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更新时间:2009-03-28

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性特色早已众所周知,新闻采访与写作(以下简称“新闻采写”)的教学无疑更加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力是人在观察、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本领。”[1]因此,新闻采写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需要从知识掌握与创新实践两个层面综合考量。不少学校和教师采用突出课外新闻采写实践的形式,比如清华的“大篷车课堂”等,固然实战感强,但毕竟存在条件要求较高、参加学生有限等局限性,并非所有学校或学生皆能起而仿效。因此,新闻采写能力的培养还得依靠课堂教学及其实践环节作为主渠道,课堂教学正是进行知识学习与能力培训的日常性结合处。如何在当今媒体融合背景下夯实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强化各种相关能力培训,是本文的关注焦点,对此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于地方普通高校而言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 新闻价值识别与辨析能力的培养

新闻采写教学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辨识新闻,这就要从理论层面讲清新闻的定义以及新闻价值的构成。然而,在完成新闻定义和新闻价值构成因素认知任务以后,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快速发现新闻及准确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则变成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因为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在当今媒介发达、信息泛滥的媒体融合时代,很多学生并未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他们对新闻的种类、样式、特点极为陌生,也就是说,在学生对于新闻缺乏感性认识的条件下,要想培养其快速发现新闻以及准确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实在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2]之困。

针对学生此种实际情况,笔者在课堂教学环节特别作出相应调整,每次上课增加一个“新闻讲评”的环节。即在开始新课教学前,要求以组为单位,每次课轮流推选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报告一则来自权威媒体的最新新闻,并分析评估该则新闻的新闻价值如何。在新闻讲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媒体之间、专业报道与业余报道之间、国内报道与国外报道之间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处理和报道手法,仔细体会不同报道者不尽相同的新闻价值观念与表达手段。将每次课堂新闻讲评的表现纳入每名学生期终课堂表现考核,督促每名学生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此项教学训练活动。长期坚持这一训练,将课内课外结合,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新闻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新闻价值构成各要素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学生养成关注新闻、了解时事的习惯,进而熟悉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实际情况,最终大大提升其新闻辨识和对新闻价值分析判断的能力。

3)树干包裹。对已上架幼树,可采用树干包扎草绳、稻草、报纸、防护袋、棉布条等透气性材料包干防冻。包干材料切忌选用不透气的塑料纸、化肥袋、包水管的材料等,避免对树体造成伤害。

二、 客观报道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新闻报道追求真实、全面和客观。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讲清新闻真实、全面、客观等要求的内涵,不仅要确保所有事实要素是真实的,还要尽可能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本质真实;要注意全面观察新闻事件,倾听不同方面的意见;应站在公众立场,抱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坚持客观叙述事实,不能带有个人的感情和偏见,公正对待新闻报道所涉人与事。

胡适认为“传记的最重要条件是纪实传真”[3],的确,传记文学作品的“历史真实性”特征要求传记作家重视客观历史事实的存在,但历史的不可逆性注定了无法还原历史的全貌,历史的叙述是有限的。李辉很明白这一点,他并不追求完整的还原真相,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历史叙述,让人们能多了解历史。

讲清道理固然重要,告诉学生如何切实掌握操作方法或许更为关键。如何真正落实新闻真实性原则,除了教给学生要全面观察、严禁主观想象等工作原则,还要告诉学生一些操作性强的具体可行办法,如用两个以上独立的新闻来源予以证实,报道新闻时明确交代、标注新闻来源等,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为了落实客观公正原则,要教给学生为新闻事件中冲突双方提供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注意使用直接引语来表明信息来源的原话而非记者陈述的,注意给弱势群体或个人以信息知晓权和意见申诉权等。

搜索发现有用信息固属不易,但把已经获取、占有的资料加以分门别类、组织整理以便及时取用的能力也不容忽视。现在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生活自理能力不怎么强,生活用品胡乱摆放,需要时往往东翻西找。学习上也是如此,虽然差不多人人都有电脑,但各种资料、文件在电脑中也是随意存放,有的电脑桌面上各种文档令人眼花缭乱,有时想查找有关资料也相当困难,即便电脑有搜索功能也无济于事。尤其是学习新闻专业的同学,将来进行新闻采访工作,需要积累大量各行各业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以及国家、社会、行业的有关历史和现实资料,以便在新闻报道工作需要时快速调用。为此,新闻采写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提醒学生重视资料组织、整理,教给他们对各种资料进行有序分类的经验和方法,要求他们从大学开始根据个人兴趣、特点以及未来就业发展方向,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直到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也要一以贯之,坚持不懈。久而久之,这种良好的习惯会有效地帮助他们整理思维,提升效率,有益于工作与生活,并因此受益终生。

注释

三、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1] 杨晓萍:《高等教育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

在分析实际触发角时,由于交流侧电压三次谐波叠加在基频分量的基础上,会使实际的换相线电压过零点发生变化,导致实际触发角发生变化,下面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图2为6脉冲换流器的结构。

四、 信息搜索与资料整理能力的培养

为达成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强调该种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的重要意义,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适时穿插教授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比如不要轻易批评、指责、抱怨,要建立对他人的兴趣,专注地倾听他人谈论,真心实意地感谢他人、赞美他人,谈论他人感兴趣的话题,注意激发他人的需求[5],等等。为了让这些人际交往知识转化为实际交往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除了每节课之初对学生的新闻稿讲评之外,还特别增加了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的环节,鼓励学生勇于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学会与人平等理性地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辩。同时,在理论教学尾声,安排相当多的课时进行课堂模拟采访练习,要求学生轮流充当采访者和采访对象,根据指定或自选的新闻线索,制订采访计划和拟写问题提纲,在对课堂模拟采访练习的讨论、讲评和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再选择一些有新闻价值、可操作性强的练习选题,真正投入新闻采写实战,将采访过程及其作品作为期末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当然,课堂模拟训练的时间毕竟有限,但好在培养计划中还有一个学期的时间专门来实践练习,这样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大量新闻采写的实践锻炼中提升其人际交往与文字表达能力。

懂得道理,知晓方法,还不等于就能够真正落实到新闻写作中。学生在新闻写作中常见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习惯于平铺直叙,不能按照新闻价值大小来组织安排材料;第二个则是学生腔重,行文中议论、情绪色彩浓厚,显得不客观、不专业。针对学生这种手不应心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加大新闻采写练习的力度,采用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的形式,通过多写、多练、多动手使学生慢慢体会与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另一方面在增加练习量的基础上,加强课堂讨论与讲评,课后作业由教师批改并集中讲评,课堂练习采用小组讨论后每组推荐最佳作品进行大组交流,辅以教师点评。通过这样精讲多练、讨论评议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学生对新闻的客观报道与写作方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能切实内化为自身实际应用的能力。

在强调大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形象思维的培训对新闻采写教学的重要性。在当今新媒体主导的传播新格局中,图片新闻、影像传播、视频直播等新型传播样式方兴未艾,蔚然大观。应该说,当今大学生是“数字原生代”,他们从小就在影像环境下成长,其思维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形象思维的种种特征,比如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想象性等。然而要适应当下图像传播新形势,仅仅靠其不自觉的原发的形象思维是不够的,新闻采写教学必须从职业传播需要出发,有意识地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培训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围绕新闻主题多角度、有秩序地使用镜头语言和形象语法,进行新闻摄影、电视报道和视频直播等多种视觉传播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五、 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需要在短时间内接触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并且要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而提供相关事实信息。因此,新闻采写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没有这一能力或能力不强则很难适应未来新闻报道工作实践的要求。

现在是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时代,每天海量信息的传播是其主要特征。“今天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结构、功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深刻改变了新闻记者的工作环境,使新闻记者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感知、更深刻的洞察和更有效的工具。”[4]在这种新形势下,新闻学子作为未来的新闻从业者,必须学会高效识别、发现有用信息的本领,这样才能在未来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保持优势。因此,新闻采写教学应当特别重视教会学生熟练地使用搜索引擎,以帮助他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快速识别并搜集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特意抽出一定教学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索学习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比如合理设置关键词、标题搜索、文件类型搜索、目录检索等,体会不同搜索引擎的长处和特点,深入了解搜索引擎的各种功能,争取构造出适合自己的网络信息查询系统。在掌握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之后,还在课堂上开展了一次信息搜索的比赛,如指定搜索对象为“中国第一个女新闻留学生张继英”,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手机,在规定时间内利用所学的搜索引擎使用方法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且全。结果,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兴趣盎然,各显神通,把如此生僻人物的资料挖出来不少,既练习了搜索引擎的使用,又增长了新闻史知识。

总而言之,新闻专业学生新闻采写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多种多样的能力养成与提升,应当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论及的新闻价值识别与辨析能力、客观报道与写作能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信息搜索与资料整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与形成固然非短时可以见效,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仍然是关键环节,其中值得尝试和改革的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广大新闻采写课的教师去开拓和完善。

一、清理果园,有些果农对这一做法不够重视,至使在残枝落叶中寄生的病菌虫卵继续滋生,严重影响了果树的生长,开春前清扫园内杂草,枯枝残叶,并进行焚烧,苹果在萌芽前剪掉病枝,虫枝,破伤枝。远离果园外进行销毁。

逻辑思维是人们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有研究者认为“应该在采写课程的各种教学环节、教学手段中贯穿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通过采写课程的学习,不但习得一些前人总结出的采写原则,还能通过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锻炼自身发现线索、挖掘事实、报道新闻以及在这些方面可持续提高的能力”[3]。这一见解应当说是一针见血,恰中肯綮。目前大学生文字表达的混乱无逻辑状况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这一现象与缺乏逻辑思维训练具有直接关系。其在新闻采写方面表现为:学生们欠缺逻辑思维使其在评估新闻事件性质与新闻价值、制订采访计划、设计采访提纲、寻找采访线索等方面摸不清门道,抓不住关键,严重制约采访质量与效率,甚至导致采访完全失败;到了新闻写作与呈现阶段,逻辑思维薄弱又直接导致新闻作品失焦、主题不突出、结构散乱,语言苍白无力。鉴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讲评新闻环节以及大量案例教学,尤其注意具体分析新闻采写过程的逻辑关系,在小组讨论以及大组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展开思想交锋和辩论,通过大量采写训练以及日常课堂辩论,努力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2] 陈鼓应译:《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42页。

[3] 丁骋:《新闻采访课程教学应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和构建》,《视听》2014年第6期,第106页。

[4] 高刚:《新闻采访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356页。

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终身农业从业者,通过教育培训方式获取更加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从而实现自身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这种农民形式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相比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具备生产经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对于农村发展来说,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离不开农业生产需求下的精准教育培训。

[5] [美]卡耐基:《人性的弱点》,陶曚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0、112页。

 
江卫东
《华中传播研究》 2018年第02期
《华中传播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