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80

WJH卡琪屋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发展史笔记摘抄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achelkong

已采纳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好词:欢呼雀跃 生机勃勃 生机盎然 生机勃发 春色满园 洒满阳光 人声鼎沸 书声琅琅 热闹非凡 垂柳依依 林荫小道 你追我赶 欢声笑语 装模装样 若无其事 调皮捣蛋 满身泥浆 追来逐去 大发脾气 吵闹不休 舞刀弄棍 瓮中捉鳖 胸有成竹 得心应手 随心所欲 左右逢源好句: 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我,要融化在粉红的桃花瓣里,拭去整日在你心头的牵挂。 月亮斜挂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挤满了银河,眨巴着眼睛。 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极像一只擦亮的铜盘。 圆月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笑容。 明净似的圆月,已经被远方蓝蓝的高山托上天空。 月亮,圆圆的,像纺车,纺着她浪漫的遐思。 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一轮杏黄色的满月,悄悄从山嘴处爬出来,把倒影投入湖水中。 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边挑起在天空。 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好段: 1、江南烟雨,弱水空蒙,几穗汀兰摇曳身姿,重重交叠地墨色云朵,恰似宣纸上联袂盛开的娇艳水仙,却带着微不可察的惆怅。空气中氤氲的水汽萦绕着波光涟漪中的轻舟,点缀着丝丝梦的迷离。  2、湖边照影,柳外吟诗,两心不可遇。只负却、一肩书剑,灭尽衣香,泪浥红笺,又还前路。鱼书偶寄,银钗重拾,梨花庭院叮咛久,便多情、料也难留住。荒烟望断,重寻旧梦江南,梦阑已是今古。 3、方才勉强颔首自觑,轻巧地卷起诗作,招手唤来小斯结账,拂了拂衣衫上并不存在,转身离去,打开一把油纸伞,抿唇,眷恋似的看了一眼佳人消失的方向,反方向离去,步履踟蹰。  4、深夏,船桨微微荡开心中的迷雾,凝神眼前一片莲的倩影。我,只为赏荷。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娇羞欲语,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阵阵,沁人心脾。让我感悟那“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佳境。  5、一股悲凉涌上心头。也许我只是个赏花的过客,点墨余香,这池美景不属于我的,但我的心现已默默凋零,就如那破碎的并蒂莲。不知道能帮助到你吗?如果能求采纳!
150 评论

气球飞哇

个人专著1·《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28万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简体字本,韩国清溪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韩文版。《人民日报》、《中国图书评论》、《陕西师大学报》、《长江日报》等发表书评予以肯定。该书获广东省宣传部优秀图书三等奖和广东省青年科协“中草堂杯”优秀论著一等奖。该书被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高校列为教学参考书。2·《道与中国文化》,10万字,与人合译,本人为第二作者,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3·《史记与今古文经学》,2万字,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人民日报》、《人文杂志》、《东方论坛》发表书评。1998年该书获广东省高教厅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4·《史记名篇述论稿》,2万字,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5·《忠烈人格》,16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该书与人合著,本人为第一作者,担任其中10万字的写作。台湾笙易出版社2002年将其改名为《忠烈录——中国历史上的忠烈人物》,在台湾出版发行。6·《楚辞与中国文化》,20万字,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7·《史记的历史人物与文化意蕴》(笔名弋言,合著),21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8·《史记与诗经》,19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著名学者刘小枫在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读书》刊物上发表书评予以肯定。9·《战国文人心态史》(20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10·与人合作主编“中国文人心态史丛书”一套八种论著,共180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11·《盛世悲音——汉代文人心灵史》(合著,为第二作者),26万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2004年台湾出版繁体字版本,改名为《绝代风华》。12·《史魂——司马迁传》(20万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韩国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韩文版。《儒家经传文化与史记》(38万字),台北洪叶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光明日报》发表书评给予积极评价。该书于2004年获湖北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二等奖。14.《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22万字,本人署名第二,为本书执笔者),香港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发表书评给予肯定。15.《孔子诗论研究》(25万字),中华书局2004年12月出版。赵敏俐在《人民政协报》发表书评。王爱科在《东方论坛》、余群在《现代语文》、日本学者上野洋子在《中国研究集刊》上发表书评。16.《史记与诸子百家之学》(19万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17.《礼化诗学》(25万字),学苑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陈壁生在2010年1月11日《光明日报》撰文《2009年经学研究多样化化推进》,文中评论本书。18.《曾子 子思子》(12万字),中华书局2009年10月出版。19.《七十子后学散文研究》(26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论语>十论》(33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国语》全本全注全译(39万字),中华书局2013年4月出版。论文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献》、《孔子研究》、《文史哲》、《周易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中国文化研究》、《学术研究》、《人文杂志》、《中州学刊》、《江汉论坛》、《浙江学刊》、《社会科学辑刊》、《儒家文化研究》(新加坡)、《孔孟学报》(台北)、《孔孟月刊》(台北)、《经学研究丛刊》(台北)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复印24篇。《新的先秦说理散文发展观》、《楚辞五体源流论》两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另有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校学术文摘》、《文摘报》摘编。累计发表学术论著500多万字。

309 评论

易火贝木

(一)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源于生存需要的消息传播。原始社会的口头传播。春秋战国时期有组织的记言记事活动和新闻采集活动。《春秋》曾认为是一种“断烂朝报”,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时事性政治材料,但并不是报纸。汉朝的首都开始设置“邸”,作为封建王朝的地方和中央之间传播信息和事件的中转机构,但还没有形成正式的官报——邸报。 (二)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三)宋朝的“邸报”和“小报”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新闻检查制度。公元999年。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小报”的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小报”的发行人是一部分进奏官,中央部门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的主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 (四)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民间报房所出版的报纸 明朝的官报由通政司负责传发,清朝的官报由通政司和提塘官负责传发,官报的内容经常受到皇帝和当权大臣的控制。清朝末年,通过官书局等单位,创办了一批近代化的政府官报,其中主要的有《官书局报》、《政治官报》等。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有时也混称“邸报”。报房在京城,又从京城向外传发。内容由皇帝谕旨,朝廷政事,官吏的奏折三部分组成)。报房出版的“京报”有报头。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明末邸报的活字印刷是我国新闻传播技术一大进步)。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的“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但在官方的严密控制下,清朝的大部分“京报”只能刊载一些官方允许发布的文件和消息。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它们所出的报纸仍称“京报”。内容与明朝后期的“京报”相近。(清末《京报》和近氏报有相似处) (五)古代农民起义军和年代劳动人民的革命宣传活动 早期农民起义者的宣传手段。流行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部农民军的揭贴旗报(以布做成)和牌报(以质轻和便于携带的方形木牌做成)(内容宣传政策,供人传阅,冲破消息封锁,宣传了起义军“免赋”、“均田”、“迎闯王,不纳粮”政策和纪律,报道战况,起安抚人民和瓦解敌人作用)。近代反帝运动中涌现的揭贴、传单和时事宣传画。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揭贴与传单。太平天国时期大量印发的《天父下凡诏书》、《太平救世歌》等宣传小册子。太平天国时期的墙报(黄纸,手写或印刷。揭罪行、号召起义、与地主决斗,法令、任免)(都具有传播新闻和政治宣传作用)。洪仁 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关于创办“新闻馆”和发行“新闻篇”的主张。(《资政新篇》“条陈列款”中提出办报主张。标志中国近代新的报刊思想的萌生) 二、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一)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39)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中国新闻史上通称为外报)。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目的(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1815——1842年是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报刊。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的第一份中文的近代化报刊。它的出版发行情况(七年之久),它的创办人和主要编辑人员,它的内容和特点(“宣传‘神理’,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文章、介绍各国情况和科学知识——神赋予。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还用对话体、章回体。木板雕印,中国书本式,每月一期,免费)。1827年在广州创刊的第一家英文《广州纪录报》(英烟商马地臣办。商业消息,贷物行情,轮期)和1832年在广州创刊的英文《中国丛报》(这一时期最长-20年,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外文报,对中国介绍详,受英美政府重视)。(第一家外文报刊《蜜蜂华报》——澳门教会领导人,周刊)这一阶段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几个有影响的外国人:马礼逊(精通中文的英传教士,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外国人,在马六甲《察》,广州主编《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中《京报》分析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文章)、米怜(马助手。《察》主编撰稿人,提出写作四原则,文章要短、通俗易懂、流畅生动)、郭士立(1833广州,宗教、道德、科学为基本内容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报)、裨治文(美国派的第一个新教传教士,《中国丛报》编辑)。这一阶段外国人在中国从事报刊活动的主要特点(宗教色彩浓,外文报公开宣传殖民政策,以侵略者态度和语调议论中国各种现象。清朝闭关政策,外国人不能在中国活动,故报刊传播范围小,中文报刊出版中心在马来半岛,外文在香港、澳门、广州){1)目的征服中国人心-从宗教宣传到“知识炮弹”。2尽量做到中国化。3}出现由宗教性向非宗教性报发展趋势}。 (二)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840-19世纪末)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属教会报,但篇幅最多的是时事政治新闻和评论、商情、科学文化)、《六合丛谈》(上海第一家中文近代报英办,1857月刊)、《中西闻见录》(主要介绍科学文化知识,宗教文字不多)、《益闻录》。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成立。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前身《中国教会新报》美传教士林乐知自费创办的中文周刊,1868年9月5日创刊上海)的创刊。它的主要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宗教宣传少。为帝侵略辩是对中“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新政策》),它的编辑出版情况和它的社会影响(综合性时事刊物,发行网遍及政府教育机关,达4万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影响大),它的主要编辑撰稿人:林乐知和李提摩太。对《万国公报》这一类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分析和评价。(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成为西方资倾销商品场所,使清朝成资国家附庸。)

107 评论

我喜欢DHC

!3BFF9F3A6CF8FE3B!y

180 评论

少年卡米

自己看吧,来得真实,可以像相关人士询问考试重点就行了。

299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