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城市人户分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广州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地区收入差异、交通设施快速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等因素的影响下,全国大量劳动力进一步向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集聚,形成庞大的流动人口。同时,大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旧城改造加快,城市空间扩展迅速,交通便利性不断提高,城市内部居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和就业的需要,从中心城区往郊区搬迁。无论是城市内部居民流动搬迁还是外来人口聚集,只要是户籍登记地和居住地不一致,我们称之为人户分离人口。

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全国跨乡镇街道半年以上人口超过2.6亿。广东是全国流动人口最多的省份,2010年全省跨乡镇街道流动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达3667万人,人户分离人口数量占全国人户分离人口总量的1/7左右。尽管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和外来人口都同属人户分离人口,但两者有着不同特点,两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在获得住房和公共资源的机会和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易成栋、高菠阳、黄友琴,2014)。大城市的人户分离人口现象已经深入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居住空间分化。

2010年,广州人户分离人口占全省跨乡镇街道流动半年以上人口的16.7%,广州不仅有庞大的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的外来人口,因此研究广州市的人户分离人口对研究大城市的人户分离人口空间分异有很好的代表性和针对性。本文利用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10年人口普查长表调查数据分析广州市不同类型人户分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异问题,测算其空间分异度,分析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2 文献综述

人户分离是我国特有的人口现象,从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至今,不少学者利用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或者户籍管理数据对人户分离的规模变化、特征、空间分布、形成的社会经济原因以及影响进行了研究。谢康 (1997)基于1995年1%人口抽样数据指出,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在地区间差异很大。王莉 (2011)利用公安系统采集的信息测算2010年北京城市内的人户分离人口约占户籍人口的30%。朱晓林等 (2012)根据 “六普”得出,上海内部人户分离人口从2000年到2010年就增长了70.8%。

从学界的研究来看,人口大省、农业人口、经济市场化程度高、经济不发达都会成为人户分离的驱动力。但是城市内部人户分离和外来人口人户分离原因是不一样的,造成城市 “人户分离”现象的根本原因仍在户籍制度以及以其为基础的其他相关制度,如医疗和教育等。乔晓春 (2008)认为城市内部向郊区搬迁,不愿意将城市户口改为农村户口,加上教育等资源与户口紧密挂钩,造成城市内人户分离。易成栋等 (2014)认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主要是城市内部经济社会差距和户口福利造成的,常住外来人口的人户分离主要是地区经济差距和户籍门槛造成。

关于人户分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少研究认为有利于人口合理分布,扩大社会交流,同时也给城市内部的各项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关于人户分离人口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全国,或者北京和上海这些大城市,对于广州这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没有相关文献涉及。随着广州城市发展加速,人口分离现象越来突出,对人户分离人口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本文在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广州人户分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异情况是非常有必要。

3 广州人户分离人口的特点

本文把人户分离人口分为广州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两者都是跨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州市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994.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270.2万人,增加了276万人。其中人户分离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从39.5%增加到48.4%。从绝对值来看,广州人户分离人口增长较快,增加了186.5万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了1万人,常住外来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增加了192.3万人。

3.1 2000-2010年人户分离人口的分布情况

从2000-2010年广州不同类型人户分离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变化来看,人户分离人口是越来越活跃,2000年中心区的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芳村区这些地区的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比重都低于10%,但到2010年后,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都在10%以上。海珠区、白云区依然是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最主要的集中地区,这些地区交通便利,有大型的住宅小区,房价相对于中心区比较低,大量的市内跨区人户分离人口聚集到这里。省内外来人口和省外外来人口的分布变化不大,依然是选择了白云区、天河区、海珠区和番禺区作为聚集点,

 

表1 2000-2010年人户分离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常住人口 人户分离人口 市内人户分离人口 常住外来人口2000 994.2 428.2 90.2 331.32010 1270.2 614.7 91.2 523.62010 比 2000 增加 276 186.5 1 192.3

注:1.2000年人户分离人口是包含了“在本乡镇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约36万人。2.由于普查数据的局限,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不包括增城和从化。2000年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是“本市市区人户分离人口”,2010年是“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这些地方批发市场众多,交通便利,城中村房租便宜,成为常住外来人口的聚集的地方。经过10年的变化,海珠区是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最多的地区,而白云区除了有大量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外,还聚集大量的常住外来人口,天河区紧跟其后。

3.2 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的基本情况

(3)从modelA所产生的数据中,挑选治愈概率较小的(Pi<0.5),同时满足将其协变量带入模型B所得治愈概率较大(Pi>0.5)的患者n/3例,获得数据集dataA-B+,这些是对处理组B敏感的亚组,Subgroup=B。产生二分类结局变量Yi=rbinom(1,1,A_Pi)。

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0-14岁少年儿童比例10.3%,比常住外来人口高3.1个百分点;常住外来人口20-54岁中青年适龄劳动力的比例高达80.5%,比市内人户分离人口高19.6个百分点,反映出常住外来人口的年龄结构更为年轻;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60岁以上老人比例达到12.6%,要比常住外来人口高出10.7个百分点。从两个人户分离人群的年龄结构来看,说明离家越远,青壮年外出的比例就越高,儿童和老年人比例则随着流动距离变远而降低。

常住外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学历为主,达到49.8%;而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则是以高中学历为主,达到30.1%。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大专以上学历要比常住外来人口高21.5个百分点,说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高素质人才多。从平均受教育年龄比较,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比常住外来人口高1.7年。而从两类人群的学业完成情况来看,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有21.5%是在校学生,因此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有近五分之一都是在校学生。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对外教材在“走出去”的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供需不平衡,海外习练者对武术教学出版物的需求强烈,而中国则没有办法满足这一需求,成为阻碍中国武术“走出去”的主要障碍,影响了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问题的根源,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若为疤痕体质的产妇,伤口愈合后会逐渐变粗,隆起于皮肤表面,发生疤痕增生,一般在术后第10天起伤口表面涂抹去疤痕产品,有减轻疤痕增生的作用。

 

表2 2000年广州不同类型人户分离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注: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即是普查资料中的“本市市区人户分离人口”。

 

地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省内外来人口省外外来人口东山区 7.0 3.3 2.2荔湾区 8.0 3.2 1.3越秀区 4.1 2.2 1.0海珠区 22.4 16.6 9.3天河区 17.5 19.6 12.1芳村区 5.5 4.7 3.1白云区 22.0 25.3 23.2黄埔区 2.3 5.6 5.9番禺区 6.2 11.9 26.8花都区 4.8 4.0 6.1增城市 —— 2.6 7.1从化市 —— 1.0 1.8合计 100.0 100.0 100.0

3.3 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的迁移原因

 

表3 2010年广州不同类型人户分离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注:1.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即是普查资料中的“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省内外来人口即不包括市辖区的省内人户分离人口。2.增城和从化不属于市辖区范围,因此没有市辖区的人户分离人口数据。因此不列入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而且这部分人口由于远离城市中心,比重较小,对研究广州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影响不大。

 

地区 市内人户分离人口荔湾区 14.5 6.1 4.6越秀区 10.0 5.9 4.4海珠区 27.5 11.0 9.7天河区 13.5 16.5 11.0白云区 21.6 23.7 25.5黄埔区 2.1 4.3 5.6番禺区 8.1 12.2 17.1花都区 1.6 5.0 7.3南沙区 0.3 1.7 2.8萝岗区 0.9 2.5 4.9增城市 —— 6.7 6.2从化市 —— 4.2 0.9合计 100.0 100.0 100.0

5.1.1 家庭因素

4 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4.1 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如果把人户分离人口的空间分布细分到街道一级,广州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空间分布不均,下面结合各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商业中心、就业环境等社会经济特征分析市内人户分离人口集聚特征。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了全市常住人口的14.8% (以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计算),仅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和番禺区占全部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的95.1%。以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数量排序,分别是海珠、白云、荔湾、天河、越秀和番禺:

 

表4 2010年广州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1‰资料计算。?

 

离开户口登记地的原因 市内人户分离人口 常住外来人口务工经商 17.4 73.5工作调动 3.7 2.5学习培训 9.2 8.0随迁家属 20.3 9.0投亲靠友 3.9 3.2拆迁搬家 30.0 0.8寄挂户口 0.4 0.0婚姻嫁娶 5.8 1.5其他 9.4 1.4合计 100.0 100.0

(1)荔湾区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主要是分布在东风西路、增槎路和康王北路一带,这里有康王路的商业城,周门住宅小区,西村的大型住宅小区。另外就是原来的芳村区中花地大道、广佛城市交汇的茶滘路、东漖路一带聚集大量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这里有茶叶市场和花卉市场,观赏鱼生产基地,还有沿江住宅小区、广佛交汇住宅小区。

(2)作为广州政治、文化中心的越秀区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主要是分布大东街、白云街、梅花村黄花岗一带,梅花村街道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白云街道有不少大型楼盘。黄花岗主要有大型的汽车用品批发市场、皮具批发市场。另一部分的市内人户分离主要是分布在越秀区和白云区接壤的登峰街道和矿泉街道。这里毗邻省汽车站、广州火车站等交通枢纽,附近还有白马等闻名全国服装批发市场。

(3)海珠区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人数最多的一个区,而且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是四个区域。一是赤岗、新港和昌岗一带。这里有华南最高学府中山大学等高等学府,有全国有名的布匹批发市场,二是珠江南岸的江南中街、滨江街和素社街。这里与越秀区只是一江之隔,有大型的住宅楼盘,许多在越秀上班的人群,为了寻求更加舒适,价格更低的房子,选择这些区域居住。三是工业大道沿线的龙凤、沙园和南石头街道,这里与荔湾区也是隔江相望,并且临江住宅小区林立。四是包围布匹批发市场的凤阳、瑞宝、江海街道也是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主要聚集地区,这里是从以前城乡结合部过渡过来的新社区。

(4)天河区也是高校和批发市场集中的地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主要是分布五山高校区,这里有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石牌、天河南是天河区最发达的商贸和文化娱乐圈。天河公园附近的员村和棠下也是市内人户分离人口聚集的地区,这里是从以前城乡结合部过渡过来的新社区。

目前财商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尚是空白,学校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是大多数人缺乏财商的主要原因,也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很多大学生离开学校后找不到工作,离开父母后很难自我生存。从第一天走入校园,老师就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当他们好好学习跑到终点时,却找不到“向上的地方”,找不到“向上的方法”,对之前接受多年的教育感到茫然、困惑和不解。

(6)番禺区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分布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大学城小谷围岛,亚运城,洛溪新城,还有市桥一带,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主要是集中在大型社区一带。

广州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分布特点主要是在几个地区,一是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二是商业发达、批发市场的地区,三是广佛交汇、区与区之间的接壤地区。以越秀区为中心,在越秀区的周边接壤其他区之间,形成了市内人户分离人口集聚地区,而且这些聚集都有便利交通要道。而且越靠近越秀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就越集中,越往外就越分散。

4.2 广州市常住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广州常住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不均,更加向城市外围集聚,以常住外来人口数量排序,白云、番禺、天河、海珠的常住外来人口总和就占全部常住外来人口的65%以上。而排序也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不一样。说明常住外来人口和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分布区域是不一致的,更多是市区的周边地区。

(1)荔湾区的常住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华林街道,这里有广州著名的商业步行街,有玉器市场,聚集大量的外来人口;桥中街道、海龙街道和中南街道也外来人口聚集的地区,这里一是交通主干道,二是有庞大的商业批发市场。

(2)越秀区主要是分布在黄花岗街道、登峰街道和矿泉街道。

[5]耿慧志,王岱霞.大城市内部人户分离的空间特征解析——以上海、北京、广州三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3).

(3)海珠区主要分布在新港街道、南石头街道、凤阳街道、瑞宝街道和琶洲街道。此外就是南洲街道、华洲街道和官洲街道。这个三个街道刚好与番禺区接壤。南洲街道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众多,出租屋林立,物流业、小型加工业、地产业在此蓬勃发展。华洲和官洲街道也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各条高速公路穿梭而过。

(4)天河区主要分布在车陂街道、石牌街道、棠下街道、前进街道和珠吉街道。石牌街道主要是商业地区,车陂和棠下是典型城乡结合部。前进和珠吉是新发展起来的城乡结合,与黄埔区临近,而且这里有新建的住宅小区,与市区相比,住房费用要低很多。

(5)白云区是常住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可以说几乎每条街道或者镇都有大量的外来人口,主要是分布105国道、机场高速两边的钟落潭、新市、永平,均禾、嘉禾、黄石、新市和石井,这些地区交通便利,离广州中心区比较近。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可以提供移动机器人较高精度的位置和偏航角信息,针对单一定位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扩展卡尔曼滤波融合UWB、陀螺仪和编码器的多传感器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推导出融合算法的状态方程,利用UWB解算的位置和陀螺仪解算得到的机器人偏航角角速度以及编码器采集得到的机器人的线速度作为测量信息,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获得移动机器人的位姿,并利用实验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多传感信息融合算法能够让移动机器人获得更高的定位精度以及可靠的偏航角,为移动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做了重要的准备。

(6)番禺区是仅次于白云区常住外来人口集聚的区域,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大石、钟村、大龙、南村、东涌和石基。大石和钟村辖区内有大型住宅小区。东涌、大龙这些地区有大量工业企业,吸纳大量的外来人口。

广州常住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近郊区,一是这里有大量的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大部分属于城乡结合部,居住费用相对比较低。二是有便利的交通要道,附近基本分布着国道和高速公路。常住外来人口在中心城区主要是分布在批发市场的周边。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基本不混住,除了在中心区的批发市场是混住外,在近郊区的白云区、番禺区都各自的居住区域,说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在分布空间有着各自要求和特点。

4.3 广州市人户分离人口居住区位隔离

从前面区域街道分析,可以看到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具有一定的分布特点。国外社会学在研究民族和种族关系时,常常用到 “居住隔离”这一概念。居住隔离反映的是不同社会群体间在居住地上的相互分离程度。人口迁移的空间结果通常是居住空间分异和隔离。一般来讲,居住隔离程度越高,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越少,彼此之间的融合越困难,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进入 “主流社会”机会越少。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导致了相对稳定、均质和单一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转变为多元化、异质的空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居住隔离,并反映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需求和住房偏好差异 (黄友琴、易成栋,2009)。

根据前面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的空间分析,两个群体的分布是不一样的,为了分析人户分离人口与人户一致人口的居住隔离,这里使用居住分异指数和孤立指数来衡量居住分异和隔离的程度,并深入分析人户分离人口与人户一致人口的社会距离。居住分异指数计算公式为:

 

居住分异指数主要是用来分析多数人群和少数人群之间的空间关系。其中,xi为空间单元i中类别为X的人数;X为类别X的总人数;yi为空间单元i中类别为Y的人数;Y为类别Y的总人数。D的结果范围在0与1之间变化,表示两个群体之间的分布差异程度。本文xi和yi分别为i乡镇街道的多数群体和和少数群体,X和Y为城市或区域的多数群体和少数群体。

对不同像控点布设方案下生产的数字正射影像成果进行平面精度检查,其中方案二为像控点最密集的布设方案,其他布设方案均在方案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像控点的数量均在减少。方案二像控点的布设情况,如图1所示。

孤立指数计算公式为:

 

孤立指数主要用来分析人口的绝对集中程度,其中,xi和yi是i乡镇街道的x类人口数和总人口数,X是城市或区域X类的总人口数。

与广州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相比,常住外来人口的男性比例53.1%,比市内人户分离人口高2.1个百分点,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性别比更为均衡;常住外来人口未婚比例40.0%,比市内人户分离人口高8.4个百分点。常住外来人口的集体户比例达到35.8%,比市内人户分离人口高23.4个百分点。常住外来人口的户口性质以农业户口为主,达到80.9%,比市内人户分离人口高65.6个百分点,可见,常住外来人口主要为农业户籍的外地农村移民,并且有相当比重是集体户。

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原因,本文以乡镇街道作为最基本的空间单元,计算了以广州市为总体,并按照空间分类计算了2000年和2010年人户一致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口 (包括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居住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对于基于户口和迁移的居住分异,本地人户一致人口为多数群体,人户分离人口 (包括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常住外来人口)为少数群体。

居住分异指数取值范围为0-1,指数越大,表示人口分异和孤立程度越高,即居住隔离程度越高。西方按照分异指数划分居住隔离程度的标准时低 (0.3以下),中 (0.3-0.6),高 (0.6以上)。从城市总体来看,广州市2010年的居住分异指数与2000年相比相差无几,这表明人户一致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口居住差异变化不大。尽管变化不大,还是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不同年份各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2010年,城市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人户分离人口的分异指数都是在0.3左右。2000年,反而是中心区的分异指数更高,近郊区和远郊区都处于0.3以下的水平,说明2000年人户分离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区,而2010年,中心区人户分离人口人户一致人口混住程度上升,分异水平下降;而近郊区和远郊区人户分离人口和人户一致人口分异增大。

居住孤立指数指数取值范围为0-1,指数越大,表示人口集中的程度越高。按照孤立指数划分居住集中程度的标准时低 (0.3以下),中 (0.3-0.6),高 (0.6以上) (黄友琴、易成栋,2009;李志刚、吴缚龙、肖扬,2014)。2000-2010年,广州人户分离人口的孤立指数上升了近10%。各区的人户分离人口孤立指数都在上升,并且有较大分异。2010年人户分离人口在近郊区的孤立程度较高,处于较高水平,突破了0.6。中心区比2000年略高,但也接近0.6的高水平。远郊区增长最快,增长了10%。这反映了人户分离人口更加集中在近郊区。

根据2010年普查资料进一步计算广州市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的分异指数和孤立指数。从分异指数来看,广州市内人户分离人口超过0.3,属于中等分异水平,常住外来人口超过0.7,属于高度水平,说明常住外来人口与当地人户一致人口混住程度很低,在广州市范围部分地方的高度集聚。中心区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分异指数在0.3以下,隔离程度比较低;但常住外来人口却是另外一种情况,超过0.3,隔离程度较高。在近郊区情况确实却相反,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分离呈现中等偏上的集聚,隔离程度较高,但常住外来人口分布比较均匀。远郊区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都超过0.3,处于中等隔离程度。

可得出结论,杉木样品包括未处理在内,在热处理过程中,样品表面的裂缝因为热处理的原因而逐渐变小,样品表面层次感变低,纹理也越来越清晰。即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样品表面越光滑。即未处理、热处理1 h、热处理2 h、热处理4 h的粗糙度逐渐变小。

 

表5 2000年、2010年广州人口的居住分异和孤立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注:2000年的区域划分:中心区: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和芳村区,近郊区:白云区、黄浦区和番禺区;远郊区:花都区、增城市和从化市。

 

地区 2000 2010 2000 2010分异指数 孤立指数广州市 0.3466 0.3484 0.5241 0.5681中心区 0.3381 0.3094 0.5181 0.5392近郊区 0.2859 0.3031 0.5848 0.6422远郊区 0.2893 0.2980 0.3156 0.4147

 

表6 2010年广州市三分类人口居住区位分异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注: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不包括增城市和从化市。

 

地区 市内人户分离人口 常住外来人口 市内人户分离人口 常住外来人口广州市 0.3701 0.7505 0.1463 0.5084中心区 0.2428 0.3849 0.1512 0.4597近郊区 0.5004 0.2988 0.1439 0.5781远郊区 0.3679 0.3012 0.0209 0.4084分异指数 孤立指数

广州市常住人户分离人口的孤立指数要远高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并处于中等偏上程度。三个区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孤立指数都比较低,尤其是远郊区,只有0.02。说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主要还是分布在中心区和近郊区,远郊区比较少。常住外来人口在三个区的孤立指数都比较高,尤其是近郊区,已经接近0.6的高度水平。说明常住外来人口比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数量要多,分布更加集中,尤其是近郊区。

5 人户分离人口居住分异的影响机制

5.1 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影响机制

广州常住外来人口主要是因务工经商而人户分离,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则主要由于拆迁搬家、随迁家属而搬迁。常住外来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的原因中务工经商最高,为73.5%;而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在这方面比重只有17.4%。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中因拆迁搬家的比例较高,为30.0%,常住外来人口因拆迁搬家离开户口登记地比例仅有0.8%,说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更多是因为居住房屋的变更而人户分离;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中随迁家属的比例也较高,为20.3%;常住外来人口这一比例只有9.0%。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中因学习培训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比例为9.2%,常住外来人口为8.0%,两者相差不远。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中由于婚姻嫁娶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比例达到5.8%,比常住外来人口高4.3个百分点。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中因投亲靠友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比例为3.9%,常住外来人口比例也只有3.2%,两者都比较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中因工作调动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比例为3.7%,常住外来人口是2.5%,同样两者都比较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中寄挂户口的比例最低,只有0.4%,常住外来人口这一比例近乎0。从上分析可见,常住外来人口的离开户口登记地的原因是务工经商,而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是拆迁搬家、随迁家属和务工经商这三个主要原因。

在广州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中,家庭往往是主要的人户分离决策的单位。2010年广州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中,2人家庭和3人家庭的比重分别是17.1%和37.2%。说明小规模的家庭是人户分离中主要家庭组成部分。而且在决定人户分离往往是户主起到关键的作用,根据我们经验,户主是具有经济实力和决策能力的家庭成员,他们家庭迁移的决策者,也是购房、租房的实施者,是拆迁搬家的的主动迁移者。根据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中的户主年龄主要集中在两个年龄段,34-49岁和50-64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占了36%和28%。34-49岁是事业的高峰期,这个年龄段已经完成一定的家庭资本积累,如果有孩子刚好正处于小学或者初中阶段,他们会选择改善型住宅或为了子女教育而人户分离。而50-64岁,已经临近退休,往往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打算,会选择在郊区较好的房子,改善居住环境而人户分离。从职业来看,市内人户分离家庭户主的职业主要分布在机关企事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三者占了全部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中有职业的53.7%。其中机关事业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是12.7%和26.7%,说明市内人户分离家庭的户主职业都是相对比较好,这样他们也有能力通过异地居住迁移而实现人户分离。

5.1.2 房价和房子

2000年住房制度改革的时候,单位可以分配房子,因此必须要人户一致,所以2000年市中区的人户分离比例很低。很多是前面是工作单位,后面是住宅的居住模式。但到了2000年后,这一居住模式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

广州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的住房来源是不同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是以购买商品房为主,比例为42.9%,常住外来人口只有9.8%,两者相差33.1个百分点。常住外来人口以租房为主,比例为66.5%,超过三分之二的常住外来人口的以租房居住,比市内外来人口高51.2个百分点。说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购买住房大多数是改善居住条件为主。

5.1.3 交通因素

从城市交通发展来看,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交通便利、交通工具增加,以及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催生下人口与工作地点属地联系减弱,都将促使人户分离,同时也为人户分离创造物质条件。交通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出行距离大大增加,出行范围也逐渐扩大,也就使得人们开始向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居住环境更好的地区迁移。表现在空间上,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中心区的边缘地带或者近郊区逐渐纳入原在中心区居住的人口可承受出行范围。

(5)白云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主要是分布在白云山西侧,越秀区以北,机场路、增槎路、庆槎路、白云大道一带,这里大型社区众多,汇集在白云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一半以上。另外金沙社区是政府重点打造的居民住宅社区,也是分布较多的市内人户分离人口。

 

表7 2010年广州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的住房来源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1‰资料计算。

 

住房来源 市内人户分离人口 常住外来人口租赁廉租住房 4.1 6.7租赁其他住房 15.3 66.5自建住房 5.9 2.1购买商品房 42.9 9.8购买二手房 7.9 2.1购买经济适用房 2.9 0.1购买公有住房 10.0 0.8其他 11.0 11.9合计 100.0 100.0

5.1.4 户籍利益影响因素

虽然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交通设施的发展,市内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平常,但是在某些方面,户籍对居民的约束作用依然很强,或者说户籍的相关利益在居民的生活中依然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户籍的相关利益主要表吸纳为政策性利益和非政策性利益两个方面。

户籍的非政策性利益又可以称之为 “户籍红利”,是指户籍本身附带的一种隐性利益,与户籍政策无关,主要与户籍所在城市区位有关,如中心区的越秀区、荔湾区户口在本区就业、上学等方面具有便利的作用。户籍的政策性利益主要表现为 “按户籍配给公共利益”,大城市对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无法在全市范围自由配给的公共利益按户籍进行配置,从而造成户籍上的附加利益。在广州,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应当在户籍所在地范围就近选择幼儿园或者中小学,否则将缴纳一定的择校费或借读费;各镇、街道政府根据管辖人口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包括劳动就业、低保申报、老年人坐公交补贴等。

5.2 常住外来人口人户分离的影响机制

5.2.1 就业因素

总量控制能够促进分级管理与各负其责。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中央层面可以专注于宏观管理与大案要案的查处;地方层面可以锚定包括“点源”与“面源”污染控制的属地管理责任而不可推卸。

常住外来人口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区域之间就业机会的不均等。稳定的就业是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立足的基础。无论外来人口处于何种目的定居或暂居,都必须在经济上有保障以维持生存。就业机会和尤其产生的收入预期对外来人口的迁移有决定性的影响 (耿慧志,2009)。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区域收入的差距是人口在区域间迁移流动的主要因素。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广州,主要是广州能够为其提供就业机会,还有比原来家乡更高的收入。

2010年广州的非市辖区的省内人户分离人口达到223.4万人,省外人户分离人口300.3万人,常住外来人口超过了500万人,相当于一个大城市人口的规模。大量常住外来人口集聚,主要受就业岗位和城市产业布局的影响。

2006-2010年广州就业岗位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吸引了大量的常住外来人口进入。2006-2010年增加了180万从业人员,基本都是常住外来人口的增加。从业人员最多是近郊区,因为这里有大量的批发市场和工业企业,而且从业人员数量变化也是最快的,番禺和萝岗的从业人数增加幅度超过50%以上。特别是番禺一个区的从业人数与近郊区的相差不大。

5.2.2 交通因素

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一样,交通设施的飞速发展,无疑拉近了不同城市间的距离,出行范围也在大大扩大,促使外来人口逐渐向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收入更高的地区迁移。2010年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658元,仅次于东莞和深圳,吸引一大批省内和省外外来人口的迁移。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和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一样,进入一个新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外来人口迅速集聚。在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展的过程中,形成大量的人户分离人口。内部人户分离人口,主要以 “拆迁搬家”为主要迁移类型,他们多由市中心区向城市边缘区移动,呈现离心态势。与此同时,而以 “务工经商”的常住外来人口则向郊区集聚,两者之间互不融合,有各自的独立的圈子。大城市人户分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给城市发展和公共管理带来了难题和挑战。

一是对原有的城市规划进行及时、科学的调整和修订。人口增长和流动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难题。目前的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都是以户籍人口为依据,如此大规模的人户分离人口将导致规划失误,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城市内部户籍变动的登记制度,另一方面要从城市内部均衡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布局公共设施,更多关注城市内部的问题地区,将户籍管理转变为居住地管理,提高常住人口管理水平,促进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二是定位好大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功能。大规模人户分离人口的集聚给相对不足的资源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根据全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来看,广州、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外来人口规模还将会增加,居住隔离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剧。大城市需要重新定位城市功能,将功能在市区、近郊区、远郊区进行分解,配合住宅和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常住人口合理分布。

用人单位普遍存在追求高学历化的倾向,不考虑人才配置的合理结构,在录用人才时常把高职生拒于门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技术操作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小。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还不完善,毕业生就业靠社会关系而不是看实力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加之,学校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相对脱节,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

3.沿着虚线裁下评刊表,邮寄到: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西湖文化广场32号楼6楼633室《幽默大师·漫话国学》编辑部(邮编:310006)。(还可以附上来信,写上你想对小编说的话、对杂志的建议、想看的其他国学知识等等,小编都会一一回信并赠送小礼品哦!)

 

表8 2006-2010年广州备地区社会从业人员变化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2007年、2011年《广州统计年鉴》?

 

地区 2006 2010 变化值 变化比例荔湾区 26.0 27.6 1.6 6.1中心区越秀区 76.7 83.9 7.3 9.5海珠区 35.6 46.8 11.2 31.5天河区 60.4 76.0 15.5 25.7合计 198.8 234.4 35.6 17.9白云区 68.7 92.9 24.1 35.1近郊区黄埔区 16.5 19.1 2.6 15.9番禺区 116.5 179.1 62.6 53.7萝岗区 28.9 48.4 19.5 67.4合计 230.6 339.4 108.8 47.2花都区 50.6 71.2 20.6 40.7远郊区南沙区 20.8 27.9 7.1 34.1增城市 73.1 78.0 4.9 6.7从化市 35.1 38.2 3.0 8.6合计 179.7 215.3 35.6 19.8总计 609.0 789.1 180.1 29.6

[参 考 文 献]

[1]谢康.我国人户分离人口的基本状况[J].人口研究,1997(5).

近几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对于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对环境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园林建设是人民所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面积也在扩大,但是建设中依旧有一些夯待解决的问题,不利于城市环境的优化。所以,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把树种的选择与色彩的搭配放到首要位置,增加生物多样性。我国对于这一项目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高,并且给予了非常多的优惠政策,优良树种的引入给城市增添了新的生机,给城市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所以说我国彩色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配置具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2]贾毓慧.2008年我国人户分离的特点及思考[J].中国统计,2009(6).

[3]朱晓林,高向东,黄祖宏.上海市人户分离状况的空间特征分析——基于“六普”数据[J].南方人口,2012(4).

[4]王莉.北京城市内部人户分离现状及对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3).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相关部门协调工作的困难性。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涉及不同的旅游经营商和管理部门。当出现问题时(如不合理低价游),难以确认是哪一要素环节出了错,会导致经营商的过错难以被界定,相关管理部门因为权力不清而相互推诿。第二,旅游者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合理低价游吸引来的大量旅游者可以对当地经济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地方发展。

[6]耿慧志,沈丹凤.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影响机制[J].城市规划,2009(12).

[7]黄友琴,易成栋.户口、迁移与居住分异——以武汉为例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6).

[8]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其中,1>η1>0,1>η2>0.η1、η2分别代表零售商、供应商收益所占总收益的权重),供应链可以协调.

[9]骆勇.大城市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的特点与成因——基于广州市越秀区X街道、天河区Y街道的调查和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0(4).

[10]乔晓春.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状况分析及户籍制度改革的设想[J].人口与发展,2008(2).

[11]吴丽丽,段成荣.北京市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状况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9(2).

[12]易成栋,高菠阳,黄友琴.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1).

[13]杨云彦,田艳平,易成栋,何雄.大城市的内部迁移与城市空间动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人口研究,2004(2).

[14]李志刚,吴缚龙,肖扬.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广州新移民居住分异研究[J].地理研究,2014(11).

[15]蓝宇蕴,黄定平.“人户分离”问题与社区建设——以广州荔湾区为例[J].甘肃理论学刊,2012(7).

[16]付晓光,段成荣,郭静.城市人户分离现状及其引致原因[J].城市问题,2015(3).

[17]郭永昌,丁金宏,孟庆艳.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形态与居住空间变动机理——以上海闵行区为例[J].南方人口.2006(3).

 
许鹏
《南方人口》 2018年第02期
《南方人口》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