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舞狮运动的体育美

更新时间:2009-03-28

舞狮运动俗称“舞狮子”、“耍狮子”、“打狮子”.它是一项在锣鼓节奏的引导和伴奏下,由人装扮成狮子的样子,模拟狮子的各种动作而展开的一项表演艺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流传于全国各地,是奠基、开业、民俗节庆、文化旅游、社火表演、学校特色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项目.中国传统观念认为,舞狮可以“镇宅旺宅”、“驱邪辟鬼”,可以使“合境安宁”、“五谷丰登”,是“勇猛”、“吉祥”的象征,同时也是烘托喜庆热闹气氛的重要艺术形式.因此,从体育美学的角度审视舞狮运动的特征,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该项传统文化活动有着重大意义.

体育美是美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表现,是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体育美表现的是人的自然力量在社会实践中的感性显现,它是以身体素质、技术和技巧、造型和器具等物化手段结合不同项目特点,依照人体生理解剖特征和运动规律所呈现的美[1].总之,体育美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在体育运动中所塑造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和谐统一.

最后,设计人员还可以通过推行设计与建造工程一体化的承包方式来有效控制造价成本。设计与建造工程一体化承包方式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良好运用,能够使建筑设计预算真正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而达到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来实现对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

1 舞狮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剥下,由宫人装扮成“金毛狮子”模拟狮子进行表演.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2].北魏时期,北部匈奴为达到侵略魏朝的目的,特制木雕狮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魏帝也因此喜欢上了舞狮,命令仿制,从而得以流传后世.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话.

坚持改革创新 全面提升地质环境保护能力(姚洪华) ....................................................................................8-30

到了唐朝,舞狮子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舞狮子”.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的描述,唐代以后,舞狮子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庙和寺院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舞狮子的盛况[3].在广东佛山,因当地“打年兽”的传统,将“兽”命名为“舞狮”,从而使舞狮运动在我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佛山舞狮”也逐渐成为了舞狮运动的代表,并通过当地的民俗节庆活动和影视作品,展现着其丰富的表演内容和精湛的表演技艺.现在,舞狮运动已随着我国南北区域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差异,逐渐分流成南狮和北狮两大流派,表演动作和内容也各有不同.同时,在各地的学校教育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舞狮运动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在世界各地,有华人居住的地方舞狮运动也如影随形,这些普及和推广为此项运动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该项运动完成了从“引进—融合—普及—创新—再向全世界推广的光荣使命.

2 舞狮运动的神化美

舞狮运动不管是多人、双人还是单人进行表演,不论是大型节庆表演,还是开张、奠基仪式的表演,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时间长的大约需要30多分钟,如南方的“采青”表演和北方社火中的舞狮表演,但在元宵节进行“游百病”的表演时,时间则更长;时间短的也要持续十几分钟.这些类型的表演都属于高强度的体力活动,需要表演者有非常好的耐力作为基础才能完成.持久的表演过程中必须充分展现对狮子形态的模拟和描绘,以及快速力量和各类技巧,感性地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显示了人的智慧、坚毅、技巧、创造力和生命力,从而引起参与主体和客体的喜悦,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以及情感的升华和理性的启迪.

3 舞狮运动的动作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揭示了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公路工程来说,加强施工管理必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为后期的施工现场管理打好基础。首先,在施工前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设计方案,一般公路工程施工前会有多种设计方案以供选择,施工单位需要权衡利弊,综合考虑施工环境的复杂性,施工技术要求,工期长短、施工人员配备以及成本预算等因素,从多套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一套[2]。

在身体的所有机能中,最能表现身体美的是人体不断变化而又合理有效的动作,这些动作是通过运动时肌肉的扩张和收缩来实现的,可以把它们综合称之为身体素质,即人在进行舞狮表演时显示出的力量和速度、耐力、灵敏度和柔韧性,以及由各项素质综合呈现出的协调美.

3.1 舞狮运动的力量美

协调、连贯、舒展和富有节奏是展现舞狮运动协调美的关键.北方舞狮多为二人或三人表演,两人进行表演时,一人作为狮头,另一人为狮尾;三人表演时在两人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引狮员,有的地方也称其这“打狮者”或“驯狮员”.在南方还有多人舞狮表演.在完成以上不同形式的表演活动时,参与者必须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相互引导、配合默契,才能协调有效完成.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狮头和狮尾表演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狮子整体表演是靠狮头扮演者双手举托,阔步行进、狮尾的人须双手扶其腰部,不能直立、无法观察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就需要两个人之间要有高度的默契和紧密的配合;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引狮员”和两位表演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第三,顺畅、精彩的表演还取决于表演者要善于操纵自己的身体,从生理机能、思想、技巧等方面全身心的投入.其次,是人与器械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狮头多圆头高额大口,全身有金黄色(现也有其他颜色)狮身用绸被覆盖,舞者穿粘满绒毛的长裤露出双脚,“狮头”和“狮身”是由“狮被”连在一起的;“引狮员”则手持绣球,先亮拳踢打,再用“绣球”引导狮子起舞,从而使人与狮融为一体,并通过生动、鲜明、具体的“狮”形象,以美感人、以境育人、以情动人.使人们在认识人的力量价值的同时,也感受到“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精神,这就是美的巨大魅力给人们的感染和熏陶.

3.2 舞狮运动的耐力美

舞狮运动具有充满“博大、仁爱”的神话色彩.狮子本是一猛兽,在我国早有“头狮、二熊、三老虎”之说.早在汉代,狮子一经传入我国,便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当时做为猛兽被关进牢笼成为礼品敬献的狮子,它因本能自保而伤人,并被乱棒打死,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但为了两国共同的利益,由人装扮成狮子进行表演时,便将狮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借助于人的自然身体来表现的运动形式,不仅缓解了两个国度的矛盾和冲突,而且给表演者和观赏者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在唐朝,民间更流传着“唐王游地府,金狮把身还”的动人故事.因此,狮子作为猛兽自从传入我国起,便从“动物化”、“兽化”升华为了“神化”,具有了神性,成为了“救国、降妖、镇魔”的祥瑞之兽,是有着浓郁的神话和传奇色彩的保护神.

3.3 舞狮运动的协调美

舞狮运动可以说是力量的艺术,是一种强者的力量的美感.首先表现在所模拟的狮子的总体感官层面.舞狮运动由于是人模拟狮子各种动作而进行的一项表演,其外观雄壮魁伟,力大无穷,轻轻一吼就会地动山摇,常见形态动作有:擦脚、搔痒、洗面、挖耳、伸腰、出洞、入洞、巡林、追蜂、扑蝶、望月、惊天、戏水、饮水、抹嘴、擦眼、咬尾等;难度动作与武术相融合,常见的有:平地上腿、侧滚翻、平地上肩、原地腾空、原地转体180度、原地转体360度、连环飞跃、腾空分腿等.这些动作无论是在平地上的静态表演,还是行进间的动态或上高台(架)的技巧表演,既需要力量、快速和爆发式的动作,也需要停顿、节奏以及和谐、协调一致的律动性动作;既要将狮子威猛、凶悍、雄伟的特点表演得淋漓尽致,又要将狮子善于观察、静待最佳时机的特点展现出来,是刚性美和柔性美的完善结合.其次表现在扮演者身上,一是表演者需要有很好的力量素质,狮头才能举托起一定重量的狮子,狮尾才有可能在腾空动作和难度动作的表演中轻松完成;二是表演者在进行人狮一体表演时,将狮子的形态和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带给人们美的体验和美的享受,更需要力量作为基础;三是要完成表演,还必须具备充沛的体力.这些不同类别、内容、风格、形成的展现处处都焕发着力量的美感.

钩藤立枯病可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20~50倍,或10亿个/克枯草芽孢杆菌800~1 000倍,或1%申嗪霉素悬浮剂800~1 000倍,或8%井冈霉素A水剂100~125倍,或10%苯醚甲环唑WG 1 000~2 000倍,或43%戊唑醇悬浮剂2 500~4 000倍,或24%噻呋酰胺悬浮剂500~1 500倍喷雾、灌根或喷淋。

4 舞狮运动的形象美

舞狮运动中“狮子”的造型是我国诸多图腾崇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历代文献资料中,对许多关于狮子形象的描述.如《东观汉记》中记载了公元133年的“贡狮”形象“师子形似虎,正黄、有髯、尾端茸毛大如斗”;东方朔在他的著书《十洲记》中描述:“有师子、辟邪巨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把狮子与传说中的辟邪、天鹿相联系,狮子成了神异动物;唐太宗时,虞世南对“贡狮”作赋,描写“其为状也,则筋骨纠缠,殊姿异制,钩爪锯牙,弭耳宛足,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哮吼则江河振荡”.[4]至隋唐时代,狮子的形象彻底抛弃了神秘色彩,呈现出饱满强健、孔武威严、富有人情味的形象,宫廷的狮舞也臻于巅峰,许多舞狮的造型基本具备了现代舞狮的雏形,也为后世舞狮运动的开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石;宋元时期,狮子形象逐渐有了柔情温顺的世俗意味,挂铃铛、悬绶带、扎彩巾、吊红缨、其形象和现在的“北狮”比较接近;明清以后,狮子形象基本上实现了民族化和程式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民间很多绘画中,有狮子笑面的描述和记载;在很多古建筑如寺庙、宫殿、陵墓或权贵家族的宅院、大门等建造中,有“镇墓狮、镇宅狮、门狮”雕塑或雕刻,现今很多企事业单位和防盗门上也有“狮”雕像或“狮图腾”[5].而在舞狮表演中,狮被和狮头的色彩主要由红、黄、黑三色扎成“金狮、彩狮”,其色彩艳丽、五彩缤纷、金光闪闪,给观赏者更增添了无尽的美感和视觉享受.

狮子自引入我国后,在长期的文化撞击与融合过程中,它的外在形象逐渐实现了中国化,被中国传统文化所美化和神化,从神异性—写实性—世俗性—形象化的嬗变,真正地走进了中国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喜爱的吉祥物.舞狮的形象美不仅融“力与美、健与美”于一体,使之形象化、完美化和神化,同时也是体育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是以物态化的形象展现人体美、精神美、运动美的独特表演艺术.

舞狮运动的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它秉承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无论是它的发展融合历程,还是表演器具与制作、表演动作与编排、表演形式以及音乐伴奏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感和价值追求;体现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和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是中华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价值追求的典型代表.舞狮运动在充分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方面,发挥着积极而又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对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娜,赵燕.体育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8-25.

[2]云鑫,刘敏涛.中华舞狮运动的发展与流派甄别[J].历史与文化,2013(2):204-205.

[3]张茂林,王美娟.中华狮崇拜与舞狮运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4):40-43.

[4]姜玉泽.舞狮运动的形成与现代舞狮的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579-582.

[5]顾城.中国舞狮的社会特性和功能[J].体育文化导刊,2002(6):50-53.

 
袁筱平,贾社
《河西学院学报》 2018年第02期
《河西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