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言

我国正处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1]。科技园区建设旨在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技术扩散动力源[2-3]。实证研究表明,科技园区对其辐射范围内企业创新研发具有重要影响作用[4-6]。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极,以及新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崭新模式[7],经过十几年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集成转化的重要载体,并在建立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

目前,学界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园区特点与类型[9]、现状与动力机制[10]、发展模式[11-12]、发展水平综合评价[13-14]、创新发展能力提升[15-16]、技术创新扩散 [7,17-18]及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8,19]等方面,而关于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布局的研究较少,仅有一些成果主要是基于单个园区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布局的研究[20],且将农业科技园区看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扩散的节点,系统化研究节点间空间布局关系的成果较少。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的重要载体,合理的空间布局对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阶段、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方法探究其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可为全国范围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借鉴。

1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及其发展历程

1.1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意义与目标

20世纪9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高技术化,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阶段[21]。农业发展对农业创新技术扩散与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很难满足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强烈需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园区主要表现为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产业聚集等特征,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主要功能在于农业创新成果研究与开发、农业创新型企业孵化与培育、农业新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相应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创新。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还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在扩散过程中很难被农户当即采用,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可以使农户体会到什么是现代农业产业并切身感受到农业高新技术应用成效。

1.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阶段

2001年,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将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列为其中一项重大科技行动,并正式纳入《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截至2016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经历了试点建设、全面推进和创新发展3个阶段[22](见表1与图1)),并先后启动了24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β5IPAP+β6TVTM+ξi

(2)课后能力:①课程录制。录制老师上课时的课件、摄像头、屏幕分享等所有直播内容,如果用户错过直播,也可以看到录播课程,不会耽误学习。②布置作业。网师在课后通过一键布置作业,连接至沪江社团,帮助学生巩固课上知识。此功能打通了CCtalk和沪江社团的连接。③班级群互动。网师和学生通过班级群互动,不但保障了课上的沟通,还在课下延续了双方的交流,共同打造学习型社区。

(2)2006—2013年:全面推进阶段。科技部联合农业部等6部门联合制定了有关园区规范管理和高效运行的相关政策,启动了第3-5批共7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此阶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表1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历程

  

试点建设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创新发展阶段时间2001-2005年2006-2013年2014年至今第一批21家第三批28家第六批46家数量第二批15家第四批8家第七批82家第五批46家

(3)2013年至今:创新发展阶段。伴随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联盟的成立,科技部等6部门开展了第6-7批共12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认定建设工作。此阶段国家着力推动园区之间信息互通、市场联合和资源整合,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共享等服务平台,走园区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为研究单元,以截至2016年科技部审批通过的7批24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利用Google Earth搜索其位置并统计其坐标信息,在ArcGIS10.2软件中生成shape格式点数据。由于科技部当年审批公布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上一年已经存在的园区,又因本文所选指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指标均滞后一年。解释变量指标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产品加工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和《国家重点园区创新监测报告》等。此外,还存在一些除解释变量以外的随机变量对其发展与布局产生影响,包含政策等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解释。

2.2 研究方法

(1)标准差椭圆(SDE)。标准差椭圆是空间统计方法中能够准确揭示经济空间分布多方面特征的方法[23-24],用于揭示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25-26],之后被广泛应用于空间统计领域。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地理信息的SDE方法已成为空间统计模块中常用的软件[27]。计算公式如下:

 

(1)

 

(2)

 

(3)

(2)核密度分析(KDE)。核密度分析用于计算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以得到研究对象的空间变化图示,且空间变化是连续的,又有“波峰”和“波谷”强化空间分布模式。因此,通过核密度分析可以客观准确地显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

  

图1 各批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分布

3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布局特征

3.1 空间分布演变特征

基于标准差椭圆分析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变化特征见表2和图2。

IX53型光学倒置显微镜,日本 Olympus公司;LEICA EG 1150H型石蜡包埋机、LEICA TP 1020型自动脱水机、LEICA EG 1150C型超薄切片机,德国Leica公司;Power Pac TM Basic电泳仪,美国Bio-Rad公司;Bioshine Chemi Q 4800化学发光凝胶成像自动显影仪,上海欧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JA2003电子分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

3.1.1 分布中心变化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国家监察委员会之所以对高等院校腐败现象进行专项调查处置,就是因为高等院校许多人员不是国家公职人员,但是,他们有非常大的社会和学术影响力,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从事腐败交易活动。中央纪委和国家监察委员会对高等院校的腐败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就是要透过高等院校这个特殊的切口,让人们了解影响力腐败的社会危害性。

从省域层面分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分散分布和集中分布呈并存态势。在全国内地31个省(市、区)(除中国港、澳、台)中,分散布局的省份有甘肃、内蒙古、黑龙江、贵州、湖南、安徽、广东、海南,其中分布最均匀的省份是甘肃省,其境内6个园区基本等间距分布,形成沿甘肃省带状分布的一条线。其余各省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都有不同程度集聚,分布最集中的为北京,其次是云南和青海,青海4/5集中在海东市,海东市是青海重要的农牧经济区并且乡镇企业十分发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有近1/2集聚在准格尔盆地南缘,四川省主要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陕西省7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有5家分布在关中平原,湖北省内1/2分布在江汉平原,说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域布局也具有一定的平原和盆地指向性特征。

从转角θ(正北方向为0°)变化来看(见表2),在第一阶段,2005年较2001年,东北方向上的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数量减少,转角θ由21.63°增加到99.67°,表明该阶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分布方向由偏北—偏南向偏东—偏西转变;在第二阶段,2013年较2006年,西南方向西藏和云南新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东南方向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分布,转角θ由118.01°减小到69.86°,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分布方向由西北—东南向偏东—偏西转变;在第三阶段,2015年较2014年,东北方向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数量急剧减少,西南方向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数量大幅增加,转角θ由58.58°增加到123.26°,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分布方向由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转变;2016年较2015年,东北方向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数量有所增加,西南方向重庆、四川、云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数量大幅增加,转角θ由123.26°减小到80.44°,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分布方向由西北—东南向偏东—偏西转变。

 

表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参数

  

特征椭圆中心坐标长半轴(km)短半轴(km)方位角中心所在城市标准差椭圆面积(km2)第一批113.88°E,34.86°N1048.261114.8221.63°登封市3671140第二批110.08°E,32.85°N1267.691151.6499.67°十堰市4586230第三批110.91°E,34.27°N1251.981073.46118.01°三门峡市4221950第四批109.35°E,37.45°N962.901728.6969.86°榆林市5228970第五批113.31°E,34.75°N1084.891170.5458.58°郑州市3989310第六批110.66°E,33.21°N1165.22770.49123.26°南阳市2820150第七批110.77°E,34.00°N977.311097.8180.44°三门峡市3370430

  

图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分析结果

3.1.3 分布范围变化

本文通过计算不同批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标准差椭圆面积发现,第四批标准差椭圆面积最大,达到5 228 970km2,第二批面积最小为2 820 150km2,说明截至2016年,在科技部审批通过的7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第四批分布最离散,第六批分布最集中。总体上看,第二发展阶段较第一发展阶段标准差椭圆面积有所增大,其分布趋势趋于离散;第三发展阶段较第二发展阶段标准差椭圆面积有所减小,其分布趋势趋于集中,从而得出3个发展阶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集聚特征为离散分布和集中分布交替趋势。

3.2 空间集聚特征

本文利用ArcGIS10.2对截至2016年底全国24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见图3),全国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核密度高值区,即“京津冀集中区”和“四川盆地集中区”,以及 “长江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环状集聚带”、“云南昆明集中区”和“新疆昌吉集中区”3个核密度中高值区。

他突然有了一次报复吴天成的机会。那天晚饭过后,他站在阳台上吸烟。想见小竹的念头变得非常强烈。白天,小竹有意无意地告诉她这几天自己一个人在家,言下之意就是家里那位又出差了。想象着两人之间醉人的厮磨,他突然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第二种方案,将基带矩阵作为整个传输系统的核心,周边配置IP和SDI的转换设备来实现两种信号之间的转换。这种接入方式初 期较容易,但随着IP信号越来越多的接入,会大量增加IP和SDI的转换设备,当系统内大多数设备都支持IP接口时,就要面临将矩阵更换为交换机(IP矩阵),之前大量购置的IP和SDI的转换设备将被淘汰。此方案入门容易但后续工作较复杂。

“京津冀集中区”以北京为中心,向东南方向延伸到山东省北部,并在山东省北部形成一个次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中区。该集中区位于中国10个农业一级区的黄淮海区,区内3/4为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1/5以上,是我国耕地最为集中的农区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地区之一。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聚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也吸引了世界各地高素质人才及国内顶级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四川盆地集中区”位于四川省东部和重庆邻接区域,该集聚区形成原因包括如下几点:在分布特征方面,四川省内部5/9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都分布在这一邻接区内,且重庆市所有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在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方面,该集中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内,区内土地肥沃、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深厚的农耕文化为园区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长江下游平原—黄海平原环状集聚带”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与江苏省西南部邻接处,即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农蓄水产区内,该集中区在安徽省境内向正北方向延伸,在江苏省境内向西北方向延伸,两个方向上的延伸经过黄淮海平原农业区并在山东丘陵农林区内相交形成一个环状集聚带,该集聚带是我国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集中分布范围最大的一个区域。“云南昆明集中区”形成原因在于云南省有2/3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分布在以昆明为中心的圈层区域内。“新疆昌吉集中区”位于中国第二大内陆盆地——准葛尔盆地南缘,受高山冰雪融水供给影响,农业用水充足、日照时间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良好。新疆也是胡焕庸线以西省份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布局最多的省份,但其中有接近一半的园区是在新疆建设兵团主导作用下形成的。本文通过对5个集聚区进行分析发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聚具有一定的平原和盆地指向性特征,在5个集聚区中,只有“云南昆明集中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其余有两个位于平原地区,两个位于盆地地区。

  

图3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密度分析

3.1.2 分布方向变化

4 影响因素分析

4.1 模型设定

(1)变量选取。马立基与尼卡波[28]对高技术园区区位条件进行了概括总结,其中包括为高技术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科研机构和保障高技术活动的熟练工人。布鲁诺和狄波基[29]认为,邻近大学是影响技术类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赵纪昌、张勋[1]指出,农业科技园区选址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发达或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结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目的,本文从农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农业生产规模、农业产业化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6个方面展开分析:①农业基础设施是决定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基本职能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本文选取耕地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表示一个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水平;②人力资本。新经济增长理论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30],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通过正规教育掌握的技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本文从基础人力资本和知识人力资本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选取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作为衡量地区农业劳动力资本的指标;③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规模扩大使农户更加关注自身收益,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而改变自身种植结构和经营方式。本文选取农林牧渔总产值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生产规模的指标;④农业产业化。其有助于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科研成果及科学管理知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而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是农业产业化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本文以农产品加工收益作为衡量一个区域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指标;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的经济基础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选取人均GDP、城镇化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⑥科技创新能力。其对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选取技术市场交易额和专利申请数作为衡量指标。本文利用这11个指标数据建立样本数据集,使用SPSS 19.0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过程中变量引入采用向后筛选策略,通过6次回归,逐一剔除显著性检验最不明显的解释变量,最终选取耕地灌溉面积、乡村人口、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产品加工收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技术交易收入6个指标。除技术交易收入外,其余5个指标均通过5%显著性检验,说明这6个因素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布局具有显著影响(见表3)。

2001-2005年为试点阶段,标准差椭圆中心由河南省登封市中牟县移至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移动距离为405.39km,向西移动323.84km,向南移动243.87km,总体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2006-2013年为全面推进阶段,中心由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移至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移动距离为419.86km,向西偏移202.09km,向北偏移368.02km,总体呈现向西北移动的趋势。2013-2015年为创新发展阶段,中心由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县移至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向西偏移120.16km,向南偏移194.02km,总体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2015-2016年,中心由河南省南阳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向西偏移15.31km,向北移动86.89km,总体呈现向西北偏移的趋势。综合分析2001-2016年3个发展阶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心分布特征发现,7批次的中心除第四批分布在西北地区外,其余6批都分布在中部地区,且其中有5批都分布在河南省内。

 

表3 变量定义

  

变量类型影响因素变量选择单位预期影响被解释变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数量个解释变量农业基础设施耕地灌溉面积(CLIA)(万亩)+人力资本农村人口(RP)(人)+农业生产规模农林牧渔总产值(AF)(亿元)+农业产业化程度农产品加工收益(IPAP)(万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DIR)(元)+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市场交易额(TVTM)(万元)+

(2)模型设定。经过6次回归后,逐步进行优化修正,确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分布回归模型。模型设定如下:

ASTPi=α+β1CLIA+β2RP+β3AF+β4DIR+

(1)2001—2005年:试点建设阶段。科技部等6部门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部际协调指导小组,组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合办公室,启动了第1-2批共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为大规模开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发展模式、制度机制等参考,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和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4)

式(4)中,β为回归参数,i为31个省份,εi为随机误差项。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需要。我们党提出的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是实施绿色发展的归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充满信心地指出:“到本世纪中叶,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建成美丽中国。”[6]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旨在让中国美丽的崭新思路和具体实践,成为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真实展现和生动表达,也凸显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论认识上的深化。

4.2 结果分析

本文应用OLSE对模型(4)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从中可以看出,模型拟合优度为0.753,回归平方和(SEA)为1.202,远大于残差平方和(SSA)0.393,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概率P值为0,表明模型拟合优度较高且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模型中6个解释变量差膨胀因子(VIF)分别为2.959、5.914、1.563、4.929、1.752和1.431(均小于10),说明各解释变量间信息重叠度较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4 OLSE计算结果

  

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标准差标准化回归系数T统计量P值VIF常量0.1870.0583.2140.004耕地灌溉面积0.5060.1280.6913.9640.0012.959农村人口0.4930.2060.5912.3990.0255.914农林牧渔总产值-0.8540.358-0.953-2.3850.0251.563农产品加工收益0.8300.2660.7033.1220.0054.929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0.3060.124-0.331-2.4680.0211.752技术市场交易额0.2650.1540.2081.7180.0991.431拟合优度R20.753回归平方和(SEA)1.202残差平方和(SSA)0.393总离差平方和(SST)1.595

由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各解释变量单位不一致,因此本文选取标准化回归系数作为比较依据,对影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各因素分析如下:

(1)耕地灌溉面积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的影响系数为0.691,且在1%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农田水利条件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支撑保障作用[31],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另外,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提升不仅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还能够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经济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因此,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及农业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如大型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势必降低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度,迫使剩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并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此,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越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各类经营主体农业生产效率就越高,进而越有利于园区资本积累并提升园区创新发展能力。

(2)农村人口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布局的影响系数为0.591,且通过5%显著性检验,表明人力资本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布局有显著正向影响。刘智勇等[32]通过分析总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联合作用机制指出,总量人力资本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即将人力资本视为一种技术生产关键投入品,通过影响技术进步而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地区充足的人力资本可以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供创新动力源,促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提升。农业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原因在于教育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大于传统农业[33],中国农业发展目前仍处于一个低人力资本与低技术相匹配的均衡发展阶段。

1.2 细菌孔蛋白表达缺失伴产ESBLs和AmpC ESBLs和AmpC的产生均由质粒编码并常见于肠杆菌科,有学者[6]认为这与诱导型或去抑制型染色体基因酶的高表达有关。孔蛋白属于革兰阴性菌外膜上的蛋白质,由跨膜蛋白形成孔道,可允许抗菌药物通过。当其改变或丢失,同时伴 ESBLs和(或)AmpC高产时,可致抗生素在细菌外膜上的扩散速率减缓以至于药物不能进入细菌内部从而产生耐药性。

(3)农林牧渔总产值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分布的影响系数为-0.953,且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对农业高新技术需求越多,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必要性也越强。但是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规模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负相关,与预期结果相反。原因在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正步入创新发展阶段,在转换过程中地方政策对园区建设的主导作用才开始显现,部分农业大省已经意识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如河南省在创新发展阶段建设园区总数是前两个阶段的3.7倍,但目前省内农业生产规模大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模。因此,要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和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协调互动,尚需要一定时间。

(4)农产品加工收益是影响区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的重要因素,农业产业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的可能性就提高0.703。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方面。农业产业化将分散的农户以“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公益组织+农户”等形式组织起来,由企业参与到农户生产中,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增加其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承载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为提升产品质量,也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从龙头企业到基地农户都会为了获取规模效益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这为现代科技要素进入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提升。实现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生产要素扩大和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和广泛应用是发挥规模效益的保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应带动大批农民发展农业大产业,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通过发展主导产业变区域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可见,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园区发展二者相互作用、互动提升。

(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的影响系数为-0.306,且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区域农民收入水平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地区农户采用新技术及新品种的主动性较高,引进新技术的经济基础较好,接受新技术、新思想能力也较强,从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效应也更强。然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有显著负向影响,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人口从事非农生产的比例越来越高,且农户当前经济状况是其从事多样化经营的重要决定因素[34],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而是越来越多样化。

(6)技术交易收入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的影响因素为0.208,且在10%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农业科技园区经营主体主要为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降低产业链上各经营主体间的交易费用并提高整个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园区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离不开科技创新支撑,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定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35],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可以为区域吸纳高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并且区域技术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直接受区域内科技创新初始资源拥有量与强度的影响。

4.3 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除上述量化影响因素外,由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其空间布局也受政策因素的影响。2001-2002年,科技部联合农业部等6个部门启动了第1批、第2批共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这一阶段全国每个省(市、区)至少有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在全国范围内(除中国港、澳、台)分布比较均衡,充分表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政策诱导下的产物而遵循行政层级配置的内在逻辑。应十七届三中全会“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要求,2010-2011年分别启动了第三批、第四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各省(市、区)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分布最多的新疆共有5家,其中3家由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建设,其余省(市、区)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3家的有4个,有2家的省份有19个,有1家的省份有7个,64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全国范围内(除中国港、澳、台)分布比较均衡。2013-2014年第五批、第六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启动建设,这一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数量明显高于全国其它七大经济区,是南部沿海地区的7倍,东北地区的4倍多,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及大西北地区的2倍,西南地区的1.5倍。到2016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中区开始转向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这一时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全国分布逐渐打破均衡,并出现明显的集聚区。国家层面政策原因主要在于,2013年,为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社会化管理改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申报认定暂行办法》,规定拟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必须拥有省级园区资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从均衡到不均衡的过程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正在弱化,而地方社会经济等影响作用正在加强。

(3)术后管理。依据不同的麻醉方式控制患者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在术后功能锻炼中,尤为注重早期功能锻炼以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为主,主要以肌肉收缩、主被动关节活动范围锻炼等为主,逐步完成坐起、离床及下床活动[3] 。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1)在3个发展阶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心多集中在中部地区。截至2016年,7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有5批中心点都集中在河南省境内,方位角在22°~118°之间,各阶段空间分布趋势沿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方向交替。标准差椭圆面积由第一阶段平均面积为4 128 685km2到第二阶段为4 480 077km2再到第三阶段为3 095 290km2,总体呈现出先分散分布后集中分布特征。

(2)截至2016年,24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全国范围内表现出集中分布特征,形成“京津冀集中区”、“四川盆地集中区”、“云南昆明集中区”、“新疆昌吉集中区”和“长江下游平原—黄海平原环状集聚带”5个集聚区,且国家农业科技园集聚区具有一定的平原和盆地指向性特征。省域层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聚分布与分散分布并存,其空间布局也表现出一定的平原和盆地指向性特征。

(2)检查范围与方法:对子宫病灶范围、边界、回声、血流等情况予以观察,详细记录病灶与周边超声图像;取微泡悬浮液0.8ml经患者肘部浅静脉团注,期间观察造影剂灌注过程,灌注顺序依次为子宫浆膜层、子宫肌层、子宫内膜层。

(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受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农业生产规模、人力资本、农业产业化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及农业相关发展政策的影响。在6个影响因素中,农产品加工收益、耕地灌溉面积和农村人口规模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越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越好、农业劳动力越充足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的可能性越大。农林牧渔总产值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布局影响较弱。

5.2 讨论

(1)东北农区即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农林牧渔总产值占全国11.99%,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只占全国6.09%,园区布局与农业生产规模不协调,空间分布上未形成明显集聚区。农业生产具有土地依赖性强、可移动性差等特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于地方农业生产优势建设发展,园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地域根植性,这两点共同决定了园区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空间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可以看作是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增长极,技术自身价值倍增效应会吸引资本、人才不断向此聚集,进而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因此,为避免空间不均衡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利用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带动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培育后备力量,最终形成六边形网络,实现辐射范围的无缝拼接。

风险评估机制应当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由于中小企业经营业务单一,市场风险很高,一旦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出现问题。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控制公司未来面对的风险。而另一方面,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也可以帮助公司识别市场机会,带来潜在收益。

(2)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局表现出显著负向影响,说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成果与传统农区对接不充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与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在今后发展中应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间技术扩散和联动机制,增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3)本文仅探讨了国家层面政策因素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地方层面政策因素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布局的影响,立足区域农业生态类型和产业布局,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合理布局进行深入探讨。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纪昌,张勋.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10-13.

[2] PHILLIMORE J.Beyond the linear view of innovation in science park evaluation an analysis of western Australian technology park [J].Technovation,1999,19(11):673-680.

[3] BAKOUROS Y L,MARDAS D C,VARSAKELIS N C.Science park,a high tech fantasy:an analysis of the science parks of Greece[J].Technovation,2002,22(2):123-128.

[4] DEZ-VIAL I,NGELES MONTORO-SNCHEZ.How knowledge links with universities may foster innovation:the case of a science park [J].Technovation,2015(50-51):41-52.

[5] LAMPERTI F,MAVILIA R,CASTELLINI S.The role of science parks:a puzzle of growth,innovation and R&D investments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7(42):1-26.

[6] LIBERATI D,MARINUCCI M,TANZI G M.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italy:mmain features and analysis of their effects on the firms hosted [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6,41(4):1-36.

[7] 李同昇,罗雅丽.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J].地理研究,2016,35(3):419-430.

[8] 朱学新,张玉军.农业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技园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9):72-76.

[9]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特点和类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0(10):23-29.

[10] 张建忠,李同升,李慧栋.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J].农村经济,2006(12):56-59.

[11] 蒋和平,崔凯.农业科技园区:成效、模式与示范重点[J].农业经济问题,2009(1):9-14.

[12] 孙宏勇,刘小京,巨兆强,等.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8):1145-1150.

[13] 吕冬贺,索志林,赵媛媛.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2):79-83.

[14] 王欧,吴文良.中国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3(4):25-28.

[15] 郑宝华,王志华,刘晓秋.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12):103-109.

[16] 许越先.试用集成创新理论探讨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J].农业技术经济,2004(2):2-9.

[17] 李楠楠,李同昇,于正松,等.基于Logistic-ISM模型的农户采用新技术影响因素——以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种植技术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4(4):542-551.

[18] 王武科,李同昇,刘笑明,等.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以杨凌示范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8(4):661-666.

[19] 尤飞,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趋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54-58.

[20] 邵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研究——以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4):73-78.

[21] 刘克辉,陈宗淦.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现代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3,14(1):1-5.

[22] 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园区创新监测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23] LAUREN M S,MARK V J.Spatial statistics in ArcGIS [A]//FISCHER M M,GETIS A.Handbook of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software tool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Berlin:Springer,2010.

[24] WONG D W S.Several fundamentals in implementing spatial statisticsin GIS:using centrographic measures as examples [J].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1999(2):163-173.

[25] LEFEVER D W.Measuring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by mean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6(1):88-94.

[26] FURFEY P H.A note on Lefever′s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7(33):94-98.

[27] 赵媛,杨足膺,郝丽莎,等.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12(4):455-466.

[28] MALECKI E J.Technolog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some thoughts on policy[C].VU University Amsterdam,Faculty of Economics,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Econometrics,1987.

[29] BRU NO A V,TYEBJEE T T.The environment for entrepreneurship,in encyc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J].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NJ,1982:288-307.

[30] 杜伟,杨志江,夏国平.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8):173-183.

[31] 齐飞,周新群,吴政文,等.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工程化路径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5):16-25.

[32] 刘智勇,胡永远,易先忠.异质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4):86-96.

[33] SCHULTZ T W.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J].Science,1964,144(144):688-689.

[34] 李小建.农户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5] KEITH PAVITT.Technology,management and systems of innovation[Z].Edward Elgar,2012:33-36.

 
王昭,谢彦龙,李同昇,石钰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年第09期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09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