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8

、人生海海
首页 > 论文问答 > 人文杂志2021年第一期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霏霏永远爱来来

已采纳
(1)《对世界意义的追问——以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观照张载》(张载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张载关学与实学》,2000年西安地图出版社)(2)《邪教滋生原因的理性反思》(2002年陕西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理论研讨会论文集)(3)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第十二章、第十三章(200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4)《开发西部,建构合理的企业文化理念》(西部大开发与价值观念更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部大开发与价值观念更新》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5)《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在于观念开发》(人文杂志2000年专辑)(6)《实践——人——历史,重新解读马克思》(人文杂志2002年十月号)(7)《关于“三个代表”实践主体的理性反思》(《“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文集,2003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8)《哲学之“是”考释》(人文杂志2003年六月号)(9)《中国现代哲学如何走向融合创新》(理论导刊2003年第三期)(10)《史实——史识——史德——读杨祖陶先生<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西安日报2003年7月6日)(11)《评〈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西安日报2003年9月7日)(12)《在诠释学视域下解读张载哲学的精神——与康德批判理论相参照来解读》(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一期)(13)《曹南冥“仁人”人格范型解读》(《张载关学与南冥学研究》中韩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14)《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的再解读》(《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5)《先秦“名实”之辩的省察与诠释——从与西方哲学思想的比照中阐发》(《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6)《邓小平理论精髓的哲学认识论意涵》(《理论导刊》2005年,第4期)(1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十章、第十一章(2005年8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善待生命本真的生活——读段建海先生〈美与自由的人生〉》(《陕西日报》“读书天地”版2006年3月15日)(20)《对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反思——评赵馥洁〈价值的历程〉》(《陕西日报》“读书天地”版2007年3月7日)(21)《哲学的旨趣与功能考辨》(国际学术季刊《文化中国》2006年第四期)(22)《再读马克思》(《博览群书》2007第十期)(23)《自在为我的世界如何可能——康德形而上学方式考辨》(《人文杂志》2009第四期)(24)《以康德哲学本体论为基点的回溯性与展开性解读》(《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09年第二卷)(25)《从有所授到自家体贴》(国际学术季刊《文化中国》2009年第一期)(26)《爱国主义传统的发扬光大》(《陕西日报》“读书天地”版2009年5月27日)
262 评论

RosaLifeShare

《意林小小姐》停刊是受疫情影响。2021年11月17日,《桃之夭夭》杂志方发公告宣布将休刊,2021年12月刊会是最后一期杂志。据悉,《桃之夭夭》属于魅丽文化纸质刊,自称简介“萌系小言第一刊”,以轻松可爱搞笑为主,发布青少年喜爱的言情故事。声明中工作人员透露,《桃之夭夭》疑受到疫情的影响,从双月刊变月刊,再到休刊,“旧的事物就是要被新的事物代替,非人为所能改变”。同时,杂志方也表示期待未来能更好,希望大家珍惜,珍重。读者表达不舍从2010年创刊号一直到2021年,11年的时间《桃之夭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精彩故事,但却因为多种原因不得不采取休刊的举措。多数网友对《桃之夭夭》休刊表达了不舍。此前2021年10月31日,《意林小小姐》杂志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无限休刊公告,告别小小姐杂志。《意林·小小姐》是国内知名文摘杂志《意林》专为中国女生打造的女生青春文学读物,于2010年创办,至今已有十一年办刊历史。“意林小小姐宣布休刊”随即登上微博热搜,并引发网友讨论。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一代人的青春谢幕!言情小说杂志《桃之夭夭》宣布休刊

277 评论

ai我家小乖

相关文献研究版本后秦?僧肇:《肇论》,《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一五○下—一六一中。陈?小招提寺慧达:《肇论序》,《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一五○上—下。唐?元康:《肇论疏》,《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一六一下—二○○下。元?文才:《肇论新疏》,《大正藏》册四十五,页二○一上—二四三中。陈?慧达:《肇论疏》,《卍续藏》册一五○,续藏经会编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页八三三上—八九六下。宋?遵式:《注肇论疏》,《卍续藏》册九十六,续藏经会编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页一九九上—三六六下。宋?净源:《肇论中吴集解》,《丛书集成续编》册四十六,新文丰出版公司,页四三二上—四六九上。元?文才:《肇论新疏游刃》,《卍续藏》册九十六,续藏经会编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页四六七上—五七六下。明?德清:《肇论略注》,《卍续藏》册九十六,续藏经会编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三年,页五七七上—六五四上。洪修平:《论僧肇哲学──魏晋玄佛合流的终结和中国化佛教体系的初创》,收录于《中国佛教学术论典》册十九(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二○○一年初版,页三二七—四四八(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论文,一九八四年)。刘贵杰:《僧肇思想研究──魏晋玄学与佛教思想之交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八月初版。李润生:《僧肇》,台北:东大图书公司,一九八九年六月初版。洪修平释译:《肇论》,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初版。单培根:《肇论讲义》,台北:方广文化,一九九六年初版(原载于《内明》一六八期-一八五期,一九八六年三月-一九八七年八月)。大光:《僧肇与肇论之研究》,收录于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三论宗专集之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十八))(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页二四五—二六六。安乐哲:《僧肇研究》,收录于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三论宗专集之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十八))(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页二六七—二八二。澄璧:《试译僧肇 “物不迁论”》,收录于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三论宗专集之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十八))(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页二八三—二九三。石峻:《读慧达 “肇论疏”述所见》,收录于张曼涛主编:《三论典籍研究(三论宗专集之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四十八))(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页二九五—三○七。张春波:《论发现〈肇论集解令模钞〉的意义》,《哲学研究》第三期(月刊),一九八一年三月,页六十—六十六。吴希声:《肇论宗本义述解》,《中国佛教》第二十五卷第八期,一九八一年五月三十日,页三十八—四十三。廖明活:《僧肇物不迁义质疑》,《内明》第一二六期,一九八二年九月,页三—六。束际成:《一篇宣传形而上学宇宙观的宗教哲学论文──析《物不迁论》》,《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一九八三年二月,页十七—二十一。周齐:《僧肇《般若无知论》简析》,《齐鲁学刊》一九八三年第六期(总第五十七期),页二十六—二十九。田文棠:《论僧肇佛教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渊源──兼论鸠摩罗什的般若思想》,《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期(季刊),一九八四年二月,页七十三—八十二。张炳阳:《僧肇 “不真空论”释论》,《中国佛教》第二十八卷第五期,一九八四年五月,页二十一—二十七。蔡惠明:《僧肇大师与 “肇论”》,《内明》一六七期,一九八六年二月,页三十—三十二。贺其叶勒图:《僧肇“不真空论 “的逻辑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期,一九八七年,页四十六—四十七。钱伟量:《僧肇动静观辨析──读〈肇论?物不迁论〉》,《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一九八七年,页一○三—一○七。洪修平:《僧肇 “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一九八七年,页九十二—一○二。刘国梁:《试论老庄思想对僧肇的影响》,《齐鲁学刊》第四期,一九八七年,页八十三—八十七。余崇生:《僧肇之 “有无同异”思想》,《东方宗教研究》第一期,一九八七年九月,页三十一—四十一。尤煌杰:《由僧肇 “物不迁论”申论中、西哲学传统对动、静观念的见解》,《国立台北护专学报》第五期,一九八八年六月,页八十一—一○八。释继声:《僧肇的中观论及其论证方法》,《香港佛教》第三四八期,一九八九年五月,页十—十三。余崇生:《僧肇 “体用相即”思想述论》,《国际佛学研究》第一期,民一九九一年十二月,页六十九—八十四。刘成有:《僧肇佛学理论的宗教归宿——兼及《涅盘无名论》的归属》,《广东佛教》一九九二年第五期(总二十七期),页四十一—四十四。刘国梁:《僧肇的“动静未始异 “初论》,《广东佛教》一九九二年第五期(总二十七期),页四十五。龚隽:《〈肇论〉思想新译》,《人文杂志》第五期,一九九三年,页六十六—六十九。彭文林:《僧肇的 “运动”概念》,《法光》第六十三期,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日,三版。彭文林:《僧肇的 “运动”概念》(下),《法光》第六十四期,一九九五年一月十日,四版。徐小耀:《僧肇 “有无观”、 “体用论”之探讨──兼谈佛教中国化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第一期,一九九五年,页三十一—三十七。黄俊威:《禅与境界管理──以〈肇论〉的〈涅盘无名论〉为中心》,收录于《第一届禅与管理研讨会论文集》(北县:华梵人文科技学院工业管理学系),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七日,页一七五—一八三。黄夏年:《僧肇时寿之我见》,《闽南佛学院学报》一九九六年第一期,一九九六年六月,页五十四—五十六。彭文林:《〈肇论?不真空论〉释义》,收录于《一九九六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思想的当代诠释》(台北: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页一八○—二二○。胡晓光:《僧肇大师中观思想》,《慧炬杂志》三八八期,一九九六年十月,页三十六—四十二。李养正:《试论支遁、僧肇与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关系》,《宗教学研究》第二期,一九九七年,页六十四—七十三。陈赟:《简论僧肇的佛学思想》,《黄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十三卷第一期,一九九七年三月,页二十一—二十三。张琨:《僧肇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世界宗教文化》第一期(总第十七期),一九九九年,页五十一—五十二。沈顺福:《僧肇哲学与玄老思想比较研究》,《东岳论丛》第二十卷第一期,一九九九年一月,页一○○—一○六。蒋海怒:《僧肇对玄佛体用论的扬弃》,《人文杂志》第三期,一九九九年,页二十一—二十四。牧田谛亮著,释依观译:《关于肇论之流传(上)》,《妙心杂志》第四十四期,一九九九年八月一日(网络版)。牧田谛亮著,释依观译:《关于肇论之流传(下)》,《妙心杂志》第四十五期,一九九九年九月一日(网络版)。杜保瑞:《肇论中的般若思维》,收录于《第十一届国际佛教教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梵大学)(抽印本),一九九九年七月(网络版)。邱敏捷:《从僧肇到印顺导师──《肇论》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收录于篮吉富主编:《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新竹:正闻出版社),二○○○年四月十六日,页三二九—三四三。卢桂珍:《僧肇 “狂言”说的理论与实践》,收录于《第三届中国语文教育之学理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二○○○年十二月一日,页一—二十九。黄淑龄:《《肇论》思想体系探析──兼论其与魏晋玄学中几个主题的关系》,《宗教哲学》第七卷第一期,二○○一年三月,页一五○—一六三。沈顺福:《论僧肇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五期,二○○一年,页四○—四十五。王月秀:《僧肇〈不真空论〉对般若三宗 “有”、 “无”概念之驳正》,《辅大中研所学刊》第十一期,二○○一年六月,页七十九—九十八。钱奕华:《修辞哲学中转识成智过程之析论──以僧肇《不真空论》为例》,收录于《第三届中国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桃园:铭传大学),二○○一年六月一日,页一○六四—一○八七。罗因:《僧肇〈物不迁论〉后设基础的检视》,《中国文学研究》第十五期,二○○一年六月,页七十五—一○八。王月秀:《僧肇之动静观再议》,收录于《现代佛学的研究──第十二届佛学论文发表会论文集》(嘉义:南华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二○○一年九月,页一○七—一二六。孙炳哲:《《肇论》对时空真假的认识──以〈物不迁论〉与〈不真空论〉为中心的探讨》,收录于《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七十五年周年华诞暨从教五○周年纪年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一年十二月一刷,页三一九—三二五。王仲尧:《僧睿、僧肇、周颙合论——中国佛教般若学之理论建设》,《中国文化月刊》二六七期,二○○二年六月,页四十一—六十二。王仲尧:《僧肇般若学与王弼易学》,《普门学报》第十四期,二○○三年三月,页六十五—九十八。卢桂珍:《僧肇哲学论述中 “狂言”之研究——兼论其思想史上的意义》,《鹅湖学志》第二十九期,二○○二年十二月,页二十七—六十六。孙长祥:《僧肇对动静问题的辨治——〈物不迁论〉析义》,收录于《第七届儒佛会通暨文化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梵大学哲学系),二○○三年九月,页二四六—二五四。林传:《僧肇的“物不迁论 “与文化交流的意义》,《哲学研究》,页一一○—一一四。黄淑满:《论肇论对三宗之批判》,华梵大学哲学系第一届学士论文,二○○○年。正美:《肇论浅释》,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七○年八月。冯健生:《僧肇、吉藏、智顗三家维摩诘经注疏中── “不思议”义的发展》,香港大学新亚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七六年八月。何充道:《僧肇三论哲学研究》,香港能仁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三年九月。蔡缨勋:《僧肇般若思想之研究──以 “不真空论”为主要依据》,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四年。

269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