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吟翠山楼朱熹筑

更新时间:2009-03-28

五虎山离福州很近,大约1个小时车程,而我每次只是路过,远远地看着山的轮廓,不识方山真面目。五虎为大虎、小虎、白面虎、岐尾虎和回头虎,山的轮廓像什么由人说了算,像狮像虎或像狼,由古人当时为它命名时的心境而定,一旦定下来了,就永远是了,不容更改了,约定俗成了。五虎山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险峻狰狞,倒像是一只只温顺的虎,静静地在山顶上趴着,等待游人轻轻抚摸,寻求慰藉。但文字却记载“五虎山壁立千仞,谷口深隘,四峡如门,形势险要”。把五虎山称为方山,是因为山的顶端像巨大的方桌一般,平展展地铺开,仿佛神仙居住的地方。方山的出名与朱熹的一首诗《方山》有关,朱熹这样描绘道:“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汉玉。”

计算过程中,以下情况中位于边缘的特征属性被视为误报:自然物体(如森林等)、边界长度小于2像素的物体(如线条)、圆形物体以及由这些物体引起的阴影;噪音引起的干扰特征。当边界的长度在3到4像素之间的部分,可忽略检测。

如果哪座山与朱熹挨上边,那一定会出名。五虎山也因为朱熹来过并留下墨宝,而有了名人效应和文化底蕴。登上五虎山第三峰的悬崖顶,我发现了朱熹题写的“怡山良石”和“神仙所居”石刻,其中“怡山良石”四字为楷体,纵形排列,“神仙所居”四字,成方形排列。题刻旁边还有“玉石”二字,隶体;“福”字,楷体,题刻在仙桃石上;“寿”字,楷体,题刻于仙人足迹石上,因风化严重,字迹模糊。这些字体大气磅礴,张弛有度,雄浑刚劲,一看就是大家风范。朱熹方山题刻在《闽都记》《榕城考古录》等志书中都有记载,尤以明代九条金带之一陈叔刚写的《方山游记》记述最为详尽:“水南山最高者,曰方山,山最多古迹。宣德癸丑,外兄林孔传,进士黄士廉等八人,邀予缘平麓而上,行二里许,始陟所谓虎头者。四望远近诸山,皆蚁封土培之,错置苍莽间耳。巨石可坐数十人。又一石,状如牛舌,横架诸石上,面镌‘神仙所居’及‘怡山良石’八字。”

  

五虎山上的摩崖石刻

山顶的风很大,以至于长不出大树,全是矮矮的灌木丛。最壮观且富有诗意的,当属长得细细矮矮的芦苇了,好大一片,感觉可以做一个大片的电影场景,神州侠女踏着芦苇尖,在风中飞来飞去,与狭路相逢的对手决一死战。或者是一对生离死别的恋人,站在荒无人烟的芦苇荡中作最后的诀别,化作两块五虎山的石头,永远地待在一起,直至地老天荒。总之可以在这里做一些浪漫的事,编一个神话般的传说或绝唱什么的,背景都很吻合。

如果没有当地越野达人李伟开着英雄般的越野车,探险似的在几乎没有路的杂草丛中开出一条路,根本就无法到达五虎山顶,欣赏到极致的神仙眷侣约会的地方。下山时更加悬乎,急转弯几乎是常态,一个大弯紧接着又一个大弯,有的地方根本就是灌木丛,哪里有路?车上的作家们更是大气都不敢出,死死地抓住车把手,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想着当年朱熹拄着拐杖,在如此崎岖险恶的山上攀爬,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这一次探险之旅让我刻骨铭心,体验了一把惊险与刺激,平生第一次。

总而言之,水产养殖中的药物滥用问题屡禁不止,水产品食用安全问题频繁发生,与我国的水产动物用药研究基础薄弱、科学用药方法的缺乏、养殖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立足实际,追本溯源,不断强化我国的基础用药研究,加大科普宣传教育的力度,强化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力度,大力推行健康的养殖技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的追溯制度,为水产养殖用药建立完整的引导—监控—追责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提高水产养殖用药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障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站在吟翠山楼的山包上往外望去,确实是一片风水宝地。遗址坐东朝西,面朝三溪口水库。五虎山山峰侧映在水面上,蓝天白云在水波上荡漾,水墨画一般。吟翠山楼前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是朱熹饮食起居取水的地方吗?再往远处看是一大片绿草地,一群牛羊散落在草地上吃草,很有田园气息,农耕文化的记忆油然而生。朱熹著书立说之余,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站在山坡上,看着远方的牛羊们吃草呢?吟翠山楼旁有一条古驿道,宽约1.2米,弯弯曲曲的,北连五虎山可通往方山寺和萧家道码头,沿山南行可通往福清、莆田,是唐宋时期通往泉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当地村民告诉我,古道在山间迂回,山高林密,从前常有野兽、土匪出没,行人不敢单身前往。朱熹在吟翠山楼讲学之余,常与辅翼进士、郡马黄孔光交往,或纵论国事,或吟诗作赋,或登山游览。在乡村,至今还流传着他们畅游五虎山的许多逸闻趣事。

我此次拜访五虎山,专为寻找朱熹印记而来。寻到了朱熹的摩崖石刻才仅仅是开始,还要寻找一处叫“吟翠山楼”的朱熹遗址。我所知道的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朱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为创建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宋朝时朱熹为避伪学来五虎山,并在一个叫下卓乡村的小山包上修建了吟翠山楼,作为他修学与教书的处所。“吟翠山楼”,一个多么富有文化韵味的书院啊,朱熹在这里写下妙笔文章,学童在这里聆听先生的教诲,一个偏远的山村因为朱熹的到来,变成了一个有文化、有理念、做学问的山村,下卓村有福了。

对朱熹的崇拜是从小时就开始了。我上小学时就会背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会背朱熹的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吟翠山楼遗址,就在今天的闽侯县祥谦镇三溪口村下卓自然村。走进吟翠山楼,心凉了半截,这哪里是我想象的诗意模样?简直就是一片废墟:几片站立的土墙挺厚但残损不堪;几间低矮的木屋摇摇欲坠,屋顶没有瓦片,窗和门只留下空格,地上没有木板,通道杂草肆虐,四周一片荒芜。倒是院落前的山坡上长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树,一看就有年代,不知是不是朱熹种下的?房前屋后大片的芭蕉叶和芋头叶鲜翠翠的,能找到曾经鸟语花香的感觉。听说我们来看朱熹住过的房子,当地热心的村民赶了过来,告诉我们说这里的房子要拆迁了,房屋的主人不让拆。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房子再破也不能拆,拆了,朱熹的印记就没有了,吟翠山楼就不存在了,以后如何向后人交代,朱熹曾经在这里做过学问教过书?赶紧向有关部门呼吁一下!

“日本子恶得很!村子里的姑娘都跑空了!年青的媳妇也是一样。我听说王家屯一个十三岁的小丫头叫日本子弄去了!半夜三更弄走的。”

据考证,理学家掀起的书院运动中,朱熹虽然未能首开其端,但却是运动的中坚与旗帜,终其一生,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书院的建设。与朱熹直接有关的书院有40所,其中创建书院4所,修复书院3所,在20所书院讲学,为7所书院撰记、题诗,为6所书院题词、题额。此外,他年轻时读书以及成名后讲学等经行过化之地,后人也将其建成书院,有27所,这样加起来就有67所了。与朱熹相关的书院数量之多,远远在同时代理学大师之上。朱熹为避伪学来这里建造的吟翠山楼,应该也算是其中的一所吧!

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是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主要表现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与战斗力。组织纪律是提升组织活力的前提,只有严守党的纪律,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只有推进党内民主,落实党员各项民主权利,才能推进党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只有增强党员身份意识和荣誉意识,才能激励党员主动担当作为;只有建立党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培育党建品牌,才能确保基层党组织永葆生机与活力。

我从小喜欢读书,一定是听从了朱熹的教诲。我的长辈给我说过一个关于朱熹劝学的故事。相传朱熹年老时,到一所学堂漫步。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时,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啊!”这时忽然看见一群少年在学堂外的草地上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少年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的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少年能够珍惜光阴。据传这些少年看到诗后,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据传幼年时代的朱熹表现出过人的天资。朱熹4岁开始学话。有一天,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这是“天也”。不想牙牙学语的儿子竟会问他:“天之上何物?”这着实让做父亲的吃了一惊。6岁时,当别的孩子还只知道在河滩上嬉戏时,他却一人端坐在沙滩上画起了八卦。后来人们将朱熹画八卦的沙洲称为“画卦洲”。朱熹的幼年是在战乱的烽火中度过的。父亲朱松被战火驱赶着,东躲西藏,几次丢掉官职,后来又因反对秦桧受到打击而彻底丧失了仕途。父亲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朱熹身上,他用严格的儒家教条管教儿子,要把他训练成一个饱学的大儒。幼年的朱熹在父亲理学思想的熏陶下成长。八九岁时就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不间断。当读到《孟子·变秋章》时,弄懂了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道理,就是要下功夫,不罢休地去做事情,就能成功。于是慨然发愤于自己的为学求知。10岁那年,当读到《孟子》“圣人与我同类者”时,“熹不自胜,以为圣人亦易做”,从此确立了做“圣人”的人生目标。

说了那么多关于朱熹的事,就是要告诉大家,朱熹在山上留下的墨宝石刻,在闽侯祥谦镇三溪口下卓村建造的吟翠山楼,已然成为五虎山文化珍贵的财富,造福后人。五虎山是国家森林公园,而朱熹的草堂文化,必将提升五虎山的人文地位,因此恢复重建濒临倒塌、已成废墟的吟翠山楼迫在当下,绝不能在我们手上把吟翠山楼给丢了。

 
 
黄锦萍
《闽都文化》 2018年第03期
《闽都文化》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