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代国庆:《圣母玛利亚在中国》

更新时间:2009-03-28

(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320页)

玛利亚崇拜是天主教教仪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此一信仰内容在华传播、植根及演变的历程,及其与中国社会文化发生的互动关系等,一直是学者们关心和重视的话题。最近,华南师范大学代国庆博士的《圣母玛利亚在中国》一书(以下简称代著)出版,成为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圣母玛利亚崇拜在中国呈现之历史面貌和文化内涵的专著,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一页空白。细读该书,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借鉴和启发。

首先,该书贯通中西,研究视野开阔。对于圣母玛利亚崇拜,一般人只知道其是天主教与基督新教的区别之一,但玛利亚崇拜的西方起源及其在向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发展演变,人们知之甚少。代著在其第一章和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玛利亚神学形象的起源与建构、天主教多明我会的圣母崇拜及其向东方之传播等内容,对于人们理解玛利亚崇拜的来龙去脉及其自西徂东的传播动态,能有一个较为明晰和完整的认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玛利亚形象的产生及演变过程,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中国的土地上来。不惟如此,代著对于玛利亚神学形象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作了全面而具体的审视,基本上廓清了玛利亚崇拜在华传播和演变的历史脉络,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多维度互动关系。

其次,立足田野,构建了底层考察视角与审视时空。这也是全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代著从第三章始,由宏观而微观、由整体而具体、自上而下对圣母玛利亚信仰在中国传播,及至深入基层民间社会,给予了颇为系统的介绍和阐释。该书第三章对不同历史时期玛利亚神学形象在中国的传布,进行了精细的梳理和考察,认为早在唐代的景教传华过程中即伴随着玛利亚神学形象的输入,蒙元时期扬州圣母也可视为玛利亚崇拜的二度传华,但出于种种原因,此二时期玛利亚信仰并未在中国获得充分传扬。圣母玛利亚在中国真正广被宣扬乃是在明清之际,借由耶稣会士的持续性传播,玛利亚完整的神学形象得以展现,最终初步形成了颇具中国本土色彩的玛利亚童贞神学理论。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基督教在华传播主要有两条道路,其一是在上层社会结交士大夫、传扬基督教义和吸收儒家知识分子入教;其二则是底层路线,即深入中国民间基层社会,向最广大的老百姓传播基督宗教。为了进一步考察圣母玛利亚崇拜在底层社会的传播实践情况,代著将视野转到了基督教在基层社会传播的代表性场域——闽东地区*闽东地区主要为天主教多明我会活动的地域,该会乃是引爆中西礼仪之争的始作俑者,闽东地区也是考察中国官府、宗族、普通百姓与天主教多维互动的极佳代表性地域。已有两部优秀著作对闽东地区天主教传播史及其与中国社会关系做了专门研究。参见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Eugenio Menegon, Ancestors, Virgins and Friar: Christianity as a Local Relig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2009。。作者多次前往闽东进行田野考察,搜集了一批民间教会文献。在此基础上,代著首先即以世界史的眼界,于第四章考察了中外关系史背景下、尤其是多明我会传入闽东地区后当地宗族社会对东西方神明的不同态度与表现,由此为其后的论述做好了铺垫。

代著第五章从基督教民间化的视野来看闽东女神崇拜,这一章主要是以比较的眼光,分类阐述了闽东地区流行的女神崇拜现象。通过考察玛利亚崇拜进入闽东社会及其引发的涟漪效应后,作者敏锐地指出,“天主教为当地输入了一种全新的神人关系”(第203页),玛利亚与本土女神的相遇撞击出中西宗教文化交流的一个特殊现象,即闽东固有女神崇拜系统与圣母玛利亚信仰存在惊人的相似,闽东地区女神崇拜所营造的氛围为圣母玛利亚的传播提供了最好的温床。

一是要根据地区差异的实际,科学设计农村社会保障各项制度,有重点有规划地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逐步推进制度统一、保障水平合理、相互协调且互为补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要加快相关制度建设与落实的脚步。根据农村实际需求,围绕农民最关注的生活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实际需求,加快出台相关制度,增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更好地规范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工作。

功率谱二次处理是在信号功率谱的基础上进行傅里叶变换.故在此先考虑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分析信号功率谱.经过强干扰抵消和下变频处理后,接收信号的自相关函数为

单纯地依靠技术进行网络安全防护是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的,广大用户一定要对不安全的网页进行及时举报,有效地避免安全隐患,提高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另外,可以利用报纸、媒体等手段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力度,推动计算机网络健康运行。

代著第六章是全书重点。本章主要讨论圣母玛利亚崇拜如何演化为中国地方天主教通俗信仰。在该章中,作者注意到玛利亚崇拜在福建地方社会实践层面的一大显著表现为贞女群体的兴盛。根据康志杰教授研究,福建福安是中国天主教最早出现贞女集团的地区之一,贞女颇多,守贞一时成为风气。多明我会还将“福女制度”(Beatas)引入福建,形成了中国天主教历史上最早的贞女体系*康志杰:《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2-13、48页。。代著不仅也关注到此一现象,还进一步指出,圣母玛利亚崇拜对福安女信徒影响不仅产生了一批童贞女和守贞女,还有一些未被褒扬的圣名多为“玛利亚”的奉教母亲,并冠之以“玛利亚世代”这一名词指称。这是代著立足田野作微观考察的深入发现,言人所未言,多有创见。作者还注意到,玛利亚所具有的母亲与童贞双重身份,是引发中国儒家士大夫抨击的对象,说明贞女现象在明清之际已经引起闽东地方社会强烈反弹,这也间接反映了玛利亚崇拜在地方流播的境遇。同时,本章还揭示了玛利亚崇拜在闽东社会的流传是与地方风俗文化紧密结合的,它与其他女神崇拜一道构成了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

首先,代著还缺乏对国内各区域之间的圣母玛利亚崇拜作比较和对照的视野。玛利亚崇拜在中国广为流传和确立其神学体系乃是在明清之际,虽然这一时期天主教在华传播是以福建为一个主要阵地,但诸如北京、山西、湖北、四川、上海、广东等地同样也是天主教传布的重点区域。作者以闽东地区为考察场域固然有其深刻的代表性,但玛利亚崇拜在其他地域的形象呈现和文化内涵是否也一如福建社会?还是有其特殊的面相?玛利亚崇拜在中国地域社会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必定会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与文化观照*例如著名的河北东闾圣母造像、上海佘山圣母塑像、贵州徉何圣母山圣像等,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还有流传于各地的中国化的圣母画像等,也令人值得关注。参见顾卫民、李广平:《神天宣庆:图说中国基督宗教艺术史》,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11年;谭立铸:《教会本地化的问题与历史》,载《中国民族报》,2011年12月6日,第6版。。代著若能将其他地区的玛利亚崇拜流传情况及表现特征下点笔墨,那么玛利亚崇拜在中国的神学形象就能构建得更为全面而丰满。

其四,资料丰富、结构严谨、行文流畅、图表直观。如前所述,代著既有东西方比较的视野,亦有立足田野的维度,故该书能熟练使用诸多中、西文教会文献和田野考查的实地资料,还多方参考教外文献如方志、文史资料、文集、族谱、碑刻等。在此基础上,代著能够较为客观地展现历史和提炼观点。全书章节安排以圣母玛利亚的渊源、对外传播的进程、入华的表现和神学内涵及至到地方社会的演进发展为贯穿线性,将圣母玛利亚在中国的表现特征和文化内涵较为全面地作了阐述,逻辑严密、时序明确、结构严整。全书在论述方面,也将人类学的叙事(说故事)和历史学的考辨(考证与思辨)等方法相结合,语言平实而内容生动,能够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和欲究其竟之感,可读性较强,这要拜作者文笔流畅、文风朴实的功劳。最后,全书还穿插着不少图片和表格,这些图表多是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拍摄、或是根据中西文献史料细致梳理而得来的,有助于读者对相关问题有直观的认识和视觉上的感知。

以上所举荦荦大者,乃是代著一书较为出众的若干代表性表现。总体而言,笔者认为该书是一部较为成功的著作,它基本解决了圣母玛利亚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演变历史与文化意涵。不过,作为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圣母玛利亚崇拜在中国的专著,该书还留下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

其三,立意深刻,问题意识强烈。女神崇拜是东西方世界共同存在的宗教文化现象,但当盛行于西方世界的圣母玛利亚崇拜传至中国,会以什么面貌出现在中国人面前?圣母崇拜在天主教来华传教史中所处的地位和境遇如何?圣母玛利亚与中国地方社会本土女神异同点为何,如何与地方社会相融合、并进而对地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立论意识。代著在全书中试图回答读者的是圣母玛利亚在中国所展示出的外在形象和神学内涵,及其跨越文化后与中国乡土社会遭遇、结合所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正是带着这些思考,作者在书中既有比较的视野、宏观的审视,也有微观的考察和精细的论述。作者观察到,天主教的玛利亚崇拜来到中国后,其神学形象由模糊而清晰,不断丰满完善,成为教会史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明末清初,颇具中国本土色彩的玛利亚童贞神学理论初步形成,考察玛利亚崇拜与中国社会发生的互动效应须将视野下移至乡土社会,玛利亚崇拜与当地的女神信仰传统相嫁接,发展出中西合璧的圣母崇拜,“重名的女神”所折射出的是中西文化交汇下“圣母”崇拜于地方情境中的类通和融会。这应当是对全书主题“圣母玛利亚在中国”的最终结果所下的论断。这是建立在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归纳而得出的科学论断,言之凿凿,令人信服。

“油头粉面,矫揉造作”是人们对“漂亮男孩”们的一贯看法。当白皙柔弱、打扮入时、干净精致的外表出现在男性身上时也时常有观念保守的评论者腹诽,这不是“男人”该有的样子。然而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台上扮作佳人风华绝代,似会被今日的“纯爷们”视为不男不女;然而蓄须明志,不向日寇低头的坚毅果敢,又何尝不是君子立于天地间的铮铮铁骨?由此可见,是精神的风貌决定了为人的高度,而非所谓“精致”或是“粗糙”的外表。

其次,代著时间下限主要断在明末清初,对近代乃至当代的考察似有所缺失。圣母玛利亚崇拜在华传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与天主教入华传播的时间相对应。代著对唐代、蒙元及明清之际三大时段皆有论述,却对近代的表现缺乏着墨。实际上,玛利亚崇拜到了近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内容,如圣母造像的进一步中国化、本土化,信仰群体的扩大等。*在近代土山湾孤儿院美术坊绘画作品中,有许多以圣母子为主题的画像,其中不少即是以“中国化”的面容呈现的,这些画像或造像又流传到其他地区,俾使圣母像中国化的轨迹进一步扩大。详阅高蓓:《“土山湾孤儿院美术工场”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9年6月。更为动态来看,玛利亚崇拜在现当代也有不少时新的表现内涵*如台湾屏东万金圣母绕境巡游节庆活动,就是在当下台湾妈祖绕境巡游活动的启发下,结合台湾本土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形式的圣母崇拜活动。参见潘建志:《屏东万金耶诞季 圣母也绕境祈福》,《中国时报》(电子报),2014年12月7日。http://www.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141207002800-260405(登录时间:2015年9月30日),这些都是代著可以进一步开拓的。

再次,代著对玛利亚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还可做进一步探讨。作者已经注意到玛利亚崇拜在进入地域社会后与当地民俗文化产生交集,并对其信仰播迁产生影响。但这种互动对于玛利亚崇拜的仪式和信徒敬拜行为究竟有何种表现,作者似未作更多的说明。举例来说,笔者曾调研发现:福州泛船浦女性天主教徒在诵念《圣母经》时,多以犹如佛教念经式的低沉喃语来表现,这种现象是地方独有?抑或是其他地区也有类似表现?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再探讨的话题。

总体来看,代著一书力图通过梳理圣母玛利亚崇拜在自西徂东的历史进程中所呈现出的神学特色和中西文化交流特质,揭示这样一个命题:即外来的女神崇拜在进入中国地方社会的土壤后,它们是如何与传统文化发生互动关系,特别面对着诸多本土女神的文化张力,玛利亚崇拜如何获得其生存空间,成为地方神明体系的一员?这其中,究竟是“异神同名”,还是“异名同神”,个中意蕴,值得读者们细细品味。

 
李莎,吴巍巍
《海交史研究》 2018年第01期
《海交史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