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烟雨方山塔寺

更新时间:2009-03-28

我所在的城市福州,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长河,正是佛教起兴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广为传布、滥觞的时期。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江南春》中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出了南朝之时烟雨江南寺院遍布、高僧辈出,晨钟暮鼓、梵音袅袅之繁荣盛景。恰也正是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在离福州城不远的侯官县乌龙江之畔的方山,一座名为“方山寺”的寺院拔地而起,一时之间高僧云集,香烟袅袅,磬钹、木鱼之声不绝于耳……

  

方山水库

为何名之为“方山”呢?宋梁克家《三山志》如此记载:“方山寺,清廉里,陈天嘉元年(560)置。……山在州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远望突兀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如今,从福州城往南,过乌龙江大桥,远望地处南通与尚干之间的方山,突兀端方、峭拔秀碧。它横跨如今的永泰、福清、闽侯三地,山脚之下,是闽江下游最大支流大樟溪和烟波弥漫的乌龙江,一江一溪连接在一起,宛若一条游动的长龙,又如一面清亮的明镜,日夜将方山“九鼻”倒影其中,如梦如幻。

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田宇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许江,团省委副书记、浙江省青联副主席周苏红,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晓等领导,全山石、高士明、吴山明、邬继德、孙永、应金飞、尉晓榕、杨参军、张曙光、井士剑、孔国桥、杨劲松、周崇涨等知名美术家出席开幕式。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骆献跃主持开幕仪式,周蕴智、全山石、孙永、许江分别代表青年美展作者、老一辈美术家、展览评委会和主办方先后致辞。

现如今的方山,更常被人们称为五虎山,此又因南宋以后人们观山角度变化所为。在北宋、唐代直至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从福州城往南,去福清、莆田一带,有一条古驿道,驿道的一端,是乌龙江畔的方山渡。南宋初年福州太守梁克家《三山志》曾这样记载:“异时,驿路出方山渡,江面弥漫,无风只二十里,有风七十里。沿两沙洲,随潮涉二时乃至……甫登南岸,即涉方山岭,又有佛岭,白蒲岭,热隔岭,而后达太平驿。”此“方山岭”即现今闽侯南通镇南面的方山,“方山渡”在旧时则有南北两个渡口,南渡在乌龙江南面上溯大樟溪东岸不远处,北渡在今仓山盖山镇阳岐村的“阳岐午桥”附近。古时从方山北渡上船,经烟雾弥漫的乌龙江,再从南渡下船,走不远便可以翻越方山了。然而,南宋之后,福州往南主驿道改从南通以东的峡江过渡,人们过峡江后经过的是方山的背部,从这个方向看方山,看到的是五个山峰如五虎腾空而去的背影,由此,方山之名便改称为“五虎山”了。

五虎山的“五虎”从北至南依次为“小虎”“大虎”“白面虎”“歧尾虎”和“尾虎顶”,其中前4虎齐头并列,面朝福州城,唯独尾虎顶面南而踞,因又称为“回头虎”。而关于五虎,福州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三狮朝五虎”的传说。相传,闽王王审知最后一个继承人、其孙王昶(继鹏),十分昏庸,淫乐无度。有一年元宵夜,他带姬妾、宫女上双门楼(原聚春园饭店附近)观灯赏月。他坐北朝南,边饮酒作乐边观看沿街灯市夜景,突然望见几十里远的山际有五对闪闪发光的东西,犹如雷电一般,闪得他头昏目眩,晕倒在城楼之上。左右侍者用参汤灌口,才使他渐渐醒来。此遭遇令王昶忧心忡忡,魂不守舍。以后一个法师告诉他:这是城南五虎山五只老虎作祟。看来五虎沉睡已醒,势必危及王国,对吾王不利。王昶听了急问:现有何办法制服?法师献计,雕三头大石狮立于双门前,面均朝南,以制五虎。王昶言听计从,遂遣人定制了三头石狮,都是公的,寓意雄狮。三狮摆在双门前,雄伟高大,形态各异。只是这三狮未能制住五虎,不久闽国便灭亡了,王昶也被他的叔父延曦所害。

或许正是远古时代频仍的地震,造就了方山奇峰绵延、危岩峭拔、峭壁万仞的火山岩地貌奇特景观,也正因了这不同一般的景致,让方山名扬一方,成为人们眼中的神山,就连理学大家朱熹,在避伪学之禁之时,也禁不住多次游览访胜,作诗《方山》:“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剖汉玉。”并在石壁上题刻“怡山艮石,神仙所居”8个大字,至今犹存。

我曾在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望着潮涨即隐、潮落即现的海底古火山口,感慨那些灰色、暗紫色、紫灰色形态各异的玄武岩,在远古时代,其熔浆经历了怎样的挤压才绝地喷发,形成千万年后如今我们看到的火山奇观;也曾慨叹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福州,靠着怎样的修行才换来“有福之州”的口碑。直到有一天,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在歧尾虎的一侧,踏上了方山,在回头虎的某个山坳间,看到了一口因着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巨大天池,才相信了福州在某一段远古时期,也曾是个地震频仍之所。

都说有名山必有名寺。在我所知的许多名山名寺的记载中,总不免有一些“奇瑞”“吉兆”,就像唐武则天时代的皇家寺院庆山寺一样,相传也是一场毫无征兆的地震让毗邻长安城不远的新丰县露台乡,一夜之间,平地涌现出一座大山。山南裂出三眼大泉,顷刻形成周扩300亩的大天池。池中有龙凤之形,禾麦之异,还有漫山熟透的柿子、火红的石榴,宛如天界神果,芳香迷人,而本在5月开花的菽麦,此时也扬花抽穗,惊艳了一地的秋……这让垂帘听政已有时日的武则天欣喜不已,她认为这是天降吉祥,佛祖赐瑞,正是自己登基的良好机缘呵。于是,她赐突起之山为“庆山”,降旨将初建于隋开皇年间的“严灵寺”改为“庆山寺”,并拨专款按照皇家佛寺的规模扩建庆山寺,精雕细刻出了汉白玉浮雕彩绘阿育王塔,精心打造了专门珍藏佛祖舍利的金棺银椁,用以安放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方山寺遗址发现的石圆柱

 

但是,此时已是皇家寺院的白马寺(原鸿胪寺)并未因是释迦牟尼布道的第一个地方而建造舍利塔,直到公元148年,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随着又一批西域高僧相继来到洛阳,他们在翻译佛经的同时发现了那些秦时散落在民间的19份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于是,“为使天下芸芸众生视灵骨如见佛陀,闻经卷之音如受佛陀精神”而“民心相向,政局自稳社稷可安”,汉桓帝拨出官银,在全国各地陆续建造了19座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塔。

当地老人却有一筐的故事可说。这一天,山色空蒙,细雨霁霁。站在天池北岸,除一幢年久失修的老宅和一片挂红的柑橘林外,唯有片片芒草,在风雨中显示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来。老人以老宅为中轴,手左右一挥,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告诉我说,看到没?这一片、那一片都曾经是当年的方山寺院落,1400多年的历史了,最多时僧侣曾达上千人!那时候,方山寺门前是士子文人南来北往的古驿道,何其繁盛!而在寺庙周围,僧人们种植了大片大片的茶园,若要说起福建贡茶,其鼻祖还得追溯至这儿的方山露芽呢!

①显效:症状、体征均消失,随访1个月无复发。②有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心悸发作频率减少,且持续时间变短。③无效:症状、体征、发作频率等无改善,甚至加重。

阿育王对外弘法。秦始皇登基后的第四年,一行来自西域的僧人,带着佛经和佛祖的真身舍利,踏上了中国的土地。然而“千古一帝”秦始皇不但没有接受传法使者的布化,反而要将他们抓起来,于是,僧人们手捧盛装19份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匣流落民间,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秘密传法之路。

2008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纲要》,明确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战略目标。一些机构如商标代理类机构在政策的催化下快速发展,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知识产权工作起步较晚。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企业开始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大量引进创新型人才,取得了一定效果。随着知识产权案件数量的累积,我国企业开始不断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团队的各种投入,但在追赶其他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的过程中,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转换效率仍偏低。

本试验选取取种勺类型、取种盘的转速和取种盘的倾斜角度作为可变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结合本试验装置的实际情况和进行影响排种效果的单因素试验,可得试验的因素水平如表1所示。

约公元前273年,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登基。这是一位在古印度帝王之中具有无与伦比知名度的国王,概除了因为他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后半生。他目睹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灾难和痛苦后,极为震动。为救赎自己屠杀生灵的罪孽,他皈依佛门,大力弘扬佛法,建造了8.4万个佛塔供奉佛祖舍利。相说在公元253年,即佛祖圆寂230多年后,阿育王资助并主持了佛教徒在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举行的第三次佛教徒大集结,参与的比丘有1000多人,其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开启了佛祖8个舍利塔中的第七塔,取出佛祖舍利,重新分为8.4万份,在他推行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广建佛塔,供奉舍利,对此,《阿育王传》中写道:“王……取所藏四升之舍利,又悉取它处所埋之舍利同,造八万四千宝匣、八万四千宝盖、八万四千匹采,为之庄严,以建八万四千宝塔。”这些宝塔,也即今人所称的阿育王塔。

2500多年前,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以来,佛教便如风中飘摇的穗,遇到合适的土壤,便生根、发芽、繁盛起来;当然,也或夭折于不可知的半途。这其中,有一个名叫阿育王的古印度国王,因之在弘扬佛法上的不朽功勋以及世界各地建造有无数以他名字命名的阿育王塔,而在佛教史上与佛祖释迦牟尼有了某种不可切割的因缘。

老人一边讲,一边在芒草丛中踩出一条羊肠小径来。在他的指点下,我看到老屋背后的草丛中散落着十余根圆状石柱以及一些筒瓦、板瓦和方砖等,从材质、形态上看,这些都是唐宋时期的遗物了。而在遗址西面100多米的山上,老人说,那儿还有一座古代僧人的墓塔,墓塔全部用不规划的石头垒砌而成,呈圆锥状,高约3.7米。由于杂草丛生,山路十分湿滑,老人只好遗憾地摆了摆手,说下次有机会时再带我到实地去一探究竟罢!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涅槃前对弟子说:“见舍利,如同见我。”3个月后的午夜时分,佛陀平静地侧卧在鸠尸那的娑罗树林间涅槃了。涅槃后的佛祖真身舍利碎成8.4万颗,古印度的8位国王派使者到火葬地平分佛舍利并带回国建塔安葬,还有两位没分到舍利的国王,则各取了装舍利的瓶子和骨灰回去安葬,因此有了所谓的“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一说。

佛教究竟何时才真正开始在东土生根发芽?如今较为人们认可的是两汉时期。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出于政治需要,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佛经,亲自迎请印度高僧至洛阳郊外鸿胪寺为之讲法,并在这里翻译了我国第一部汉译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使佛教在东土大地开始广泛流布,并在南北朝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则达到鼎盛。

类似这样的“祥瑞”是否也在闽侯的方山曾经上演?如今可以知道的是,方山之上,确曾有过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叫“方山寺”,山上也有一座阿育王塔,甚至塔建造的时间还早于寺。明王应山《闽都记》说:“方山,在清廉里。一名五虎。闽藩第四案。远望端方如几。故名。山之阴有峰,逆驰而西,曰黄岩。岁大旱,乡人祷雨于此。上有阿育王塔。旧有方山寺,陈天嘉元年建。”《三山志》亦说:“(方山)上有阿育王塔,因而建寺。”但是,方山寺在南宋之后,因驿道变更,终在明朝之时废于一旦,而关于阿育王塔,却只在故纸堆里,将巍巍身躯,化作三句两行短叹,唯余断想。

唐代释道世的《法苑珠林》详细列出了中国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19座阿育王塔的塔名、建塔时间与立塔地点。距福建最近的一个是江苏南京建于东汉献帝年间的长干塔,这是继络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首座寺庙。千余年间,该寺屡废屡建,寺名亦屡屡更易,如今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是大报恩寺。

如果不是阿育王塔,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顶骨真身舍利等系列世界级文物与圣物的发现,这座于清咸丰年间被毁的寺庙或许还会被深深埋进地里不为人识。直到2008年,这些惊世圣物才重现,让人们在惊叹于千年古寺的荣光之后,更是震惊于遗址中出土的阿育王塔与佛顶真骨。2010年在栖霞寺举行的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动,吸引了近20万人前往瞻礼。该阿育王塔塔刹共有五重相轮,高1.1米,重达50公斤,塔身镶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玻璃和水晶等佛家七宝,塔座的四面是“舍身饲虎”“割肉贸鸽”“大光明王施首”和“须大拿王变相”四幅大型本身故事画,反映了佛祖前生重大的善行,是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

刘铁头不再拍桌子了,他忽然把脑袋向我凑过来,猛丁用力磕了一下我的脑袋,我眼前金星乱窜,疼得眼泪差点掉出来。刘铁头说,不准你日他闺女。刘铁头的脑袋格外硬,上小学时喜欢拿脑袋磕人,磕遍全校无敌手。二十几年后,他的脑袋变得更硬了,依然能把我磕得疼痛难忍。

据祁海宁《金陵大报恩寺史话》考证,南京大报恩寺的阿育王塔为公元248年,印度高僧康僧会在孙权的帮助下建造,他将佛祖舍利供奉其中。以阿育王塔为中心的建初寺,成为中国南方最早的寺庙。

方山阿育王塔建于南朝陈天嘉元年(560),由于明代一场天火,其形制、大小和塔内所供之物,如今竟成一个谜,让无数如我一般徘徊于方山之人,如入缥缈之境,甚为遗憾。

印尼语言教育的有关法律规定印尼语是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用语,小学三年级以下可以适当使用该地方的地方语,而外语只能在该外语课程教学中使用。确切地说,印尼语既是课程语言又是语言课程,而华语只是各教育阶段的语言课程,并仅为华语课程的课程语言。

如今或只有天池可以作证,方山之上,亦曾有过烟雨江南之塔寺相映、暮鼓晨钟、香烟袅袅之安谧、娴静之景,抑或还有位于天池一侧的宋代古石桥,字迹漫漶,如僧侣静坐,默然注视着塔寺之生、塔寺之灭。而在春风秋雨中至今犹生生不息的方山露芽,长在草坡上,长在田野里,长在废弃凌乱的筒瓦断石间,让奇峻秀丽之方山,透出一股苍劲古朴之气,平添了无数扑朔迷离之美……

  

方山寺遗址附近发现的福建最早的僧人墓塔

  

方山寺遗址发现的骐磷碑

 
钟红英
《闽都文化》 2018年第03期
《闽都文化》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