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当代青年“丧文化”的内涵解析和策略引导

更新时间:2009-03-28

丧文化一词并不是指“丧葬”文化,而是青年人中流行的一种亚文化。有人称其基本是指如今的一些青年人热衷悲伤与绝望,并表现为那种如行尸走肉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但深究起来,这种文化正是那些不停地经历着睡眠不足、买不起房、加班熬夜的90后“空巢青年”的积愤与怨念,进而迸发出的一种自嘲式的调侃,亦是一种温柔的反抗。说到底,“丧文化”是当下青年人借助网络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形式,这些喊丧的年轻人,其实依然在卖力工作生活,挣扎于眼前的苟且,并相信人生可以负负得正。如果要追溯起源的话,“丧文化”的前身可以和曾经蔚为壮观的“小确幸”联系在一起。假如说“小确幸”描绘的是人生的一种“小获得”,那么“丧文化”则是在此基础上强调和渲染人生的“大失去”。从2016年红极一时的“葛优瘫”到而今的“一言不合就斗图”,从村上春树的“小确幸”到由此衍生的“小确丧”,“丧文化”已然成为一种流行符号,它披着泛娱乐的外衣正获得越来越多青年消费群体的关注。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习惯用“丧”这个字来描述自己的状态,“丧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显性的文化潮流。社交网络的力量又加深了它的传染力,就像病毒一样扩散,得到无数青年人的追捧。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善于利用各个契机主动渗透抽象思想,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灵活运用新式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革新与优化教学形式和过程,从多个方面渗透抽象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

一、内涵解读

如今一些90后年轻人,自称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早早地患上了中年危机,而且病症愈演愈烈,浑身充满“丧”的气息。“捂脸”是他们的表情;瘫是他们的姿势;怼是他们的态度。

(一)姿势——瘫

2016年的夏天,经典情景剧《我爱我家》的一张剧照爆红:葛优饰演的季春生穿着小碎花衬衫,嘴上续着胡渣,一脸生无可恋地瘫躺在舒适松软的大沙发上。就是这样一张照片网友纷纷转发,并表示“一辈子就想这样躺着”。“葛优瘫”就此红遍大江南北,活在众多青年的朋友圈里。借着“葛优瘫”的东风,“丧文化”第一次被大众感知,“葛优瘫”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丧文化”。叫嚷着“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并没真想“躺一辈子”,他们想做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但眼下没找到而已。他们也许有些好高骛远,却能不为世俗意义的成功所累,直面惨淡的人生,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其实作为“丧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葛优瘫”并不新鲜。“中外历史上都有过此类现象,比如西方的“嬉皮士”运动,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发生的由潘晓的一封信引发的“人生”大讨论,等等,都与此种“丧文化”有相似之处[1]。有所不同的是,现今我们所面对的“丧文化”借助于网络的传播力量,似乎有了更加汹涌的势头。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分析一下,它到底是年轻人的玩闹,还是一种真实的趋势,或者是两者皆有?“‘葛优瘫’的走红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新时代下‘丧文化’的崛起。这样一个仪表糟糕,而且行为举止也惹人鄙夷的角色,传递出来的就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却又想人生安逸的空想家形象。消极可悲甚至有点绝望的精神气质,各种无力、颓废,却正好与有些90后青年人不谋而合。”[2]青年人觉得对于现实再如何努力也难以打破固化的阶级,发展前景太过迷茫,前进的路太过曲折,我们受困于自身的无能而感到绝望。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躺一躺,就这样,到躺尸到死亡。这样颓废的形象和气质跟社会所提倡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精神相悖,但却在此时此刻,恰好跟这个时代青年精神文化无缝契合,各种形式的“葛优瘫”和“北京瘫”,无不在传递一种颓废的“丧文化”思潮。

(二)表情——捂脸

第二,社会结构固化。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社会成本高居不下,下层通道通往上层的空间已经趋于堵塞和封闭,换言之就是社会结构的固化、社会流动渠道的减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表示,社会流动机会看似不断增加,但社会结构几乎完全开放并非社会生活的常态[4]。被网络上信息轰炸的年轻90后,面临更大的生活、工作压力。工作多挣钱难成为普遍的内心状态,不是他们不努力,不想成功,而是在这个社会,传统的努力已经难以实现生活上的质变,于是大家开始接受“努力未必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很轻松”的观念。青年人充满“丧”气并不是由于他们不想奋斗、不想努力,而是因为追求成功不可得,长此以往,挫败感导致他们被动地接受周围的一切,他们无奈却无法解脱,最终导致彻底丧失了追求的欲望。这方面,日本社会似乎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对此有过研究分析。在三浦展看来,“下流”这个词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下流,它指的是一种不思进取的心态,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学习意愿、人际沟通能力甚至消费欲望等都比一般人更为低下,概而言之,即人生热情的全盘低下。三浦展的看法是,很多人以下流自居,并非他们不愿意上升,而是上升空间已经丧失。三浦展之所以会提出“下流社会”这一概念,这要联系到日本上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一蹶不振的经济。于日本青年人而言,工作机会和社会资源主要被中老年人群体占据,他们在此背景下逐渐趋于贫困,现实是年轻人在日本社会拥有最高的相对贫困率。低阶层向更高阶层的跨越艰难得像天方夜谭,很多人于是选择吊儿郎当地活着,“下流社会”反映的是阶层流动的困难导致人心的普遍挫败。我们应该看到,阶层流动机制不够畅通等问题,也正是中国社会当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户籍政策、高房价等已成为个人发展的重大阻碍,有房、有车、有户口式的成功看上去遥不可及。现实生活中令人心塞的事情每天花样百出,不断给青年施加压力。

对和心组合起来就是“怼”。怼,读作duì,是形声字,“心”为形旁,“对”为声旁。怼的本意是怨恨,清代段玉裁认为“怼”的意义同“憝”,见《说文解字注》。网络词中的“怼”读音为三声,原属于北方地区常见的地方方言,意思为利用语言或其他方式对别人进行攻击的一种行为。例如,大家常说的“互怼”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对骂也可以理解为对打的意思,主要代表了双方观点不一致,对立的立场,且互相对峙剑拔弩张。

第二,价值心态偏差。对于中国青年来说,即使他们涉世未深,也能从自身的经历感知,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凭借自身努力实现阶层跃迁越来越难。而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一代价值观更多元,既然仅凭努力不一定能成功,那为什么不能偶尔躺下来歇歇呢?城市化大潮催生人口迁徙的巨浪,裹挟着无处安放理想的青年,“焦虑”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关键词,“寂寞”成为了他们的标配。用心理学的观点可以这样理解,主体通过这样的表层自我否定,似乎可以起到“堵住他人之口”的效果,以减免他人的攻击,从而避免可能带来的更大痛苦——“我都承认我是个废物了,那你还能怎样对我的人生指手画脚呢?”面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即便是90后,心里也不可避免住进了一个“苍老的灵魂”。他们面对现实产生的无力之感,面对“租房贵”“加班多”“成家难”的现实压力,面对网红直播等通过一夜暴富、海外代购一边旅游一边赚钱的浮躁现象,于是对成功和幸福的理解产生了偏差,甚至对奋斗产生了怀疑。UC大数据显示,加班强度越大的职业,对“丧”文化的敏感程度也就越高。尽管互联网从业者们工资高得往往令旁人眼红,但其中的心酸或许也就只有自己知道了。相较之下,向来清心寡欲的科研人员显然每天过得更加快乐,丧气指数仅为0.43%。UC大数据报告显示,青年人旅游、度假首选目的地国内的有大理、青海湖、拉萨、兰州、成都,而国外的有济州岛、芽庄、清迈、芭提雅、尼泊尔等,从这些热门目的地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地区,无一不是带有“闲适”“轻松”“慢生活”的标签[5]。“对自己好一点”这一年轻人的至理名言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印证,他们价值心态在缓慢而无奈地发生着变化。

“怼”字走红网络始于2016年上半年。当时,某卫视一档综艺节目《真正男子汉》热播,在这个节目中,“怼”字频繁出现,给广大观众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有网友把“怼”字直接建立了微博话题,在网友们的互动下,“怼”字一度冲到了当时热门话题榜的第五名。随着“怼”的流行,“狂怼” “怒怼” “互怼” 等五花八门的形式纷纷涌现。作为一个典型的形声字, 其形体生动形象,意义直观鲜明,“心”的“对立”能激发人们想象,从而便于理解其基于内心情感而形成的某种攻击性行为倾向。综观这几年的网络热词,其实像“怼”这样有着突出形体优势的字词并不少,“囧”字的走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相比 “攻击” “较量”“对付” “挑衅” 等双音节词,“怼”不光表意直接,而且能以最简单的形式传达最丰富的意义,使用起来灵活方便。此外,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网友们求新、尚简的社会心理,对先锋、前卫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的追求,使其更容易发掘语言潜势、捕捉语言风尚,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虚拟环境下的自娱性与满足感。“怼” 所表现出的形象性、趣味性,迎合了青年人的种种心理诉求。随着网络的发展,“怼”在青年人世界风靡。“怼”也是对传统权威的消解和颠覆,它是当下青年人的一种生活态度,面对越来越重的社会压力,青年人内心感到焦灼和失措,为了不让生活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急需一个宣泄口,把自己带有“丧”的负面情绪通过“怼”这个方式发泄出来,以让自己获得一时的快乐,它的风靡也是“丧文化”在青年人身上的重要体现。

(三)态度——怼

看着村民挨个投票,赵明武感慨良多,往事一幕幕浮现。南北方种植条件不同,赵明武有心理准备,但实地一看,还是感到震惊。“这块地是小岗村地势最高的,而且高低差大,起伏不平;土壤属于黄棕壤土和沙壤土,不保水,种植条件极差;更重要的是严重缺水,可用于灌溉的水库在21 km以外……当时,很多专家都说,肯定搞不赢。”

LLNM的危险因素 根据最终病理结果,LLNM阳性的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LLNM的危险因素。原发肿瘤大小与LLNM风险相关。除原发肿瘤大小外,分析结果还显示男性、年龄<55岁、滤泡型乳头状癌、多灶性和ETE(包膜侵犯、微小侵犯和大体侵犯)也与LLNM显著相关。此外,远处转移的患者存在LLNM的风险较高。以上各因素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均被证实与LLNM相关(表4)。

二、原因分析

时下,“丧文化”已然成为了一种显性的文化潮流,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习惯用“丧”这个词来描述自己。“丧文化”的流行折射出青年精神领域出现的新现象,而任何一种新兴的青年文化现象背后,都潜伏着一定的社会动因和个人因素,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原因以正确引导青年成长。

(一)客观层面

第一,社交关系闭合。“在当下的大部分青少年,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或者亚健康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少支撑性的人际关系。”孙云晓根据他的一项课题,在有关“遇到问题你会最先告诉谁”的调查中发现,美国、日本青少年均把同性好友排在第一位,母亲排在第二位;但在中国,情况发生了变化,同性好友和异性好友分列第一、第二位,第三位才是母亲,而父亲甚至排在了“网友”之后。“这发人深思!”孙云晓说,一个孩子心理能健康成长,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起亲密、信任、良性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使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宣泄出来,情绪上得到缓冲”。对于青年人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经济基础、基本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社交。我们常说,中国社会是个人情社会,身处其中的国人特别强调关系、圈子,强调人脉的重要性,但是有一部分青年人到了一定阶段之后,由于工作环境的相对稳定和固定,会慢慢产生一种社交圈不断闭合的状态,他们会满足于自身发展的现状,喜欢和先前熟悉的人交往,不愿意去接触外界新鲜的人和事,假如此时围绕在他身边的都是一些社交圈较小、持续性学习能力较差的人的话,那么社交圈的封闭化将会成为一个可怕的静止陷阱,会成为他发展的桎梏,甚至最终将他提前拖入心态老年化,浑身充满“丧”气。

捂脸字面意思指“双手掩面”,它一开始是由动漫衍生出的网络新词汇,后来却成为继“打酱油”“寂寞”之后又一横行互联网的王道词汇。“捂脸”这个动作试图掩盖自己的真实情感,说明其实内心十分痛苦但又不想轻易暴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于是用手掩面,主观地表示不快乐、不顺心或者失意,抑或是委婉地对他人表示某方面的不满,这主要靠意会。

(二)主观层面

第一,社会价值观改变。“青年问题是社会问题在青年群体的体现,绝非青年自身的问题。”[3]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充满“丧”气息的青年人内心拥有一个“中年心态”,“丧文化”的风靡和社会大背景紧密联系,残酷的现实生活正是让多数人丧失青春活力和积极性的“凶手”。我们可能疑惑为何90后25岁就发出中年危机的感慨时,也许这需要到社会价值观上寻求答案,“社会越来越现实”似乎成为一种惯常的表达,在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青年群体没有多余的心理空间去追寻精神上的自我实现,进而进一步探索自我。心理学家解释“丧文化”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更像是青年人苦中作乐的解压方式。对于青年人来说,现实和理想之间总会存在差距,久而久之,人就会焦虑。而“我很丧”的自嘲,不仅能降低自我和别人的过高预期,还是对抗焦虑的有效武器。“只要你如何如何,就能怎样怎样”这种教导,我们从小被灌输得太多。而“丧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目的的意义,让人们在某种扭曲的语境下,坦然看待自己的或别人的失败。年轻人突然明白,原来我这样活着并不可耻,不是所有人都应该抱有远大的目标和上进心。

经测算,机组90%THA、75%THA和50%THA负荷工况锅炉给水温度分别提高6 ℃、12.1 ℃和18.1 ℃;汽轮机热耗下降5、13和44 kJ/kWh;锅炉排烟温度升高1.5、3和5 ℃,锅炉效率下降0.05%、0.15%和0.25%。汽轮机回热系统优化后,各负荷工况锅炉脱硝装置入口烟气温度提升至310 ℃以上,有利于部分负荷工况脱硝系统的安全运行[16],确保SCR脱硝装置在全负荷范围内处于催化剂的高效区运行。

微信中新增了掩面的表情,在英文系统中被叫做Face-palm。2016年英语词典Merriam-Webster(在中国常被称作韦氏词典)宣布,他们在词典里新增了1000多个通用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源于现代网络,后来逐渐作为常用词流行下去(它们代表了在某个时期的年轻人文化)。新增词汇中最受关注的有近几年的网络热词Face-palm即以手掩面来表达恼怒、惊愕或尴尬等情绪,可以解读为“没眼看”,或者是“悔不当初”。事实上,这个词被收录得益于表情包的流行,现代人的情绪微妙又复杂,有时候很难用语言来解释和阐述清楚,于是年轻人干脆丢出一个省事的Emoji表情,既幽默又简洁。如今网络中有许多图片都代表着Face-Palm,同一个动作却表达出多种情绪。自从2016年11月横空出世以来,捂脸以它丰富的情感内涵、委婉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很多青年人的喜爱。而后各种捂脸表情包随之出现,“捂脸哭”“捂脸崩溃”等,所有的“捂脸”表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于掩盖真情实感。它侧重于表达“无奈”“尴尬”等情绪,符合当下青年人喜好调侃和自嘲的习惯。遇到好事了,捂脸;遇到坏事了,捂脸;知道错误的时候,捂脸;太尴尬的时候,还是捂脸。表情包背后,是一种无法忽视的网络文化发展现象,它的产生和流行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有关,其追求谐谑、新奇、醒目等效果,与年轻人特立独行和搞怪的心理相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吕雪菊认为:“表情包之所以能够大范围地传播,是因为其弥补了文字交流的枯燥和态度表达不准确的弱点,有效地提高了沟通效率。部分表情包具有替代文字的功能,还可以节省打字时间。”这是其一大优势,和不熟的人聊天时用表情包破冰尴尬,和熟人聊天用表情包活跃气氛。用捂脸这个表情来化解尴尬、惊愕等情绪,实质上也是青年人的真实表情,表示无奈的心境。

三、对策引导

“丧文化”反映了一种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青年人以一种近似抱怨和撒娇的方式,向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发出温和的抗议,表达对现实无能为力的一种自我消解。但我们的确该花更大的力气解决其背后折射出的现实问题。

(一)重拾信仰,树立正确的心理认知

一些年轻人热衷“丧文化”是对自身负面情绪的纾解,但若纵容这种小众现象不断发展,围绕在青年人身边的气氛便不再是朝气蓬勃,而是暮气沉沉。其实,无论是“鸡汤”或是“砒霜”,关键要看人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否能够转化为有助于自己的正能量。我们理应看到的是,“丧”其实并非年轻人的主动选择与偏好,而是一种无奈,它更偏向于斯多葛学派的处理方式,“以深思熟虑的理解为名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试图改变现实的秩序”。换句话说,面对现实的不合理、意义的不可得,青年人的“丧”看似不争不抢不怨不怒,无谓洒脱,可其实是一种自我矮化,是放弃、屈服和自我阉割,并最终丧失了对未来的想象以及塑造历史的意志力与行动能力。这样一来,问题永远不会有所改善,成功永远遥不可及,在这里,“丧”的确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但也只是一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法。其实青年人的“丧”除了“丧气”“沮丧”和“颓丧”之外,更多表达了一种“丧失”,丧失一种正确的心态和信仰,丧失一种对生活、对人生正确的认知。 一味地批评或赞扬“丧文化”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三观”。青年人更应在血气方刚之时迸发出自己的“洪荒之力”,当困境和压力无法回避之时,可以学着改变、尝试承担,时常保持正能量。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当你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伊坂幸太郎说:“就像被洪水卷走时,为了活下去必须舍弃行李与衣物一样,虽然失去了很多东西,至少没有完全失去人生。”这才是青年人该有的生活态度,内心始终秉持着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丰富精神生活,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未来网在《青年请不要让“丧文化”掏空你的身体》中表示,现实的压力通过各种媒介形式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我们,最终以无力感的形式表现在以青年为主体的社交网络上。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哪一代青年人的奋斗群像没有成长的阵痛?事实上,“丧文化”确实击中时下年轻人的痛点,面对当前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焦虑时,他们选择了一种自我消解与调侃的方式来实现情绪的宣泄,这本质上是对既有规则成人世界的温柔反抗。但无论年轻人如何花式自我调侃,他们只是比任何一代都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尽管他们嘴上抱怨生活、抱怨孤独,希望能一直废下去,转身却依然在卖力工作、努力生活,既不忘远方的诗歌,也不停下与眼前苟且的抗争。我们常说“身体被掏空”,但工作和生活真的让你“累觉不爱”了吗?我们沉浸在“丧文化”中,却又游离在其之外,我们可以适当消费“丧文化”,但绝不能被其左右,努力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积极地去实现个人价值,是一个年轻人应有的模样。

本文在建立房价模型时,假设住房的基本面可以由一系列经济社会变量构成,且每个城市在每个时期都对应一个反映这些经济社会变量的住房基本面价格。参考李永友(2014)[12]的模型设定,结合长三角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人均可支配收入(hp)、年末贷款余额占GDP比重(loan)、人口规模(pop)、住房建设成本(cost)、城镇化率(urban)、土地价格(lp)和城市绿化覆盖率(green)作为基本面价格解释变量。每个城市在每个时期的住房基本面价格可通过估算模型的拟合值得出,其与同期实际房价的差值即为房价偏离。

(三)社会倡导,关注青年精神成人

青年问题虽不是社会问题的全部,但它却是社会系统问题在青年群体的体现,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之道都具备社会性和系统性[3]。对于青年人生存压力问题的思考,现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社会需要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幸福感。这里的幸福感并不意味着包办好一切,而是要有透明的职业预期、公平的竞争环境和通达的上升空间,这也是一个社会为每个青年的成长成才所打下的地基。当下“丧文化”大行其道,它是社会在转型期多重问题交织叠加的深刻反映,关注并解决其背后隐藏的问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如果这种颓废气息一旦弥漫不止,年轻人失去奋斗动力,整个民族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更谈不上发展进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表示,政府将制定实施一系列促进青年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励引导青年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为青年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青年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应加大关怀力度。就社会而言,只要记得《热风·随感录》里的一段话: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无论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人类的渴望完美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因而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为他们营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空间,透明的上升渠道和看得见的职业预期,帮助青年在精神生活领域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 刘仰.“丧文化”是玩闹还是趋势?[N].北方新报,2016-10-12(21).

[2] 程世杰.青年请不要让丧文化掏空你的身体[EB/OL].http://www.k618.cn 2016-10-11.

[3] 殷辂.全球化、时代性与青年问题[J].中州学刊,2013(1):82-84.

[4] 徐一嘉.丧文化来袭!该如何保持一个清静的内心世界?[N].网络舆情,2017-06.

[5] 招聘办女秘书.UC大数据:“小确丧”是年轻人对困境的温和反击[EB/OL].http://www.36dsj.com,2017-06-27.

 
邓宏霞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