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价值与文化:中国改革开放40年” 学术研讨会综述

更新时间:2016-07-05

40年前,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中国社会真正开始实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正是由于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事业,开启了中国价值哲学的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样貌”。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9月22日至23日,“价值与文化:中国改革开放40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哲学学院主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出版界的编辑记者共百余人与会。

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杨耕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向东分别致辞。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袁贵仁出席开幕式并作了主旨报告。

袁贵仁在报告中指出, 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伴随着哲学问题的深入,哲学研究在新老几代专家的艰辛探索中,取得了多维度、多层面、多方面的历史性进展。其中,价值与文化问题无疑是两个不能不提到的重要维度、层次和方面。实践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理论探索也永无止境,今天应该以什么样的哲学问题讨论来引领和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再深入、再前进,这样的问题自然有不少。他提出,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上,接着40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命题,是否可以提出先进的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变革时代、凝聚人心、面向未来的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强大力量这样一个哲学命题。简言之,就是文化与价值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为此,需要在三个方面再努力:第一,向文化与价值研究的深度努力,加强儒道佛融合研究;第二,向价值与文化研究的宽度努力,加强文史哲统一研究;第三,向价值与文化研究的高度努力,加强中西马结合研究。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稳定器,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民族就心无所定,国家就心无所归。如果说40年前的讨论引发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启的是改革开放的进程,那么40年后关于价值文化的讨论,就是要强化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深化。

周作宇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向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致以诚挚的敬意及热忱的欢迎。他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希望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通过交流和对话,激荡思想,砥砺智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价值与文化研究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探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道路,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因此,测试化妆品防晒指数(SPF值)时首先需要确定受试者的最小红斑量(MED),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确定MED。

3.1 NT及鼻骨发育异常与胎儿不良妊娠结局 NT是目前公认的胎儿染色体异常及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的最常用、最敏感和最具特异性的超声指标。多项研究证实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使其在一些遗传性综合征、多种结构异常、严重的心脏发育异常以及神经发育迟缓等的风险性增高[1,2]。孟小军[3]等检测了3562例胎儿的NT值,发现早孕期NT增厚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9.25%和98.03%。陈晓薇等[4]对103例 NT 值增高(≥ 3.5 mm)的胎儿于18~24孕周进行系统性超声检查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NT值增高的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心脏畸形的比率显著高于NT值正常的胎儿。

江畅教授提出了未来中国价值论发展的六大任务:第一,中国理论价值体系的完善与认同问题;第二,中国当代价值论特别是价值观对国家治理的融入问题;第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理论构建问题;第四,中国传统价值思想观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第五,中国当代价值论研究与国际价值论研究的深度对话与合作问题;第六,中国特色价值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问题。吴向东教授指出价值哲学未来发展的三个趋向:第一,完善实践论基础上的主体性解释模式。第二,深入探究新文明形态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原则。第三,多学科研究的交叉与交融。崔唯航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回顾、反思和展望。他指出,4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史路径与现实路径都有了很大的推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其未来发展中应引起重视。在思想史路径上,研究视野不像过去那么开阔,而是越来越专业化;在现实路径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价值问题、文化问题、发展问题、公正问题等的研究,深刻蕴含着对中国现实、中国问题的关注与回应,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阻力,因为这需要较高的理论思维把握能力。

就如何总结中国价值文化40年,龚群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主体由超级主体向普遍主体转变。贺来教授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价值观的变化最为深刻,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资本逻辑的效应。邹诗鹏教授指出,中国价值文化40年是一场思想启蒙,并且把中国人价值世界的巨变与中国社会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沈湘平教授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是总体性的存在论概念,包括了现实生活的原初维度和使之持续成为可能的生产劳动的基本维度。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发展从“实践”向“美好生活”逻辑重心的转变,应理解为人们对实践内涵的深化。

数控机床是当前制造业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设备,其中结合了很多学科知识,和其他设备相比,数控机床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数控机床在工作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故障与问题,进而影响数控设备的正常工作。数控维修是数控专业中的关键课程,通过对课程的数字化,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数字化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现:

开幕式后,与会的专家学者就中国价值哲学40年、价值与文化视野中的改革开放4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当代科学技术中的价值问题、价值文化的对话、融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议题作了主题发言,并围绕这些议题分组展开讨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中国价值哲学40年的回顾与反思方面,孙正聿教授从哲学的理解,引申到对价值、价值观的理解,强调从实践的观点看待价值、价值观,认为价值观是一种“现实自我意识”,其根本问题表现为社会的自我意识同个体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就是“我们到底要什么”与“我到底要什么”的矛盾关系。因此,研究价值论,需要深化研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标准与选择”,在“我们到底要什么”与“我到底要什么”的互动中,重建当代中国价值观。丰子义教授认为推进价值哲学的发展必须要面向现实、面向生活,基于此,他提出三个原则,即强化问题研究、加强中国经验的总结与阐发、扩展研究视野。冯平教授认为现代化运动产生的重要结果,是个体主体性的形成,这也是40年中国价值论研究的重要贡献。中国价值哲学的研究必须基于中国现代化运动,解决其核心问题,即如何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张曙光教授强调,价值哲学研究应具有清醒的问题意识、应有的学术自觉。他指出,真正的价值哲学不只是关乎人们的自我认同,还必然包括开放的认同即超越的维度。兰久富教授认为,价值哲学属于实践哲学,研究人们在行动中遇到的价值问题。其实,“价值”是一个评价用语,它有涵义但没有指称。因为价值没有指称,所以“价值是什么”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虚假问题。价值哲学应该着重研究“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尤其是价值评价的根据问题和价值选择的次序问题,这些问题与人的行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吴向东指出,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重要节点上举办本次研讨会,意在认真总结中国价值文化和价值哲学40年发展之成就、经验,检视其面临的诸多挑战,探究其未来发展的可能之趋向,从而为推进价值哲学的发展,为深化改革开放、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理论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价值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崭新的文化价值理念,诸如从“实践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再到“以人为本”“五大发展理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先富后富、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形成了价值与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冲突,例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宗教与世俗、经验与大众的文化价值观交织在一起。个人与集体、利益与道义、效率与公平、自主与民主、普遍与特殊之间充斥着矛盾与紧张。价值文化的变化既是中国社会变革最深层次的体现,也是变革的理念先导。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应看到当代中国价值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面临着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如何实现中西文明融合,完成现代文明的转型,需要上下求索。随着世界历史的充分展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无论是回应、解答当代中国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新矛盾与重大的价值问题,还是价值哲学内部的广泛争论形成的理论空间,都预示着价值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向。

观察两组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等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肺部体征显著改善或消失,PEF%大于80%;有效:患儿临床症状、肺部体征有所改善,PEF%在60%~79%;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严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在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价值文化方面,王南湜教授提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首要任务便是中华民族价值理想的重建。因为价值理想是任何一种文化的核心问题,也是作为任何一种文化之核心的哲学的核心问题。他聚焦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三位著名的“学院派”哲学家张岱年、冯契和高清海,考察了他们重建中华民族所需要的新哲学的主要目标及其成效,以及对于我们当前所欲展开的创新工作的可能的启示;韩东屏教授提出至善的概念,认为至善为社会发展确立一以贯之的唯一目标,并可对社会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准确的价值评判。他还强调指出,讨论中国价值文化之未来发展,不能离开对传统文化的把握;李祥俊教授指出儒家哲学的典型形态是“体用论”,并由之衍生出一个贯通天人、内外、义利的系统,认为儒家体系在社会转型中遭遇的困境,因而需要对其进行根源性的转化;刘笑敢教授对《老子》的自然概念进行了分析,强调老子的“自然”是人类文明社会中自然而然的秩序,是“人文自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中山大学李萍教授在大量深入的访谈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在新的利益格局下达成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基点和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坚持改革的核心价值、尊重宪法法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袁祖社教授提出,离开对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刻的检视,就无法走入价值理论的深处。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秉持“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在反思现代性主导的西方现代化之固有的多重弊端及其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基础上,秉持优良、先进的制度共同体的逻辑——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合理性独特优势,自主地探索文明人类生存的“价值真理”,理性确证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发现、价值生成与价值实践方式的正当性,澄明价值自身本有的“公有品质”的开显过程。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发展,孙伟平教授认为,中国应构建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世界话语体系对接,实现与其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地位,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貌。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资源,章伟文教授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理想人际关系、理想国家与社会等问题的提出,就是为了以一种文化价值理想来规范、引导人与现实社会的发展,这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胡敏中教授认为,市场正义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有序和效率原则,包括生产正义、交换正义、收益正义、分配正义和消费正义,这些可称为市场的内生性正义。市场正义还包括市场的溢出性正义,即市场正义必定会溢出财富、资本、市场等经济本身,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辐射到全社会。市场的溢出性正义主要表现为市场能构建和培育平等、开放、竞争、创新、信任、法制等社会秩序、人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本质地说,市场正义是一种效率和效益正义,但市场正义又是一种有限的、局部的和有差异的正义,还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间接性。这些都需要用社会正义来弥补和纠正。寇东亮教授认为,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自由观研究,必须在比较、甄别和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自由主义等不同自由思想资源和优化社会主义自由观研究思想资源结构的基础上,廓清社会主义自由思想谱系,拓展和丰富社会主义自由观研究的视野和空间。

在价值文化的对话、融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方面,阎孟伟教授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追求合作共赢;第二,追求国际公平正义;第三,追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田海平教授认为,儒家传统对人的内在“仁性”的强调,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旨归,以应对和终结各种类型的“文化冲突论”。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就人工智能引发的价值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

最后,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表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会议,经过交流、对话与探讨,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价值文化和价值哲学发展进行了经验成就的总结、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对中国价值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和把握。

王国华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