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青少年“敬畏”教育的现实依据与实现路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敬畏与“敬畏”教育

据《伦理学大辞典》和《应用伦理学辞典》解释,“敬畏”亦称“敬畏感”,是主体对特定对象既敬重又畏惧的复合情感。《新华汉语词典》将其界定为“尊敬佩服又有些害怕”。《当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界定为“敬重而又畏惧”。《现代汉语褒贬用法词典》注解,“敬畏”是又敬重又害怕,褒贬合用。总之,敬畏有机地包含两种情感,其一,为尊敬或佩服。其二,为畏惧或害怕。两种情感之间的关联可能不尽相同,可能因敬生畏,可能因畏生敬,也可能敬畏同生。敬畏除了是宗教领域重要的一种意识外,在世俗生活中也不可或缺。青少年时期是形成敬畏之心,养成敬畏之行的重要时期,应格外注意。

从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敬畏教育”这一短语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成果的分野。第一种“敬畏教育”是动宾短语,简而言之,即敬畏教育这一事情、这一工作、这一事业;第二种“敬畏教育”是偏正短语,即关于敬畏的教育。本文的论述基于第二种理解,为避免产生误解,本文用“‘敬畏’教育”的表达以作区分。青少年的“敬畏”教育,应当是以青少年为对象、青少年时期为区间、敬畏为内容的教育,其教育重点应该是敬畏之心和敬畏之行。教育青少年形成敬畏之心是基础、养成敬畏之行是关键。

二、青少年“敬畏”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青少年健全人格培育的内在要求

人格包括行为模式、倾向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18。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要素、科学文化要素、心理要素、身体要素以及其他方面的要素, 具体说包含这样几个方面:较强的创新意识、高尚的人生追求、丰富的人文修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必要的文艺修养和心理保健意识[2]155-157。在健全的人格中,敬畏之心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自古以来,人们敬畏天地、鬼神、宗族、文化、朝廷、苍生,不一而足。正是在这种敬畏之心的影响之下,学人们秉持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为家国社稷、百姓苍生而孜孜努力着,留下数不尽的人格高尚的典范,流芳千古、历久弥新。在现今时代,虽不一定按照古人崇尚的人生理想,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但要想安度生活、维护家庭、获取工作、融入社会、热爱国家、享受生活,都少不了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

没有敬畏之心的人,面对助人,其可能宁愿选择漠然视之,因为助人可能劳而无益——“得不偿失”;没有敬畏之心的人,面对公益,其可能宁愿选择独善其身,因为公益是舍己为人——“因小失大”;没有敬畏之心的人,面对公德,可能宁愿选择自由放任,因为公德无伤大雅——“可有可无”;没有敬畏之心的人,面对修养,可能宁愿选择不闻不问,因为修养毫无实效——“徒有其名”;没有敬畏之心的人,面对压力,可能宁愿选择转嫁他人,因为压力泰山压顶——“难以承受”;没有敬畏之心的人,面对创新,可能宁愿选择抄袭剽窃,因为创新劳神费力——“成本太高”。总之,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心中将缺乏法纪、道德、人性、尊严、规则和底线。这样的人,难以受到社会的欢迎,也不能真正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并获得有序、持久、健康的发展,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前进的动力都将因之不振甚而萎靡。

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的传播放大,不断冲击着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既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3]。青少年具有或多或少的被教育经历,但真正地接触社会并不太多,也没有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当代青年学生处于新旧交替的转折期,面对多元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常使青年学生的精神产生迷茫[4]。为了防止其正式进入社会后,付出高额代价(如行为失范被唾弃、违法犯罪被惩处等),抓紧在校学习时期的良好契机,用较为集中的方式、多样的形式、反复的试验和专业的介入,强化对青少年敬畏之心和敬畏之行的教育,对于其健全人格的培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在眉睫。

(二)青少年失范现象矫正的迫切需要

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冲击、媒介环境的熏染和自身成长过程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5],一些青少年产生了人格上的缺陷。造成这种人格缺陷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敬畏之心的缺失。笔者在实施思政课教学期间,很容易发现缺少敬畏之心和敬畏之行的现象。例如,某任课班级的QQ群内有成员50人,群成员的群名片(即群内成员为在本群活动所取的个性化名字),除了一些网名尚属正常外,出现了大量模仿伟人、革命前辈、外国元首的“奇葩”名字,有毛泽车(仿毛泽东)、刘小奇(仿刘少奇)、周思来(仿周恩来)、邓少平(仿邓小平)、习近乎(仿习近平)、胡绵涛(仿胡锦涛)、蒋界石(仿蒋介石)、徐志毛(仿徐志摩)、奥巴牛(仿奥巴马)等。这虽显示了个性,但缺乏对历史和文化的起码敬畏。这种个性,带有明显的调侃甚至污蔑的味道,绝不是高明的个性。在课堂互动中,一些学生无视革命伟人的丰功伟绩,却津津乐道于旁门左道甚至歪门邪道获取的稗官野史、小道消息,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他们表述完之后,有时候还能获得其他同学的喝彩和欢呼,让人大跌眼镜。为了形成和维护良好的学校风气,广东某高校郑重地开展“三风”表达词征集活动,在最终公布的获奖名单上,榜单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分别原原本本照抄江西某高校和百度文库等处资料,甚至一字不落,榜单的其他获奖作品也存在较多的抄袭剽窃现象,其严重程度令人瞠目。笔者在布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的时候,不少学生的应对措施,几乎也是抄袭。抄袭人数占比、抄袭内容占比高达90%以上甚至100%,不抄袭的反而成了另类。教育者为此痛心不已,但居然找不到有效的应对策略。因为书上有现成答案的,他们必然抄;完全开放的题目,他们从网上抄;读书读后感和观影观后感,甚至向任课老师提意见这种完全“私人订制”的题目,他们都能找到抄袭的“渠道”。当然,有时候实在无处可抄袭,一些学生竟然因此完不成作业。老师们在不能撼动这种态势的情形之下,只能被迫地选择妥协——只要能抄得好、抄得认真的,也给予较高的分数认可。如果碰到一个经过独立思考后完成自己作业的学生,老师们都会感慨莫名、激动万分。更有甚者,有学生的入党申请书,一字不落地抄袭,进入培育和发展程序时,对于党一无认知、二无感情、三无敬畏、四无信仰。几十年之后,这种现象如果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和妥善的矫正,党的事业和前景将毫无疑义地面临严重损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敬畏教育,做到心中有历史、有他人、有法度、有德行、有规则。否则,哪怕能获得一时的快乐、赢得一时的成功、实现一时的顺利,有一天也将会失败,甚至失败得体无完肤。

(三)依法治国和法治社会的必然指向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6]143-144。就本质而言,法律就是一种规则体系。这种规则体系对国家安定、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起到根本的保障作用。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是国富民安的必然前提。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号角,未来,依法治国将毫无悬念地波及和影响更大的范围、更长的时间、更广的领域、更多的人群,甚至不再有法外之地和法外之人。有敬畏之心的人,必然选择敬畏规则,也就会敬畏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种社会规则——法律。而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必然不会敬畏规则,在他们的字典里,规则不是用来遵守的,而是用来利用、挑战甚至破坏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不在少数。媒体就报道过一些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时,在杀人之后,甚至暗自庆幸自己不用承担某些法律后果的案例。如2013年12月1日,山东东营青少年胡某持刀将同学宗某脖子用力捅伤又横着划了一下,在宗某倒地前胡某还向被害人胸部、腹部等要害部位连捅10多刀,宗某经抢救无效身亡。面对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审讯,胡某给出的杀人动机竟是“我才14岁,属于未成年人,杀人不会偿命,最多被判15年有期徒刑”。如果他坐牢了,家人就不必承担为他赔偿、供他上学、就业买房的经济负担,自己在“里面”还有吃有喝,家里最多给宗某出个棺材费[7]。2015年10月18日,湖南邵东县廉桥镇新廉小学少年弑师案中的三少年也认为“我们还没有14岁,就算打死人了,也不用坐牢”。弑师案两个小时前,三人在网吧玩游戏;弑师案6个小时后,三人继续在网吧玩游戏[8]。事发后,当地开展网吧监管等整治工作时,在执法队的一次查处未成年人上网吧的行动中,两个少年从网吧中冲出来大喊“谁敢拦我砍死谁”。一个多月后,该县又发生一起中学教师被杀事件,行凶的中学生谈及杀人动机居然仅仅是“因为他阻挡我看小说”[9]。这样的例子绝不是个案,也足见连关乎他人生命的起码的敬畏都已经丧失的情况下,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景将会何其艰难。

(四)实现中国梦宏伟愿景的有力支撑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社会的梦,也是人民的梦。这个伟大梦想,必须为了人民才能得到真心欢迎,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可以真正实现。实现这样一个梦想,必须尽可能地依靠拥有伟大理想、坚定信念、规则意识和踏实行动的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因为这个梦想的实现,需要扎扎实实地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来不得任何的虚情假意、空洞口号。而要想付出努力、做出实效,必然要求人们在共同规则体系的约束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奋发有为。由于社会建设的复杂性和全面性,在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每一个体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使命将不尽相同。这种在伟大梦想统领之下的壮丽之举,恰恰需要在敬畏规则的前提下分工协作、勠力同心、和而不同。而如果其中有些人不敬畏规则,而去挑战规则、破坏规则,社会正能量必然不能凝聚、社会合力也难以形成,这就必然导致不可避免的内耗和难以遏制的分化,也就必然影响中国梦的实现,甚至造成这一梦想的最终破灭。

在国道丹阿公路鸡东至鸡西机场段工程建设中,王世君任指挥部计量工程师,并负责桥梁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通过他与同事们近两年日日夜夜的努力,打造出了鸡东县的公路精品工程。

三、青少年“敬畏”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堵塞知识漏洞,健全认知体系

知法懂法才能敬畏法律,才能守卫法律的底线。法律知识的构建,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可以通过学习法律课程、查阅法律文献、观看法律节目、浏览法律网站、参与法律实践等方式进行,是一个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立体交叉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内容繁杂、耗时繁多、过程艰巨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枯燥、“无聊”、缺乏现实针对性,需要青少年严格地自律。根据自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涉猎和学习,确实会让自己的法律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和不断健全起来。法律意识的建构则更为困难。青少年需要在认识法律的基础上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传播法律,以此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底线思维的建立,需要大家对相关知识、理论、政策、法纪、道德有清晰的认知,对自己应当做的、可以做的、必须做的和不能做的做到心中有数。底线思维的建立,还需要清晰审视逾越底线的不良后果,并学会评价自己是否能独立承担这种后果,及这种后果可能给家人、亲朋、社会造成的影响。底线思维的建立,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管控能力。有时候知道底线在哪里,不一定就不会触碰底线。因而,还应该管好自己的认知与行动,不让自己因求新、求奇、求刺激的心理或癖好左右,也不让自己被他人的错误想法和行动所支配、所裹挟,最终酿成恶果。

任何社会均有自己的适用规则,任何社会的运行必须凭借自己的规则,没有规则的社会不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得益于规则的良好遵守。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无视规则、挑战规则和破坏规则的情形。由于上文已经就法律和道德进行了专门的表述,在此仅就法律和道德之外的规则进行论述。法律规则可以调控一国之内的任何人、任何群体、任何机构,道德也可以规范为数众多的特定人群,但二者效率有高下之分,作用有大小之别,在此不再赘述。而青少年每天接触、不能须臾离开的多是校纪校规、风俗习惯、公序良俗等规则,这些规则看上去作用远不如法律和道德重要,但却意义重大,因为这些规则能及时调整人际关系中的小问题、发现和纠正业已出现的小苗头和小倾向,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防微杜渐。俗语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需要将各种问题及时处理在萌芽状态,让青少年适应小规则、遵从小规则,以此为基础,形成规则意识,再去遵行法律和道德,将会事半功倍。

以法律认知为例。首先,要明确我国的法律体系及其构成。其次,关乎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特别倚重的几部常用实体法律也应有所了解。再次,正确认识符合自身年龄特点、性别特点、职业特点、民族特点、地域特点等的相关法律规章,尤其对刑法、民法等有起码的认知。上文提到,有些青少年认为自己才14岁,杀人都不必坐牢。这种认知就是典型的不清醒、不健全。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个规定既注重了保护、挽救青少年的明确意图,也强调了对几种严重犯罪的绝不姑息,彰显了法律人文关怀的同时,也体现了法律的强烈意志,导向性是很明显的。但有的青少年只是认识到自己不满14岁,似乎可以为所欲为、逍遥法外。在此,且不论这些青少年是否能实现年龄界定的科学把控(以本人合法身份证件载明的以公元纪年的出生日期计算),也不谈及法律对14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青少年的有限保护(八种严重犯罪需要承担相应刑事责任),单从对这种“宽容”的理解来看,殊不知,法律的这种“宽容”一定不能在自我的认知里变成纵容。一旦纵容,哪怕未被追究刑事责任,但犯罪的事实一直存在,并将伴随自己终身,给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造成不良影响。这些被“纵容”的青少年,在尝到犯罪不被惩处的“甜头”之后,可能容易“成瘾”,在犯罪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此外,就立法工作而言,如若这种“宽容”长期起不到应有实效的时候,“宽容”的特权也可能被削弱或被取消。届时,通过修改法律,可能13岁甚至12岁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那14岁就将不再成为可以倚重的资本了。到时候某些青少年再妄图以年龄为挡板从事违法犯罪行为,也将没有遁形之处。总之,知识的构建能够弥补缺漏,帮助青少年认识全面,避免认识偏差、错位而造成“自以为是”,最后抱憾终身。只有认识全面,方可“敬”;只有明晰后果,才能“畏”。有“敬”才能遵行,有“畏”方不逾越。

(二)坚守做人底线,形成底线思维

① 朱贻庭、崔宜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在胶澳总督府邸旧址室内地面铺装中,陶瓷地砖主要用于地下室、门厅、花房和卫生间等辅助用房,品牌为德国梅特拉赫(Mettlach)产品.壁炉、窗台、洗手池等处镶嵌的瓷砖则是由德国的希尔德海姆(Hildesheim)宫廷用品商提供[4].花房和卫生间的地面铺设拼贴经过防滑处理的马赛克或彩色釉面砖.地下1层次入口门厅及走廊使用网格压纹八角形地砖结合黑色马赛克组合菱形块的铺装形式(图2).18世纪这种八角形结合菱形的地砖形式在欧洲最为流行,在青岛也很普遍,一般深浅两色形成对比,比如德华银行旧址入口处地面就采用八角形地砖结合黑色菱形地砖的釉面砖铺装形式,在边界处使用红色方形釉面砖组成条带分隔(图3).

(三)提升法律素养,形成法律思维

法律是社会运行的保障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起到不可或缺、特别重要的作用。法律素养是指自然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由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两部分构成[11]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但是人的认知领域和认知对象却不断增多。认知体系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络的蓬勃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增值、快速变革、快速衰变、快速更新的新时期。人们对认知体系的构建,需要一个长期和不断坚守的过程,对于青少年而言,认知体系构建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和紧迫。甚至在认知体系构建和健全的过程中,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难以作出的抉择。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青少年在父母的主导或辅助下,容易作出趋利避害式的“优化选择”,即选择获取对自己“成功”——考上好的小学、中学、大学最为有利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汲取。从幼儿园开始实质性知识网络的构建,目标瞄准小学;小学的时候开始较为多样的学习,目标直指初中;初中的时候,进行专业化的训练,目标剑指高中;高中的时候,则进行强度巨大、数量极多的严苛专项训练,目标也极为清晰和迫切,那就是顺利通过高考,考上心仪大学。在这个狂跑的旅程中,没有太多人特别用心关注青少年是否真的成长,是否足够应对即将到来的独立生活,能否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能否独立面对新型学习的挑战,等等。某种意义上来讲,为了换取这种所谓“成功”,青少年部分地错失了正常身心健康成长的机会。

(四)践行道德品格,坚定道德理想

道德也是一种规则体系。道德是几千年以来维系我国正常有序运转的常用手段和有效策略。近十年来,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综合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这种现象虽不仅出现于青少年群体,但不容否认,道德失范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也有蔓延并呈严重化的趋势。上文所述的作业抄袭、“三风”表达词抄袭、入党申请书抄袭,以及考试作弊、骗取国家助学金、参与有偿代课等现象,都体现出这种趋势。有的问题和现象并不严重,但是恰是这种“不严重”,容易让青少年掉以轻心,甚至忽视,进而演变为非常严重的事件或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只有树立科学“三观”,坚定道德理想,恪守高尚道德,脱离低级趣味,学习道德榜样,修炼道德品格,才能够让自己站稳道德的立场,掌握道德的方法,明确道德的取向,洞察道德的价值,也才可以成为敬畏道德、维护道德、弘扬道德的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五)明确规则意识,捍卫规则尊严

在这种背景下,青少年更应该利用自己的学习契机,不断地增强知识的广泛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到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控自己的生活,作出符合社会发展预期的正确选择。古人云,无知者无畏。为了防止丧失应有的敬畏之心和敬畏之行,青少年需要急切地查漏补缺,以防微杜渐。这种认知体系应该达成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本道德认知、法律认知、社会发展认知、心理健康认知,等等。

本研究在建立护肝剂制剂中马钱素、芍药苷、野黄芩苷、黄芩苷、黄芩素、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及熊果酸对照图谱的基础上,比较了各样本的相似性。该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各制剂HPLC指纹图谱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和PCA 2种方法对护肝剂制剂各样进行进一步研究,将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与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数学识别模式结合起来使用,可以相互补充和印证。

(六)学会换位思考,抛却个人主义

敬畏是人类内心对事物的一种自我约束,人类若是对任何事物都无畏惧,则只会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12]。不过,敬畏和个人主义有时候也能互为因果。没有敬畏之心,有很大部分的成因,是由于个人主义过于严重。个人主义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明显的毒化作用。严重个人主义的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无他人、无集体、无全局、无社会、无责任、无担当,思考看待问题总会从自己的本位或利益出发,得出别人总是“针对我”“欺负我”的错误认识,进而在错误认识基础上,作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应该多与他人交流,多参与集体的活动,询问别人的感受,获知集体的诉求,而不是仅从自己的思考出发。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会科学,看待问题才会合理,分析问题才能透彻,解决问题才会彻底。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形成合力、维护团结、促进和谐、共同前进。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在付出和回报之间,在索取和奉献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换位思考,才能敬畏他人、敬畏社会、敬畏自然。

(七)正反双向发力,筑牢内外防线

实现敬畏之心和敬畏之行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时一地之力。这种实现需要有赖于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的同时发力。正面之力可以昭示、引领、带动,反面之力则可以鞭策、警戒、反省。正面教育方面,应该着重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必须做,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正面教育可以通过理论宣讲、实践锻炼、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现场观摩等形式进行,让大家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心存敬畏的人,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有收获、就出成绩、就能成功。反面教育方面,应该教育和劝诫青少年,不要盲目忽视规则、轻易挑战规则、粗暴破坏规则,让大家知道无视规则的弊端、挑战规则的坏处、破坏规则的恶果。这种教育应该要具体、精确、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恪守有的放矢、避免空洞无物,让身边的人物、事件发挥反面教材作用,起到以儆效尤、震慑人心的作用。只有坚持正面和反面教育两不误、两协同、两促进,才能实现标本兼治、正本清源。

GIS技术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张刘芹,孙进冬(2-262)

底线思维则是一种系统战略思维,它不仅指出什么是不可跨越的底线,而且它还能通过系统的思考和运作告诉人们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化风险为坦途、变挑战为机遇,如何守住底线、远离底线、坚定信心、掌握主动、追求系统的最佳结果和最大正能量[10]。那些做出恶劣行径、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底线思维。他们或者心中没有底线,什么事情都敢做;或者不知道底线在哪里,经常一步步地试探底线;或者虽然知道底线,但不清楚触碰底线、逾越底线的后果,最后都得到应有的教训。

② 朱贻庭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③ 任超奇主编,崇文书局,2006年版。

④ 莫衡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⑤ 董大年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我们精心设计的文件包里不仅包含了所有这些处理,同时还包含了一系列边框等素材,大家只需要将文件下载到硬盘并导入自己的作品中,接着只需点击几次鼠标使用这些效果。

⑥ 阮智富、郭忠新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式中,S=1.62;P为试样平行测量次数,3;n为拟合曲线得数据对总数,21(每个浓度测量3次,共18次);Cp为试样平行测量3次结果的平均值,23.46 μg/L;C¯为绘制标准曲线的标准溶液的总平均值,62.7 μg/mL。

⑦ 张家太、徐彻,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1 单双胎妊娠孕妇信息 除去临床信息不全和失访病例,共收集单胎孕妇15 206例,双胎孕妇442例,具体信息见表1。单胎与双胎在年龄和孕周分布上无差别,χ2分别为9.655和4.51,P分别为0.086和0.341。高龄所占比例分别为35.14%和38.91%,P=0.101。然而,在单胎妊娠孕妇中,通过IVF方式获得胎儿的仅占4.14%,双胎中将近一半的受孕方式是IVF。且双胎中大部分是双合子双胎。

⑧ 张载,《张子语录·语录中》。

前面的语义仅描述了语句和世界之间的静态关系。但真值仅是自然语言的一方面,甚至不是其关键的部分。近年来,行动逐渐引入到逻辑理论,如从解释到言语行为和会话理论。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有句名言:“从来不研究没有转换的表达”。所以需要在积和进程之间建立一种对偶关系,例如 “论证”是人们追求的活动,也是逻辑学家们所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常若松.健康人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2]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白云华,黄蓉生. 论新形势下青年教育工作的时代遵循[J].思想理论教育,2017(5):56-60+101.

[4] 蔡秀珍.青年学生德育功效的价值论[J].现代教育管理,2012(7):115-117.

[5] 张骊睆.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N].吉林日报,2013-07-16(008).

[6]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 邵芳.“反正我是未成年人,杀人不用偿命”[N].黄三角早报,2016-09-27(A03).

[8] 郭小为.湖南留守儿童弑师:我们不满14岁 打死人不用坐牢[EB/OL].http://news.qq.com/a/20151030/016772.htm?qqcom_pgv_from=aio,2015-10-30/2017-01-07.

[9] 陈卓.邵东少年杀师事件[N].中国青年报,2015-12-09(09).

[10] 张国祚.谈谈“底线思维”[J]. 求是,2013(19):49-50.

[11] 韩世强,陈秀君.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及法制教育改革探索[J]. 中国轻工教育,2005(1):18-20.

[12] 周蕾,常家宁,洪保麟.关于大学生敬畏教育的几点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5):224-226.

 
唐智,董文明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