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圣杯意象的西方文化价值

更新时间:2009-03-28

圣杯是西方文学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它反复出现于中世纪文学及艺术作品中,尤其是以亚瑟王为题材的骑士文学作品,仅西欧各国就多达几十本。其中克雷蒂安·德·特鲁瓦(约1140—1190年)的《帕西法尔》是第一部以圣杯意象为核心的骑士传奇,作品通过追溯帕西法尔从落魄王族到骑士的身份转变过程表现了圣杯的宗教想象。克雷蒂安所开创的圣杯追寻的母题被后世很多作家所继承,并对欧洲文学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日,圣杯意象仍持续被影视、戏剧、网络游戏等大众传媒演绎,其家喻户晓的程度也表明它在西方文化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中世纪时期的圣杯意象象征着基督教信仰,但随着人文主义和科学理性的介入,圣杯意象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学隐喻。它凝结着西方文学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了西方文学与文化对向上飞升的超越精神的追求。圣杯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意象之一,其文化价值体现在它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影响力上。

圣杯意象的原型及其置换

圣杯意象是骑士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西方文学提供了一个“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而历险”的追寻原型。

在河道整治过程中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这个目的为前提就要求整个河道整治工作既要维护生态平衡,又要注意生态环境的发展对人类环境的影响。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才是最合适、最实用的河道整治方案。以往的河整治工程主要是以防洪工程为主要工作,这种不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单一工程,自然会导致部分水域的生态环境急转几下,产生很多问题。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防洪工程措施的改进上明显有了环境保护意识。防洪工程建设不仅要有创意、安全性、注意建造质量,同时还要将治水方案考虑进去。

“原型在文学批评中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可辨识的叙事模式、行为模式、人物类型、主题、意象。它们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出现在神话梦境和社会仪式中。”[1]12在弗莱看来,诗歌有三类意象结构,包括适用于神话模式的神祇意象、适用于反讽模式的魔怪意象、适用于神话模式与反讽模式之间的世界的类比意象。类比意象还被分为天真的类比意象、自然和理性的类比意象、经验的类比意象。浪漫传奇中出现的是天真的类比意象,它是神启世界在人间的对应物。“浪漫故事模式表现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男主人公勇敢豪侠,女主人公美丽动人,反派人物阴险恶毒,而平凡生活中的挫折、窘迫以及模棱两可则很少得以表现。”[2]174天真的类比意象主要表现为神性或精神性的人物,人物的德行总是能与孩提时期的天真状态密切关联,“童贞往往在这一意象结构中指处女的贞节……但男性的贞节也同样重要,例如在有关圣杯的浪漫故事中就是这样”[2]175。《亚瑟王之死》中盖拉哈德*盖拉哈德(Galahad)是著名骑士兰斯洛特与伊莲公主(佩莱斯王的女儿)的独子,他作为亚瑟王朝的唯一坐上危险席位而又安然无恙的骑士,最后寻找到圣杯。之所以能寻找到圣杯,是因为他一直保持着童贞,这更充分说明圣杯意象的神性或精神性。

在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里,圣杯意象不断地更新,经历着形象和精神的不断演变。从克雷蒂安的《帕西法尔》开创的以圣杯意象象征追寻宝物的原型,到罗贝尔《亚利马太的约瑟》中的向宗教信仰的转换,西方文学中以圣杯象征精神追求的写法就形成了一种原型模式、一种固定的情节结构、一种固定的象征能指和一种文学传统。随着圣杯意象原型在不同年代作品中的所指内涵不断被置换,包蕴于其中的宗教、政治、社会、文化等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中世纪之后,虽然骑士文学衰落了,但是后世的很多作品仍会以金杯、宝石、魔法石、指环等圣杯的变体来象征人类的精神追求。在经历了18世纪的沉寂之后,圣杯意象在19世纪又重新兴盛起来。这个时期,以圣杯象征精神世界的追求开始向世俗生活发展,圣杯的宗教意味与道德意味越来越淡。到了20世纪,这一类作品则进一步表现出对技术理性的反拨,对恢复传统及人文精神充满向往,其中包括艾略特的《荒原》、乔伊斯的《阿拉比》和《死者》等。但这并不能证明圣杯的心理原型被完全遗忘,例如,艾略特在《荒原》中将圣杯意象与“渔王”原型联系在一起,“渔王”实际上是繁殖神的变异,这里的圣杯象征着生命崇拜,艾略特将圣杯还原到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与丰收崇拜仪式。20世纪末与21世纪之交,通俗文学掀起了“圣杯热”,其背后的文化动因是大众文化,美国畅销书中关于圣杯意象的阐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调查基于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结合英语专业文化课程的特点,旨在了解文化课程的设置状况,师资队伍建设状况、课程评价状况、课程研究状况等方面。出于客观性分析的考虑,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内容过于宽泛及主观的数据未列入考察范畴。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课程开设状况调查,既给出了一些课程的名称供选择,也为一些不同课程留出了填写空间;第二部分是文化课程现状,聚焦于师资队伍、团队建设、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设备等。以选择题型为主,辅之简要信息的填写。

我们办事处领导第一时间召集相关部门最高负责人开紧急大会,下达了死命令:必须攻下丽江古城的4G网络建设及运维。

3.犯罪主体是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的自然人,既可能是一人实施,也可能是多人共同组织,即俗称的“肾头”、“掮客”等。需要讨论的是,医院、红十字会等单位能否成为本罪主体?按照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明确规定,否则就不能认定,不能将单位犯罪主体范围任意扩大,当然,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

圣杯意象的文化内涵

除了具有一般小说的故事性之外,圣杯传奇故事本身的特点,还满足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的共同的审美期待。

(一)道德理性的规约

长期以来,人们惯于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作比较,并认为中世纪是古希腊罗马时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低潮期,是野蛮与黑暗的一千年。然而,也有一些人“把它看成是一种理想的制度而加以赞美,就像我们美化今天的民主和民族国家一样”[4]7。中世纪的圣杯传奇,在人与上帝的关系中探讨道德问题,不仅传达了基督教所主导的道德戒律,而且探讨了神权话语主导的善恶冲突。

人与上帝的关系不仅是中世纪社会生活的重要命题,也是圣杯意象表达的核心命题。基督教神学思想中,信仰神是最高的美德,也是达到最高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一般是把对上帝的态度作为道德的标准,服从上帝权威者为善,反之为恶。“任何人类事件都显示出一种或信仰上帝或背叛上帝的选择倾向[5]21”。《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夏娃偷食禁果是善恶冲突的原型,中世纪的圣杯传奇继承了这一原型,并将其置于契约结构之中。受到上帝的奖励或惩罚,这是上帝规训人类的体现。圣杯骑士的善恶是以能否追寻到圣杯为标准,这与基督教对身体的规训息息相关。“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哥多林多前书6:19)[6]290正因为人得到了上帝赐予的圣灵,人才成其为人。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来自圣灵,而非出自于人的肉体、欲望等,人的肉身乃是罪恶的深渊,主宰它的只能是灵魂,“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约翰福音6:63)[6]170基督教的性别等级秩序森严,但在圣杯传奇中,基督教对身体的规训没有任何性别差异。守护圣杯的“基督的新娘”必须是贞洁的少女,最后能追寻到圣杯的骑士也一定是童贞之身。身体与灵魂都被统摄于神的光辉与权威之下。即使沃尔夫拉姆的《帕西法尔》*大约在1200—1210年间,沃尔夫拉姆·冯·埃森巴赫(Wolfram von Eschenbach)在借鉴克雷蒂安《帕西法尔》的基础上,创作了自己的代表作《帕西法尔》。帕西法尔是一位已故骑士的儿子,他征求母亲的同意离开隐居的森林,来到亚瑟王宫廷,成为一位圆桌骑士。他与一位女贵族结婚之后,开始寻找母亲,途中投宿到圣杯城堡,受到启示开始追寻圣杯,却遭到失败。在隐士特来弗里岑特的教诲下,帕西法尔坚持虔诚信仰上帝,并达到了“至善”的境界,最终追寻到圣杯,并得以继承圣杯城堡国王的王位。肯定圣杯骑士部分自然欲求的合理性,也将其身体规训到对婚姻忠诚这一道德框架内,而被规训的身体与灵魂的终极目标是得到上帝的救赎。

进入20世纪以后,“圣杯鼓励个人实现精神理想”[8]106,圣杯意象所凝结的善恶冲突原型被置换为个人的自我期许与期许难以实现之间的矛盾,圣杯意象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二十世纪末期,英国和美国的诗人和小说家们仍然倾向于试图用圣杯赋予人类的经验以意义,而此前这往往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8]115对于孩子来说,圣杯是他参加比赛时获胜的奖杯,对于失业的父亲来说,圣杯是他希望找到的工作。圣杯意象体现人类对超越自我的向往,这也为圣杯意象划出了一条界限,这条界限同时也是它的内在本质,尽管圣杯意象可能指向超验神圣的,可能是世俗经验范围之内的,但该意象不会有隐喻丑陋、罪恶、重负等负面价值的倾向。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尤其在科学理性思潮活跃的19世纪,圣杯意象的世俗化色彩越来越突出。虽然,圣杯传奇表现的仍然是善与恶之间的矛盾,但善恶的冲突不再是服从上帝权威与违背上帝权威的对立,而主要表现为信仰与理性的冲突。19世纪圣杯传奇所传递的是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困惑与迷惘,此时人们希望再次回到那个道德规范的中世纪。“在法国大革命的最黑暗的日子里,伯克绝望地喊道:‘骑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骑士团,连同它的仪式、它的象征主义、它的等级地位、它的贵族观、它的军事性基督教以及它所属的那个时代,的的确确是烟消云散了;可是骑士精神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却残存了下来,因为在每个时代里都有一批喜爱殷勤礼貌、诚实、勇气、真理和节制的人们,就如在几乎每个时代里都有某个斯宾塞、某个莎士比亚、某个弥尔顿、某个沃兹沃思、某个丁尼森那样,用不朽的诗句去使这些理想神圣化。骑士精神的残存,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应当归功于中世纪的传奇故事’。”[7]262

故事是一切小说不可或缺的最基本要素,福斯特认为:“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其为小说。”[17]23罗兰·巴特说:“叙事是与人类历史同时产生的。”[18]2英国作家伊·鲍德温将一切小说看作故事的形式,认为“小说是一篇臆造的故事”[19]155。传奇作为小说的一种形态,具有故事性与传奇性。

(二)超越精神的外化

20世纪末文化全球化以来,圣杯意象经由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这说明世俗化、技术理性已在整个世界扩张,超验的世界不可挽回地衰落了。然而,人们并没有完全放弃对宗教信仰、人文精神等的追求,因为人类意识到人的主体性并不是完整的,必须借由人自身之外的外在场域或某种关系结构才能实现。“圣杯代表了实现人类意识最高的精神潜力”,圣杯意象就是人类实现自我超越的外在介质,中古时期它指向了超验世界,现代化以来它指向了更为具体的目标,体现了人类在经验世界中的自我超越与追求。因此,圣杯意象是超越精神的外化。

中世纪,圣杯意象指向了超验世界,只有贞洁而又对上帝绝对虔诚的骑士,才能追寻到圣杯。大部分圆桌骑士都如同兰斯洛特一样挣扎于欲望与信仰之间,无法追寻到圣杯。但是,从人类集体无意识层面来讲,圣杯意象成为了人性的例证。“神话首先而且主要关涉心理现象,这一事实揭示出灵魂的本质是他们时至今日仍绝对不愿正视的东西。虽然原始人对显在之物的客观解释不太感兴趣,但是他们有一种迫切的需要——或者更加准确地讲,他们的无意识心理有一种无法抗拒的欲求——把一切外在的感官体验同化为内在的心理事件。原始人并不满足于仅仅见到日出日落;这种外在观察必定同时为一种心理事件:有自身规律的太阳必然代表某一位神明或者英雄的命运,因为他最终唯有留存于人的灵魂之中,别无他处。一切被当作神话的自然过程,比如冬夏季节的交替、月亮的阴晴圆缺、雨季的来临等,在任何意义上都绝非这些客观事件的寓言;相反,它们是心理的内在的、无意识的冲突事件的象征表达,心理经由投射变得与人的意识相连——换言之,反映在自然事件之中。投射如此重要,以至数千年文明的洗礼才把它在一定程度上与外在对象相分离。”[9]7-8神话其实是原始人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对应物,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与认同,人们将自我投射到神祇身上,并可以通过崇拜获得一种对应性的安顿力量。对圣杯的追寻其实是骑士对自我信仰、道德、勇气、智慧与力量的一种确证,无论圣杯骑士追寻到哪里,无论他为追寻经历了什么危险,都是他自我本质的呈现、他最根本需求的体现、他潜意识最渴望的表达。人们言说圣杯,不是站在圣灵的高度俯视人类或者与人类进行对话,而是人类自身最深刻期许的宣讲。骑士崇拜圣杯、追寻圣杯,其实是在言说自己。“从这个角度而言,人性是所有神圣概念的来源;神圣来源于人性意象。因此,这些神圣的故事成为了心理探究和自我实现的有效工具。”[8]100

世俗化社会的一个维度是承认并接受人的现世欲望,与圣杯意象所象征的“精神自我”相对,王权、爱情等都是“欲望自我”。中世纪圣杯意象体现的是“精神自我”的绝对优势。而世俗化是指“欲望自我”成为“精神自我”的主导,在“欲望自我”的驱使下,人类成为消费主义与物质至上的奴仆。对彼岸世界与终极意义的追求,不再是时代的主流,人们不会因为追求无限、绝对的超验世界,而牺牲、减弱对有限的、世俗社会的热情。世俗化社会的另一个维度是人摆脱了神的束缚,从此有了自主性,人们以理性的原则自我立法并以此替代宗教。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使理性的规约崩塌,人类社会随之进入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时代,价值意义日趋多元。欲望的合法化与人的自主性的增强,导致人对自身的关注远远超出对外在世界的关注,在“欲望自我”的主导下,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圣杯,对圣杯的追寻其实是对个人自我内心的探寻。这种对自身的关注具有否定外在于个人主观观念的特征。

追寻主体的追寻意识与生存境遇之间的对立,是造成圣杯追寻主体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类总是生活在‘意义’之中。任何试图抛开‘意义’来探讨环境的人都必将是如此不幸:他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他的行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其他任何人都将是无用的——一言以蔽之,这些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然而,并没有任何人能真正逃离‘意义’。”[11]3人注定无法逃离意义,追寻主体希望通过圣杯追寻来确立意义,也是注定的。但是,追寻主体的意志与行动并不能构成完整的意义,只有通过与追寻客体之间的互动,才能实现追寻主体的意义与价值。但让人纠结与不安的是,人也无法选择或者逃离生存境遇。在追寻圣杯的征途上,无论追寻主体是中世纪的骑士,还是现代的学者、神父、孩童,生存境遇都是他们追寻路上的最大困境。

中世纪,对圣杯的追寻体现了对超验世界的向往。世俗社会,对圣杯的追寻体现了对自我的超越。无论哪个时代,对圣杯的追寻都源自于对自我的探索与超越,而圣杯意象无疑是人类超越精神的外化。“现实总是戳穿那种关于纯净和高尚的社会生活的幻想,谁会否认这一点呢?但是,如果我们的意识没有超越那种事关可行性的循规蹈矩的限制,我们又将身置何处呢?”[10]87

(三)生命意识的焦虑

从12世纪到21世纪,圣杯意象及其文学作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追寻”与“圣杯意象”之间的张力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人的追寻意识与生存境遇及追寻结果之间一直处于二律背反的紧张状态。在圣杯意象的建构、消解与重构中,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生命意识的焦虑,从对信仰的执著到对宗教传统的质疑,从对打破传统的担忧,直至对深层的道德和历史的探寻,充满疑虑与纠结。随着科学的日益发达与传统信仰的失落,人们要接受社会的转型,而通过圣杯意象表达的所有的恐惧、不安都与此有关。

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像放飞的小鸟,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迈着轻松的步伐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团场文化广场散步,而广场也大度地敞开胸怀,接纳每一个人。

中世纪时期,追寻主体在不断探求圣灵世界的过程中确立意义,从寻宝转向对上帝的信仰以及对自我心灵的探寻,而圣杯意象就是圣灵世界的实物表征,它也是中世纪时期稳固的社会秩序与观念的体现。个体的存在与整个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生存状态始终受到外在客观世界的规约。具体来说,基督教信仰统摄社会,个体的意志与行动不过是回应上帝的权威与召唤,“视个体为社会整体一个分子的观点,在意识形态上被出自基督教宇宙观的使命观念所尊崇,按照这种观念,每个人都‘蒙召’完成一定的任务”[12]128。盖拉哈德是上帝派到人间的特使,注定能追寻到圣杯。而对于其他非圣杯骑士而言,上帝就是其圣杯征途的境遇。中世纪的追寻主体,“体现了古代人生存的非我化倾向,即自我始终处于共同体和传统的压制之中,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鲜明的体现和提升”[13]23-24 。而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境遇恰好与中世纪相反,人文主义传统失落,人的主体性被分化,人的精神处于异化状态。此时,现代人或者质疑古老的圣杯意象,或者追寻自己心中的圣杯。追寻主体要面对的是充满不确定性与流动感的外在世界,现代社会带来的不稳定感,使得追寻主体始终处于困惑与迷惘之中。

追寻主体的追寻意识与追寻结果之间的背离,是造成圣杯追寻主体焦虑的另一个原因。圣杯意象的文学文本中,除了沃尔夫拉姆的《帕西法尔》《亚瑟王之死》《国王叙事诗》中的帕西法尔、盖拉哈德,《达·芬奇密码》中的兰登与索菲之外,大部分文本中的多数追寻主体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在现代文本中,对圣杯的追寻似乎意味着“永恒”的失落,这给追寻主体带来更大的压力与动力,也会让主体产生一种不满足感与焦虑感。然而,我们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体验追寻——不是追寻圣杯本身,而是追寻经过解读的圣杯。因此,追寻意义永远是不完整的,追寻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未完成,或者它永远无法完成。

圣杯意象的文化影响力

从圣杯意象产生、发展、衍化、定型、派生并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象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圣杯意象的文化影响力。

其一,圣杯意象作为欧洲文学或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广泛传播的价值。

首先,骑士文学的圣杯意象作为英国中古时期特有的文学符号,它不但是一个具体的所指,而且是一个不断被人们言说的能指符号。这一能指符号可以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在不同文本的叙述中复现,进而折射出人类不断变化的欲望和文化需求。圣杯意象的包容性与延展性,赋予了圣杯永恒的生命力。其次,它体现了欧洲古老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了深厚的西方传统文化观念,具有鲜明的欧洲文化特色。雷·韦勒克和奥·沃伦指出:“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是神话)系统的一部分。”[14]204圣杯意象作为西方文学与西方文化的重要意象,被赋予了很多超乎外形的内涵,鲜明地揭示了追求超越世界或彼岸世界的民族文化心理。再次,意象的想象与联想功能,“意味着某种精神状态,尤其是感情状态予以共鸣的再现”[15]219。圣杯的本质是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凝结了人类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反复探讨了人类永恒面对的生存境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因此,圣杯意象在后世文学与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体现了欧洲各国乃至西方人认同信仰或者理想的观念,另一方面又以不断变化的方式在内心形塑出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其二,圣杯传说的故事性起到了链接各国文学、文化的作用。

所谓圣杯意象的置换,是指圣杯意象的所指内容不断被扩充,圣杯意象的外形也在不断发生变异。“现代作家拒绝使他们的原型被‘认出’,可以说是因为他们急于使它们尽可能地保持变易不居,不要让一种解释就把它钉死。”[2]104从圣杯意象的置换来看,由圣杯意象神性所衍生的精神性和可望而不可即的特点,在后世不断被置换,不断被重新阐释。“圣杯的原著故事使圣杯的概念现在如此广为人知,使这件骑士探寻征程的目标物几乎成为代名词:圣杯用来指代任何一种伟大的目标或成就或急切渴望得到的东西,从运动比赛的冠军称号到性能卓越的电脑设备。”[3]213

早在中世纪,圣杯传说就以故事的形式传遍欧洲各地。听故事是人类古老永恒的愿望。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类的大脑,如同一个故事接收的装置,人类对于故事是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人类的心理接受机制与故事有着内在的共通性。亚理士多德谈到文学起源时说:“人从孩提时代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16]11就个体而言,每个人内心深处听故事的渴望,从儿童喜欢听大人讲故事这个普遍现象中就可以得到印证。这种对故事的本能渴望,体现着人们对外在世界的好奇、认知和领悟,并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弱。就群体而言,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较为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反复传颂中逐渐成为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文学符号或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故事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具有延伸性的影响,它代表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沟通的桥梁,人类能够通过故事的传播建立起文化认同感。

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变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现阶段全球范围内原油、煤炭和天然气是一次能源供给中的绝对主力,石油公司探索经营煤炭领域相关业务,在一次能源的范畴内向能源公司转型。例如,中国石化经营了宁夏宁东煤制化学品项目、内蒙古中天合创煤制烯烃项目、安徽中安煤制烯烃项目、贵州毕节煤制烯烃项目、新疆准东煤制天然气项目五大煤炭项目。

圣杯意象的文学意蕴在不断被置换的同时,也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圣杯意象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道德理性的规约、超越精神的外化及生命意识的焦虑。

在圣杯传奇的故事中,骑士英雄作为原型人物反复出现,映射了人类的英雄情结。“一旦原型的情境发生,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20]227骑士英雄是原始意象的一种,它作为文化遗传基因,反复出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人类渴望英雄,就是想要摆脱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恐惧。“人类寻找英雄,从本质上说,正是在寻找生命理想的凝聚方式,寻找自身危机的拯救途径,寻找一种人生力度和高度。”[21]142

圣杯意象从心理原型到意象原型,以至被基督教文化所统摄,再到后来的世俗化,一直贯穿着相同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以及相似的叙事结构。圣杯传奇的故事是英雄历险模式,而英雄历险模式像梦一样,源自于人类心灵的最深处。一次英雄历险模式,就是一条通向真正个体性的道路,真正自我确证的道路,一次回归初心的旅程。“它讲述的是普遍性的自我转化的探求,是一个创造性的重生的意象,是我们内在的永恒循环,是一个离奇的发现:发现追寻者所追寻的奥秘就是追寻者自身。英雄的旅程是把两个相隔遥远的观念绑在一起的象征,一个是古人对灵性的探求,一个是现代对自我认同的探求。正如坎贝尔所说的,这两种探求‘事实上是一样的,它们的形状虽然千变万化,但我们总可以在这里找到那个惊人的、恒常不变的故事’。”[22]10

(1)设⊙E交直线OC于另一点O′,连接O′B、O′E,则因为DE∥CA,所以∠BAC=∠BED.从而∠BO′B′=∠BAC=∠BOB′.因而点O′、O重合.所以

其三,圣杯意象的世俗化,是推动圣杯意象产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基督教的权威性使基督教在蛮族地区广为流传,并逐渐成为蛮族文化的一个特质,圣杯的宗教化就是其特质的体现。反过来,圣杯意象作为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它在情感上也重塑了基督教。但是,这种重塑是用情感的叙事为宗教代言,鲜活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和瑰丽的想象让基督教精神走进普通民众的视野,并真正热爱基督教。正如泰勒所言,“在非宗教和哲学领域,由于中世纪思维和心灵的演化,新颖的情感和场景也已经导入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中……中世纪用丰富的爱和恐惧,用伟大的想象力,用神秘和象征的力量美化了他们的遗产,将其戒律转化为精神”[23]19

同时,圣杯意象及骑士英雄所代表的基督教文化模式与生活方式具有内倾性。“一般地说,理想并不排除罪恶、战争、屠杀、报复之类题材,相反地这些现象往往是英雄时代和神话时代的内容和基础,在这种时代里法律和道德愈不发达,人物形象也就愈顽强、愈蛮野。例如在叙述骑士冒险的故事里,骑士们出外游行,本来是要铲除祸害,打抱不平,但是他们自己也往往做些横蛮放肆的事。宗教中殉道者的英勇气概也须假定当时情况是这样野蛮残酷的。但是就大体来说,基督教的理想着重内心生活的真挚深厚,所以对于外在世界情况是漠不关心的。”[24]244随着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人的社会生活开始向世俗化发展。世俗化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自身的世俗化,即人类的观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逐渐摆脱宗教的羁绊,社会制度由“君权神授”转向理性的社会管理制度,教会则从社会生活的中心退居到边缘。另一方面是宗教及教会自身的世俗化,即教会也在不断调整教义、教规及传教理念,尤其是宗教改革后,神的宗教开始向人的宗教转变,开始强调现世生活的幸福。圣杯传奇走向世俗化,圣杯意象也逐渐从天堂走到人间,从神性回归到人性,并与普罗大众融为一体。20世纪末以来,在文化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合力下,圣杯意象借助大众媒体的包装,开始通过影视、动漫、广告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各地传播,真正实现了全球化。

自主学习通俗的讲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后,可以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进行解决,教师只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性的线索。

结语

21世纪的今天,西方社会以及人类仍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圣杯意象的传播与再创作仍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西方已经对宗教和人性失去了希望。当尘世人文主义无法解决我们的问题时,质疑的时代变成了悲观的时代。矛盾的是,当我们对于神话提供答案的能力非常悲观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向深处寻求答案。这是文化在失望与希望之间,在虚无与意义之间斗争的碎片,随着我们拒绝传统的真相的概念,我们矛盾地,甚至精神分裂地寻找真相。因此,神圣他界中的容器被带到经验世界,无论这个是否对它更好。在质疑神圣他界的现代社会,我们必须问我们自己要拿圣杯怎么办:我们可以视其为不相关的东西而拒绝它,嘲笑它,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值得尊敬的时代错误而接受它,或者我们可以将它变成一种隐喻,来为其找到用途。无论我们怎么做,圣杯一直在我们的诗歌和小说中,就像一团游走的火焰。”[8]116

参考文献

[1] ABRAMS M 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7th ed.United States:Heinle&Heinle,1999.

[2] 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惠,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 LUPACK A.The oxford guide to arthurian literature and legen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4] 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世界文明史:第2卷[M].罗经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 RYKEN L.The literature of the Bible[M].Michigan:U.S.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74.

[6] 圣经[M].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8.

[7] 埃德加·普雷斯蒂奇.骑士制度[M].林中泽 ,梁铁祥,林诗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8] MARINO J B.Humanism and the grail legend:from skepticism to metaphor,the grail legend in modern literature[M].Rochester:Boydell & Brewer,D.S.Brewer,2004.

[9]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10] 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M].刘军,舒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1]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杨颖,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12] 伊·谢·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M].佟景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13] 吴玉军.确定性追求与自我的失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3-24.

[14] 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5] 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M].杨自伍,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16] 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7] 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18]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9] 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0] 荣格.荣格文集[M].冯川,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21] 高力.电影批评的七章面孔[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2] 菲尔·柯西诺.英雄的旅程[M].梁永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23] 奥利·奥斯本·泰勒.中世纪的思维:思想情感发展史:第1卷[M].赵立行,周光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24] 黑格尔.美学:第1卷 [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高红梅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