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1980-2011年全球不同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分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言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大多数冰川的物质收支状态以亏损为主[1-2]。冰川物质平衡是联系冰川与气候环境之间的关键链条,其大小直接影响着冰川的进退,反映了气候变化的强烈程度[3-4]。现代冰川发育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年际或周期变化直接影响着冰川物质平衡增减和平衡线高度升降。如果气候波动具有某一变化趋势,则冰川将会通过调整自身状况,改变冰川规模以适应气候环境变化[5-7]。因此,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具有非常敏感的反应。

阿姨,您现在见不到李碧汝,将来会见到的。我们帮您找,但现在您得配合我们。您告诉我,是不是瞄了许武生好长时间了?

冰川物质平衡的重要意义,使它一直是冰川学中传统的观测及研究内容[8-9]。自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国家相继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冰川开展系统、 连续的物质平衡观测研究,其中北欧及阿尔卑斯山脉周边国家最早,接着是北美和苏联,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将物质平衡作为重要的冰川研究内容。在国际上,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瑞士的苏黎士设立了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WGMS),系统收集、 整理、 出版全球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波动变化数据。从1967年起,每5年出版一期冰川波动资料汇编(Flutuations of Glaciers),从1991年起,又每2年出版一集冰川物质平衡通报(Glacier Mass Balance Bulletin,GMBB),并选定10余条长期系统观测的冰川作为重点参照冰川进行详细报道。截至目前,冰川物质平衡通报所报道的物质平衡监测资料已涉及到全球150条冰川(图1),其中被WGMS重点监测并详细报道且时间序列超过15年的冰川有24条[10-13]

图1 全球150条冰川物质平衡监测点的分布 Fig.1 Location of the 150 glacier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of which mass balance have been monitored

Jacob等[14]近期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研究了全球冰川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发现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冰川呈现出大的物质亏损,阿拉斯加地区的冰川物质亏损也比较显著。Dyurgerov等[15-17]研究表明,全球各区域冰川的物质平衡从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显著负平衡和加速趋势,可归因于较高的年平均气温。Fischer[18]对Hintereisferner冰川近50年的物质平衡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指出高海拔地区冰川的物质平衡主要受冬季降水控制,低海拔地区的负平衡是夏季气温升高造成的。Kohler等[19]对斯瓦尔巴的冰川研究表明,近期的物质亏损是先前研究的4倍,呈现明显的加速趋势。上述研究均没有对各个区域冰川的物质平衡特征、 变化过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和总结。鉴于此,本文根据WGMS最新刊布的资料,利用全球不同地区冰川(不含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1980-2011年物质平衡资料,对全球冰川物质平衡的现状与结果进行扼要的总结和比较,分析全球不同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区域特征、 变化过程及总体变化趋势,评估冰川物质平衡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

1 数据来源

冰川物质平衡的现场观测是全球冰川监测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全球气候相关观测系统的一部分。物质平衡最基本的观测方法是花杆/雪坑法,后来研究者相继探索出大地测量法、 水文学方法、 重复测量法以及GRACE重力卫星测量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物质平衡数据已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例如,利用物质平衡估算冰川对径流的贡献及海平面的变化、 数值模拟冰川与气候间的相互关系等。为了进一步验证冰川的演变、 阐明物理机制及冰川变化的相关关系,WGMS作为世界数据系统的一个永久性机构,定期收集和出版标准的冰川数据。截至目前,WGMS出版的物质平衡数据已有150条冰川,涉及25个国家和地区。本研究所用的物质平衡数据来源于WGMS出版的物质平衡通报第12期(Glacier Mass Balance Bulletin No. 12 (2010-2011))[10]

2 全球冰川物质平衡状况

目前纳入WGMS重点监测的冰川有包括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在内的40多条冰川。其中,冰川物质平衡研究已广泛涉及到北美洲阿拉斯加山脉、 加拿大北极地区、 太平洋海岸山脉,欧洲斯瓦尔巴、 斯堪的纳维亚、 阿尔卑斯山脉,高亚洲天山山脉、 高加索山脉、 阿尔泰山脉以及南美洲安第斯山脉[10-13],代表了除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外的主要冰川作用区。就物质平衡数据质量而言,北半球冰川的物质平衡数据质量和可信度较高,特别是欧洲斯瓦尔巴、 加拿大北极地区、 阿拉斯加山脉。全球大约70%的冰川物质平衡观测在斯堪的纳维亚、 阿尔卑斯山脉、 阿拉斯加山脉开展,剩余的30%分布在其他山地和极地地区。许多地区的冰川物质平衡资料几乎完全缺乏,例如喀喇昆仑山、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北部、 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安第斯山脉和其他几个地区的冰帽[15-16]

提高员工素质,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班组工作千头万绪,每个员工的思想观念要跟得上时代的形势,才能与时俱进。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员工容易对班组建设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而表现出不理解、不积极等现象,因此有必要通过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真正弄懂“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我靠企业求生存,企业靠我求发展”这些道理,使班组员工在相互影响和激励中,转变班组建设的态度,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变消极为积极,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表1 全球10个地区1980-2011年的平均物质平衡与累积物质平衡 Table 1 Mean mass balance (MMB) and cumulative mass balance (CMB) in the ten regions of the world from 1980 to 2011

地区MMB/mmCMB/mm重点参照冰川阿拉斯加山脉-476-15 240Gulkana, Wolverine太平洋海岸山脉-844-27 008Place, South Cascade, Helm, Lemon Creek, Peyto安第斯山脉-309-9 880Echaurren Norte加拿大北极地区-210-6 713Devon Ice Cap NW, Meighen Ice Cap, White斯瓦尔巴-430-13 745Austre Brøggerbreen, Midtre Lovénbreen斯堪的纳维亚-57-1 815Engabreen, Ålfotbreen, Nigardsbreen, Gråsubreen, Storbreen, Hellstugubreen, Rembesdalsskåka, Storglaciären阿尔卑斯山脉-862-27 585Saint Sorlin, Sarennes, Argentière, Silvretta, Gries, Vernagtferner, Stubacher Sonnblickkees, Kesselwandferner, Hintereisferner, Caresèr高加索山脉-154-4 930Djankuat阿尔泰山脉-110-3 289Vodopadniy (No. 125), Maliy Aktru, Leviy Aktru天山山脉-464-14 858Ts. Tuyuksuyskiy, Ürümqi Glacier No.1平均-397-12 688

3 全球冰川物质平衡变化

3.1 物质平衡的区域特征

冰川物质平衡在相同区域具有相似性,不同区域具有较大的差异,可通过某一区域内代表性参照冰川的研究来揭示该区域物质平衡特征及变化规律,而通过不同区域代表性冰川研究可以获得大尺度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特征[1,9]。区域气候及其波动或变化程度差异以及冰川规模、 地形和表面状况决定了冰川对气候波动及变化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别,不同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状况具有明显差异[6,9]。图2展示了1980-2011年全球10个地区冰川(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除外)物质平衡的年际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分散于全球各个地区冰川的平均物质平衡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全球平均趋势保持一致,但各地区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

阿拉斯加山脉[图2(a)]冰川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由冷季降水补给,物质平衡年际变化幅度较大,1988年以前物质平衡变化呈正平衡增长趋势,总趋势似乎显示出增加。2004年物质亏损严重,物质平衡达到历史最低值-2 355 mm,致使该区冰川的累积物质平衡超出了全球平均水平[图2(k)],之后冰川处于剧烈的负平衡状态。

太平洋海岸山脉[图2(b)]冰川物质平衡一直处于负平衡状态,平均物质平衡为-844 mm,是全球平均水平-397 mm的2倍左右。1998年以前,物质平衡呈现稳定的负平衡增长趋势,且在1998年达到最低值-2 166 mm,之后物质平衡变化幅度变大,物质亏损严重,且累积物质平衡远远超出全球平均趋势[图2(k)],表现出强烈的负平衡,物质平衡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天山山脉呈相反变化趋势,且变化幅度远大于天山山脉。

APP或Aβ在自噬中的直接作用尚未确定,但是APP中AD相关突变可能通过损害自噬功能而导致AD发病。这种突变会产生更多易聚集的Aβ,由于底物积累而引起过度自噬。Aβ通过其疏水性羧基末端与膜直接相互作用,这干扰了正常的生物发生和胞内细胞器的转运。Aβ的这一特征也可能影响自噬体的生物发生或转运及其与溶酶体的融合,这种可能性在未来也需要被解决。溶酶体中Aβ聚集导致溶酶体膜不稳定和泄漏,这也损伤了自噬和溶酶体降解[14]。研究表明,过表达p62 的AD小鼠脑中自噬活性增加,提高了认知能力,且Aβ表达显著降低[15]。Beclin1可促进APP降解并降低APP代谢物的分泌[16]。

图2 全球10个地区冰川1980-2011年物质平衡变化 Fig.2 Mass balance changes of the glaciers from 1980 to 2011: the Alaska Range (a), the Pacific Coast Ranges (b), the Andes (c), Canadian High Arctic (d), Svalbard (e), Scandinavia (f), the Alps (g), the Caucasus Mountains (h),the Altay Mountains (i), the Tien Shan (j) and the average mass balance of the above ten regions (k)

安第斯山脉[图2(c)]的Echaurren Norte冰川是该地区唯一具有较长观测数据的重点监测冰川,该冰川物质平衡的年际变化幅度比较大,最大幅度超过6 000 mm,表现出正-负-正的波浪式变化特征,物质平衡在1999年达到-4 280 mm,累积物质平衡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12月13日,北汽蓝谷(600733)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北京高端智能生态工厂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项目拟选址地块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总产能12万辆。其中一期规划5万辆产能,预计总投资额25亿元;项目二期根据一期建设和使用情况,另行适时启动。

加拿大北极地区[图2(d)]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幅度较小,物质平衡变化介于-992~121 mm,平均物质平衡为-210 mm,呈现出缓慢的负增长趋势,反映了北极岛屿冰川对气温变化具有较低的敏感性。

斯瓦尔巴[图2(e)]的大多数冰川属于亚极地型冰川,物质平衡年际变化波动较大且呈长期稳定的负平衡状态,该区物质平衡的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趋势[图2(k)]保持一致,累积物质平衡略低于全球平均趋势。

斯堪的纳维亚[图2(f)]三面环海,冰川水汽补给丰富,物质平衡具有较高的年振幅和较大的年际变化,1980-1995年该地区冰川显示出明显的正平衡,有少数冰川是负平衡,但2000年以后物质平衡开始出现显著的负平衡增长趋势,2006年亏损尤为显著,物质平衡为-2 025 mm。

从不同职业者体适能水平透视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 性 ……………… 杨菊生,沈 震,张 凯(75)

图3(d)是全球10个地区1980-2011年平均的累积物质平衡曲线。从全球角度来看,尽管个别地区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出现了微弱的正平衡,但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全球大多数地区的冰川都处于负平衡增长状态,且这种负平衡增长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由此表明,在气候不断变暖背景下全球冰川的物质平衡呈现出持续的负平衡增长趋势,物质亏损严重,处于剧烈的退缩状态。

高加索山脉[图2(h)]Djankuat冰川物质平衡年际变化幅度较大,1998年以前为正平衡,之后开始出现负平衡,2007年达到最低值-2 010 mm,但增长趋势小于全球平均趋势。

表2列出了全球37条冰川1980-2009年期间3个不同时段的平均物质平衡状况[10]。分析可知,全球冰川平均物质平衡的负平衡趋势在不断增强,从-223 mm减小到-668 mm。 其中,2000-2009年的平均物质平衡分别是1980-1989年和1990-1999年的3倍和1.5倍,表明物质亏损程度不断增强。从3个时段物质平衡的极值及波动范围可以看出,最大值不断减小,最小值越变越小,物质平衡呈负增长趋势。正平衡的百分比在持续减小,从33%减小到20%,且1990-1999年和2000-2009年两个时段内无正平衡年,表明负平衡不断增强,物质亏损严重。此外,平均的积累区比率(AAR)在不断减小,即积累区面积缩小,消融区面积不断扩大,负平衡趋势增强。上述分析表明,从20世纪90年初开始全球冰川均处于加速退缩状态,物质平衡呈现负平衡增长趋势。

例如,在讲授“矛盾‘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必修4教材《生活与哲学》漫画《他敢剪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回答“不敢剪,因为提剪刀者,一旦剪断滑轮的一端,不但对方摔伤,就会导致两败俱伤。”这样,通过这幅漫画使学生懂得了这个哲学道理:对立着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双方存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

图2(k)为全球10个地区冰川的平均物质平衡年际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球冰川呈现出显著的负平衡,物质亏损严重,其结果与该时期升高的平均气温相一致。

1980-2011年全球10个地区冰川的平均物质平衡、 累积物质平衡结果及相应的重点参照冰川信息汇总于表1。分析表明,仅有斯堪的纳维亚的物质平衡处于微弱的负平衡状态,平均物质平衡和累积物质平衡分别为-57 mm和-1 815 mm,其他9个地区的物质平衡均为强负平衡趋势,表明全球大多数冰川的物质平衡亏损严重。其中安第斯山脉、 高加索山脉、 阿尔泰山脉及加拿大北极地区的物质平衡低于全球平均趋势,物质平衡亏损强度不是很大,在1980-2011年间冰川平均减薄了3.6~11 m。但是天山山脉、 阿拉斯加山脉、 斯瓦尔巴、 阿尔卑斯山脉及太平洋海岸山脉冰川的物质亏损剧烈,尤其是阿尔卑斯山脉及太平洋海岸山脉冰川的退缩强度很大,1980-2011年冰川平均减薄30 m左右。1980-2011年全球冰川的平均物质平衡和累积物质平衡分别为-397 mm和-12 688 mm,即全球冰川平均减薄了14 m。上述事实说明,1980-2011年全球冰川加速退缩,物质亏损严重,其中阿尔卑斯山脉及太平洋海岸山脉的物质亏损尤为明显。

天山山脉[图2(j)]冰川物质平衡从1985年以后开始进入了负平衡阶段,负平衡增长趋势与全球平均趋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变化趋势已超过全球平均趋势[图2(k)],表明该区冰川处于强烈的退缩状态,物质亏损严重。

阿尔泰山脉[图2(i)]冰川在1980-1990年物质平衡变化趋势与天山山脉相反,之后基本保持一致,物质平衡呈现缓慢的负增长趋势,2009年该地区和天山山脉同时出现正平衡,物质平衡分别为480 mm和134 mm。

图4(a)是1945-2011年全球代表性冰川的物质平衡年际变化曲线[10]。从中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球冰川的物质平衡年际变化幅度非常大,总体上呈现负平衡变化趋势; 20世纪70-90年代虽然物质平衡年际变化幅度比较小,但冰川保持持续的负平衡状态,总体趋势处于退缩状态; 20世纪90年代后,负平衡变化趋势明显增强,冰川处于加速退缩状态。

3.2 物质平衡变化过程

全球冰川1980-1990年的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可分为正平衡波动型、 负平衡波动型及负平衡持续增长型三种[1]。正平衡波动型的变化趋势指冰川物质平衡为正平衡,伴随着微弱的负平衡波动,斯堪的纳维亚就属于该类型[图3(a)]。负平衡波动型与正平衡波动型相反,安第斯山脉、 高加索山脉及阿尔泰山脉表现为负平衡趋势,中间也存在正平衡的波动或物质平衡表现为负-正-负的波动状态[图3(b)]。负平衡持续增长型的变化趋势以持续的负平衡增长为主要特征,从图3(c)可以看出,除阿拉斯加山脉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负平衡增长外,太平洋海岸山脉、 加拿大北极地区、 斯瓦尔巴、 斯堪的纳维亚、 阿尔卑斯山脉、 天山山脉冰川的物质平衡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平衡增长,期间有较小幅度的正平衡短期波动。

阿尔卑斯山脉[图2(g)]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趋势在1980-2011年间的两端与全球平均趋势一致,中间部分变化幅度比较大;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物质平衡呈现加速亏损,冰川负平衡值已超过天山山脉的冰川,且负平衡趋势远大于全球平均趋势[图2(k)],尤其是2003年表现出强烈的负平衡,物质平衡为-2 510 mm。

3.3 物质平衡变化总体趋势

《指导意见》规定,董事会、监事会、持有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名为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独董提名基本都是由大股东推选或由公司的董事会进行推选后告知股东大会,并以简单多数的推选方式由其余中小股东选择产生。这个过程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无法确定被提名人声明是否公正、难以确定独立董事与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利益相关关系、证监会审核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限制了独董独立性的延续,使其无法对大股东及公司管理层一家独大产生制约作用,独立董事必然处于不独立的地位。

因为一封责令KTV下架歌曲的通知,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简称音集协)这个陌生的组织进入大众视野。本以为这是一起官方严格执法,制止无良KTV侵权的事件,却迅速反转。英皇娱乐等版权方发声,音集协并无版权人授权且多年来未支付版权人版税。随之而来的是大众对音集协这一组织不透明、不规范操作的层层质疑。

图3 全球10个地区冰川1980-2011年累积物质平衡曲线 Fig.3 Cumulative mass balance of the glaciers from 1980 to 2011 in Scandinavia (a), the Andes, the Caucasus Mountains and the Altay Mountains (b), the Alaska Range, the Pacific Coast Ranges, Canadian High Arctic, Svalbard, the Alps,the Tien Shan (c), average cumulative mass balance of the above ten regions (d)

表2 全球37条冰川1980-1989、 1990-1999及2000-2009年平均物质平衡 Table 2 Mean mass balances of the 37 glaciers of the world from 1980 to 1989, from 1990 to 1999 and from 2000 to 2009

项目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平均物质平衡/mm-223-439-668标准偏差/mm769885891最小值/mm-1 862-2 559-2 760最大值/mm1 9661 5671 159波动幅度/mm3 8284 1263 919正平衡百分比/%332620正平衡年份百分比/%2000平均AAR/%494538

通过对全球10个地区冰川的物质平衡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气候背景及其变化幅度和过程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各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使物质平衡变化具有典型的纬度地带性分布特征,但全球物质平衡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总体上处于负平衡状态,表现为物质亏损。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冰川呈持续负平衡增长趋势,总体处于退缩状态,且在20世纪90年代负平衡趋势明显增强,1980-2011年全球冰川处于加速退缩状态,物质亏损强烈。

图4(b)是全球代表性冰川的累积物质平衡变化曲线[10],参考年份为1980年。累积物质平衡曲线的斜率反映了物质亏损的强烈程度,从中看出,20世纪80年代全球冰川开始退缩,在90年代冰川物质亏损严重,负平衡增长趋势不断增强,表明全球冰川处于加速退缩状态。对于整个研究时段而言,全球冰川加速退缩,处于强负平衡状态。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指出,过去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约0.89 °C,过去连续3个10年中的任意一个都比有记录以来的其他任何10年的地表温度都要高,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地表温度为有史以来最高; 相对于1986-2005年,2016-203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升高0.3~0.7 °C,2081-2100年可能升高0.3~4.8 °C[20]。可以推断,在气候不断变暖的未来,全球冰川将会继续退缩,物质亏损强度不断增大,负平衡趋势不断增强。

图4 1945-2011年全球代表性冰川的平均物质平衡(a)及平均累积物质平衡(b)曲线[10] Fig.4 Variations of mean mass balances (a) and mean cumulative mass balances (b) of the representative glaciers from 1945 to 2011[10]

4 全球冰川物质平衡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

冰冻圈变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极为重要,如果全球海平面以目前的上升速率持续变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则将对人类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21]。Dyurgerov[15]对冰川及海平面的变化研究表明,1961-1993年冰川负平衡对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为13 mm,占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总数的20%。Jacob等[14]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研究表明,2003-2010年全球冰川(不包括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的物质亏损速率为-(148±30)Gt·a-1,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总贡献为(0.41±0.08)mm·a-1。南极冰盖、 格陵兰冰盖及周边冰川及冰帽的物质亏损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为(1.06±0.19)mm·a-1,全球所有冰川覆盖地区(包括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总贡献为(1.48±0.26)mm·a-1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近几十年全球冰川(包括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总体处于持续退缩状态[20-21]。AR5给出1993-2010年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2±0.4)mm·a-1,海洋热膨胀的贡献为(1.1±0.3)mm·a-1,全球冰川贡献为(0.76±0.37)mm·a-1,格陵兰冰盖贡献为(0.33±0.08)mm·a-1,南极冰盖贡献为(0.23±0.11)mm·a-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冰川冰损失和因变暖导致的海洋热膨胀共同贡献了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约75%[21]。由此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冰川物质平衡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呈增大趋势,且与全球气温上升基本上是同步的。专家预估,未来几十年至21世纪末,冰川、 海冰、 积雪都会持续萎缩[20]: 全球冰川冰量(不包括南极地区的冰川)在RCP2.6情景下将减少15%~55%,在RCP8.5情景下将减少35%~85%; 全球平均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在RCP2.6情景下将上升0.26~0.55 m,在RCP8.5情景下将上升0.52~0.98 m; 2081-2100年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8~16 mm·a-1

5 结论

物质平衡是冰川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反应。全球各区域的冰川系统因区域环境的差异,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有所不同,各地区冰川系统的物质平衡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利用全球不同地区(除两极冰盖外)冰川1980-2011年的物质平衡资料,分析了冰川物质平衡的区域特征、 变化过程及总体变化趋势,评估了冰川物质平衡对海平面变化的贡献。得出以下结论:

(1) 全球冰川物质亏损严重,加速退缩,平均减薄了14 m,其中阿尔卑斯山脉及太平洋海岸山脉的退缩尤为明显,平均减薄了30 m左右。

(2) 各地区冰川的平均物质平衡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全球平均趋势保持一致,但各地区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使物质平衡变化具有典型的纬度地带性分布特征,主要原因是区域气候及其波动或变化程度差异以及冰川规模、 地形和表面状况对气候波动及变化的敏感性不同。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过程如图12所示。在能够对近地小行星提前预警的前提下,将小行星分裂成碎片或者改变小行星轨道是避免其撞击地球的两种基本方式。根据防御技术的作用时间以及目标小行星尺寸的不同,安全防御技术可分为3大类[38-39]:1)利用核爆炸摧毁小行星或者改变行星轨道,防止尺寸较大且预警时间较短的PHAs撞击地球;2)利用航天器直接撞击小行星改变其轨道,此方法适用于防御尺寸较小且预警时间较短,或者尺寸较大且预警时间较长的PHAs;3)利用长期作用力改变小行星轨道,通过接触式或非接触式作用使小行星产生微小速度变化,随着时间推演进而演化为极大的轨道变化。

(3) 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分为正平衡波动型、 负平衡波动型及负平衡持续增长型三类,但总体上呈现出持续负平衡增长趋势,物质亏损严重、 冰川剧烈退缩,反映出全球气候暖化的趋势。

(4) 全球冰川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加速退缩,物质亏损强烈,处于强负平衡状态。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未来,冰川将会继续退缩,物质亏损强度不断增大,负平衡趋势不断增强。

(5) 冰川物质平衡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呈增大趋势,且与全球气温上升基本上是同步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Yang Daqing. On the mass balance of 50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1992, 3(3): 161-165. [杨大庆. 北半球50条山地冰川近期的物质平衡状况[J]. 水科学进展, 1992, 3(3): 161-165.]

[2] Li Qiaoyuan, Xie Zichu, Dai Yanan, et al. The variation of glaciers in Nepal during 1980-2010[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7, 39(5): 935-948. [李巧媛, 谢自楚, 戴亚南, 等. 尼泊尔冰川1980-2010年的变化特征[J]. 冰川冻土, 2017, 39(5): 935-948.]

[3] Shi Yafeng, Huang Maohuan, Yao Tandong, et al. Glacier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0. [施雅风, 黄茂桓, 姚檀栋, 等. 中国冰川与环境[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4] Ding Yongjian, Liu Shiyin, Zhou Wenjuan, et al. Variations of glacier mass balance and their climate implic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1996, 11(6): 590-596. [丁永建, 刘时银, 周文娟, 等. 北半球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若干特征及其气候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1996, 11(6): 590-596.]

[5] Ding Yongjian, Bing Hongtao. Variations of glacier mass balance and their 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1996, 18(Suppl 1): 23-30. [丁永建, 炳洪涛. 近40年来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冰川冻土, 1996, 18(增刊1): 23-30.]

[6] Ye Wanhua, Wang Feiteng, Li Zhongqin,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s of the monitoring glaciers in High Asia[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6, 38(6): 1459-1469. [叶万花, 王飞腾, 李忠勤, 等. 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平衡线高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冰川冻土, 2016, 38(6): 1459-1469.]

[7] He Haidi, Li Zhongqin, Wang Puyu, et 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lacier mass balance in Svalbard, Arctic, in recent 50 year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7, 39(4): 701-709. [何海迪, 李忠勤, 王璞玉, 等. 近50年来北极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特征[J]. 冰川冻土, 2017, 39(4): 701-709.]

[8] Liu Chaohai, Xie Zichu. The introduction to glaciology[M]. Shanghai: Shanghai Popular Science Press, 2010. [刘潮海, 谢自楚. 冰川学导论[M].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0.]

[9] Liu Shiyin, Ding Yongjian, Ye Baisheng, et 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glacier mass balance variations in High Asia[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0, 22(2): 97-105. [刘时银, 丁永建, 叶佰生, 等. 高亚洲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特征研究[J]. 冰川冻土, 2000, 22(2): 97-105.]

[10] Zemp M, Nussbaumer S U, Naegeli K, et al. Glacier mass balance bulletin: No. 12 (2010-2011)[R]. Zurich, Switzerland: 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 2013.

[11] Zemp M, Nussbaumer S U, Gärtner-Roer I, et al. Glacier mass balance bulletin: No. 11 (2009-2010)[R]. Zurich, Switzerland: 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 2011.

[12] Zemp M, Nussbaumer S U, Gärtner-Roer I, et al. Global glacier change bulletin: No. 2 (2014-2015)[R]. Zurich, Switzerland: 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 2017.

[13] Zemp M, Gärtner-Roer I, Nussbaumer S U, et al. Global glacier change bulletin: No. 1 (2012-2013)[R]. Zurich, Switzerland: 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 2015.

[14] Jacob T, Wahr J, Pfeffer W T, et al. Recent contributions of glaciers and ice caps to sea level rise[J]. Nature, 2012, 482: 514-518.

[15] Dyurgerov M B. Glacier mass balance and regime: data of measurements and analysis: INSTAAR/OP-55[R]. Boulder, Colorado, USA: Institute of 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University of Colorado, 2002.

[16] Dyurgerov M B, Meier M F. Glaciers and the changing earth system: INSTAAR/OP-58[R]. Boulder, Colorado, USA: Institute of 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 University of Colorado, 2005.

[17] Dyurgerov M B. Reanalysis of glacier changes: from the IGY to the IPY, 1960-2008[J]. Data of Glaciological Studies, 2010, 108: 1-116.

[18] Fischer A. Glaciers and climate change: interpretation of 50 years of direct mass balance of Hintereisferner[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0, 71: 13-26.

[19] Kohler J, James T D, Murray T, et al. Acceleration in thinning rate on western Svalbard glaciers[J/OL].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7, 34(18)[2018-04-14]. https://doi.org/10.1029/2007GL030681.

[20]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M]//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28.

[21] Ren Jiawen. Updating assessment results of global cryospheric change from SPM of IPCC WGI fifth assessment report[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3, 35(5): 1065-1067. [任贾文. 全球冰冻圈现状和未来变化的最新评估: IPCC WGI AR5 SPM发布[J]. 冰川冻土, 2013, 35(5): 1065-1067.]

张国飞,李祥飞,李忠勤
《冰川冻土》 2018年第2期
《冰川冻土》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