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理智德性:能力或性格 ——贝尔对德性可靠论的批判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可靠性就是能力德性

众所周知,德性知识论已成为当代知识论研究中的显学。在德性知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由于对理智德性的两种不同解释而形成德性可靠论与德性责任论两大对立阵营。宽泛而论,德性可靠论者一般都将理智德性看成是一种可靠的认识能力,或者说是一种获得规避免错的能力,因而被称为能力德性。也就是说,对于德性可靠论而言,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将可靠性等同于理智德性——某种可靠的认识能力。

索萨作为德性可靠论的首倡者,最早定义了理智德性。他说:“处在某一环境E中的主体S因为拥有某一内在本质I,所以对与S所处的条件C相关的领域F中的任何命题X,S都具有极大可能的正确性。……其中的S代表人,I代表拥有好的眼睛和拥有好的、思维清晰的神经系统。”[注]E.Sosa,Reliabilism and Intellectual Virtue,Knowledge in Perspective: Selected Essays in Epistemolog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139.其中的E代表S所生活的环境,C代表S认知活动正常发挥的条件,F代表与环境E相关的处于条件C之下的S的认知范围。这样一种内在本质就是一种理智德性,而“一种理智德性就是一种必然有助于超越错误最大化真(信念)获得的品质(技能quality)”[注]E.Sosa,Reliabilism and Intellectual Virtue,Knowledge in Perspective: Selected Essays in Epistemolog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225.。对索萨而言,理智德性就是认识能力,这两者可以直接相等同,其功能就是辨别真假——“粗略地说,一种认知能力(faculty)或一种理智德性就是从与某一环境相关的命题域F中辨别真假的能力(competence)”[注]E.Sosa,Virtue Perspectivism: A Response to Foley and Fumerton,Philosophical Issues,Vol.5,1994,p.29.。德性可靠论阵营中的另一典型代表格雷科,最直接地继承并捍卫索萨的理智德性是认识能力的主张。他说:“在一种重要的意义上,一种德性就是一种能力;而一种能力相应地就是在某一条件下实现某一结果的稳定的倾向。更深入地说,当我们说某一主体S具有实现某一结果的能力,我们的意思是S实现这些结果不是偶然的。”[注]John Greco,Virtues and Vice of Virtue Epistemology,Canadian,Journal of Philosophy,Sep 1,vol.23,no.3,1993.格雷科在各种不同的问题阐述中不停地重复着这一主张:“德性知识论的核心观念是知识产生于可靠的认知能力。一种认知能力就是一种在某一条件和相关领域中获得真理和避免错误的能力。”[注]John Greco,Virtue Epistemology and the Relevant Sense of “Relevant Possibility”,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XXXIZ,1994,p.68.戈德曼虽然在德性知识论上的立场比较犹豫,但有时候他非常明确地认为理智德性就是视觉、听觉等认识能力——“德性包括建立在视觉、听觉、记忆力和推理等诸如此类的方式基础上的信念形成”[注]A.Goldman, Liaisons: Philosophy Meets the Cognitive and Social Sciences,MIT Press,1992,pp.157-158.——从而将自己不自觉地归为德性可靠论者。

德性可靠论者一般都排他性地维护这一解释,也就是说,他们只认定理智德性是一种认识能力而不是一种性格特征或品质。索萨虽然并不认为自己对理智德性解释仅仅局限于认识能力,尤其是在后来对德性可靠论的发展中,他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性格德性作用[注]Ernest Sosa,Judge and Ag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35.;但是这种认可非常有限,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本质上索萨始终是一个德性可靠论者。首先,索萨在其著述中频繁地互用能力(faculty)与德性(virtue)这两个词语,很少使用性格(character)或特质(trait)这一类词语;其次,索萨认为,责任论者所提出的与可靠论者迥异的、建立在性格基础上的理智德性,是可靠能力基础上的理智德性特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索萨认为,“应该将责任论者所着重强调的性格德性视为能力基础上的理智德性的附属物”。[注]Ernest Sosa,Judge and Ag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p.35-36.格雷科维护理智德性的能力可靠性的解释立场更为明确和直接。他首先认为,理智德性的本质方面是可靠性,所以不应该以扎泽博斯基德性责任论的方式、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为基础的模型来解释理智德性。其次,格雷科认为,德性并非如同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需要,是在长期的锻炼中形成,也就是说德性并非是习得性的卓越性。有些天才就不是从长期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而是天赋异禀。最后,格雷科从柏拉图(尤其是《理想国》的第一卷)出发来解释德性[注]John Greco,Two Kinds of Intellectual Virtue,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Vol.LX,No.1,2000,p.180.,因而如同索萨一样将理智德性看成是诸如听力、视力等感觉能力。戈德曼也一样具有排他性地将理智德性直接解释成能力德性的倾向。他说:“我建议应该将相关的理智德性等同于信念形成的能力与才能,以及能回答‘X如何知道的’这一问题的答案的信念形成过程。对这一形式的问题的回答,也就是‘他看见了,他听见了,或者他记住了,等等。建立在看见、听见、记住和推论基础上的信念就是理智德性的集合’”。[注]A.Goldman, Liaisons: Philosophy Meets the Cognitive and Social Sciences, MIT Press,1992,p.162.

因此,从三位德性可靠论的代表人物关于理智德性的解释可知,其共同特征在于将认识能力看成是理智德性唯一的本质。这样一种理解其理论上的后果是什么呢?

二、贝尔对能力本质的批判

从德性可靠论出发,辩护的可靠性从宽泛的认知机制转向了主体理智德性(诸如视力、听力等)。因而,德性可靠论与一般可靠论相比,可以避免一般可靠论所存在的问题(如一般性问题、新恶魔问题和元不一致问题),[注]E Sosa,Reliabilism and Intellectual Virtue,Knowledge in Perspective: Selected Essays in Epistemolog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131.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理论自身不会产生新问题。而新问题产生的根源[注]Jason Baehr,On the Reliability of Moral and Intellectual Virtue,Metaphilosophy,Vol.38,No.4,2007,p.459.,在贝尔看来,就是德性可靠论的理智德性解释策略。

由以上两部分的分析可知,对于理智德性我们既不能坚持独占性的能力本质的解释又不能放弃能力德性的主张,出路何在呢?贝尔认为答案在两方面:一是重新构思能力德性与性格德性的关系;二是重新划分认知活动中的理智德性的层次。

B 某一生物学家打算调查某一濒危鸟类的迁徙方式。单从研究时间上看,就要数年之久来收集分析材料。最终生物学家经过不懈努力发现了这一珍贵物种改变迁徙路线的原因。与之相对照的是社会科学的案例:某一历史学家因为一部研究美国其中一位建国之父的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他的政治立场而受到广泛赞誉。但是,在他后来的进一步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些这位美国建国之父的未曾被关注的私人信件,从中看出与他备受赞誉的那部已出版的著作的观点相冲突。这位历史学家并没有因为顾忌到自己的美誉而无视那些未曾研究的信件,而是重新仔细而彻底地检测这些信件,部分修正了他以前的结论。[注]Jason Baehr,Character,Reliability and Virtue Epistemology,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Vol.56,No.223,2006,p.200.

A设想认知主体托瑞,在专业研究中被同行认为非常成功,她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她具备求知者所必须具备的众多理智德性:强烈的求知欲、为真理牺牲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以及包容性地公平对待各种意见,仔细彻底地检验评估证据,等等。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托瑞受到了笛卡尔式恶魔的彻底的欺骗,她所认为的大多数知识都是虚假不真的。[注]Jason Baehr,On the Reliability of Moral and Intellectual Virtue,Metaphilosophy,Vol.38,No.4,2007,p.460.

就第二个方面来看,我们在具体的认知活动中,对理智德性可以进行 “德性相关目标”(virtue-relevant即v-relevant goal)与“德性相关活动” (v-relevant actions)两个层次的划分。德性相关目标是理智德性本身所具有的合适的目标,德性相关活动是认知主体在实现德性相关目标时所进行的活动。从这样一种划分出发,A类案例中的托瑞、占卜者与球迷父亲的理智德性归属困境就可以解决。托瑞是有理智德性的,而占卜者和球迷父亲却没有。这两者的不同在于,托瑞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的德性相关活动是实现相应的德性相关目标的理想手段;而后两者无论是占卜者还是狂热球迷父亲都缺乏好的理由,相信他们的德性相关活动是实现德性相关目标的有效途径。因而他们的德性相关活动凸显了一种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与理智德性的定义和要求是不相容的。所以,占卜者和球迷父亲就不能视为具有理智德性。

B类型案例是对A类型案例的进一步说明,正因为能力可靠性不是理智德性的唯一合理的定义和解释,所以,在不同的条件下针对不同的认知对象,或者针对相同的认知对象在不同的条件下要求不同的理智德性。生物学家在考察鸟类迁徙方式时,需要运用敏锐而可靠的视力进行观察,同样也需要克服困难的理智勇气和决心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案例中的生物学家以及历史学家研究的成功都是源于两种理智德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更进一步说,那些对人类具有根本性的、关乎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的知识的获得,当然不仅需要能力德性,更需要性格德性的参与。B类的两个案例是以具体事实说明了这一结论。无论是生物学家还是历史学家,最终都不是简单依靠或者主要依靠良好视力、听力或记忆力等能力德性就能获得相应真理的,而是性格德性在解释为什么他们能获得真理中起到了突出的和关键的作用。例如,生物学家为什么能发现濒危鸟类改变迁徙方式,是因为他的专注力、耐心和独到的学术敏锐力。同样,历史学家为什么能自曝其学术错误并勇于改正,是因为他的理智勇气、理智公平、对真理的热爱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上述A、B两种类型的案例有可能使得温和的德性可靠论者做出适当让步,承认性格德性在认知中的作用,但同时并不放弃能力本质的主张,最终坚持一种混合型的理智德性解释路线。2007年索萨提出的性能表现理论[注]E Sosa,A Virtue Epistemology Apt Belief and Reflective Knowledge,Volume I,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22.(thoery of performance),就是希望通过“精确” accurate)、“熟练”(adroit)和“适切”(apt) 即AAA结构达到调和两种理智德性的目的。但是,索萨的这一调和立场似乎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由第一部分索萨对理智德性的解释可知,索萨主张能力德性是理智德性的本质,性格德性只不过从属于能力德性。那么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物如何统一?因为能力德性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取得目的的手段,具有工具价值;但是,性格德性本身就是目的,具有内在价值。因此,我们如何让内在价值的性格德性从属于外在价值的能力德性呢?第二,即使我们忽视价值上的不兼容性,坚持能力是理智德性的本质、性格德性从属能力德性的解释方案,那么这一混合性理论的辩护要求也太强。因为这将使得类似A案例中的主体被排除在具有理智德性之外,而这显然违背了道德、文化常识和理智直觉。

将“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移到“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大军不知广之所之,故弗从”之后。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考证:汉书,无后广已下三十一字。归有光曰:当是欲叙匈奴入上郡事,故先书徙为上郡太守。其实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后乃徙上郡也。张文虎曰:后广转为至为名三十一字,疑当在后文不知广之所之故弗从下,而衍徙上郡三字,则与汉书次序合。愚按张说为是。

三、贝尔对理智德性概念的重构

让我们先来看看两种类型案例:

2.2.3 ACS合并抑郁症组 化学药治疗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舍曲林片治疗,中成药治疗组患者接受通心络胶囊+逍遥丸治疗,用法用量同“2.2.1”“2.2.2”项。

综上所述,DM/PM及早诊断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对于ILD疑似炎性肌肉病者,应密切随访、完善免疫学相关检查、及早治疗,以期延缓肺纤维化进展,尤其应避免感染的发生发展,进而诱发ARDS等,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就第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固然应该批判德性可靠论能力本质的垄断式解释的错误,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独占性地对理智德性进行性格特征的解释呢?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形:在世界杯期间,一位狂热的球迷,出于诚心诚意地为了让他自己的孩子分享观看足球比赛快乐的愿望,即使他的孩子们对足球一点也不感兴趣,他还是真诚地组织自己的孩子观看世界杯比赛。直觉上看,这位球迷父亲在组织自己孩子观看世界杯比赛这件事上,是不能被看成有德性的。但是,他真诚地希望别人快乐这一愿望,从性格德性来看又是有德性的。如果这一事件不能被看成是典型的认知活动,那么我们可以重新设想一位占卜者,具有探索未来真相的愿望,并且也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探寻,但是占卜者所凭借的探索未来真相的手段无非是缺乏科学依据、主观臆测的卦书和三枚铜钱。很显然,占卜者不能被认为具有德性。但是,从性格德性来看,占卜者不乏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勤奋,又应该是具有理智德性的人。如何协调解决这一矛盾呢?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垄断性地对理智德性进行解释,无论这一解释是能力还是性格似乎都行不通。正确做法应该是坚持能力德性和性格德性两者不可分割,两者同等重要。例如,上述B类案例中的生物学家发现濒危鸟类迁徙方式细微然而很关键的改变,可以从生物学家的理智细心来说明。但是他的理智上的细致入微是通过运用他的视觉能力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生物学家某种性格德性的运用是通过某种能力德性的运用实现的。

A类案例是说,如果从德性可靠论来衡量托瑞,就不能认为托瑞具有理智德性,因为她的信念不是由自己的认知能力(理智德性)可靠地产生的。但是,很显然,这样的结论是违反直觉的。因为托瑞具备人类文化认可的理智德性:追求真理、理智细心、理智公正、坚韧不拔等等。我们很难因为一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情况所造成的认知失败就否定托瑞是一个具有理智德性的人。可靠论者进一步辩解说:可靠性可以划分为“绝对可靠性”(categorical reliability)和“索引可靠性”(indexical reliability)。前者是在一切可能世界或环境下都可靠的可靠性,后者是在有限世界或环境下的可靠性。理智德性的可靠性是索引可靠性而不是绝对可靠性,因此,可靠性者坚持认为A类案例中的托瑞是有德性的。但是,这一辩护理由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托瑞有德性是因为从托瑞本身来衡量,而不是从最终的认识结果来衡量。也就是说,正是托瑞对知识的热爱和获得知识的意愿使得她是一个真正在理智上有德性的人;而不是因为在某些其他的、反事实的世界中所可能产生于这些性格特征的结果使得她有德性。并且,如果我们将可靠性理解为个体突出的可靠认知能力,那么这一能力应该是不容易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才可以称为优秀的。所以,将可靠性划分为绝对和相对似乎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这一划分并没有进一步合理说明为什么能力可靠性是理智德性的本质特征。

因此,从德性可靠论所坚持的能力德性是理智德性的本质出发,无论是坚持对理智德性的能力特征的独占性解释,还是坚持既包括能力德性又包括性格德性的混合性的解释,最终都不能避免理论上的困境。

塌陷区浅部岩溶较发育,自然状态下岩溶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为1~3 m,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较密切,地下水动态受降水影响,随季节变化,变幅1~3 m。2017年10月14日塌陷区西北角矿硐(约200 m)内发生透水事故,导致塌陷区域地下水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状态,是形成地面塌陷的诱发原因。

四、结论

贝尔的中间路线和调和立场代表了德性知识论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实际上也代表了一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与最终归宿。一种理论在产生初期总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例如可靠论和责任论,各自强调能力和性格),在受到批评后就希望通过吸收对方的优点形成综合性观点。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索萨和扎泽博斯基后期都有这样的设想和论述,尤其是扎泽博斯基很明确地表达过她的综合性格与能力的立场[注]Fairweather.A.and Zagzebski.L.,Virtue Epistemology:Essays on Epistemic Virtue and Responsibi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vol.113,no.4,2001,p.5.

但是,贝尔对理智德性的重构在本质上属于德性责任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贝尔将德性的本质定义为个人的卓越(或优秀),他认为这是关于德性为大家所熟知的一般性观念。更明确地说,在贝尔看来,德性就是“那些使得拥有者个体价值突出或者使得拥有者作为人变好的性格特征”[注]Jason Baehr,On the Reliability of Moral and Intellectual Virtue,Metaphilosophy, Vol.38,No.4,2007,p.458.。这样一种定义源自于扎泽博斯基,至少深受扎泽博斯基的影响。扎泽博斯基对德性(对她而言,这里的德性就是理智德性)闻名已久的定义是:“一种深层次的、持久的个体的优秀”[注]Linda Zagzebski,Virtue of Mind, 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1996,p.137.。第二,如果认为仅凭第一点对贝尔进行德性责任论的理论归属理由并不充分,那么贝尔对理智德性的“目标”与“活动”层次的划分,则直接受到扎泽博斯基关于理智德性的“动机构成”与“成功构成”双重构成划分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后者的翻版。

然而,虽然贝尔在德性知识论的归属上与扎泽博斯基具有最直接的亲缘关系,对理智德性的解释也最直接地受到后者的影响。但是,贝尔的论证与扎泽博斯基相比却显得过于简单。最主要表现在对理智德性的解释上:追随扎泽博斯基或者说德性的一般观念将理智德性定义为个体突出的性格特征,但是贝尔又将这一性格特征看成是能力[注]Jason Baehr,The Inquiring Mind: On Intellectual Virtues and Virtue Epistemolog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11,p.6.。这与扎泽博斯基的观点相矛盾。因为扎泽博斯基明确地否认德性是能力,德性具有内在的价值[注]Linda Zagzebski,Virtue of Mind, 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1996,p.116.,而能力只具有工具价值。

二是路面状况差。多年来在木材采伐运输过程中经重车碾压,并遭受暴雨、洪涝、严寒等灾害侵蚀,不少存在路面坑洼、路基塌陷等问题。比如,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80%以上为砂石路面道路甚至自然土路。

毕文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