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57

幸福人生168
首页 > 论文问答 > 明清小说论文西游记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桃源捣主

已采纳
那么多回故事,怎样译啊?你可以遇到不认识的古文词语查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互译的字典吖!
319 评论

疯哥觅食

《西游记》和《罗摩延书》 吴晓铃 文学研究 1958.l 期  悟空姓车不姓孙 布谷 新民晚报1958.6.2  古典小说戏曲丛考(《吴承恩年谱》、《交游考》、《论著杂事考》) 刘修业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8.5  玄奘法师二三事 上官红 天津日报 1968.11.16  中国小说史料(《西游记》部分) 孔另境 中华书局 1969.6  漫谈《西游记》的主题和孙悟空的形象 李希凡 人民文学 1959.7期  《西游记》中的金光寺 陈鸣钟 光明日报 1959.12.13  猪八戒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 李希凡 新港1959.12  孙悟空并非光棍汉 山鹰 新民晚报 1960.2.19  猪八戒的世界观 吴方 辽宁日报1960.3.17  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神话剧——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东海 1960.16期  谈《西游记》浪漫精神的时代特色 李希凡 光明日报 1961.1.1  校订《西游记•胖姑》折书后 俞平伯 戏剧报1961.1-2期  孙悟空的神通 林放 新民晚报 1961•2•5  论《西游记》的浪漫主义 南开大学中文系《西游记》研究小组 光明日报 1961.2.5、12  漫谈孙悟空和《西游记》的时代特色 袁世硕 山东大学学报1961.1期  人参果的幻想和现实 劲草 北京晚报 1961•6•14  孙悟空的性格是怎样的? (学术动态) 必胜等 羊城晚报1961.6.20  谈《西游记评话》残文 赵景深 文汇报 1961•7•8  伟大的学者、旅行家、翻译家玄奘 中国青年报 1961.7• 30  唐三藏取经 向达 北京日报 1961. 8•24  唐三藏在尼泊尔 兰雯 新民晚报 196l.10•3  吴承恩咏杨柳青诗 王树村 天津晚报 1961•11•5  《西游记》的地方色彩 苏兴 江海学刊 1961.11期  奇妙的神话世界——谈动画片《大闹天宫》 马克 人民日报1962.5.31  吴承恩 紫荆 雨花1962. 5期  关于《西游记》的几个问题 苏兴 文学遗产增刊10辑  玄奘取经 张习孔 工人日报 1962.7•13  取得“真经”首在一个“诚”字 戈弩 北京日报1962•8•9  改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体会 王顾明 光明日报 1962.10.16。  《西游记》的地方色彩 钟凤 天津晚报1963•3.17  吴承恩和《西游记》 兆明 中华书局 1963.3( 1981.3第二版)  从“过火焰山”看吴承恩对情节的处理 陈毓罴 光明日报 1963.5.12、19  孙悟空为什么用金箍棒 毛瓜 天津晚报1963.6.16  关于《西游记》中难的性质的分析 李国生 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63.1期  吴承恩《禹鼎志》的下落 陈留 新民晚报1963.12.11  《西游记》《聊斋志异》中宗教迷信、神仙鬼怪思想的批判 刘大、张碧波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64.2期  齐天大圣的“家谱” 杨柳岸 羊城晚报1964.7.5  省图书馆发现一部明刻李卓吾评本《西游记》 河南日报 1964.12.8  《西游记》小议 陈推之 光明日报1965.12.19  关于孙悟空反抗的性质和目的 殷光熹 光明日报 1966.4.17  读《西游记》随笔 何惠云 图书评论1972.8期  《西游记》评介 顾岱祖 北京大学学报(试刊)1973.1期。  《三打白骨精》分析 顾岱祖 北京大学学报1973.1期  论《西游记》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论<西游记>》写作小组《四部古典小说评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7  瓷枕与《西游记》 郁博文 光明日报1973.10.8  吴承恩和《西游记》 王俊年 北京人民出版社11  白骨精“斋憎”小议 侯定乾 开封师院学报1975.2期  吴承恩撰书的《先府宾墓志铭》在准安出土 南波 文物 1975.10期  今日欢呼孙大圣——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周启成 语文战线1976.1期  关于“火眼金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笔记 章启迪 语文战线 1976.3期  花果山游记 来俊华 连云港文艺 1977.1期(江苏文艺 1978.1期)  论孙悟空 朱彤 安徽师大学报1978.1期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季羡林 世界文学1978.2期  孙悟空是“新兴市民”的典型形象吗?——与朱彤同志商榷 赵明政 安徽师大学报1978.3期  孙悟空形象剖析 邢治平 开封师院学报1978.3期  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 李洪甫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78.3期(群众论丛1980.1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浅析 赵星景 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开封师院)1978.3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析 霍旭东 甘肃师大学报 1978.3期  孙悟空形象的阶级属性 简茂森 安徽师大学报1978. 4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性 埝任 四川师院学报 1978.4期  孙悟空形象谈略 郝世峰 南开大学学报1978. 4-5期  孙悟空与印度史诗 顾子欣 人民日报1978.11.13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政治倾向 朱式平 山东师院学报 1978.6期  论孙悟空 刘烈茂 中山大学学报1978.6期  浙江发现吴承恩书写的两块碑文 人民日报1979.2.6  十年沉碑重放光彩——长兴县展出吴承恩书写的两块碑文 黄福根、谢文柏 光明日报1979.3.21  吴承恩书写的扇面 章里 文物1979.3期。  从孙悟空看《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苗壮 辽宁师院学报 1979.1期  孙悟空形象与《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殷彤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文学) 1集 1979. 1  追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南行考察报告 苏兴吉林师大学报1979.1期  采拓吴承恩书写的碑文散记 高子 书法 1979.4期  评《西游记》 徐应佩、周溶泉 书评 1979.4期  无支祈传说考 叶德均 戏曲小说丛考 中华书局 1979.5  西游记研究的资料 同上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罗东升 华南师院学报 197 9.2期  孙悟空形象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严云受 安徽师大学报 1979.2期  浅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 陈宏遂 教学与进修(南京师院镇江分院) 1979.2期  长兴县所藏赵孟、吴承恩书写的碑刻 黄福根、谢文柏 文物1979.5期  论吴承恩的思想 朱彤 学习与探索1979.2期  悟空可能不姓孙 蒋星煜 随笔1979.1集  试论猪八戒的形象塑造 刘毓忱、杨志杰 南开大学学报 1979.4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浅析 王志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1979.8期  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西游记》部分) 袁珂 文艺论丛 1979. 7辑  《罗摩衍那》浅论 季羡林 外国文学评论1辑 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9  追访吴承恩的踪迹 苏兴 随笔 1979.3集  《西游记》里的花果山 李洪甫 新华日报1979.12.5  吴承恩及所写碑文 夏星南 新华日报1979.12.5  吴承恩《西游记》典型人物论 苏兴 中国古典文学论集(吉林师大社会科学丛书2辑) 吉林师大学报编辑部 1979.12  《西游记》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胡光舟 江汉论坛 1980.1期  也谈《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与罗东升同志商榷 朱继琢 华南师院学报 1980.1期  谈谈《西游记》注释中的问题 娄书武、于蕴生 淮阴师专学报1980.1期  “大闹天宫”新探 罗宪敏 郴州师专学报1980.1期  吴承恩对农民起义的态度 陈澉 求是学刊1980.2期  吴承恩在长兴县书写的两块碑文 夏星 南吉林师大学报 1980. 2期  从唐玄奘和孙悟空的籍贯问题看淮海民间传说对《西游记》的影响 张传藻、颜景常 淮阴师专学报 1980• 2期  孙悟空的故乡 夏振亚 文汇报1980•6.28  试论《西游记》前七回的思想倾向 陈澉 北方论丛 1980.3期  国内发现明刊李卓吾评《西游记》 蓼南 文学遗产 1980.2期  《西游记》琐谈 苏兴 文学遗产 1980•3期  《西游记》外文译本概述 王丽娜 文献4辑  从儿童喜欢模仿孙悟空想起的 任大星 东海6期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吴承恩《西游记》部分) 聂石樵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6  漫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手法 蒋松源 语文教学通讯 1981. 1期  明刻李卓吾评本《西游记》简介 古丁 今昔谈1981.2期  孙悟空是进口货吗? 孙红芮 广州日报1981•2.22谈  《西游记》中的一种对偶句 张成材 青海师院学报 1981.1期  孙悟空的血统 蔡国梁 学林漫录2集 中华书局1981.3  美的历程(第十章第二节“浪漫洪流”) 李泽厚 文物出版社 1981.3  孙悟空与印度猴王的亲缘关系 朱采荻 文文化娱乐 1981.4期  吴承恩的一篇佚文——《准安路医学教授古逸先生潘公讳思诚传》 蒋文野、丁乃迟 群众论丛1981.2期  儿童文学园地开新花——介绍改写本《西游记》 徐宗才 人民日报 1981.5.26  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 [澳大利亚]柳存仁 中华文史论丛 1981.2辑  中国古典小说讲话(《西游记》部分) 吉林大学中文系编写组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2  鲁迅与胡适关于《西游记》的通信及争论 顾农 晋阳学刊 1981. 3期  谈谈《西游记》的一些问题 严敦易 文献1981.8辑  孙悟空不是印度侨民——与朱采荻同志商榷 向明 文化娱乐1981.8期  《西游记》里的神魔问题 高明阁 文学遗产1981.2期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问题 苏兴 北方论丛1981•4期  关于孙悟空“国籍”问题的争论和辨析 刘毓忱 作品与争鸣1981.8期  浅谈《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佘德余 绍兴师专学报 1981.4期  吴承恩 江山 湖南日报1981.9.6  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 陈澉 文史哲 1981.5期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 刘蕙孙 古典文学论丛2辑 齐鲁书社1981.9  《西游记》作者之谜的揭晓 柳和城 书林1981.5期  人物安排与故事情节——从“调芭蕉扇”谈故事情节的构成 罗宪敏 名作欣赏1981.5期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季羡林 文学遗产 1981.3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探源 谭家健 文学遗产 1981.3期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主旨 储大泓 读《中国小说史略》札记(第五章)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0  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 赵国华 社会科学战线 1981. 4期  中国文学古籍选介(《西游记》部分) 魏凯、阴通三、石林编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2  说苑珍闻(《西游记》部分) 陈汝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12  评《真假美猴王》 冯立三 光明日报1981.12.10  喜笑悲歌气傲然——访吴承恩“射阳簃”遗址 秦九凤 文学报1981.1  2.31  吴承恩和《西游记》的创作 刘泽球等 江苏教育(中学版) 1981.12期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故事 姜威等 民间文学1982.2期  谈谈《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蓼南 今昔谈1982.2期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刘远达 思想战线1982.1期  新发现的与吴承恩有关的几块墓志铭考略 刘怀玉 东北师大学报1982.1期  读《新发现的与吴承恩有关的几块墓志铭考略》 苏兴 同上  为什么说《西游记》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曹础基、陈新璋、罗东升 中国古代文学史问答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1  人民群众为什么喜爱孙悟空 同上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举要(《西游记》部分) 黎宏基编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  《罗摩衍那》在藏族地区的流行和发展 洛珠加措作 曲将才让译 青海日报1982.2.14  线索错综 对比鲜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性 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 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5  跋吴承恩书《甲午中秋宿金山寺》诗 徐沁君 扬州师院学报 1982.1期  吴承恩与淮安 陈民牛 新华日报1982.3.28  猪八戒与孙悟空——谈小说中“灵与肉”的对偶形象 扬江柱 芳草1982.4期  阶级分析与道德分析——关于评价古典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标准问题(《西游记》部分) 张春树 社会科学辑刊 1982.2期  论《西游记》的神奇性 裴树海 雷州师专学报1982.l期  《大唐西域记》的民间文学价值 刘守华 民间文艺集刊2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4  一个并不虔诚的佛教徒——谈孙悟空的形象并和刘远达同志商榷 何思玉 想战线1982.3期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 李遵义、刘明 历史知识 1982.3期  鲁迅论《西游记》 王永生 天津社会科学1982.3期  《西游记》研究 袁珂神话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7  吴承恩与水帘洞 李洪甫 文汇报1982. 7.26  《西游记》不是“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云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会讨论综述 曾明 思想战线1982.4期  三段法——《西游记》的重要表现手法 潘寿全 学术论坛 1982.4期  略谈吴承恩的文艺思想 钟扬 安徽师大学报1982.3期  “酌奇而不失其真”——从《西游记》谈到《格列佛游记》 王季深 新民晚报1982.9.13  论《西游记》的宗教批判 朱彤 北方论丛1982.5期  无支祁哈努曼孙悟空通考 肖兵 文学评论 1982.5期  从神魔关系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丁黎 学术月刊 1982.9期  也谈《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关系——兼答陈澉同志 赵明政文史哲 1982.5期  我对《西游记》的一些看法 傅继俊 文史哲1982.5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 李时人、蔡镜浩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3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写作时代蠡测 刘坚 中国语文 1982.5期  也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兼评研究《西游记》的方法刘士昀 思想战线1982.5期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与刘远达同志商榷 彭荣生 思想战线1982.5期  闲话猪八戒 旷源 山茶 1982. 5期  印度文学在中国 季羡林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5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同上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城记》前言 同上  中国小说史(第三编第七章“《西游记》”) 北京大学中文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1  中国小说史简编(第六章“《西游记》”) 南开大学中文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  罗摩衍那初探 季羡林 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9  吴承恩和西游记 胡光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梵语文学史(第二编第四章“‘最初的诗’《罗摩衍那》”) 金克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  吴承恩年谱 苏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12  吴承恩小传 苏兴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8  (刘耿大编)  《西游记》人物分析 李辰冬 畅流 6卷10期 1953台北  《西游记》与明代社会 李辰冬 畅流6卷11期1953  评《西游记》 高小阳、顾阳 文学月刊3卷8期1955台北  评《西游记》 高小阳 文学月刊3卷9、10. 11期 1955  《西游记》图谱 广智书局1956香港  《西游记》本事考 罗锦堂 学粹2卷3期1960台北  谈《西游》寓意 谢云飞 文海 3期 1963台北  说《西游》 赵聪 文学世界43期1964香港  中国四大小说之研究 赵聪 友联书店 1964香港  《西游记》的明刻本——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之一 柳存仁 新亚学报5-2 1963香港  《西游记》祖本考的再商榷 杜德桥 新亚学报6-2 1964  陆西星之参同契测疏 清华学报 新7卷1期1968台北  中国的水神传说和《西游记》 陈炳良 国语日报 1971.12.25  明清小说研究论文集续编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 1970  《西游记》研究 夏志清、夏志安 现代文学 4 5期 1971.12  我国俗文学与印度文学之关系 卢元骏 书目季刊7卷 2期1972 台北  英雄诗——《西游记》的另一个观察 余国藩 中国时报 1973.12. 13、14 台北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萨孟武 三民书局1974台北  佛教故实与中国小说 台静农 东方文化12卷1期 1976香港  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林以亮等 幼狮文化公司1975台北  《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 傅述先 竹轩时语 水芙蓉出版公司 1976 台北  印度的两大史诗 糜文开 香港商务印书馆 1961  《罗摩衍那史诗》与我国小说《西游记》 糜文开 印度文化十八篇 台北东大 1977  《西游记》的象征世界 黄庆萱 幼狮月刊46卷3期 1977 台北  陆西星传 和风堂读书记 香港龙门书店 1977  论沙僧 张静仁 中外文学 9卷 1期 1980 台北  《西游记》韵文部分的修辞手法 苏其康 新亚学术集刊 1期 1978 台北  笑谈《西游记》 姚永萼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80

120 评论

我叫金三世

《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

336 评论

小梅子zh

查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互译的字典

286 评论

Yun云2870

时期简介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小说简介  中国古代手工业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明代小说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   三国演义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四类﹐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三国演义》以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经各家说话人熔裁敷演﹐由罗贯中於元末明初写定。初不分回﹐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岗改定的。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後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结构宏伟﹐场面壮观﹐人物众多。有些人物颇具特色﹐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但总的来说﹐《三国演义》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薄於文学创造﹐人物有类型化的倾向﹐语言半文半白﹐显示出由历史向文学嬗变的痕迹。   水浒传《水浒传》或题施耐庵著﹐或题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描述北宋 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宋江事史载甚略﹐宋人话本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浒故事已在民间流传﹐至《大宋宣和遗事》记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泊﹐已略具《水浒》雏形。水浒故事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定成书的。《水浒传》情节曲折﹐故事性犟﹐善於在叙事中刻画人物﹐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学形象﹐但虚构成份多於《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在文学史和汉语史上都有很高价值。   西游记插图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事迹﹐由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改写而成。该书想象丰富﹐手法浪漫﹐语言诙谐﹐是白话小说中独树一帜的优秀之作。书中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胆小自私的猪八戒两个受人喜爱的文学形象﹐孙悟空的形象是人民群众敢於同恶势力作斗争﹑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的艺术概括﹐也寄托了人民战胜邪恶势力的美好理想。   金瓶梅刊行於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在白话长篇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摆脱英雄与神怪的传统题材﹐转而表现现实日常生活的创始之作。作者题兰陵笑笑生﹐前人疑为王世贞﹐不可信﹐近年又有屠龙﹑李开先﹑贾三近诸说﹐但均缺乏有力证据。该书籍《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故事为线索﹐演成百回长书﹐虽假托宋代﹐反映的却是16世纪北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熟悉市井生活和市民语言﹐描摹人情世态细致传神﹐语言泼辣生动。但书中对官僚地主放纵肉欲颇多自然描写﹐影响了这部书的价值与流布。   此外﹐较著名的明代长篇小说还有熊大木的《北宋志传》﹑郭勋的《皇明英烈传》﹑许仲琳(或曰陆长庚)的《封神演义》﹑董说的《西游补》﹑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均在中国文学史占据一定地位。 明代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的兴起﹐是明后期社会政治腐败的产物。较著名的有李春芳著《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无名氏著《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余象斗著《皇明诸司公案》等﹐歌颂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况锺等。但多追求情节离奇曲折﹐艺术上较粗糙﹐多夹杂迷信描写﹐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也获丰收。冯梦龙辑纂的《喻世明言》(一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收入宋﹑元﹑明话本及拟话本一百二十篇。题材多取自稗史或传说﹐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经冯梦龙润色加工﹐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生活和情趣﹐对後世的白话小说及戏曲都有很大影响。常与“三言”并称﹐地位相当的是凌蒙初编著的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各四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杂剧﹐实七十八篇。“二拍”思想性﹑艺术性不及“三言”﹐但为凌氏本人创作﹐选材标准与语言风格比较统一。此外﹐明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种。但成就皆逊於“三言”﹑“两拍”。这些短篇小说中﹐爱情婚姻题材占重要地位

296 评论

俺是陆军PLA

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语言。为什么说真正看懂《西游记》的人寥寥无几?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就是:你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师徒四人各有真意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小孩子是根本读不懂《西游记》的。《西游记》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所以说,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修路路上炼心、除心魔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穿梭。《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有七十二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不就是人的气度吗?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一念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真正的灵山,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孙悟空常常对唐僧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还有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但是唐僧听不懂啥意思,最后直到抵达灵山,由孙悟空点醒了他之后,他才明白。因为要靠心来点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时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悟了。“定心真言”紧箍咒能定心,让心疼了又疼。收伏悟空之后,也就归正了那颗七十二变的心。孙悟空一上路就打死了六个强盗,在原著中,六个强盗的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就是六根。孙悟空打死了六根,说明六根清净乃取经之本。白龙马是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马,只有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才能专心专意。收伏小白龙是达到心意合一,只要心意合一,志向坚定,没有到不了的灵山。后来又收了八戒和沙僧,“身、心、情、性、意”这个最完美的团队就组成了。西天路上,悟空化斋前经常在地上划一个圈,这是心给人定下界限,但人的身体(唐僧)总是会被欲望(猪八戒)牵着走!于是人(师徒几个)就容易离开内心(悟空)设定的界限(划的圈),于是一出界便遇上心魔(妖怪)。心(悟空)引领着人(师徒几个)前进,一路上悟空降妖,说的就是去心魔。西天路上的每一个妖怪都是有含义的!所有的妖怪全都是一个比喻!全都是心魔的幻化。每一个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世间那些牵绊人的东西。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除心魔的过程。师徒五人在取经路上不断去除妖怪,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不断战胜心魔!例如,黑熊怪是心魔,悟空的嗔念使他催火烧了观音禅院,于是出现了阻碍他成佛的心魔,于是黑熊怪就来了。妖魔各自有深意牛魔王也是心魔,红孩儿、牛魔王、火焰山都是心头上的火焰。牛魔王与悟空为结拜兄弟,所以发火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火焰山形成原因是早年孙悟空踢下一块火砖,火焰山大火正是悟空出八卦炉后为出一口恶气而放的,到头来却烧伤了自己。火焰山这一难是由孙悟空早年顽空之心所生,所以说“牛王本是心猿变”,要“打破顽空参佛面”,在这里孙悟空剪除了顽空之心。红孩儿象征着仇恨之火,一个人活在仇恨中,到头来只会烧伤自己的心(红孩儿烧伤了悟空)。此外,红孩儿还象征着“赤子”,我们要保住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在人生路上保赤子之心,不要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烧毁了,要保住那份童心(赤子被菩萨保住了)。黄风怪会吹三昧神风,他代表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使人心(悟空)迷失方向。白骨精的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爱、欲,心将它们全部打死,说明在人生路上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爱、欲,不要让其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此外,白骨精也象征人皮面具,人皮面具(白骨精)能引出人的本能欲望(所以猪八戒开始挑拨离间),使人迷失了自己的内心(所以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人总是会被世间种种美丽表象所迷。金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能把人心捆住,难以逃脱。作者将这个道理比喻成了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用幌金绳把孙悟空捆住了,用紫金葫芦把孙悟空封住了。后面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个黄眉怪用金铙把孙悟空封住了,金铙这个法宝也象征金钱,钱财把心困住。七个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就像蜘蛛结的网一样,能把人困住。世人因思(丝)生情,被情丝缠绕。蜈蚣精身上有千只眼睛,乃是人眼所见的各种物质欲望的象征。蝎子精代表美色,美色就像蝎子一样会勾人,所以师徒几个都敌不过她。真假美猴王,一个真心向佛的悟空击败了一个不真心向佛的悟空,其实是自己的两种意志互斗,是一个人的两颗心。书中很明确说到这一难是由师徒四人的心魔所生,孙悟空的“神狂之心”,唐僧不辨真假的“道昧之心”,猪八戒不肯说情的“嫉妒之心”,沙和尚的“猜忌之心”。生出了“二心”,就必须除掉第二颗心,只有打消二心,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假孙悟空被打死了,师徒几人才得以继续上路。在比丘国,鹿精要吃一千个小孩的心,象征“多心”。孙悟空变做假唐僧,比喻这时的唐僧和悟空合二为一,他剖开自己的肚皮滚出了一堆心来,也是象征“多心”。我们常说“心头鹿撞”,人有“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这多心。收服了这个鹿精,心头也就没有鹿撞,“多心”就会变成“一心”,一心一意能成功。悟空三兄弟好为人师,在玉华州收了国王的三个儿子为徒弟,教他们习武。好为人师,不谦虚,因此惹出一窝狮子精。狮者,师也。九灵元圣是西天路上最厉害的妖怪之一,是一只九头狮子,可擒孙悟空。九头狮子象征“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一个人如果做到了九思就可以成圣,九思成圣,所以叫九灵元圣。师徒在寇员外家里借宿,遭遇打劫,寇员外被强盗打死,唐僧被冤枉入狱。寇员外姓寇而被寇,唐僧求道而得盗,因为善恶不过是一念间。最后的玉兔精,真假公主,求真去假之后,离真理也就不远了。结束旅程即显成果高低对唐僧师徒而言,历经磨难,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鬼怪,终于到达灵山了,也就成佛了。对一个人而言,克服了自身的种种习气,魔障消灭,即见灵山。最后心(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只要懂得约束自己的内心,终可成功。身体(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做人要心身合一,才能得真经。情欲(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情欲是戒不掉的,所以最终只被封为使者。本性(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因为本性像金一样珍贵。意志力(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护法,我们要时刻捍卫自己的意念,所以被封为护法。至于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国家里所发生的荒诞怪事则是对当时社会的辛辣讽刺。狮驼城是一个巨大的妖精王国,也是黑暗时代的一个巨大折射。最后佛祖之所以给师徒无字经,是因为无字经才是真经,无字经的“经”是“经历”的意思,这一路上的“经历”才是更重要的“经”,远远胜过那些个文字。一个人,若在经历世间一切事之后,依然能保持一颗真心,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坚定不移,寓为金刚,既然心已成金刚,那么心头(悟空的头)上的金刚箍便不必存在了。佛之经典,正为《金刚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段文字,他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比如《西游记》,同一个人在几岁时读和二十几岁读,他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再过二十年再读,体会又会不同。可惜,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7 评论

相关问答

  • 明清小说论文西游记

    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

    天天~甜甜 5人参与回答 2024-04-20
  • 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

    sunshine哒哒哒 2人参与回答 2024-04-19
  • 明清小说的论文

    给我三十元,我给你半天搞定

    江河装饰 2人参与回答 2024-04-18
  • 明清小说论文3000

    明清小说的结构特点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

    Shiro白小白 2人参与回答 2024-04-18
  • 《西游记》小论文

    《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是我国许多“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虽然在它的主题思想里,渗透着封建主义,因果轮回的思想,但它毕竟是一

    小马哥686 3人参与回答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