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关系的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1 中原城市群经济现状

城市群是地区城市化的高级组织形式和区域空间组织的有效手段[1]。中原城市群为首个内陆城市群,该经济区域位于河南省中部,分布在以郑州为中心,半径100 km左右的距离内,区域面积为5.88万km2,占河南全省的35.3%,人口3 872万,占河南省总量的40.3%[2]。该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思想于2003年提出,经过不断发展,2011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且初具规模。

1.1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河南统计年鉴数据并经过计算整理,中原城市群从2010—2015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6年间生产总值增加了8 434.53亿元,增长了63.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总值比例呈稳中有减的趋势,从2010年占比8.7%到2015年的6.9%;第二产业增加值依然占据三大产业比重最高的位置,从2010年占比60.7%到2015年的51.2%;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从2010年占比30.6%到2015年的41.1%。经济总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依靠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发展态势良好。

1.2 中原城市群就业结构分析

从就业结构看,中原城市群就业总人口占河南省总人口的40.5%,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逐年降低,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解放了部分劳动力;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占比31.7%到2015年的34.0%,说明大部分劳动力集中在制造生产行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2010年占比29.8%到2015年的31.8%。从第一产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有2.3%流向了第二产业,2%流向了第三产业。

1.3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原城市群整体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且未充分利用有效劳动力,2015年34.2%的就业人员只生产了6.9%的产业增加值,生产效率不高。第二产业中整体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化呈两部分:前3年就业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从31.7%增长到36.5%,产业增加值比例却从60.7%降到58.9%,说明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没有发挥有效价值;第二产业整体产业层次依旧过低,发展方式粗放,对能源和原材料依赖较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与其产业增加值成正比,就业人口从2010年的29.8%增长到31.8%,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30.6%增长到41.1%,发展势态良好。但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的餐饮和流通业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如通信、金融等产业在整体生产总值中比重较低,在新兴产业方面缺乏人才的有力支撑。

叶万军[24]对黄土进行CT和SEM试验,发现冻融环境下试样微结构如内部微裂隙、孔洞等不断发育演化,试样孔径不断增大,微裂纹、微孔洞随之生成,大颗粒不断分解成小颗粒,颗粒间的连接作用减弱,造成细观尺度试样高密度区不断减小,中、低密度区不断增大,这一过程弱化了土的强度。这类似于堆石料在受外界环境如压力作用下,粗骨料的逐渐破碎,骨架结构的破坏,颗粒间的咬合作用减弱,细颗粒逐渐填充孔隙,颗粒进一步被压实,峰值强度的提高与变形的增大相类似,却又因为力的形式而有不同。

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代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职业院校数、年招生数、在校生数呈每年持续递增状态[3]。经统计,2010年中原城市群高等职业院校总数为47所,在校生50.6万人。2015年,高职高专院校总数达到77所,在校生72.45万人,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均规模6 594人。五年间,院校总数增加了63.8%,在校生规模人数增长了43.2%。

2 中原城市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目前,我省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目标定位比较模糊、办学特色不明显、办学定位不准确,混淆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以“专升本”吸引生源,甚至误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盲目求全,多而不精,缺乏特色。部分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教材使用不合理,改编教材不适应市场需求,与产业行业衔接不紧密。

当名词或代词由一个句子来修饰时,该句子要放在其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称为定语从句,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叫先行词。

随着以郑州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的中原城市群交通干线网络的成功建设,中原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愈加明显。经统计,全省70%以上高等院校聚集于中原城市群,为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并输送了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

3 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

在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中,主要依附焦作、平顶山等地区的矿产资源为特色而兴起的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以漯河为代表的食品行业;以巩义为代表的现代制造等行业为优势,近年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文化、物流、环保等都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结合中原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专业技术技能岗位的实际要求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中原城市群特色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在信贷投放方面,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力度加大,截至今年9月末,云南省装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5.77亿元,同比增长24.83%,持续贯彻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严控产能过剩行业信贷增长。同时,金融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不减,截至9月末,云南省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14.98亿元,比年初新增734.85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为40.10%,余额同比增长13.12%,为全省基础设施“补短板”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云南省住房金融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房地产开发贷款保持稳定增长,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增长较为突出。

4 构建中原城市群特色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中原城市群乃至河南省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传统制造业劳动力人才需求减小,现代制造业所需技术工人队伍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职院校规模逐渐扩大,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地方区域经济越发展,人才需求就越多,越能解决地方高等院校的就业问题。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提出构建中原城市群特色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

如图2所示,在满足隐意产生的诸条件的前提下,话语表达的所言先以语义确定得以解码,传递给听话者并匹配其交际期待。然后,听话者通过补足、扩展或转移,进行进一步的语用加工,在认知语境和具体语境的作用下获得隐意。在此过程中,在合作原则指导下,听话者相信说话者有诚意通过话语表达某种意图,且听话者知道说话者相信听话者有能力根据语境推导出话语的隐含意义。听话者依据关联认知原则,对话语可能表达的隐意进行推理加工,直至找到最佳关联。如果隐意满足不了听话者的交际期待,他将继续通过语用推理获得含意,最终完成交际过程。

4.1 强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地方院校应该强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立足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调整学校的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性人才,同时也为学校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地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4.2 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坚持“三大”原则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基础,立足地方特点和资源优势,优化学科专业设置[4]。按照实际产业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稳定调整。

4.3 着力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地方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衔接好各个专业所需要的课程。必要时还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实习,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4 创新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深度校企合作

市场经济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取决于最终的培养质量。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可依托有代表性的大中型企业,进行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外部试点,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实际,开展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推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制度,为毕业生提供专项职业能力公共认证服务。中原城市群地方职业院校应按照区域经济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创新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构建中原城市群地区产业特色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对中原城市群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冯德显.从中原城市群发展看中原经济隆起[J].人文地理,2004,19(06):75-78.

[2] 罗丽丽,张久铭.中原城市群建设与河南旅游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8(04):68-70.

[3] 郑美丽.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02):23-26.

[4] 王军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与主导产业适应性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9(05):70-73.

 
魏琳
《黑龙江科学》 2018年第10期
《黑龙江科学》2018年第1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