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渡过生的茫茫江面——解读路内长篇小说《慈悲》

更新时间:2009-03-28

路内的最新长篇小说《慈悲》延续了他在“追随三部曲”等作品中以工厂为观察点,书写在特定年代中被历史环境所裹挟的工人主体命运浮沉的创作轨迹。但是,这一次路内没有将镜头对准路小路等叛逆青少年群体,没有追忆逝去青春的迷惘惆怅,而是聚焦于路小路的父辈,以冷静内敛的叙事笔调讲述以水生为代表的国营苯酚厂工人在建国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国有制工厂改革背景中的生存境遇,探讨在生之艰难与死之绝对的合谋互戗下个体生存何以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考察西方翻译文学对明治日本、近代中国的影响研究,如:王克非、徐静波等学者。[48,49]无论是对梁启超的小说改良思想来源的考察,[50]还是对鲁迅早期思想原点的梳理(李冬木等),都是为了探究和证明明治文学、政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也进一步印证了明治之后中国文学受日本影响的不争事实。

一、再现与表现:历史与现实的吊诡

如果说《花街往事》里的父辈还残留着对时代主题继续革命的热忱的话,在《慈悲》中,路内则切割了革命现代性的大逻辑叙事,历史细节破碎化“再现”而让位于生活真实的“表现”。水生“看到城里散场的游行队伍,拿着旗子的人们各自往回走。水生遇到玉生,问她:‘今天游行什么呢?’玉生打呵欠说:‘今天打倒四人帮。’”[1]历史在这里仅仅是小说叙事层次中的时间能指,并没有意义层次上的所指,所以小说紧接着又以零聚焦视角将读者的凝视方向调转向水生滚原料桶的日常工作。

(一)大历史与小叙事

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作家的叙事策略是将政治性苦难历史植根于整体性群体的记忆土壤,以此来获得主流意识形态对主体性的确认诉求。80年代末的“先锋文学”用语言解构了历史的必然与应然,而90年代“新写实”小说将被宏大历史排挤的日常生活纳入文学合法性的表征视域,以“零度情感”介入生活书写日常琐碎。“新历史主义”小说则以个人化的体验解构历史,历史的完整性被偶然性因素置换。新世纪以来,经济的商品化追求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文学创作沿着“内倾化”的道路更倾向于“小叙事”。在文学时代共名背景下,路内的小说也以表现个人生活经验为向度,历史事件作为人物生活的舞台并经常因为作者使用故事戏仿、人物戏谑的技法而坍塌。

在小说《慈悲》中,波谲云诡的时代变幻只是作为苯酚厂工人的生活布景,尽管他们曾经一度作为代表先进方向的工人阶级,但他们并不关心宏大政治走向和扑朔迷离的历史命题,怎样在艰难生活中卑微地存活下去才是生命本体论的应有之意。所以,尽管苯酚车间有毒会让人生癌,段兴旺、广口瓶等工人依然恳求水生将他们调入,只因为苯酚车间奖金高。为了活着,申请补助成为生活的重心。然而,历史与个人意识的吊诡之处恰巧就在于他们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历史结构无意识的涡流,最终被生活的暗礁触碰得遍体鳞伤。

“反讽的功能在于可避免作者以过于武断、直接的方式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强加给读者,而是以一种隐幽微曲的方式将作者的态度隐含在曲折陈述中,让读者自己意会。”[12]所以,《慈悲》里反讽修辞的表象之下隐含了人生的苦涩、无奈,无解的现实呼唤人的理性和善良的回归。

(二)生活之重与生命之轻

在小说最后,逃荒走散的弟弟云生与开篇呼应,再一次出现在读者视野,水生抱着妻子玉生的骨灰在归乡的江船上遇到他,场面空间的隐喻性借助云生的和尚身份表达,而水生在和云生的对话中泄露了作者的慈善之意。事实上,小说在前文反复写到渡江的场面,水生和妈妈渡江投奔到叔叔家,根生越狱渡水遇到划船的老和尚,和尚劝说他回头是岸,而云生也是遇到一位老和尚渡江后幸存。是否是同一位老和尚解救了根生和水生,我们无从得知,但这并不重要,老和尚在这里仅仅是一个能指符号,他是佛家慈悲渡人的化身,也正是他才牵引出小说最后关于真庙假庙的讨论。白雾迷漫,波浪翻涌,茫茫无边的江面仿佛就是人的一生,而人就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水生、根生、云生渡过了死的阻隔,来到生的一岸,所以,渡江是“渡生”的隐喻。

首先是工作环境的恶劣威胁着人的自然身体。《慈悲》中的国营苯酚工厂骨胶原料的恶臭和苯酚令人头昏脑涨的香味混杂,水生、根生和师傅在有毒的苯酚车间工作,师傅抱怨不退休也会被累死,而退休后这个车间的工人也会生癌而死。英国批评家劳伦斯把工作分为富有生气的和机械呆板的两种,机器本来是把人们从劳动中解救出来,但现在人们反而成了机器的奴隶。水生师傅的抱怨就呈现了苯酚厂工作的无聊、劳累,然而生活的残酷之处就在于人明知如此又无能为力。水生和师傅共有着饥饿经历,正因为他们切身体会到死亡的逼近才敢于拿身体作赌注换得生的机会。五十年代工厂题材小说如草明的《火车头》、白朗的《为了幸福的明天》、周立波的《铁水奔流》、雷加的《春天来到了鸭绿江》等描写工厂生活是为了讴歌工人建设者参与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这些小说是时代主题和作品主题高度契合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题材小说写轰鸣飞转的机器、高耸入云的烟囱、工人挥洒的汗水等意象是充满诗意的,寄寓了改革主人公锐意进取的时代理想。而在70后作家路内的笔下,工厂呈现反诗意特征,工人阶级形象自我消解,比如路小路所在的糖精厂三班轮换,锅炉经常发生爆炸,老师傅们如老牛逼等消极怠工,工人身份并不代表先进崇高,他们的价值观建立在物质匮乏的现实土壤,养家糊口的保命哲学注定是世俗化的。

工笔花鸟瓷画并非只是一个单纯展示技艺的过程,更多的它画者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抒发。其中包含着画者自己对自然万物的深切体悟,并将之通过笔墨得以再现的过程。观赏者通过对画者作品的打量与研究,渴望探索到作品内部更加深层的内蕴,而其中的内蕴,便是我们的意境。当这种花鸟的意境美感进入到陶瓷绘画的领域中,我们从瓷画中解读的便是匠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考究的工笔画给人以十分细腻的感受,让人总是情不自禁地感叹于陶瓷画者笔墨的高超,感染我们更多的往往是画面的营造的意境。

在《慈悲》中,工厂环境的混乱无序更造成了通往人性道路的阴暗、逼仄,苯酚厂的恶臭气味唤醒了人性深处的暴力、恶的因子,它们随着苯酚和骨胶的混合气味发酵,诱发了欲望的膨胀,进而将工人苦难的生活又涂抹上一层灰暗。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大类,而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只有当填饱肚子后,才会激励其他更高层级的需求。小说中,补助成为满足生理需求的可能。工人们为了申请补助绞尽脑汁,相互告密,大打出手。哪怕说“是根枪就要立起来的”师傅,在临死前也难免跪在仇敌宿小东办公室门前求要人生第一笔补助。

在工厂,人们的其他需求也被严酷现实搁置、悬空。李铁牛和寡妇汪兴妹私通,宿小东带人闯入汪的宿舍,现场捉奸,宿小东站在公共道德的制高点侵犯别人的性隐私换来了车间副主任的位置,而李铁牛却因此丧命。宿小东觊觎权力,汪兴妹委身求生,在权力与欲望的编织中,爱情与性作为社交需求的重大内容不再是个人化的私密表达,工厂体制将个体的情感生活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中,个体在他者目光监视下而实现“自我监视”的隐秘机制。同样的情节重复演绎在根生身上,几年后血气方刚的根生闯进汪兴妹的原料仓库,他身上染上的骨胶原料的臭味被王德发敏锐地嗅到。小说开头第二段就写到人踢阀门会以破坏生产的罪名坐牢,和补助、气味一样,阀门也是小说的重要意象,它象征着生命之门,联通生死。第三段根生走过,一脚踢上阀门的微小之举已经暗示了他的悲惨结局。所以,他终于因一次无意识脚踢阀门的动作被宿小东撞见,工人邓思贤在车间主任宿小东的淫威之下也鼓足勇气作证,根生以破坏生产罪被保卫处殴打致残,而王德发之辈更是借机检举,根生最终被判十年,汪兴妹逃跑落水致死。安全需要是让自己的身体和情感免受伤害,而它在工厂环境中被人的暴力手段扯碎。更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在苯酚厂也被替换成地位、权力的需要,朱建华的小本子上记录了多少人的窃窃私语!人与人相互的倾轧是对自尊无声的屠戮,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也因为苟且偷生的私利观而无边放逐。

福柯微观权力理论认为传统权力的暴力性特征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历程而转化成一种温和而隐秘的思想渗透方式,已渗透到社会的毛细血管中。而工厂是权力规训的重要场所,通过纪律、惩罚、监控等操作技术控制人们的肉体,碾压人的身心意志。国营苯酚工厂这个封闭性很强的现代容器有着强大的磁场,它侵吞健康的身体,吸附权力与欲望,将陈水生、根生、宿小东等人卷入权力漩涡,规训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或生存或毁灭。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开展纪念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点燃了抗战精神的火炬。这一活动,有别于其他抗战纪念活动(如“七七”“九一八”、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活动),有着自身的历史与价值。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对建国以来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历史演变进行一番考察,以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大意义。

二、退出与介入:小说情感的立场呈现

《慈悲》在整体气质上是冷静沉稳的,不仅表现在语言运用上,最主要是叙述者尽量撤离,回避人物内心情感的波澜,小说形象体系的外在距离被叙述声音的自我抑制而拉大,读者对人物的感知依赖小说情节的向后延展而建立,其展现的人物故事在生死悖论的张力中浸透了生活的苦汁,而这些悲喜之情靠人物的动作得以体现。

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中谈到“小说不是让作者退出的艺术,而是让作者如何合适地介入的艺术”[2]作者看似不动声色的“局外人”形象很容易被误解成没有情感指向,不具有作品观点转换和意义生成的说服力。路内撤离性的修辞表达确实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没有之前作品成功,人物的生命感觉在历史经验和现实砥砺中被话语抽空,那么平面化的人物形象如何支撑起这部作品的主题框架?在卢伯克看来,处理主题的能力乃是小说家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基本才能。擅长讲故事的路内显然具有这种才能,他使《慈悲》这部作品有效主题化的策略是对细节的处理,在苦难叙事中置换成有关生存的隐喻,以间接方式唤起人对生存、对自身的拷问,由此我们可以管窥路内的悲悯情怀。

(一)视点选择

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主题阐释主要表现在作品的修辞表达上。首先是视点人物的选择,技工水生从工专毕业,知识分子的身份使得他不同于工厂里的其它工人形象,把他放在高处作为一个观察者俯瞰全局,让他在生存环境的变化中体验世态炎凉,而形成自己的生存哲学。

瓦特阐述叙事视角的选择时,说道:“从谁的角度看问题来观察、审视小说所讲述的一切,往往体现了作家的价值立场和情感态度”[3]

路内此前的成长小说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他在嬉笑怒骂的油滑腔调中结合反讽修辞,以此消解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疼痛,抚慰受人嘲笑的歪脖顾小山、爱情和事业背道而驰的长腿、杨迟和路小路们。而《慈悲》收敛了在之前作品里的强性戏谑之姿,不再通过语言游戏操控文本的情感指涉,反讽语调弱化然而多元化对立面更加立体直观。小说最大的反讽莫过于生死悖论命题,小说写到多个人物的死亡,而充满反讽意味的是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命名都与“生”相关,水生,根生,玉生,云生,复生……人们为了抢夺生的名额争得头破血流,到头来是“生亦苦,死亦苦,人生一切皆是苦”的虚妄谵语。

布鲁克斯和沃伦在《现代修辞学》中说“反讽总是涉及字面所讲与陈述的实际意思之间的不一致。表面上看,反讽性陈述讲的是一件事,但实际的意思则大为不同。”[5]耀斯谈到反讽效果的形成包括作者的声音,叙述语调、对各种距离的控制,对照性描写等手段。

课题经费支付主要通过SMARTLINK II/ACH支付系统实现,也可提出现金支付请求,或以后支付方式申请提取现金,所有支付方式都会在立项通知书中列出。

(二)反讽修辞策略

所以,路内写到众多的死亡唯独水生如水般以柔化刚,沿着生命的轨迹一路前行,正是借水生的生存智慧肯定一种生存哲学,表达自己对慈悲人生的理解。诚如余华所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4]

《慈悲》延续了路内一贯为之的反讽策略,将言语反讽、情境反讽、语调反讽等反讽表现形式有机融合,在多种因素的矛盾对立中拓展了作品多层意义空间,“既有表面又有深度,既暧昧又透明,既使我们的注意力关注形式层次,又引导它投向内容层次。”[6]小说故意借人物语言将共时性的历史政治术语融入世俗语境,在新的语境中话语与原意分离相逆,在形成语言张力的同时,也透露了作者隐含的身份立场。师傅帮水生领到两双劳动皮鞋,水生感谢师傅,师傅说:“要谢谢党”[7];玉生靠打架抢到做饭地盘,水生竖起大拇指,“玉生,打得漂亮,有气势。”[8]玉生冷笑,“样样东西都是打出来的……我是敢死队,你是文工团?”[9]水生实际上是反语,劝诫玉生要文明,玉生反驳道:“不为阶级斗争打,为个煤炉还是要打的。”[10]政治指示性的词汇已经渗透到人的日常琐碎中,成为人的行为导向。而世俗语言的反讽更为直接。胸无点墨的宋百成退休后在殡仪馆卖字为生,遇到水生送给他一卷行书,写着“夫妻恩,今世未完来世再,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还”,被水生女儿复生叱道:“放你妈的屁”[11]在对人物语言的反讽中理想与现实的尴尬真实呈现,我们在读后哭笑不得的同时又会静心思考反讽话语的实质。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可以提供移动机器人较高精度的位置和偏航角信息,针对单一定位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扩展卡尔曼滤波融合UWB、陀螺仪和编码器的多传感器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推导出融合算法的状态方程,利用UWB解算的位置和陀螺仪解算得到的机器人偏航角角速度以及编码器采集得到的机器人的线速度作为测量信息,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获得移动机器人的位姿,并利用实验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多传感信息融合算法能够让移动机器人获得更高的定位精度以及可靠的偏航角,为移动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做了重要的准备。

小说的情境反讽具有喜剧性的表征,其深层是严肃性的,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在《慈悲》中,通过戏拟性场景来达到情境反讽的效果。同样是求补助,水生师傅当年在车间主任门口下跪,师傅死后,段兴旺模仿他在车间主任门前呈大字型躺着,嘴里叼着香烟求补助,而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竟然是拿不到补助买不起电视,老婆不和他过夫妻生活;水生滚原料桶的工作让他在厂里的运动会滚桶大赛上拿到冠军赢得两个热水瓶和“滚桶大王”的称号;拿到补助的方法一是骨胶车间、化工车间的女工去工会会长宋百成面前扭扭屁股,二是水生凭口才作演讲竞争。在水生发言的时候,百十来号人共同围观,还以化工车间和骨胶车间主任的演讲作对比;水生试车之前一定要举行祭炉仪式,求师傅和其他死去之人的保佑……喜剧性的外观场面展现了生活的悲剧性,个人将自己的苦难、隐私展现给别人而换来生的机会,生活的真面得以呈现。

《慈悲》的语态虽然是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外在性讲述力求客观,以此契合小说世界的隔阂、冷漠。但是整部作品的语式是水生,他作为视点人物来观察周围的人世浮沉,在父母、师傅、师兄根生、妻子玉生以及工人的一系列死亡事件中渐渐洞悉人生真相,从而能够安然地渡过阻塞凝滞的生命之流。师傅帮别人要补助和对徒弟们的关爱给初入工厂的水生带来一丝光亮,在师傅死后水生凭借出众的口才也如师傅一样帮助其他工人争取到艰难岁月里可以勉强维生的补助,即使是讨厌自己的段兴旺之流也慷慨助之。根生的性格里充满着对既定秩序的反叛,也正是他放荡不羁的个性为自己招来牢狱之灾,水生从他的身上看到反抗的无望,学会了在不公现实前隐忍克制,即使宿小东公报私仇惩罚他滚原料桶也淡然处之。他的善良宽容、进退有度,自尊自爱是对缺憾俗世最有力量的对抗哲学。新时代的到来让水生的工友们黯然消沉,他们被时代大潮席卷到下岗边缘,唯独水生凭借知识和技术如鱼得水。

《少年巴比伦》中十九岁的路小路因为厂医白蓝的喜爱还能浑浑噩噩地辗转于无聊冗杂的工厂,还能潇洒地对艰难时代说一句“干我屁事”,那么作为他的父辈,水生、根生们在生活之重的挤压中已经彻底“失语”、变形。《天使坠落在哪里》和《花街往事》按照线性时间的逻辑展开人物故事,写现实的悲哀、无奈,但是路内为主人公间或穿插美好往事的回忆,用戏谑调侃、黑色幽默的话语途径解构苦难的合法性存在,我们尚且能对生活之重莞尔一笑。但是在《慈悲》里路内放弃前期作品精致繁复的叙述编排,以极为简约凝练的白描手法勾勒故事,没有刻意地为读者铺陈一个情感缓冲的地带,深重的苦难与人物命运不期而遇又始终相随,死亡的凌厉叫嚣直抵生活坚硬的内核。

三、真实与虚妄:时代症候下的精神指向

路内的小说强调环境因素对人性格的塑造作用,人的生存空间在外界强力的压迫下致使精神空间也渐趋变形,他者的身份认同和己身的归属感要求破碎疲软的肉身必须承受生活之重,经得起时间风雨的侵凌、打磨。在苦难人生的巨大阴影中,人类主体一步步地移转腾挪,尝试踏出笼罩在人头顶之上的黑暗。

(一)一种活命哲学

回热系统优化成果显示,在不同负荷的工况下,设置0号高压加热器后均可降低汽轮机热耗和供电煤耗,随着机组负荷率的下降,汽轮机热耗和供电煤耗下降值随之加大,说明基于0号高压加热器的回热系统适合调峰机组。

在饥荒年代,活命实属不易,面对饿殍横野的残酷现实,水生听从爸爸“走过去”的鼓励,投奔叔叔,得以保命。也正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水生谨记叔叔关于吃饭只吃三分饱,穿衣要留三分寒的箴言。所以在工厂工人们为了吃饱穿暖争夺生存资源的时候,水生能够将这些作为家底,保留最起码的尊严,不争不抢。每一段岁月都承载了作者对人的精神导向,借助小说中的人物探讨生存哲学。

准确地表征涂层界面性能是了解界面性质并进而控制和改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但由于界面通常受界面断裂韧性和应力状态等较多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对涂层界面的结合强度还没有标准的测定方法。可以预料,随着现代测定方法和喷涂设备的改进人们对涂层界面的认识将不断深化,并用于指导和控制界面和材料性能,达到提高界面结合强度的目的,以满足不同使用条件的要求。

作者路内将人生的钝痛撕裂在我们眼前,在悲痛他人不幸命运的同时,又对残酷的生活投以善意一瞥。作为承载父辈希望的下一代,水生女儿复生身姿矫健,性格独立,有自己的一套处事方法。在晨跑的过程中,土根不禁感叹在她面前,大家都是白活了。复生代表年轻一代的朝气蓬勃,正如她的名字一样,作者赋予她不同于父辈、重获新生的希望。此外,在危难之际水生对其他工人的帮助,土根的知恩图报,家人的相濡以沫,互相扶持都是人们匍匐前进的动力。

(二)两极存在真相

小说结尾使用把作者的价值观投射到事件上去的方法,前面安排的叙事序列在结尾处能被读者再次凝眸驻足,从而完整地编织一则生存废墟上的现代寓言。

小说开篇,就以回溯性的叙事视角聚焦主人公水生12岁那年和父母逃难的饥荒体验。这一经历造成了水生一家的阴阳相隔也植根于水生的记忆成为难以消弭的悲怆体验,以至于水生成年后那个叼着惨白大骨头的疯子形象历历在目,这时爸爸的话“走过去,不要看他”也在耳畔响起。惨烈的生活真相触目惊心,人从死亡的阴影里挣扎着爬向生的一丝光亮,这段苦难历史成为水生日后人生的隐喻图景,使得生活的况味染尽悲凉。成年后的水生进入苯酚厂,饥饿岁月似乎远去,但是苦难仍然作为生活的注脚,在人的生命中投以浓重的背影,只不过是换了介入方式。

云生皈依佛门后参透了这点,所以他不想沉沦在迷茫的俗世生活,甘愿住在宿小东的假庙里。在他看来,磕头烧香的信徒们的虔诚和幸福是真的,假庙真庙皆是一种虚妄。而在哥哥水生看来,假庙是东顺公司聚敛钱财蒙骗信徒的一种手段,根本没有皈依可言。兄弟俩不同的价值观最终导致分道扬镳的结局。佛家的慈悲是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普渡众生,慈悲为怀,是自上而下的俯视姿态,而《慈悲》将这样的一种宗教信仰向内转,投向俗世凡尘中底层小人物的内心,自下而上诠释慈悲的精神内核。

20世纪90年代社会改革潮流迅猛而来,原有的经济秩序被市场经济冲刷漂洗,历史时代缔造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也面临着如企业般必须重组的严峻形势。新的时代背景下,物质文明空前繁盛,拔地而起的房屋和高耸入云的烟囱是现代性文明的表征,而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却再次面临沦陷的危机。小说中,与现代性语境吊诡的是前现代的影子依然紧紧相随。封建迷信的思想在人的内心根深蒂固,人们明知是假庙依旧虔诚拜佛,水生试车依然要举行祭拜仪式。

面对永存的人类困境,路内在《少年巴比伦》中是向后走,回到年轻时代进入少年路小路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世界人生的困惑;《追随她的旅程》是朝前看,站立在现在的某个节点展望遥远的未来;《天使坠落在哪里》中是徘徊犹疑之姿,路小路既有对过去短暂爱情的怀念也有对未知命运的美好幻想。三部曲的路小路永远在成长的路上磕磕撞撞,与坚硬的现实对立,直到青春已逝,还没有瞄准自己的生活坐标,仿佛永远在原点打转。《慈悲》则是回归到生命自身,走近多个人物的生存实相,探讨在历史废墟上人何以将存在变成一种未完成的可能。

改革开放后,国有制企业进行重组,私有化模式全面启动,国营苯酚厂易姓归“宿”。而宿小东们身上的“恶之花”也在商业化浪潮的激流拍打中继续盛开,征收地皮开发房地产、建造假庙,以破坏生存环境、污染水源聚财。权力和资本再度联袂运作,物质文明使人的欲望空前膨胀。云生参透生死,放下执念,就是现代性物质文明催生下的精神产品,他的人生选择代表了形而上的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认为正是现代性世界造成的虚无主义使此在被抛弃,人也具有无家可归的悲剧命运。而人要摆脱这种命运就必须追问存在的意义,在对存在的可能性的的谋划中,返回到“存在自身的澄明”状态。

称取3.5 g金属铅(99.99%)于400 mL烧杯中,盖上表面皿,加入40 mL HNO3低温溶解,待溶解完全后移入1 00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含铅3.5 mg/mL。

3.correct作形容词时,意为“正确的;合适的;符合公认准则的;得体的”。sth be correct意思是“某事是正确的”,例如:

此在对存在之真理的追寻,同时就是对自己的本质的追寻。而从急流涌荡的生的江面挣扎、泅渡生还的水生显然不赞成避世厌生带来的超脱自由。水生在工厂的变迁岁月里形成了坚忍执着的世俗哲学,他作为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捍卫个体尊严的精神注定无法苟同现代性糟粕的污染。对他而言,自由和幸福不是一种现存的生活状态,也绝不是在现实世界中现成的符合个人主体意识理念的生活方式,而是永远必须通过创造性的逾越活动才能把握的一种可能性,它始终都是有待逾越者自身创建的未来审美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

诚如路内在《慈悲》后记中所写:“《慈悲》是一部关于信念的小说,而不是复仇。这是我自己的想法。慈悲本身并非是一种正义的力量,也不宽容。它是无理性的。”[13]这部作品讲述苦难,揭露现实生活的非理性,对死亡的反复描写乍一看仿佛也走上前辈作家的苦难叙事道路。与《活着》相似的故事内核是水生也如福贵一样见证了身边亲人、友人、工人的死亡,最终却顽强地活着。余华重复讲述死亡事件,仿佛陷入一个封闭的叙事怪圈,人在死神面前无望而被动,死亡也是福贵活着的启示录,福贵的活着具有生命本体论的意义。而路内对每一次死亡事件的讲述都指向纵横交错的历史、社会、时代对人生的起承转合,人们用各种方法拒死保命,具有西西弗斯式的主动抗争的意味,充满了形而上的现实主义辩证法。

她一夜都没有合眼,总是在想跟私家侦探有关的那件事。三个月的时间她憔悴了不少,她几乎是整日被那件事情所缠绕,心神不定,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路内将人的命运安置在特定历史和严峻现实对峙的角落,让苦难噬啮人生,在身体和感官的钝痛中延展人性,同时又想方设法投给笔下人物一束光亮。对人生存境遇和心灵世界的殷切关怀,对信仰、理性、生存的思考使《慈悲》这部作品具有了深邃的精神向度,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参考文献:

供应链一体化平台提供的是绿色一条龙服务即提供农产品销售网络平台,包括提供绿色的鲜果、绿色的物流服务、绿色的物流平台、鲜果的品牌打造。帮助农民创收、增收,让消费者享受到低成本、时效性强的绿色鲜果。

[1][7][8][9][10][11]路内.慈悲[J].收获,2016(3):148,136,150,150,150,176.

[2][3]瓦特·伊恩·P.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2:89,106.

[4]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

[5]李建军.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5):107.

[6]D·C·米克.论反讽[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47.

[12]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18.

[13]丁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长篇小说<慈悲>[N].文汇报,2016-6-13(W05).

 
唐超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