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诗经》中的时间——葛兰言的节日与历法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20世纪伊始,在法国传教士和其他汉学家还研究中国现代节日风俗和信仰时*如高延《厦门的中国节日(春夏)》(J. J. M. de Groot, Les Fêtes Annuellement Célébrées à Émoui(Amoy): traduite du Hollandais par C. G. Chavannes, Paris: E. Leroux, 1886)、禄是遒《中国民间崇拜之岁时习俗》(Henri DORÉ, Recherches sur les Superstitutins en Chine, Chang-hai: Imprim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 à l’orphelinat de T’ou-sé-wé, 1911-1938)、戴遂良《民间道德与习俗》之“过年习俗”(Léon Wieger, Rudiments 4: Morale et Usages populaire, Ho Kien fu: Imprim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 1894)等。,葛兰言已经着手考察和试图解释中国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即指葛兰言代表作《中国古代节庆与歌谣》(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E. Leroux, 1919)。

19世纪中晚期,西方社会史研究开始由制度史转向宗教史,史料依据从西方古代文学作品发展到现代民族志资料,研究对象既有古代社会,又有现代未开化社会。*古代社会研究如库朗日《古代城邦》(Fustel de Coulanges, La Cité antique, Strasbourg: Silberman, 1864)、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Alexis de Tocqueville,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Paris: Michel Lévy frères, Libraires-Éditeurs, 1856)等;未开化社会研究如罗伯逊·史密斯《闪族的宗教》(W. R. Smith, Lectures on the Religion of the Semites, London: Adam & Charles Black, 1889)、泰勒《原始文化》(E. B. Tylor,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1871)等。对于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尽管社会学方法更具革命性,然而无论涂尔干还是莫斯都是致力于未开化社会的研究,不能直接引入古典学。作为涂尔干社会学阵营的一员,葛兰言却是史学出身*1904-1907年葛兰言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读历史学专业,并于1907年获得历史教师资格。,他更愿意借鉴从古代文献中研究古代社会的方法,却不愿意借助语言学的方法,如同早期泰勒(E. B. Tylor)、缪勒(M. Müller)等人基于语言学方法研究宗教起源,并不能从古典文献中深刻地揭示宗教问题,反而容易陷入类似神学家“索隐式”的解读;同时在中国,从汉儒到乾嘉学派的史语考据学也容易陷入“过度训诂”*Marcel Graent, “Coutumes Matrimoniales de la Chine antique”, Toung-pao, vol. XIII, 1912, p. 523. ,因此葛兰言不愿意走以语言学研究宗教社会起源的道路。所幸,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从古代文学考察先民的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古典学者*如布朗《希腊神话的闪米特影响》(Robert Brown, Semitic Influence in Hellenic Mythology, London: Williams and Norgate, 1898)、吉阿尔《从荷马到埃斯库罗斯看希腊的宗教感情》(Girard Jules, Le sentiment religieux en grece dhomère à Eschyle, Paris: Hachette,1879)、坎贝尔《希腊文学里的宗教》(Lewis Campbell, Religion in Greek Literature,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98)等,也有从天文学、考古学方面对早期文明的研究,如勒克莱克的《上古占卜史》(Auguste Bouché-Leclercq: Histoire de la divination dans lantiquité, Paris: E. Leroux, 1879-1882)、哈里森《神话与古希腊雅典的古迹》(Jane Ellen Harrison, Mythology & monuments of ancient Athens,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890)等。,他们的著述以反古典学、反语言学的方法从古代文学和律法文献中得出了很多新鲜的宗教社会研究结论,这极大地吸引并启发了葛兰言。

平时对于这样的面孔米多根本不会留意,可是偏偏这个时候,脑海里响起了鲍泽的话。他自嘲地笑笑,本来是为小说收集素材的,没成想却进入了别人的故事里。

患者既往先后行两次剖宫产史,于第二次剖宫产术术中发现右侧卵巢包块,病检提示为恶性肿瘤,于剖腹产术后4天行右侧卵巢肿瘤根治术;1个月前因左侧股骨颈骨折,于我院行股骨颈骨折固定术;无输血及献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预防接种史具体不详。曾有青霉素、头孢类药物过敏史。

你要注意来自云层上的鹤的叫声,它每年都在固定的时候鸣叫。它的叫声预示耕田季节和多雨冬季的来临,它使没有耕牛的农夫心急如焚。……

一、从物候历到公共历:《诗经》中的历法变迁

葛兰言发现在古代,节庆就是后来的日历,并据此推测出原始仪式逐渐崩坏的过程,他对原始历法与古代节日的认识正体现了中国先民的时间原则。刘宗迪也指出,只有明白了节日和节气系统的渊源,才能把握中国节日习俗的真正源头。中国古代节日中那些源远流长、世代相传的庆典、仪式、信仰、禁忌等民俗事象和观念,只有追溯到其与农时周期的渊源关系,才能得到中肯的解释。*刘宗迪:《古典的草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218页。而葛兰言在百年之前就对中国历法和节日关系有此卓见,还要得益于20世纪初古典仪式学派的节日研究以及涂尔干社会学的时空分类说。

大雁叫着南迁非洲的时候应该种地,

  

农事古历法《诗经》季节性活动植物侯《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桃始华。”《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动物侯《夏小正》:“二月……有鸣仓庚。”《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仓庚鸣。”《豳风·东山》:“仓庚于飞,熠耀其羽。”《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夏小正》:“正月……鹰则为鸠。”《礼记·月令》:“仲春之月……鹰化为鸠。”《礼记·月令》:“季冬之月……鹊始巢。”《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礼记·月令》:“季冬之月……蛰虫咸俯在内,皆墐其户。”《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唐风·蟋蟀》:“蟋蟀在堂”《豳风·七月》:“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大飨帝,尝牺牲。”天气侯《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霜始降”《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则百工休。”《礼记·月令》:“季春之月……虹始见。”《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虹藏不见。”《鄘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鄘风·蝃蝀》:“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大饮烝……腊先祖五祀。”

所谓节日,不过是历法的岁时周期(一年365日)中一些具有特殊意义和标志性的日子。按照习俗和传统,在这些日子里要进行某些特定的民俗活动,这些日子像节点一样,赋予时间以特定的节律和周期。*参见刘宗迪:《古典的草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203页。天地节律规定了人类生活的时间节律,而节气既是大自然时令更替的日子,自然也是人类生活改弦更张的关口,因此古人每逢重要节气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和盛大的庆典。*《大戴礼记·千乘》云:“会事必节。”参见(清)王聘珍:《大戴礼记》,中华书局,1983年,第157页。这是一种民间的时间体系,对于我国古代农民来说,节日就是农民一个农业生产周期中的重要节点,既然物候历的用途是便于人们安排生产和生活,那么节日就是传统历法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与自然节气密不可分。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倒逼国内改革,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制造业在这场改革中受益最大,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国力得到极大增强。

葛兰言注意到,春分之日,也就是玄鸟归来之时,要举行隆重的高禖仪式,令会男女。*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164. 《礼记·月令》:“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可见,古人举行高禖庆典的日期是根据玄鸟归来的物候确定的,又正值春分,所以庆典这一天既是节日也是节气。因此,汉代以前将处在观象授时时代的节气作为农耕周期中的节点,同时它们也是举行各种仪式活动的庆祝日。也就是说,那时候没有单纯的节日,农耕社会所有的全民性庆祝活动都与特定的农时周期(节气)有关,节气同时也是节日,节气和节日在那个时候完全是一回事。*刘宗迪:《古典的草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214-215页。据此道理,葛兰言注意到了中国古时候初春和初冬举行的两个节日,他认为这两个古时举行于春分和秋分时候的狂欢大节,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节庆意义及中国传统历法变迁十分重要。在春分之日举行的春天节日很可能演变为后来的“上巳节”,而秋分之时的节日就是后来的“八蜡(PaTchat)节”。*参见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p. 178-182.

第一,上巳节。葛兰言认为古人在新一轮的耕作开始之前,会在当地的山川(所谓“圣地”)中举行一个春天的盛大节日,节日中年轻男女们相会歌舞,祈祷子孙繁衍,祈求农作物丰收。葛兰言着力研究了《郑风·溱洧》一诗*此处参见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p. 105-108, 155-156,葛兰言在《中国古代节庆与歌谣》的第一、二章均着重分析了这首诗。,认为该诗包含有春水上涨(“方涣涣兮”)、圣地(“洧之外”)、男女相会(“维士与女,伊其相谑”)、对唱(“女曰观乎,士曰既且”)等重要元素,明显体现了古代春天节日庆典的景象。他同时注意到,《韩诗遗说考》对《溱洧》注有“三月桃花水下之时至盛也……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的解释,那么,春天的节日究竟是在“孟春之月……东风解冻”(《月令》)、河水“方涣涣”(《溱洧》)时,还是在“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月令》)时,也就是“三月桃花水下之时”(《韩诗》)举行呢?“至之日”的高禖仪式与三月上巳节有怎样的关系?

在梳理文献的同时,葛兰言试图解释春天节日的演变过程。他认为,“显而易见,节日首先与初春的复苏相联系,后来才固定下来,被指定在某个历法的日期举行。”*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 156.也就是说,最初,春季的到来和春天节日的举行均以物候迹象为标志,很有可能在农耕开始之前,节日持续很多时日而并非某个固定日期。春天的节日庆典包括了汇聚男女、祈求子孙的高禖仪式,这个仪式举行的日期同样以物候确定(玄鸟归来、日夜等分),这个日子就是春分。但是当古人有了成文历法之后,春天的节日被安排在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举行,以纪日名称固定成为后来的“上巳节”。由此,葛兰言认为可以通过古老歌谣去剖窥古中国节日的变迁。他指出,古代节庆随着政府的掌控,逐渐脱离了民间的广泛性和集体性,变得与特定时间(节气)和地点(圣地)无关,与团结社会集体的功能脱节,不再完全依赖于整体的社会事实。在经学家的注解中,古老节庆中的宗教性活动逐渐世俗化,以适用于官方的目的,变成了一种技术化的仪式而非宗教性的仪式;与此同时,节庆中的各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仪式,也被学者们简化解体,分配到了历法各个月份中,成为后来意义上的“节日”。*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 255.比如春天的三月三日成为水边饮宴的日子,夏秋的五月五日、七月一日和十四日也都成为举行水上仪式的日子,春天的一月七日和十五日以及秋天的九月九日都成为登山的日子等等。*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 255, note 2.

第二,腊八节*葛兰言将这个节日称为“八蜡(Pa Tcha)”(参见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p. 182-184.),本文尊重今人习惯,将该节日称为“腊八节”。。“腊八”与“上巳”均是两个农闲季节的狂欢大节,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节庆意义十分重要,但最初,“腊八节”也并非如此命名。《诗经》中唱道:“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豳风·七月》)这意味着十月是一年农作结束之时,要打扫谷场,大行饮宴,杀生献祭,一片欢庆的景象。又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唐风·蟋蟀》)葛兰言认为,此诗中相同的“蟋蟀”一物就是物候历中“十月”的标志,两首诗共同证实了十月份是农历年末,要举行欢庆。另外,《月令》也在十月提到了这个宴饮并祭祀的庆典:“孟冬之月……大饮烝……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 179, note 1. 见(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41-642页。葛兰言把初冬的这个狂欢节日称为“十月节”*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 179, note 3. ,古人在收获之后,庆祝一年农事的终结,是一个农业节日。另外,十月也是秋分之月,葛兰言推断,这个节日可能起源于秋天在“圣水”边举行的民间节庆,是一个与秋分有关的节日,与之相对的是河水上涨时的春分节日。因此中国古人的节日庆祝与山水崇拜尤其与水崇拜有关。*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 191, note 1. 对于古人来说,一年农事的开始和结束是头等大事,因此在春天开耕和秋天丰收之后,人们都会举行庆典。《礼记·祭义》曰“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28页。,雨露和霜露出现的春分、秋分时节,古人将其视为合乎天道的祭祀时间;《史记·封禅书》亦曰“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第1386页。等,这些文献与《诗经》一并成为葛兰言断言中国上古时期存在春秋节日和祭礼的论据。

然而,《郊特牲》在季冬之月也记载了类似的年终庆典:“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八蜡以记(祀)四方。”*(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34-939页。葛兰言不禁发出疑问:这个十二月的庆典与上面的“十月节”是否属于同一个节庆?如果是同一个节日,那么这个年末的节日又如何被推迟(从十月到十二月),且有了“腊八”节(或“八蜡”)这个官方命名?葛兰言在历法变更中找到了答案:《月令》采用的是农事历,以农作结束的十月为年末;《郊特牲》则采取公共历,不以农业周期来纪年,以十二月为终。因此,同样在年末举行的庆典却出现了不同的日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秦朝进行历法变革也就是《郊特牲》成书时,官方为了使农事历的内容与公共历吻合,便将本来在十月举行的节日在新的历法中推迟到了十二月。*而《月令》与《诗经》描写的均是农事历法,或者说是成书于秦朝的《月令》又将这个庆典的日期恢复到了《诗经》中的古老日期。参见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 179.就这样,过去标志着农业生产周期结束的节日后来成为遍祭众神的“八蜡节”*蜡祭先啬、司啬、农、猫、虎、坊、水庸、昆虫等八神。,标志着官方历法中一年的结束,亦即是天文周期的终结。

于是,中国的“腊八节”和“上巳节”一样,在原始节日举行时并没有具体的日期,甚至举行的日子(十月)与后来(十二月)不同,尽管名称和日期或者庆祝目的改变了,某些民间的节日风俗却依然保留下来,只是随着原始节日的解体,有些庆祝形式发生了变化:《郊特牲》中这个节日大行饮宴、庆祝丰收的仪式(大饮烝)消失,加强了祓除驱鬼的意义,祭祀对象也从“腊先祖五祀”发展为“八蜡以记(祀)四方”,遍祭群神。据此,葛兰言认为可以通过古老歌谣去剖窥古中国集体节日的变迁。

首先,葛兰言注意到了古代历法与农事之间的关系。古代历书也称“物候历”,根据物候和气象特点纪时以确定农时,记载不同时间的植物、动物、气象、天象、农事等内容,用来指导农业活动。因为自然现象更易于观察,在历法发展史上,物候历较之天文历更加古老,并且直接关乎人们的狩猎和农耕。葛兰言在四种最古老的历书(《夏小正》《礼记·月令》《管子·幼官》和《汲冢周书》)中,发现一些历书中的民谚形式与诗歌中的那些对自然物种和自然现象的描写十分相像。他指出“诗歌的主题看起来与包含历法知识的民谚很像”*Marcel Granet, Danses et Légendes de la Chine ancienne, Introduction,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26, p. 2. ,“我们可以从古代历书中发现与这种(主题)描写类似的东西”*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 31.。如下表*表中引用均参见葛兰言《中国古代节庆与歌谣》(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二、葛兰言历法研究的西方视域

党支部针对网格内党员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施教,创新活动载体,打造出学习型、帮扶型、公益型、文娱型等多种类型的党支部。“学习型”党支部,把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上,为公司老党员政治学习引好路、带好头;“帮扶型”党支部开展“邻里守望”活动,重点对鳏寡孤独和高龄老人等弱势群体实施关照和关爱;“公益型”党支部带领党员在美化家园、治安巡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娱型”党支部组织老党员唱红歌、讲红色革命故事、走红色之旅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各个层次党员的学习需要,更引导老同志进入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于是,基于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葛兰言从发掘古老节日入手,逐步展开其对古代历法与生活规律、节庆与族群意识、节日与原始崇拜等围绕古老节庆为中心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展开这一系列研究的前提是对节日具有最基本的认识,即探讨节日如何产生。他认为,在古代,节日是先民历法中的重要部分,体现了先民的农业生活规律。因此,将《诗经》中的歌谣与古代历书关联起来,看到节日与农事的渊源,是葛兰言理解《诗经》的突破口和进行节日研究的起点。

当蜗牛从地下爬到植物上以躲避阿特斯拉的七个女儿时,这就不再是葡萄园松土的季节了,而是磨砺镰刀,叫醒奴隶准备收割的时候了。……

古希腊的人们也同时使用着不同的历法。虽然希腊各城邦没有统一的历法,月份的名称、新年的日期各不相同,但月份是依据当月所举办的节日庆典或者奉祀某位神祇而取名。比如在雅典,使用时间比较长的公共历(民事历)是“阿提刻历法”,这个历法就是一个“节庆历”*这是古代雅典的官方历法(也称“阿提刻历法”),只有在古希腊刻碑上以少量片段保存下来,具体内容是:正月(对应现在的7-8月)的第二十八天会举办雅典城邦重要的节庆“泛雅典娜节”,“百牲祭”便是该节庆中的祭礼;二月(8-9月)里有“墨塔基特聂亚节”,这是一个社会性的“变换邻居节”;三月(9-10月)里有厄琉西斯农庆,是一个大型秘密祭奠;四月(10-11月)里有立法女神节、摘果节等,人们不仅要煮豆子,还要手持缠着羊毛的橄榄枝,上面挂满各种果子,庆祝丰收;五月(11-12月)为初冬时节,气候变化大,风雨增多,该月有一个献祭给宙斯的“波姆派亚节”,意在改变自然的力量;六月(12-1月)是祭祀海神波塞冬的月份;七月(1-2月)的第二十七天要庆祝宙斯与赫拉的圣婚,通常雅典人在该月举行婚礼,并且女子出嫁前一天,要被父母带去卫城上的女神庙,为雅典娜献祭;八月(对应现在的2-3月)有“花月节”,要持续三天(分别称为开坛日、酒盅日、瓦钵日)来庆祝雅典城邦另一重大节日“酒神节”,以鲜花美酒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古希腊很多城邦都会庆祝这个古老的节日;九月(对应现在的3-4月)的第六日有祭祀狩猎女神的节日,人们用面团、蜂蜜和芝麻做成鹿形的蛋糕,供奉杀鹿者阿尔忒弥斯;十一月(对应现在的5-6月)的第六和第七日,人们将收获的“初熟之果”献给神明,制作大麦面饼,手持掺有羊毛的橄榄枝献祭,节庆内容还包括游行、歌唱竞赛等;十二月(对应现在的6-7月)的第十二日,人们在男女祭司的带领下,顶着阳伞,向邻近基菲索斯河的斯基隆进发,前去举行纪念德墨忒尔的妇女丰产仪式……(参见[英]赫丽生:《希腊宗教研究导论》,谢世坚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27页;史湘洁:《古典时代雅典历法初探》,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5-19页。。这个历法目的是规定人们在什么时间要举行什么祭祀仪式,祭祀之时也就是节日之时,因此这也一种“祭祀历法”,以阴历纪年,分为12个月,正月对应着现在公历的7月,以此类推。希腊各城邦的盛大庆典也必须在农闲时间举行,而且是秋天丰收之后的时节,如同我们的“腊八节”。在“阿提刻历法”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份命名和划分除个别月份之外*其他月份如二月是侨民庆典,三月与战争有关,六月第十九天献祭给风神,与爱琴海风暴频繁、海上活动困难有关。都来自当月节日,不同节日伴随着不同季节对神祇的祭祀庆典以及结婚、狩猎、制作糕点、游行、唱歌等各种习俗。也就是以节日划分了一年的时间,月份的划分主要用来规范宗教节日的庆祝和祭祀的举行。可以看出,古代雅典节日中人们的仪式活动与《国风》诗歌中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百花节”采摘花朵、饮宴;“摘果节”采摘果实;初春婚嫁,男女列队游行、举行歌唱竞赛,赴河边圣地祈祷丰收……

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前446年-前385年)也在作品《鸟》中写道:

在古代历法(《夏小正》《月令》)中,最初的“月”“季”甚至“年”的观念都是依据物候现象确定的,而古老歌谣(《诗经》)中的诗句直接对应于历法谚语的描述。*通过诗歌中描述的一些河水上涨或者采摘果实的内容也可以判断季节。古老的历法就是由谚语、歌谣构成,无形中歌谣也成为一种自然历法的体现。由于歌谣中既包含了物候,又唱出了人们的活动,于是,葛兰言在历法、诗句、季节和习俗活动之间发现了对应关系,同时发现了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农作周期与季节规律息息相关:人们很少在农忙的夏季歌唱,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着春季开耕以前(如郑地)或秋季收获结束(如豳地)时节农民集体性的欢庆。*其实这是传统中国农耕社会中,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常态性节奏。对此,可参阅王加华:《被结构的时间:农事节律与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葛兰言断言,这便是最古老的节日。*“中国古代节日具有季节性和农事性。在这些节日中,春秋两季的节日尤为重要……最初,古人是根据季节来确定日子的……节日的设置依赖于农民生活规律……农民们在春秋两季从一种生活方式转向另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参见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p. 176-178.

这时节航海的人应该挂起舵桨去睡觉,

奥瑞斯忒斯也该准备毛衣,免得打劫时着了凉;

然后鹞鹰出现,报告春天的来临,

这是剪羊毛的季节;

然后燕子来了,叫人卖掉毛衣,穿件薄些的衣服……*[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古希腊悲喜剧全集:阿里斯托芬喜剧(上)》,张竹明、王焕生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669-670页。

诗歌中所唱的正是古希腊人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自然历法,用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如同葛兰言在中国古老的《诗经》中发现的“物候历”。葛兰言早在阅读基于希腊古代文学的宗教研究或方法论的著述*布朗《希腊神话的闪米特影响》(1898)、吉阿尔《从荷马到埃斯库罗斯看希腊的宗教感情》(1879)、坎贝尔《希腊文学里的宗教》(1898)、哈里森《古代希腊宗教》(1905)等。根据巴黎高师图书馆提供的“1905-1907年葛兰言的借书记录”。时,已经对古代文学与古人农业生活的密切关系有深刻认识。于是通过与中国古代历书的对照,葛兰言认为中国古老歌谣中的自然标志,也应当与季节以及季节性的习俗有关,包括农业性的节日活动。

古希腊人很早就有自己的历法,迈锡尼时代可能就有了太阴历,并且历法的制定与农事农时紧密相关。以雅典为例,古代雅典有三种历法:“农事历”“节庆历”和“议事历法”*参见史湘洁:《古典时代雅典历法初探》,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农事历”虽然不是官方历法,却与民众农作、航海关系密切。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公元前7-8世纪)在《工作与时日》(又译《田功农时》《农耕与农时》等)中花费大量笔墨描述能够表明天气变化的各种现象,包括虫、鸟、兽的活动等:

在菊芋开花时节,在令人困倦的夏季里,蝉坐在树上不停地振动翅膀尖声嘶叫。这时候,山羊最肥,葡萄酒最甜,妇女最放荡,男人最虚弱。……*[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 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4-19页。

在葛兰言的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可能会使西方学者倍感亲切的对节日的解读。比如郑国春天在溱洧河边举行的后来成为“上巳节”的节日,包含了祓除仪式和招魂续魄的仪式,仪式中人们秉持兰草为药,以祛除不祥、抚慰神灵;而古希腊在春季时候,也要举行安抚鬼魂的净化仪式。西文中“二月”的命名即取自纯净(Februarius)之义,“阿刻提历法”中2-3月的“花月”在词源学上来说,与“二月”实际上是一个词。该月的“牧神节”和“万灵节”同样具有净化性质。净化的方式是通过一种与药有关的仪式对神进行安抚,以保持和促进丰产。*[英]赫丽生:《希腊宗教研究导论》,谢世坚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前言第6页,正文第45、69、107页。哈里森还指出,荷马时代典型的仪式是敬奉奥林波斯神的仪式,人们在献祭时把祭品献给神,以得到神的恩赐。这种献祭基于一种“献出以求回报”的观念。此外,崇拜者可以分享为祭神而准备的盛宴。*[英]赫丽生:《希腊宗教研究导论》,谢世坚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前言第5页。这与葛兰言从古代文献里解读出的“腊八节”仪式如出一辙:“八蜡祭礼具有狂欢的所有特征。……在这个节庆中,人们进行全面性的报恩。”*Marcel Granet,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Paris: Albin Michel, 1982, p. 183.“腊先祖五祀”(《月令》)、“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也”(《郊特牲》)均指人们献上牺牲,又从中受益。同时,每个人都要进行献祭,每个人也都可以从中分享:天子设盛大飨宴招待进贡的使臣,乡里的地方官也要召集全体乡民“饮酒于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58页。(《周礼·地官司徒·乡师》)。葛兰言将这种仪式比拟为“大酒神节(les grandes orgies)一般狂欢又神圣的集会”。*Marcel Granet, “Chansons d’amour de la vielle Chine”, Revue des Arts Asiatiques, 1925, p. 28. 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古典人类学家弗雷泽、哈里森都曾专门对“酒神节”、狄奥尼索斯崇拜进行论述,哈里森认为这些“最为原始且野蛮”的低层次的神灵仪式“最终为日后希腊宗教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英]赫丽生:《希腊宗教研究导论》,谢世坚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页。。可以看出,葛兰言的《诗经》研究中有很多西方宗教节日学说的影子。

在历法变迁方面,西方同中国一样也经历了由于历法变更而造成节日在时间和习俗上的变化。比如,现代西方的“主显节”“圣蜡节”“万圣节”等在成为宗教节日并固定日期庆祝之前,也曾是古罗马献祭“农神节”、古凯尔特人庆祝春天到来的“圣布里吉德节”、安抚鬼神的“萨温节”等*Hélène Bénichou, Fêtes et calendriers: Les rythmes du temps, Paris: Mercure de France, pp.185-192.;在格里高利历将新年改在1月1月之时,英法等很多地区已经在3月25日庆祝了几百年的新年,以至于还保留了在四月初交换新年礼物的习俗,后来人们嘲笑这种“弄错”节日的旧俗而产生了现在的“愚人节”。*[法]保罗·库代克:《历法》,刘玉俐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2-53页。弗雷泽也提出过埃及人对奥锡利斯的祭祀仪式,在农民间始终在同一个时日举行,因为农民仪式依靠对自然的直接观察;而祭司们的隆重节日却随着变动的官方历法的错误推算不断改变,“许多祭祀仪式不过是古老的农村节日,在历史过程中蒙上了祭司的豪华气氛,由于日历的错误,终于从季节自然转换的老根上分割出来。”*[英]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汪培基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589页。可以想象,当熟稔古代西方节日研究的葛兰言,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读到如此雷同的内容时,会是多么的兴奋:因为近两千年的中国《诗经》学,从来没有释读出这样鲜活的节庆场景。

除古典宗教人类学著述之外,涂尔干也强调过宗教起源的社会性质在时间顺序上的特征:“这种时间安排(年、月、日等的时间序列)应该是集体的……这些必不可少的标线……都来源于社会生活。”*[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2-13页。涂尔干学派的于贝尔、莫斯也指出,日期、星期、月份和年份等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与仪式、节日以及公共庆典的周期性重现都是相对应的,“日历表达了集体生活的节奏,同时又具有保证这些活动的规则性的功能”*参见[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2-13页,及注释5:于贝尔和莫斯的《宗教史合论》“宗教中的时间表现”。。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葛兰言对《诗经》中时间的研究,看成他作为涂尔干阵营的一员,对涂尔干学派宗教社会学理论的拥护和在古代中国社会研究中的实践。

三、结 语

综上所述,葛兰言再次证明了不仅在古希腊,在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比如中国,也有相似的历程:历法跟随社会(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封建)的发展会发生时间和习俗的变化。由于深谙近代西方学术,葛兰言对古代西方历法与节日及相关研究有广泛的了解和知识基础,得以具有与中国儒家不同的视野和理解,大胆假设古代节庆、传统历法与口头文学的创作之关联,从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和性质的文献中论证中国的节日变迁。在葛兰言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这样的事实:歌谣的传唱是上古时代历法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后世文明渐滋,人事日盛,封建文人易之以书策,用文字记载下来,这就是《豳风·七月》等物候诗歌与《夏小正》《月令》之类文献的作用。人类的时空观是文化建构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适应于不同的生活节律和活动领域,因此,“历法”在封建时代,成为了“礼法”:“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36页。(《礼记·礼器》)葛兰言从中可以看到“天人合一”观念的根蒂,而古代历法参照的物候气象,也就被封建文人视为评判政治的征兆,天象物候成为历法合宜的证明,同时也是政权合法性的证明。历法与政治之间这种相依为命的关系,使《诗经》中的古老科学蜕变为荒诞不经的政治“刺叹”观。在这一过程中,葛兰言尝试重新阐释了宣喻天道、教化伦理的传统注释与《诗经》中古老歌谣之间的关系,并且更进一步探得这些汉儒注疏得以传承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Sealing Analysis of Reactor Pressure Vessel Based on ATLAS WANG Hui,HE Zheng(66)

北美刺龙葵也是诸多植食性昆虫的“港湾”,增加了作物的染病率[5],昆虫包括马铃薯甲虫、美洲马铃薯跳甲、马铃薯茎象甲、马铃薯尖翅木虱、红叶螨[6]。在美国西南部地区,北美刺龙葵正逐渐成为花生田里极具危害性的问题杂草,其在沙质土壤中与花生一样生长良好,与作物竞争养分。它的果实在花生中是一种杂质,影响花生品质的分级,还会引起干燥花生的腐败。但在花生田控制它非常困难,因为很多种控制措施都会影响花生的产量[7]。

四是严格落实过渡期间工作责任。针对机构改革过渡期,厅党组第一时间明确“原有职责不缺位、各项工作不断档、服务质量不滑坡”的工作要求,落实班子成员分管责任和职能处室履职责任,强调安全生产、防灾救灾、群众办事等工作纪律,坚持议事规则、法治学习、基层联系等工作制度,部署“冲刺四季度”三大重点任务及六件大事要事,营造以事业统一思想、以使命凝聚力量的良好氛围,确保机构改革与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对照组的有效率是64.27%,明显低于实验组的85.57.%,两种护理方式对手术结果的影响较大。见表1。

本课题以参加“2018年江苏省定向锦标赛暨江苏定向邀请赛”中南京普通高校的带队教练、教师和这些学校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与访问,研究南京普通高校定向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卢梦雅
《民俗研究》 2018年第02期
《民俗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