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银幕怪兽变形记——好莱坞重拍片《金刚》解读

更新时间:2016-07-05

2017年3月,好莱坞科幻大片《金刚:骷髅岛》在中国内地上映,这是自1933年首部《金刚》问世以来好莱坞第四次将“金刚故事”搬上银幕。对金刚题材的一再发掘,一方面显示了好莱坞电影工业对于打造“银幕怪兽”、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持续兴趣;另一方面,金刚形象的演变也昭示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电影艺术中“主体”与“他者”关系的镜像符号纠结,蕴含了政治隐喻、伦理构建、性别冲突的复杂话语。

一、“兽面”与“人心”的角力——金刚形象的变迁

纵观80多年来《金刚》电影的流变,金刚作为影片塑造的一个核心形象,始终具有丰富的解读内涵。一方面它既具有“电影奇观”的商业性质——在现实世界中从未有如此庞大的灵长类动物的存在。这种奇观景象体现的是人类对于未知自然的探索。另一方面,它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与伦理价值,黑猩猩作为在基因上与人类最为接近的物种,也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临界点一般的存在。金刚的经历、选择会使得观众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因此,与其说观众在观看金刚,不如说是在观看原始时期的自己,这使得对金刚这一形象的审美与伦理建构就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2005版的导演彼得·杰克逊曾在采访中说:“1933年的《金刚》里的金刚其实是一只老式的凶暴猩猩……它看到美女时,原本应该残杀了事,但是它却悄悄迈开了脚步,开始兜起了圈子来了,它到底在想什么呢?金刚的这种心理其实就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1]事实上,这也是每一部《金刚》要解答的问题。在银幕造型塑造上,每个时期所呈现出的金刚的特质都有所不同。但另一方面,金刚的性格和心理,同样也是每一版本的作者和观众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金刚形象的演变就是外形塑造与内在价值选择的不断变化与相互作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的金刚形象塑造都是一场“兽面”与“人心”的角力。

1933年,好莱坞首部《金刚》问世,金刚作为一个象征着原始的史前巨猿首次出现,是与现代文明相异的“他者”——一个庞大却粗糙的奇观化景象。在这一版本中,制作团队用木头与钢丝搭建起金刚骨架,外层再包上塑料泡沫构成金刚的外形,但由于技术所限,无法对金刚面目表情与情感进行表现。与之相对应,金刚的性格设置也并不复杂,它只有兽性的特征,完全凭着原始本能活动。

1976年的《金刚——传奇重生》中,金刚依旧延续了1933版中原始怪兽的外形,但却有了一个质的突破——它不再只作为一个仅仅用原始力量去占有金发美女、攻击人类的反面形象,而是开始具有富于人文价值的情感因素。这就推翻了第一部中“金刚就是一只大猩猩”的角色定位。这一时期特效制作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影片精心制作出金刚模型的面部表情,尤其用眼神的特写来展现其情感的变化。在这一部中,逼真的猩猩外形与内在复杂情感并置,金刚的形象开始呈现为“兽面”与“人心”的复合体。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后10年全国水利年平均投入达到4 000亿元,到2020年水利投资达到4万亿元,其中“十二五”投资1.8万亿元,目前水利改革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全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据初步估算,2012—2026年全国大约增加水利水电工程移民300多万人,平均每年新增移民约20万人,特别是水能资源富集的西南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任务更为艰巨和繁重,保障和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需要是水库移民工作的重要任务。

2005年版的《金刚》,成熟的数字技术让金刚的形象成为更加惊人的“视觉奇观”,给观众带来了更为震撼的视觉体验。导演并没有单纯把金刚当作一个数字怪兽,而是让它展现出更加丰富的表情以及复杂的性格。在这更为精致、逼真的造型背后,人性与兽性的角逐显得更加激烈,充分彰显出金刚外形的非人与情感人性化的巨大张力。金刚原本是属于另一个空间的原始生物,影片却不断暗示金刚具备和人类一样的情感和被教化的潜质,它喜欢女主人公安,会与她调笑嬉戏,它从安那里学会了审美,学会了安教给它的手语。影片越用力的展示金刚对安的深切情义,但却无法正常进入“她”的世界。故相较于旧版,2005版更富于崇高的美学风格。

纵观4个版本金刚形象的变化,在“兽面”与“人心”的角力中,金刚经历了从凶残暴虐的怪兽到人伦正义守护者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的一个总体趋势,是兽性与人性的此消彼长;但从电影视觉文化分析的角度考察,金刚形象的演变则另有复杂意味。从1933年到2017年,金刚80多年的形象流变,恰好与电影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发展轨迹重合。按照研究者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方式逐渐让位于视觉中心主义,“电影也经历着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深刻转变”。[2]

在电影数字技术更为精湛的2017版中,金刚形象却被削弱了复杂性,呈现出性格单一化的特征。这一版的金刚形象基本是对1933版的重构,只是在角色设定上将之前那只象征着原始、本能的史前巨兽变成了维护自然秩序防止地底邪恶侵袭地表的卫士。巨兽不再与现代人类敌对,而是化身骷髅岛的守护神,与人并肩作战,对抗“反人类”的邪恶。

MKo Medinikara’s Nānārthaśabdakośa / Medinikośa: Hośhing 1968

二、从“祛魅”到“复魅”——金刚寓意的演变

除了社会与历史维度的深刻意义,《金刚》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具有丰富的解读内涵。作为经典的好莱坞影片,《金刚》有意将女性编码成具有强烈色情感染力的被凝视对象。

据了解,津巴布韦农业投入品市场由当地私营和国际公司主导,这些公司利用政府增加的农业支持计划,提高自己的利润,加强在该国的业务。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PEFR);观察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从恐惧到反思,从征服自然到“恢复自然之魅”,影片传递出的这种情感变化正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己的过程。所谓“复魅”并非要回到落后的神话时代 ,而是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统治下迷信于人的理性能力无往而不胜的一种突破。一再的翻拍体现的正是人们在理性与魅性之间寻找一种真正平衡的努力。

总之,每一时期的金刚形象总是不同程度的折射出当时社会境况与时代诉求,但纵观这80余年的主题演变,围绕的核心始终是:异己的、原始的力量与现代人类遭遇、发生碰撞。对这个主题的一再讲述反映出人类对如何认识自然、认识自己的不断探索。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将现代世界理性化过程称之为“祛魅”,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再是世界的一部分或世界的产物,而成为征服世界、度量世界的独立主体。[3]1933年版中,当金刚以超出了人类认知范畴的史前巨兽而出现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惧。到了1976年版,影片开始对人类为追求商业价值而不断向自然攫取甚至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反省。影片中的动物学家一再要求将金刚送回家乡,从这里开始,影片显现出了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的意识。2005年版影片对人类贪欲的批判更加深入,矛头直指向人类现代文明。这一版本中金刚悲剧性形象也重新唤起了人类对自然、对原始力量的敬畏。2017版的主题则更加明确,旨在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如果说1933年版与1976年版基本是以叙事为主,奇观化场面还受电影叙事的支配,那么,2005年版《金刚》则在导演手中达到了叙事与奇观的之间的平衡,既注重塑造人物性格、开掘深刻主题,也注重打造震撼的视觉效果,让观众享受完美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引发其对故事的思考。2017年版则完全成为当代消费社会的产物,是一部典型的奇观电影。影片不遗余力加强奇观效果,却在叙事上显得薄弱,多条叙事线索都是虎头蛇尾。4部《金刚》的变迁正体现了80年来电影的奇观化进程。

2005年版的《金刚》则富有“后现代”思潮下可贵的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影片的主题有二: 一是女主角安和大猩猩金刚之间纯粹、干净、真挚的情感; 二是对人类异化的批判与反思,矛头直指人性的自私、伪善、唯利是图。这一题材也被演绎为一个英雄被一群懦夫合力杀死的故事。到了2017年上映的最新版本,人物的设定与故事背景再次发生变化,影片借讲述20世纪70年代一支探险队前往南太平洋上的神秘岛屿的故事,传递出人与万物的平等互助、共生共存的思想,延续了2005版中所指向的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思。影片中探险队用现代技术对“上帝造物尚未完成”的骷髅岛进行勘测,使当地生态平衡的遭到巨大破坏,无疑包含了对作为现代文明重要标志的科技做出的反思。

1933年版的《金刚》诞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电影用金刚这只巨兽比喻当年的经济大萧条,而女主角安则象征着全体美国人民,而金刚被安征服正是暗示了美国人必将战胜困难的信心。影片结尾金刚在帝国大厦的顶端被飞机击落,正象征着人类现代文明对野蛮的胜利;它暂时解除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冲突中感受到的恐惧,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忘却一切的梦幻环境,从而完成统治阶级对被支配的阶级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的规训。在经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黄金时期之后,好莱坞很长时间进入低谷期,直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再度崛起,从旧好莱坞迈向了新好莱坞时代。这一时期,欧洲电影开始崛起,新现实主义电影和之后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向好莱坞电影观念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在冲击下好莱坞寻求转变,开始在艺术风格上吸取欧洲艺术电影的元素。1976版《金刚》正是诞生于这种转变下,它沿用了好莱坞的题材,却融合欧洲电影审美风格。

三、美女缘何伴野兽——性别叙事的变奏

《金刚》在努力营造奇观化景象的同时,也注入对社会历史的指涉。虚幻离奇的题材、令人震撼的光影声画成为对现实的另类书写。因此,每一时期的金刚形象总是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当时社会境况与时代诉求。

女主角首先就作为一种色情文化符号而存在。女主角安作为被观看也被展示的女性,她在两个层面上发挥着作用,一是充当金刚与人类冲突的矛盾道具,二是作为剧中角色与观众的观看对象。这个金发美女在以金刚为代表男性目光的注视下始终处于恐惧之中,而她面对金刚时尖叫进一步满足了观众窥伺与侵犯女性的快感。在这种力量悬殊下金刚对安的控制被无限放大,这种控制与性欲观看中的主动性的权力相结合,进而满足了观众对女性的幻想与控制欲。

如果只对金刚与女主角作一种看/被看的色情景观进行解读,那么从1976版起影片开始,越来越注重对二者情感刻画将作何解释?显然,仅仅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二者的关系是完全不够的。用结构主义人类学的视点来看,如果说人类(男性)与金刚的二元对立构成了自然与现代文明的矛盾与冲突,那么女性无疑就是这一对抗的缓冲地带。由于这个女性形象的存在,金刚才不同于那些仅仅提供了威胁,却无法被认同的怪兽形象。也正是从这个维度上看,女主角的存在为自然与现代文明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一种可能。

因此,在《金刚》中,女主角不仅仅作为一种被观看的奇观景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叙事意义上发挥作用。从1976版开始,女主角对金刚的态度开始趋于复杂化。除了对金刚的恐惧之外,她开始感念金刚对她舍命相救。到了2005年版,这种情感更加复杂。镜头语言打破了以往对金刚只作为“兽”的定义,它甚至在女主角安的指引下懂得什么是美,从一种原始的欲念上升为审美的高级情感。而当观众为金刚纯粹、真挚的情感所震撼时,它仍然要以“他者”的身份面对现代文明的屠杀,这就引起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应当说,正是由于女性形象的存在,才赋予了金刚悲剧性的色彩,它俨然成为了象征着人类原始生命力与纯粹情感,却又无法为人类现代文明所容的悲剧性英雄。

2.基层党组织层面。把好入党积极分子“入口”关。严格落实入党积极分子“双推双评”工作制度,加强与工会、团委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对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员好中选优,合理确定参加“双推”的人员数量,尽量保持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平稳。在“双推双评”工作过程中,严格落实各个环节要求,增强工作的严肃性,使全体党员和员工群众充分重视并认真对待“双推双评”工作。可以尝试采取公开“述学述思”等方式,使入党积极分子各方面表现更加直观、立体地展现在参加党内党外民主推荐和民主评议测评的人员面前,避免“双推双评”工作变成走过场。

纵观几部影片可以发现,一方面,在男权话语主导的社会体系中,女性是作为相对男性“主体”的“他者”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在面对原始与自然时,女性又恢复了人类“主体”的身份。当三者同时在场,女性就具有了“主体”与“他者”的双重身份,二者的同构性使女性成为一个主体化的他者。《金刚》系列中女性叙事的变奏向我们昭示——同为“他者”的身份与女性孕育生命的特质使得女性与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她比男性更懂得尊重生命,更懂得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女性成为人类与自然的缓冲地带。

参考文献:

[1]辛桂芳,孙琳.Beauty Killed the Beast”——《金刚》传奇[J].电影字幕:2006(3).

[2]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3).

[3](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85.

杜安,郭远芳
《电影评介》 2018年第01期
《电影评介》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