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化蝶”——关于“九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展”

更新时间:2016-07-05

1 张晓刚 阅读者 布面油画 120cm×150cm 2016

走近手稿

自动执行智能实时跟踪这一安全策略是有效实现网络安全实践的关键手段,它不仅带来了商业活动中的一大改革,也极大地提升了手动安全策略的功效。企业内网的安全性现状迫切需要网络能利用自动检测的方法探测企业活动的各种变更,因此与之匹配的安全策略也必须应运而生。例如可以通过实时跟踪网络的利用情况,记录与该机对话的文件服务器,做到确保企业内网中每天的所有活动都遵循安全策略。

——九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展

2018.3.17—5.7

总而言之,陆九渊一生的学术思想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早年为学术思想萌芽期,天资聪颖的陆九渊读经求学,习弓马政事,既有志于圣人之道,也从事于外王之功。此时在经学、理学等方面都有独到且新颖的观点,为中晚年的学术思想奠定基础。中年为学术思想成熟期,此时陆九渊虽中科举,却不能一展抱负,只能投身于授徒讲学。其学术思想也逐渐由外转内,先尊德性而后道问学,在教学上不拘一格教授学生,引发了许多争议。晚年为学术思想发展期,此时陆九渊内外兼修,体用一源,既明德性之教,更重外王之业,不但讲经注经,而且奋身军政,为黎民百姓谋福利。

注意,这里线性算子是有限维矩阵.接下来就是确定补空间δk,以使其尽量简单.为达到这个目的,根据前面的引理2,可以知道补空间δk等价于的核空间.因此,往下便可以讨论矩阵并找出其核空间.由定义1可知的维数是即那么的一组基如下: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结合新的社会背景及文化需要进行了开创性的实验。这不仅使中国当代艺术终于作为一种新的传统而存在,也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文献与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却差强人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仅鲜有专业的档案机构或美术馆做这方面的工作,就是一些城市或艺术学院的图书馆也很少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书籍、画册或文献。这与国外的相关情形比较起来绝对有天壤之别。毫无疑问,此情形只要再延续下去,那么,过不了多久,我们年青的学子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就必须到国外的一些图书馆或档案馆去查阅资料与文献了。与此同时,还会有大量的文化与艺术的信息随之流失。举例说吧,虽然“85新潮”离我们才不过30多年,但不少文献资料已经找不到了,如果当初就有专门的机构与人士扎实地做好这一工作,也不至于出现类似情况。2012年8月,我因与阿克曼先生在德国汉堡共同策办“墨变——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曾借机参观了该馆的艺术档案馆。在那里,按字母的分类,对这个城市几百年来众多艺术家既有详尽的介绍,也配有相当多的重要文献,包括画册、书籍、画作、手稿等。收集与整理工作之完备令人感叹不已!而且,凡研究者都可查阅。我认为这也恰恰是国外学者的研究工作远远优于我们的重要原因之一。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令人高兴的是,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在做弥补的工作,像“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华南中心”的成立就是最好的明证。我以为,此举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事实上,从1978年至今,既是华南地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近40年,也是华南地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不断走向繁荣的近40年,在这一地区,曾经产生过许多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艺术事件等,倘若该中心能做好相关当代艺术资料与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必然会为未来的学者进行研究提供有效的图像资料与文献资料。可谓是功载千秋、功德无量的大事!作为一个在该地区曾经工作多年的研究者,我对此寄予厚望!也相信该中心的建立对我与同行今后所做的研究工作一定会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大约在一个多月前,我接到了有关人士通知,即为隆重庆祝“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华南中心”的成立,相关方面决定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邀请展(第一回)”,同时还要举办有重要学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在手稿研究上做一点补课与推动的工作。如果本展的举办能够引发学者们对优秀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的兴趣,并激励更多相关研究文章的出现,我们将非常高兴!但由于场地有限,本次展览只能选择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携手稿参展(其中,外地的有5位,本地的有4位——华师的2位,广美的2位)。按照我们的计划,类似展览今后还会继续举办,并且每次展览都会邀请若干位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携手稿参加,衷心盼望我们的想法能继续得到大家有力的支持!另外,相信所有了解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人都会同意我们所做的判断,即此次参展的9位艺术家不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也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大家认真对待!而以他们的手稿作为研究对象,无疑将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或艺术史写作开启一条全新的路径。更为重要的是,还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同行们有所启迪,并引以为借鉴!从这个意义上看,尽管我们的工作还刚刚起步,甚至是粗浅的,但因为其涉及了一个可以深入展开或大有可为的领域,所以是有现实与深远意义的!我们将会继续为之努力!

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

承办单位: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华南中心、

策展人:鲁虹

王广义为本展提供了两种类型的手稿作品:一种是为装置作品所画的示意性草图;一种是为未来油画作品所画的草图。比如,《冷战美学——关于防空的掩体》就是为装置作品所画的手稿,画面以彩图配文字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作品制作的想法。据知,该作品的图像就来源于艺术家对特殊时期中为备战所建的各种防空掩体的记忆与体验,当然,这也是对社会主义经验的创造性运用。而手稿《新宗教——哀悼基督》则是通过对“底片”概念的创造性借用,创造了他那独特的绘画语言,而这与他20世纪90年代由沃霍尔那里转换出来的绘画风格明显不一样。众所周知,老式照相机面对现实世界首先拍出的是“底片”,然后才会在暗房中将其洗成黑白照片。恰恰是从“先有图像”对“后来图像”影响与制约的关系中,王广义从隐喻的角度上看到了固有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或相关历史的特殊关系。王广义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所谓风格是随着观念的表达出现的,单纯追求风格并不是很好的办法。

广州三域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展览地点: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 苏新平 荒原习作之一 纸上素描 56cm×56cm 2015

3 荒原习作之二 纸上素描 56cm×56cm 2015

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梦醒之后,他发现自己其实还是睡在床上的那个庄周。但就在这一瞬间,他竟不知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按庄子的本意,他一方面是想表现人生如梦的境界,另一方面是想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还有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后来因为《剪灯新话·渭塘奇遇记》的作者借此说了名句“化蝶能通梦,游蜂浪作媒”,于是“化蝶”一词也就出现了,且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比如《梁祝》故事的结尾处理方式就是著名例证。需要说明的是,我在此处借用“化蝶”一词乃是取其引申义,即强调艺术家通过不断积累、推敲、酝酿、修改,最终将手稿变为成品的事实——这就像蝴蝶由卵子演变而成的生物质变现象一样。

“至于这些,老实说,我也不能一口就断定真假贵贱,不过乍看,大概都是些百十来元的东西。如果孟导演你有需要,我可以慢慢看看,说不定会有大几千甚至上万的好东西掩藏其中。不过良心话,除去假币伪币,这一整批钱大概就在一二万之间,鉴别得越仔细价值可能越高。不过也不会超过5万……”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画院、

4 王广义 冷战美学——戴防毒面具的人 雕塑 2007—2008

所谓“手稿”(Autograph)从窄义的角度看,专指艺术家根据特定创作想法所画的各种小构图;从广义的角度看,还应该包括与此相关的文字或各种视觉素材,如速写、照片等。比起那些正规的艺术创作来看,窄义的手稿虽然具有即兴、随意、尺寸不大、制作时间较短等特点,但却具有独立欣赏的价值。资料表明,西方的艺术史学者素来注重对著名艺术家的手稿研究,比如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莱奥纳尔多获得构图的方法》一文中,就结合史料与手稿的认真研究,对文艺复兴绘画大师莱奥纳尔多自创的构图方法做出了清晰而令人信服的推论,而这与当时固有的画坊惯例,还有古板的规矩完全不同。事实上,就像贡布里希一样,西方的许多学者在做特定艺术家的研究时,都将手稿研究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因为:首先,手稿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特定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其次,通过手稿研究还可以体会艺术家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是如何加以解决,又如何对传统进行有效地继承或创造的;再其次,人们从具体手稿研究中甚至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艺术观念或表现手法产生演变的迹象。正因为如此,很多年来,不仅有许多高水平的相关研究论文先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也促使相当多的西方美术馆接连举办了一些非常好的艺术家手稿研究展。所以,这些艺术家的手稿就和他们的创作一样广为人知、价值连城。反观中国,无论是学者们对于著名艺术家的手稿研究,还是各美术馆、艺术机构对著名艺术家手稿展的举办,都是极为少见的。多年来我们所形成的习惯是,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更多将精力集中在了作为结果的作品上。大量事实的结果足以表明,手稿作为“背后的故事”或具体过程乃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倘若不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即结合成品与不断修正的手稿做对比研究,我们就很难真正进入那些优秀艺术家的具体创作情境之中,并掌握其思维的全过程,而这也必然会给艺术创作研究和艺术史研究留下重大缺憾。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努力做好相关工作刻不容缓!需要说明一下,此次展览因筹备时间过短,在布展上,我们仅仅在部分手稿作品旁边放上了后来成为作品的图片,为的是让观众对照欣赏。但以后我们会向西方优秀美术馆与同行学习,努力加强对艺术家手稿的研究,并想办法在展陈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以帮助观众深入理解艺术家从勾画手稿到创作的具体过程与思维状态。

邓箭今为本展提供了两组手稿作品,其分别为《创作手稿》系列与《器官社会学》系列。前一组作品全部画在了外语刊物上,多运用的是传统白描的方式,但有的上了明暗。不难发现,艺术家是将他从杂志、广告或电子媒介上看到的相关图像画了出来,由于和他感兴趣的两性问题有关,故他总会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或摘录一些相关文字,从中我们并不难了解艺术家的相关创作意图。而依据这类手稿画出的油画作品,在构图上则常常会打破所谓透视的局限,并将来自不同时空的图像安排在了一起。实际上,这也形成了艺术家近期的创作方法。后一组手稿作品则多是用水彩方式画出的,目前正在加拿大展出的20多幅油画作品《器官社会学》,有不少是从相关手稿转换而成的。如作品《内在的风景NO.1》《内在的风景NO.2》就是从《器官社会学手稿1》转换而来。

溪花如云水如练,游禽溪上色相乱。孤飞西来落斜电,双入汀芜半隐见。境偏未识春华变,羽毛翻翻若自衒。莫云此地无罗罥,樊中饮啄岂堪羡?(《中峰集》卷十)

5 方力钧 2017.5.28 纸本水墨 36cm×41.5cm 2017

6 方力钧 2019.9.30 纸本水墨 33.5cm×24.5cm 2017

方力钧

方力钧为本展提供了三种类型的手稿作品:一种是为烧制陶器作品所画的示意性草图;一种是为未来油画或版画作品所画的草图;还有一种是为朋友所画的肖像。比如,《2019.9.30》(应为《2017.9.30》,系笔误)就具有明显的方案性特点。画面以水墨勾线为主,并在主体图像的四周以文字明确交代了烧制作品的若干技术要求,这一点人们从此图上并不难发现。而他的另一幅作品《2016春》则是油画创作的草图。正像大家所见,其以勾线加色的方式体现了他的奇思妙想,即破壳而出的光头——在这里象征着生活中的普通人——面对的是两只凶狠的野兽,它们公然出现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也暗示了世道的险恶……另外,从方力钧那里我得知,自2010年起,他常喜欢用水墨的方式为朋友们画像。之所以这样做,一是由于他经常奔走于各地,选用便于携带的水墨媒材有利于他用空闲的时间作画;二是他想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朋友们进行交流,不仅画起来得心应手,也展开了一些必要的回忆。在具体创作时,他首先是以白描的方式画出人的结构,然后再上明暗。而且,人物造型比较夸张。

王广义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7 杨国辛 城市表情系列

方少华

方少华为本展提供了五幅手稿作品,都是用表现主义风格画出的,其分别为:《胸有成竹(黄底)》《胸有成竹—红竹扇面》《胸有成竹—金竹扇面》《胸有成竹—红竹长幅》《胸有成竹—金竹长幅》。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对传统横幅与扇面的构图方式都进行了探索。据知,其后来全部转换成了油画作品。很明显,与传统油画创作总是围绕某主题或感受去创作不同,艺术家在以上作品中,巧妙地将来自西方的女人体画法与来自东方的竹子画法融合在了一起,而且,画中的女人体仅仅是作为背景出现的,加上艺术家将“胸中之竹”展现成了“胸外之竹”,所以难免会让人联想起清代大画家郑板桥的名句:“眼中之竹”并不似“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又不似“手中之竹”。于是,传统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方法也得到了当代性转换,特别发人深省。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将《胸有成竹(黄底)》转换成了行为与影像作品,即在真实的女人体上进行了画竹的表演。可以说,在借鉴西方当代艺术的同时,如何使其与传统结合方面,方少华无疑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邓箭今

从9位艺术家提供给本次展览的手稿看去,在具体功能的体现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传统的架上艺术家一样,更多强调手稿在成为正式作品前所具有的草图功能;另一类则偏离了传统手稿的功能,更强调对手稿示意功能的开发。究竟何为示意功能呢?原来,由于一些艺术家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做装置也好,做行为也好,做影像也好,都需要艺术家本人之外的人员共同参与,所以,相关艺术家在绘制手稿时,除了要明确表明作品的创作意图与呈现效果之外,还会对具体实施步骤、所用器材、技术特点与场地要求等都做出清楚的说明。这就是我所说的当代艺术的手稿示意功能。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此类手稿有点近似于制作施工图,既便于和参加制作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交流,也能保证作品能高质量实施。下面,我拟结合参展9位艺术家的手稿作品,做一下简洁的点评:

在被问及自身专业英语水平时,高年级优秀率明显高于低年级,这与高年级学生开始接触专业课程中的专业英语名词有关,但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并不占多数。因医学专业英语被称为难度最高的专业英语之一,且并没有真正系统学习到专业英语的构词法等基础知识,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打击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其课外自学的开展。

张晓刚

艺术家张晓刚许多年来一直坚持运用传统的油画媒介进行艺术表达,这是因为他希望以自己十分熟悉的方式去表达他对历史、现实或艺术史的理解,而且他认为,在当代艺术的格局中,并不存在着表达方式上的先进与落后问题。正因为如此,他为本展提供的手稿作品全是为油画创作所画的草图。我认为,如果说他于1994年以后画出的《大家庭》系列象征性地反映了特定年代中国家族与人际交往的构成关系,他于2009年以后画的《绿墙》系列作品反映了他对特定岁月的文化记忆,那么应该说,他于近期画的一系列创作草图无不与他的阅读、思考有关。比如《阅读者(历史教科书)》就以超现实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纸本阅读与电子阅读问题、历史教科书与现状关系的关注!据他说,创作之前,他一般会画很多小草图,最后再画一幅相对完整的草图,但上画布的过程中常常会改动,有时改动还很大。像他的手稿《九色鹿》就注明是第三稿,而手稿《阗地》注明是第二稿……如此看来,他提供参加本展的草图基本上是相对完整的。可以想见,在这些草图之前,尚有一系列不断变化、发展的小草图。如果要做更加深入研究,当然是有整个过程的草图或相关文献加以对比会更好!

苏新平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整个90年代,艺术家苏新平一直以创作石版画为人所熟知,而且,虽然在创作的前一阶段他更多表现蒙古人的形象;在后一阶段则更多表现当下都市人的形象,但无不是以超现实的方式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本来,他是完全可以沿着这条驾轻就熟的艺术之路继续走下去的,但不甘于满足的他,于2008年以后,在创作上有了很大的调整:若以使用的媒体而言,苏新平在新世纪涉及了油画、色粉、木炭、铅笔与现成品等;若以创作的题材而言,他则涉及了人物、山水等。按批评家俞可先生的说法,这是他的“又一次重新上路,开始面对和追向艺术的目的。”而且,他“离开了热闹的现实社会”转而进入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引自《虚构的真实——苏新平的绘画》)。关于这些,我也早就注意到了,正是由于感到他在油画创作中注重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方法论,如“游观”、“意象表现”或“目识心记”等优秀传统有所借鉴,我在策划2014年为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中国新表现”展时曾邀请他的几件既带意象性又带抽象意味的作品参展。相对而言,艺术家苏新平此次提供给本展的手稿有些另类,据他本人介绍,由于工作很忙,他近来常常会利用业余时间随手画些尺寸不大的素描小稿,比如《荒原习作之一》等即是,然后他会将它们转换成铜版画,并根据展场情况随意组合与摆放。而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基本上是靠偶然性的想法去推动创作。也就是说,他的创作过程其实是由A到B,再由B到C的自然过程。这与传统中“一生二、二生三”的观念颇为相似。

杨国辛

艺术家杨国辛为本展提供了两种类型的手稿。举例来说,《无喻》就是为影像作品所画的分镜头手稿,即以很多连环小图配文字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影像作品不断展开的想法。如字幕怎样推出、声音怎样推出,画面怎样演进,都有极其具体的规定。但手稿《好果子》则是为后来油画作品所画的系列草图。在本作品中,艺术家对以“人为手段”改造自然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艺术家认为,人类为了需要,对自然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些改造是完全可以的,比如,人们为了增加水果的品种或加强水果的某些维生素,采取若干科技手段予以适当的改良尚在合理的范畴。但如果这种改造超过了一定限度,走到了不自然,甚至是反自然的地步,就不对了。老子讲“顺其自然”“自然而然”是包含着深刻道理的。可惜,很多人已经忘记了祖先的教导,他们凭着现代科技手段为所欲为,已经走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其具体的例子是,一些人为了商业性目的而对水果进行的“暴力化”改造,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使水果的内在基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往好处说,现在的水果已经没有以前的好吃;往坏处说,它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已被许多科学实验报告所证明。人类再不引以为戒,就会遭到更加严重的惩罚。

范勃

在当代艺术界,范勃一直因从事当代油画创作而出名,但近两年来,他渐渐以多媒体创作为主,其艺术表现方式也不断地在扩展。比如,由他提供给本展的手稿《b2方案-2》主要是就展品与现场的关系做了设计,带有明显的示意性特点。必须指出,在这一作品中,艺术家转换性地运用了盲文的凸点,即将其放置在了画布或其他媒介上。于是,他也把所有能够看到世界的平常人和无法看到世界的盲人交换了位置,据他本人说,他希望在对世界的观察上和盲人展开了一次对话。有意思的是,范勃还用放大的药片来制作盲文凸点,似乎在表示药片能够治愈疾病,却无法治愈失明。结果,视觉的内涵只能被知觉取而代之。又比如,《寓言方案-1》也是作品实施的方案,其上画有吊在展厅中的树木与具体制作要求。据知,这是一个由一组盲人志愿者参与的互动作品。参与者被要求根据自己对形态、形状、结构和细节的感知来形容一棵树。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每个人只能用自己触觉接触和体验外部世界,然后再对树木的样子进行独特的表达。

岳敏君

岳敏君是以《笑脸系列》而闻名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常常会以浓烈而漂亮的色彩、类似广告的手法表现当下部分年青人常以“一笑了之”的方式化解各种压力的生存策略。再者,他还会通过不断复制自己的形象来突出各种各样的艺术主题。按我的理解,那不断出现在画面的“我”乃是一些当下青年的象征。据他自介绍,之所以如此处理是“想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用漂亮简单的方法说出来”。事实上,也正是以上面介绍的特点为基础,岳敏君曾经不断地演绎出了变化多端的作品:有的是与红色经典图像相结合;有的是与传统图像相结合;有的是与民间图像相结合;有的是与商业图像相结合;有的则是与现实环境相结合……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显示出了一些当代青年在遇到生存压力时,希望避免与社会争斗,进而达到“超然度外”的人生境界。比如,在他提供给本展的好几件手稿作品中,都在探索如何在个化的创作逻辑中进行新的表达:有的在海边独自大笑,有的相对而笑,有的与牛头互为对照……我注意到,在《向死而生》的手稿中,他以超现实的方式处理了画面,即强调了两个做着夸张动作、顶着头骨大笑的人。我猜想,这或许是想突出“娱乐至死”的观念,又或许是想突出“假笑至死”的观念……故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总之,艺术家由手稿到成品的全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化蝶”过程,在这当中,凝聚着他们不断思考、否定或改进的大量心血。只有慢慢体会,我们才有可能接近他们,并做出合理的推论。那种仅凭着对作品一点感觉就乱发感慨的做法,再不应该继续下去了!当然,对于手稿的研究还得结合具体文献进行,否则,我们就无法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目标、他与他所处文化或其他艺术家的关系,以及特定作品与时代思想体系,还有其他文化的关系。在所有这些方面,我们都还做得很不够,我们必须努力向西方同行学习才是!

新型组合式直流断路器拓扑及其性能分析//郑晓铭,王钢,李海锋,郭彦勋,李健涛,洪潮//(24):105

鲁虹
《当代美术家》 2018年第02期
《当代美术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