5 ] 郭谷兮 构词法面面观[ J ] 怀化师专社会科学学报,1988 (2) : 68 - [ 6 ] 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0 - [ 7 ] 张韵斐 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从知网上可以查询,方法如下:1、首先,搜索“中国知网”,单击官网进入,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2、其次,完成上述步骤后,在首页上进行搜索,例如键入“结核”开始搜索,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3、接着,完成上述步骤后,在搜索结果中,随意单击一个文档,例如,选择“18”号文档并单击,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4、然后,完成上述步骤后,单击“导出参考文献”按钮,如下图所示,然后进入下一步。5、最后,完成上述步骤后,就可以进行查看了,如下图所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首先我先解释一下逆成法(back formation)逆成法与缀合法恰好相反,缀合法借用此缀构成心词,而逆成法则去掉被误认的后缀构成新词。例如:televise由television删去-ion逆生而成。利用这种构词手段创造的新词叫做逆生词。逆生词多半属动词,形成逆成词的原形词最多的是名词和形容词。 名词->动词。例如: --pedlar à peddle (叫卖) --swindler à swindle () 形容词->动词。例如: --peevish à peeve (气恼) --gloomy à gloom (变阴暗)英式英语更多选用逆构词法:如从burglar这个词衍生岀的动词,在美式英语中变成burglarize,而在英式英语中便更变成了burgle。

使用谷歌学术,例如得到蒋娜红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9(5): 138-其余的自行完成即可

  • 索引序列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在哪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查询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入口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