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更新时间:2009-03-28

扬剧,旧时称作“维扬文戏”,发源于苏北农村、最终形成于解放前的上海,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艰辛付出,扬剧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特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扬剧也经历过波折和挑战,但是在上级文艺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关心下,在扬剧人自身的努力下,扬剧始终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时至今日,扬剧依然是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主要流传于上海、南京、扬州、镇江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与其它剧种一样,不同地域的扬剧风格有着较大的差别。一方面是由于受不同地域的风俗和文化熏陶,另一方面也与当地扬剧领军人物自身的风格特点紧密相关。

(1)统一认证原理。一般而言,只有认证中心接受用户的用户名密码信息进行验证,其他子系统的登录入口都跳转到统一认证中心,授受认证中心的间接授权,间接授权通过令牌实现,认证中心验证用户信息通过后,创建授权令牌,授权令牌作为参数发送给子系统,子系统拿到令牌,再与认证中心校验,后对用户授权。中南大学图书馆采用的是基于安全断言标记语言的统一认证系统,基于这一原理实现,无线认证系统可作为中心下辖子系统,使用中心的间接授权。

一、上海地区的扬剧风格特点

扬剧是一个曲牌体为主、板腔体为辅的剧种,核心内容包括旧时扬州地区的花鼓戏,发源于镇江地区的小开口以及流传于安徽境内的大开口等。1935年前后,在上海地区谋生的香火戏艺人和花鼓戏艺人,为了求生存,最终打破了过往的敌对态势,将丝弦和锣鼓合为一体,以小开口为主要演奏曲牌,作为一个整体对外演出,这便是扬剧的雏形。这种演出形式让上海的观众耳目一新,叫好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艺人们创作的动力也不断得到激发。日常的创作编排中,他们兼收并蓄地把京剧、昆曲等剧种的长处为自己所用,同时充分吸收了家乡清曲和民歌小调的精华,扬剧终以一个剧种的形式得到存在。应该说,扬剧的根在解放前的上海,扬剧之于上海有着最为特别的情愫,日后蜚声业内外的金运贵、高秀英、华素琴等也都是在上海开始自己的艺术启蒙的。我认为,上海扬剧最主要的特点是展示出了扬剧最为传统的套路和程式(有部分专家学者将此称为海派扬剧文化)。彼时的扬剧演出,作品多数集中于才子佳人、家长里短或神话传说等题材,尽管没有纷繁复杂的作曲配器、没有美轮美奂的舞台布置、演员的演唱方式、演员的表演风格等都是近乎于原生态的,但扬剧的舞台对于观众依然有着十足的号召力。我觉得这种号召力就是观众对于传统的喜爱、对于扬剧曲牌体架构的认可、对于扬州地区民间曲调风格的赞赏。解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上海地区专业扬剧团体的番号已经消失,但上海的观众对于扬剧,特别是传统题材的扬剧演出依然有着很大的热情。以唐麟童、洪钧为代表的上海扬剧人更是不计较个人得失,自筹资金组建扬剧表演团体,致力于展示和宣传传统海派扬剧,他们的壮举一时间在申城文艺界传为佳话。如今,上海地区专业的扬剧演出很少,但只要有扬剧团体来上海演出,票房基本都能得到保证,一旦响起耳熟能详的金派梳妆台、大陆板等曲调的过门时,剧场内更是会响起让人热血沸腾的掌声和叫好声。

二、南京地区的扬剧风格特点

某种程度来说,南京地区的扬剧风格特点就是江苏省扬剧团的艺术风格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推动和协调,南京地区的几家剧团最终整合形成了现今的江苏省扬剧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省扬剧团确实也取得了与名字相符的艺术成就。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省扬剧团艺术特点,笔者觉得是高亢与典雅同存的旦角声腔、洒脱与隽永同行的生角表演、华丽与激昂同在的乐队伴奏。自江苏省扬剧团成立以来,相继创排出了《百岁挂帅》《恩仇记》《碧血扬州》《三把刀》《王昭君》《马娘娘》《丹凤湖畔》《党的女儿》《湖湾金秋》等优秀剧目,其中数部堪称教科书般的扬剧作品,有的剧组受到了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笔者认为,省团所具有的那份大气和专业,在扬剧届至今仍无出其右。例如,第一代花旦演员、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高秀英和华素琴分别为扬剧的高亢和典雅立下了标杆,此后的吴慧明、李明英、朱余兰、刘荣兰等人将这一传统得到延续,引领着同期扬剧旦角声腔的潮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梅花奖得主徐秀芳、高派弟子袁晓君、年少成名的华派传人李霞、新一代高派弟子汪晓燕等为代表的第三、第四代省团的旦角演员则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将科学的发声方法引入扬剧,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声腔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将扬剧旦角声腔的发展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与同时期的旦角演员一样,省团的生角演员、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周小培、林玉兰、石玉芳、杭麟童、蒋剑锋、蒋剑奎、陈立祥等都是颇具造诣的绝世天才,他们或是嗓音出众、或是表演细腻传神,深受各地观众的喜爱。此后的杨国柱、沈加林、耿典夫等第二代生角演员也基本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特色,在扬剧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卓越的贡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影视戏三栖演员侯长荣、缪勇、张大春、胡顺坤、马晓祥、杨勇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演员拥有了更为俊美的扮相,有着可与话剧演员一较高下的舞台表演力。同时,他们也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在扬剧生角唱腔的现代化、城市化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扬剧的生角唱腔体系。另外,以江腾蛟、鲍有为、王万全、卢小杰、何炬、顾坚、蒋璐、张天林等为代表的几代乐队精英们,始终专注于扬剧音乐伴奏的探索和研究。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民乐功底,对于高派、华派、金派等不同派别的音乐伴奏都颇有心得,更是原创性地解决了男女对唱中的有关胡琴同弦的挑战,让曲牌体这个扬剧声腔最大的特点得以保留。不夸张的说,巅峰期的省团乐队伴奏即便是和京剧、昆曲的乐队相比,也丝毫不落下风。对于观众来说,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听到某段音乐就知道这是由省团的乐队完成的。我认为江苏省扬剧团最大的特点是专业和规范,确实起到了大团该具备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扬剧的科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扬州地区的扬剧风格特点

如果说江苏省扬剧团是一个钟灵毓秀、博闻强识的闺阁千金,那么扬州地区的扬剧团就是勤劳朴实、天生丽质的乡间少女。在漫长的艺术岁月中,城区的扬州市扬剧团和各县市级扬剧专业艺术团体坚持扎根于基层,想百姓之所想、演百姓之想演、唱百姓之所唱,为基层的观众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扬州地区的剧团为数众多,在保持总体亲民格调的基础上,各个剧团之间也有着自身鲜明的风格特点。以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李开敏、汪琴、刘葆元、李政成、孙爱民等压阵的扬州市扬剧团(现更名为扬州市扬剧研究所)为代表的地方国有剧团,坚持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在不同时期先后推出了《夺印》《皮九辣子》《县长与老板》等在全国范围内都极具知名度的扬剧精品。这些既接地气又极具警示教育意义的现代扬剧就是扬州市扬剧团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创排原则是既要让观众喜闻乐见,同时又希望观众能从演出中收获一些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领悟。近十余年来,在新时代掌门人李政成的带领下,扬州市扬剧团开始更多地涉足历史题材的扬剧创作,先后推出了《史可法》《野猪林》《衣冠风流》等作品,进一步拓宽了扬剧舞台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为扬剧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扬州市扬剧团以外,扬州地区的其他剧团更多地还是体现着扬剧的乡土气息。以备受基层观众喜爱的扬剧名家凌桂泉所在的江都扬剧团为代表的县级剧团,更多的还是专注于对扬剧传统老腔老调的的摸索和研究,他们极具乡土气息的艺术特点总会让基层观众收获共鸣。总体来说,他们的唱腔多是激扬明快之风,高耸入云的演唱方式对于基层观众来说是一种听觉上的巨大冲击,在大段梳妆台或者大陆板的衬托下,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在行云流水之间得到婉转悠扬的诉说。

四、镇江地区的扬剧风格特点

随着一代宗师、扬剧金派艺术的缔造者金运贵先生受邀从上海来到镇江,古老的润州这片沃土从此与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扬剧届“十生九金”的说法就是对金先生和金派艺术最大的褒奖。在日复一日的演出和排练中,金先生结合自身习惯游走在中低音域的嗓音特点,在咬字归音、真假声切换等方面进行了划时代的探索,巧妙地使用甩腔、堆字等手法,达到了字里有腔、腔里有字的行腔特点,创设出了金派梳妆台、金派数板、金派滚板、金派补缸、金派剪剪花等特色曲牌,为后世留下了《二度梅》《珍珠塔》《梁祝》《红楼梦》等数部经典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金先生的点拨下,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筱荣贵老师也逐渐丰富了自身扬剧筱派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姚恭林老师、金桂芬老师等早期镇江扬剧的后起之秀也都是沿着金先生、筱老师的足迹,将自身的戏路不断开阔,艺术素养不断提升,镇江地区各项扬剧事业的发展也日益兴盛。曾有业内人士指出,一部镇江地区的扬剧发展史就是一部扬剧金派艺术的发展和完善史,我觉得这句话丝毫不为过。金先生以她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艺术造诣推动了镇江地区扬剧事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说,镇江地区的扬剧风格特点就是金派艺术的风格特点。镇江和金派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镇江让金派艺术有了更好传承和完善的场所,而金派艺术则让镇江名垂扬剧史册。近年来,在镇江市文广新局、镇江市文广集团的联合推动下,镇江先后创排了现代扬剧《花旦当家》《完节堂1937》《红船》,这些作品曾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镇江等地巡演,收获了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赞誉,主要演员龚莉莉也相继取得了中国戏曲梅花奖、上海白玉兰主角奖等殊荣,成为省内戏曲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综上所述,笔者简要梳理了目前扬剧主要流传区域的整体艺术特点。各地的扬剧人为了扬剧的传承和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漫长的艺术岁月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这些都值得我们新时代的扬剧从业者学习和尊敬。笔者祝愿古老的扬剧艺术在新时代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各地五彩斑斓的扬剧之花都能够得到更加绚丽地绽放。

当节点处连接杆件轴力均小于1 MN,且满足构造要求的球节点直径不大于300 mm时,可采用螺栓球节点[7]。螺栓球节点优点是制作精度由工厂保证,现场转配快捷工期短,拆装方便;缺点是制作费用比焊接球节点高;此外结合面处需进行密封防腐处理,特别在南方地区应重视防腐。

 
刘文
《剧影月报》 2018年第02期
《剧影月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