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1 引言

江苏省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经济发达省份,其经济的发展情况极大程度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而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当前一个亟待改善的问题,因此,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动力机制分析,具备极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国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理论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有罗丹的大推进论[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3]、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4]等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佩鲁的增长极论[5]、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6]、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7]、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8]、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论[9]等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增长的收敛和发散、新经济增长等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新的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主要有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分工合作、区域竞争。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根源在于经济差距[10,11]、产业发展[12,13]、地理位置、交通运输、通讯设备[14]、政府政策[15]、经济供给[16]。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在理论、内涵、机制方面,并且提出了多种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如:夏禹龙和冯之浚的梯度—反梯度理论[17]、曾坤生的动态协调发展理论[18]、陆大道的点轴开发理论[19]、厉以宁的中心辐射理论[20]、李具恒的广义梯度理论[21]、颜鹏飞、阙伟成的增长极理论[22]、兰肇华的产业集群理论[23]。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公平的政策法规和健全的市场机制、利益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区域经济系统各个子系统内部关系的协调,区域经济系统结构的优化[24]。具体地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整体的高效增长和各区域的联系密切、分工合理[25]、优势互补、公平竞争的经济发展状态,使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合理适度范围内保持稳定并逐步趋同[26,27],实现各地区协调互动发展[28]。国内学者对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历史区位[29,30]、国家经济政策[30-32]、市场水平[29,32,33]。并且从不同尺度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国、珠江三角洲[34]、东南沿海地区[35]、东北地区[36]、京津冀、江苏省[37,38]等。

统观国内外各种相关研究,尤其是国内,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多定性少定量,大尺度小尺度,而且鲜有在“十三五”背景下,从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格局、机制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省份之一,江苏区域发展梯度差异特征非常明显,南北地区差异较大,不仅体现在地级市层面,县域层面差异更加突出。以江苏省2001-2015年54县(市)为研究单元,从经济联系强度、整体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差距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其经济协调发展演化过程和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推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熵值法

“熵”最早是反映系统内部混乱程度的热力学概念,可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情况。信息熵越小,则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该指标的权重也越大[39,40]。运用熵值法计算54县(市)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可以减少多项指标变量之间信息的重叠,增加权重的客观性。

2.1.2 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

变异系数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另一个统计量。基尼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程度。泰尔指数是根据统计信息理论推出的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具有把整体差异划分成组内与组间差异的特性。通过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江苏省2001到2015年区域经济的差异状况进行全面分析,(见公式 1、2、3)。

(1)在新浪云平台注册账号,实名认证(微信接入开发者模式要求所用服务器地址必须实名认证),创建应用,指定二级域名。

 

2.1.3 指标体系

本文设计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主要由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区域整体经济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三方面构成。区域经济联系可以从经济联系势能和经济流强度两方面进行判断。经济效率状况可以从其经济结构是否优化和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两方面进行判断。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两方面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表1)。

2.2 研究区范围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江苏省54县(市)2001-2015年15年间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评价,以反映江苏省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演变轨迹和空间格局。历年数据均选自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统计年鉴2002-2016》。本文中的大部分指标值可以直接或通过查阅相关统计年鉴的简单计算得到。一部分数据通过查找统计年鉴得到,一部分数据通过对原始数据的计算得到,而城市之间的距离则是使用百度地图所测量的最短交通线路距离。

 

表1 江苏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权重区域经济联系强度(0.3159)经济联系势能(0.0998)经济流强度(0.2161)GDP绝对联系强度(X1)工业绝对联系强度(X2)公路客流量(X3)公路货流量(X4)邮电业务量(X5)固定资产投资额(X6)0.0504 0.0494 0.0575 0.0526 0.0540 0.051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整体经济效率(0.3271)结构优化(0.1664)效益提高(0.1607)GDP 密度(X7)经济外向度(X8)二三产业比率(X9)全社会劳动生产率(X10)投资产出率(X11)产值利税率(X12)0.0531 0.0540 0.0592 0.0531 0.0519 0.0558区域经济发展差距(0.3570)经济增长(0.1788)社会进步(0.1782)人均GDP变异系数(X1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变异系数(X14)人均工业总产值变异系数(X15)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异系数(X1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异系数(X1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异系数(X18)0.0596 0.0585 0.0607 0.0495 0.0638 0.0650

3 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分析

3.1 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分析

在2001-2015年间,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图1),但在不同时期经济差异变化的幅度与趋势各不一样,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耳聋筛查在正常听力育龄妇女中可有效检出大量潜在的耳聋携带者,可以有效地避免耳聋患儿的出生,对于预防药物性耳聋也是很有效的检出手段。随着耳聋出生缺陷预防工程在临床的铺展,一些检测或者遗传咨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在增多,如检测假阳性、表型-基因型差异性问题,对于检测人员及遗传咨询医生都需要不断完善自我。

3.1.1 在2001-2008年间,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

变异系数在2008年达到15年间的最大值0.8580,基尼系数2015年达到最大值0.4240,泰尔指数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0.1457,分别比2001年绝对量分别增加了0.1065、0.1242和0.0298,相对扩大了14.17%、41.43%和25.71%。

3.1.2 在2008-2015年间,区域经济差异缓慢下降

进入11月份,主产区小麦价格整体稳中走强。华北地区麦价领涨市场,南方麦区价格稳中补涨。由于麦价持续走高,国家政策性小麦竞价交易回暖渐趋明显。

2015年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为0.6810、0.3080和0.0910,比2008年绝对量分别减少了 0.1770、0.1160和 0.0547,相对缩小了 13.64%、27.36%和37.54%,但泰尔指数2009年和2010年略有反弹上升的态势。

3.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化过程分析

根据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首先对2001-2015年江苏省54县(市)18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逆指标转换,并进行标准化与非负化处理;其次,使用熵方法计算非负处理之后的数据,并且计算每个单项指标的熵值ej。再次,计算18个评估指标的差异系数gj,并且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wj。最后,计算出2000-2010年江苏54县(市)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值Mi(表1)。

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是指每个地级市内部的县(市)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区域整体经济效率是将每个地级市内部的县(市)作为一个整体判断其经济效率,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指每个地级市内部的县(市)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从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异系数的权重最高(0.0650),反映区域经济参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对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影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异系数和人均工业总产值变异系数分别居第二和第三位,反映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工业总产值对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从其他指标的权重看,绝大部分指标的权重大于0.0500,表明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区域整体经济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江苏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都影响很大。从一级指标的权重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权重为0.3570,高于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以及区域整体经济效率的权重,说明江苏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最大。

  

图1 江苏省54县经济差异系数(2001-2015年)

4.1.2 13地市内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分析

人们提到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时,每每与元杂剧最杰出的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相提并论。《牡丹亭》一剧,通过杜丽娘由梦而死、由死而生的浪漫主义戏剧情节,反映了明代妇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对个性解放的巨大要求,赢得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的称赏。时人沈德符即指出:“《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0]

2001-2003年为快速上升阶段。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数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在2001-2003年之所以出现快速上升状况,主要是因为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区域整体经济效率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这一时段也快速上升。

患者的急性肾衰伤分级越严重,患者的完全恢复率越低,急性肾衰伤Ⅲ期患者的完全恢复率与急性肾衰伤Ⅰ期、急性肾衰伤Ⅱ期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003-2010年为持续上升又下降阶段。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数一共增加了0.0103,但2009年略有下降。2003-2010年整体经济效率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差距也开始由扩大转变为缩小,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此阶段经济协调发展持续提升。

2010-2015年为持续下降阶段。2010年之后,经济联系强度各项指标得分值都不断增大,整体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3.2.2 子系统的协调发展

本文以江苏省2001-2015年45县(市)为研究单元,从经济联系强度、整体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差距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其经济协调发展演化过程和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54县之间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是不断提升,但2010以后缓慢下降,江苏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最大。

4 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分析

三大区域整体的发展趋势和三大区域之间的格局演变分析为江苏省宏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得行政区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因此,对以行政区为载体的空间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研究也必将会为行政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

4.1 地市层面

从评价指标的权重看,二三产业比率的权重最大,表明二三产业比率是影响江苏13地市内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人均GDP变异系数、人均非农产值变异系数等指标的权重也都在0.06以上,说明它们对江苏13地市内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影响很大;其它指标的权重均在0.06以下,其影响较小。

4.1.1 13地市内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分析

2015年江苏13地市的县(市)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为苏州、南京、无锡、徐州、扬州、常州、盐城、泰州、淮安、连云港、南通、镇江、宿迁。其中,超过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平均水平(0.0769)的共有5个城市,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徐州、扬州。排在前三位的城市全部位于苏南,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苏南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高于苏北地区。苏州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数得分在江苏13地市中位于第一,无疑是江苏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宿迁的得分值最低,是协调发展状况最差的城市。总体上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协调发展水平相对也高。

  

图2 江苏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数

3.2.1 整体协调发展

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各指标层来看:①在县域经济联系强度方面,2010年超过江苏地市平均水平(0.0246),依次为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和徐州。其中,苏州经济联系强度高于其他城市,为得分最低的宿迁约2.397倍。②在整体经济效率方面,超过江苏地市平均水平(0.0255)的,依次为苏州和无锡。其中,苏州得分最高,为得分最低的淮安约1.639倍。③在经济发展差距方面,超过江苏地市平均水平(0.0268)的,依次为徐州、盐城、扬州、泰州、南京和淮安。其中,徐州经济发展差距最小,宿迁经济发展差距最大,两者相差约2.523倍。

4.2 三大区域层面

自2001年到2015年,苏北地区内部县市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在上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63%。区域经济差距由0.0260下降到0.0225,年均下降速度为1.04%;区域经济水平的综合得分由0.0167增长到0.0258,年均增长速度仅为3.14%;区域经济联系的综合得分在2001-2015年间排名第三,这表明苏北地区内部县市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弱。总体来看,2000年至2015年期间,苏北地区内部县市之间的经济协调状况良好,主要表现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经济联系的不断增强。

  

图3 江苏县域经济子系统协调发展指数

自2001年到2015年,苏中内部县市的经济协调发展总得分由0.0555上升到0.0735,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03%。具体来看,区域经济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先波动上升后降再次上升,年均增长率为2.93%,已成为影响2008-2010年苏中内部县市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联系对苏中内部县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呈先扩大后缩小的波动趋势;区域经济差距其得分由2001年的0.021下降到2015年的0.0153,年均下降速度达到了3.19%,这表明苏中内部县市间的经济差距正逐渐扩大。总的来说,苏中内部县市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良好,主要表现为经济联系的不断增强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苏南地区内部县市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波动上升,得分由2002年的0.0574上升到2013年的0.0701,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43%;区域经济联系快速增长,其得分从2001年的0.0137上升到2015年的0.0313,年均增长率达到6.10%;区域经济差距的综合得分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经济差距其得分由2001年的0.0252下降至2015年的0.0117,年均下降速度达到了5.35%。总的来说,2001-2015年,苏南内部县市经济协调发展主要由于区域经济联系的增强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其得分从2001年的0.0137上升到2015年的0.0313,年均增长率达到6.10%。

5 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5.1 动力来源

按照来源差异区分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有来自于区域系统内部的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其中的内生动力,来自于区域系统外部的中央政府和世界成功经验的外生动力。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综合作用结果引起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与状态变化[41,42]。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苏南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较强,苏中低于苏南,而苏北则不及前者。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苏北,苏中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制定了许多政策。据江苏省统计局最新统计,2008年前两个月,全省区域经济三大区域中,苏北、苏中地区在工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2 动力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从而得到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否则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的种种探讨就难以获得科学的依据而局限于经验的判断甚至想象。区域协调发展动力机制是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动力的作用原理和传导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与其他利益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同区域之间的各种动力相互影响,形成合力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律[41]

LES松弛不全:吞咽时LES松弛压升高>8 mmHg;食管体部无正常推进性蠕动波; LES静息压升高>45 mmHg。Ⅰ型食管内压力不高,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Ⅱ型食管体部蠕动减弱或消失,食管全段压力升高;Ⅲ型为食管挛缩。

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对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提出别的机制内容的研究不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建立由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和治理机制所共同组成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个机制间互相联系制约,从而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37]。必须实现市场、企业与政府这三种机制之间的合理分工[43],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区域经济协调的动力或方式则是由市场调节机制、微观组织机制与空间组织机制这三个机制组成,成熟市场条件下的市场调节、企业跨区域扩张以及区域开发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是提高区域发展互动机制的制度保障。区域合作利益协调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是完善区域发展互动机制的必要补充[45]。所以要健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治理机制,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46]

6 结论与对策

6.1 主要结论

由图3可见,江苏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在2001-2003年之所以出现快速上升状况,主要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这一时段快速上升。2003-2010年整体经济效率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差距也开始由扩大缓慢转变为缩小,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此阶段经济协调发展持续提升。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在2009年略有下降,由于经济联系强度、整体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差距都逐渐下降。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在2011-2015年略有下降,主要由于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

具体体现在: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来看,21世纪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主要表现为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与此同时,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虽然苏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拥有较为良好的基础,但是其内部县市经济差距的急剧扩大导致了该地区总体经济协调水平的提升缓慢;苏中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其经济差距的快速缩小;苏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则主要表现为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联系的增强。从其发展演变的格局来看,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演变主要表现为三者之间水平的差距有扩大趋势;十三个地市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则表现为苏南地市优于苏北和苏中,且不同地市其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所面临的系统“短板”不一。

6.2 主要对策

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不断完善并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以制度创新为推动“引擎”,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域补偿机制、利益补偿机制。通过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合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引导江苏省各区域特色发展,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发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效益。

参考文献:

[1]Rodan P N R.Problems 0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 Eastern Europe[J].Economic Journal,1943:6-9.

[2]Nurkse R.The Problem of Captial Forma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3]Nelson R R.A Theory of Low Level Equilibrium Trap in under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6(12):33-45.

[4]Leibenstein H.Economic backwardness and economic growth: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57.

[5]Perroux F.Economic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momics,1950(64):64-80.

[6]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veloped Region[M].London:Duckworth,1957.

[7]Hirschman A 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

[8]Williamson J R.Regional Inequality and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 ofthe Patterns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tural Change.1965,13(4):61-84.

[9]Friedman J R.Regional Policy:A case of Study of Venezeal[M].MIT Press,1966.

[10]MichaelC,Wolfsen.Conceptualissues in normative measurement when inequalities diverg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2):353-358.

在早期的自动生产线及一些复杂自动化设备上,通过继电接触器控制,元器件很多,线路复杂,部分人使用PLC可编程控制器改造了这些设备,虽然元器件减少了,但是都是基于基本指令编出的程序,虽然可以使用,但是程序复杂,阅读较为不便,若使用一些功能指令则可以简化程序、阅读方便、控制更为可靠。

[11]Esteban J M,Ray D.On the Measurement of Polarization[J].Econometrica,1994,62(4):819-851.

[12]Fujita M,Hu D.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1,35(1):3-37.

[13]Golley J.Regional pattern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ur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J].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2,10(3):761-801.

2)阈值分割。根据实验的特点,选择迭代阈值与自适应阈值法的结合的方法。自适应阈值法即为最大类间方差法[1,2],由日本学者大津于1979年提出,又叫大津法(简称OSTU)。该方法对图像进行阈值分割具有较好的分割效果,如图3(c)所示。

[14]DémurgerS.InfrastructureDevelopmentand Economic Growth:An Explanation for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29(1):95-117.

[21]李具恒.广义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由图2可见,江苏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值除了2009年、2011-2015年略有下降外,2010年更是达到了0.0722,江苏省45县之间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是不断提升,但2010年以后缓慢下降。综合来看,江苏省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6]ArmstrongH,Taylor J.Regional economics and policy[J].2000.

[17]夏禹龙,刘吉,冯之浚,张念椿.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3(02):5-6.

[18]曾坤生.论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 [J].中国软科学,2000(04):120-125.

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时间较短,但是随着近些年来需求的增加,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顺应形势相继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所有开设该专业的共三百多所高校中,西安建筑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专业综合实力最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不同高校将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了不同的学院,如西安交大将该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下,而清华大学则将其设置在土木水利学院下,还有一些院校专业建立了新的院系。

[19]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01):1-6.

国企集团机构问题发生在组织的两个不同级别,部门经理以牺牲股东的利益为代价。首先,部门经理可能会提供不准确的信息,或者为了宣传自己的利益而将信息扭曲给公司经理,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内部管理者比外部人员有更好的内部信息,而外部人员可以通过低杠杆率来获得一个绩效优势。如果企业经理没有得到关于业务部门的准确信息,那么他们就无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性能优势。

[20]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与中国西部大开发 [J].华夏星火,2002(06):35-36.

[15]Wildasin D E.Factor mobility and fiscal policy in the EU:policy issues and analytical approaches[J].Economic Policy,2000,15(31):337-378.

[22]颜鹏飞,阙伟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区域协调型经济增长极[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将铅矿石标准物质GBW07236平行称取6份,按实验方法进行测定,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RSD),结果见表6。将铅矿石实际样品1~样品4分别按照实验方法平行测定6次,并添加5种待测元素标准溶液进行加标回收试验,结果见表7。

[24]蒋清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 [J].财经问题研究,1995(6):49-54.

[25]覃成林,张华,毛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判断标准与评价方法[J].经济体制改革,2011(04):34-38.

解法三:由f(x)=sin2x+a cos2x=(2x+φ)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可知(f x)当可取得最值,则即可得a=-1.

[26]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31-37.

[27]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7.

[23]兰肇华.我国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理论选择 [J].理论月刊,2005(11).

[28]陈秀山,刘红.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2006(01):26-28.

[29]张秀生.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影响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8(2).

[30]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2(05):7-9.

[31]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2]周民良.对中国区域差距与区域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讨论[J],开发研究,1998(1).

[33]夏永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分析 [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1).

生猪在屠宰前均经过官方兽医严格检疫,只有达到出栏日龄的健康生猪才可以到定点屠宰场屠宰,并且经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的猪肉才能上市销售,即经定点屠宰和检疫检验合格的猪肉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广大群众不必担心。

[34]甄峰,顾朝林,沈建法,等.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5):403-410.

[35]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2):123-134.

[36]孙平军,修春亮,丁四保,等.东北地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6):715-723.

[37]陈红霞,李国平.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5):7-11.

[38]党文利,张莲蓬,欧向军.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发展,2017,17(1):15-23.

[39]乔家君.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4,26(1):113-119.

[40]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8-102.

[41]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

[42]覃成林.区域协调发展_内涵_动因与机制体系 [J].区域经济,2011(1).

[43]田扬戈.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党政干部论坛,2000(2):25-27.

[44]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7.

[45]陈秀山,刘红.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2006(01):26-28.

[46]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6).

 
张婷,欧向军,李恬,黎心泽,汪言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