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06

新雨初晴水星
首页 > 论文问答 > 大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星不所在

已采纳
这东西自己弄吧 研究研究
334 评论

玉皇小帝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学术月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文史哲 学术研究 江海学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战线 江苏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学刊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浙江学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江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求是学刊 人文杂志 江西社会科学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习与探索 江汉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求索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州学刊 南京社会科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甘肃社会科学 思想战线 山东社会科学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社会科学辑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学术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东社会科学 国外社会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术交流 东岳论丛 东南学术 学海 学术论坛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探索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齐鲁学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北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广西社会科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社会科学 湖南社会科学 学术探索 探索与争鸣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高校理论战线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方论丛 云南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江淮论坛 北京社会科学 前沿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宁夏社会科学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哲学研究 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 哲学动态 世界哲学 心理科学进展 中国哲学史 道德与文明 心理发展与教育 现代哲学 孔子研究 周易研究 伦理学研究B9 宗教 世界宗教研究 宗教学研究 敦煌学辑刊 中国宗教 西藏研究 法音 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道教 C8 统计学 统计研究 数理统计与管理 中国统计 统计与决策C9l 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 社会 妇女研究论丛 青年研究C92 人口学 人口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人口与经济 人口学刊 人口与发展C93 管理学 管理科学学报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工程学报 领导科学C96 人才学 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民族研究 世界民族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全部名录请与《商业文化》杂志社编辑联系,免费提供在线QQ:35379368

205 评论

伊萨贝辣

不太好投。对于质量把控非常严格,通过率比较低,一般硕博的论文并不会看。湘潭大学学报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湘潭大学主办的一则图书。主编是章育良。本书主要介绍了湘潭大学的科研成果和状况。《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78年,是湘潭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大学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研究者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边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湘潭大学10个理工科院、系、所的16名教授、博士导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

184 评论

吃是王道呼

主要论文1、论幼儿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论文,《幼儿教育》1995年第2期。2、中小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3、素质教育、升学教育、就业教育与课程设计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4、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特点及问题研究论文,一九九七海峡两岸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台湾嘉义师范学院主办)大会发表并收入论文集,1997年5月。5、论普通高校民族预科教学过程的优化论文,《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6、素质教育与因人施教,论文,《重庆教育》1997年第10期。7、美育教学模式的现代教学方法论基础,论文,《西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8、论教学交往活动,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7期。9、当前综合课程设计的难点与策略,论文,《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2期10、综合课程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1999年10月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大会(中国比较教育学会第十届年会)(分会场发言),论文集《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11、自我价值感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论文,《陕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12、美育教学模式的现代教学方法论基础,论文,《西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13、企业家人格素质与西部开发,论文,2000年博士后学术大会录用,大会发言,论文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14、人格研究中国化之思考,论文,(第二作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15、“个性化成才教育探索”,论文,(第二作者),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16、“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独立,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17、“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要求”,论文,独立,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18、“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审美化”,论文,独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19、“教师多元角色的矛盾冲突与现实转换”,论文,独立,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1期。20、“中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独立,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21、“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基本结构及其教育功能负载”,论文,独立,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7期。22、“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教育智慧增长”,论文,独立,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23、“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论文,(第二作者),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0期。24、“教师教育体制的创新与发展”,论文,(第二作者),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25、“川、渝、云、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论文,第一作者,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26、“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创生及其策略——一种接受美学视野下的考察”,论文,(第二作者),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27、“三类教学目标的实践意义及实现策略”,论文,独立,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28、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教学”研究述评,论文,(第一作者),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29、“对深化中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思考”,论文,(第二作者),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6期。30、“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1期。31、“教学改革:构建延伸课堂”,论文,(第二作者),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32、“试析思维导图的“伪放射”和“乱放射”,(第二作者),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9期。主要著作1、《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12月。2、《现代教育学》,教材,参编,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1997年9月。3、《教学改革论》,专著,参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4、《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专著,参编,重庆出版社出版,1999年。5、《小学教师审美化教学素质研究》,专著,副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6、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语文教学论》同步练习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9、《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专著,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比较课程论》,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285 评论

正在复制843111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其成果评价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分为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本文比较详尽地列举了上述研究方法的内容以及优缺点,力图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成果评价 评价方法  一、引言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相应的也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大  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性评价方法,一类是定量评价方法。  二、定性评价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诸多特点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比较复杂和相对困难,就学科性质来说,最传统的定性评价方法比较适合哲学社会科学。  1、专家评价方法。专家评价法是“一种由科学共同体来做出有关科学真理性评价的制度”。其实质就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学术领域,组织该学术领域学者与该学术领域相关的专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活动。  (1)专家评价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的应用。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专家评价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设立评审专家库,按学科划分为学科评审组,届时抽取一定量的成员参加会议评审,对同行评议专家实施信誉制管理。  (2)专家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传统的专家评价方法有其独特的众多优点:首先,同一学术领域的专家比较了解自身学科的研究现状,能够客观地评价出成果的创新之处;其次,对于无相关文献可供参考的评价对象,可以充分发挥同领域专家的经验智慧开展评价工作,减少或避免了因资料缺乏而带来的局限性、片面性;最后,当评价指标难以量化时,专家评价就显示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  但不可否认专家评价法也存在着自身局限性:首先,马太效应不可避免,专家的名望在增加参与专家评议的机会的同时,也引发由机会不均匀带来的评审不公;其次,专家评价法存在着严重的主观性,当研究成果与个人因素相冲突时就会出现较严重的观念偏差,带来评价结果不客观性;最后,专家评价的最终结果有较大分歧时一般是采用学术民主的方式,原则上是少数服从多数,而这与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活动的特点是不相符的。  2、公众评价方法。公众评价方法是对专家评价方法的补充,其自身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1)公众评价方法的内容。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公众评价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果评价的一种必然趋势。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法,由评审组织部门建立相关评价网站,对参评成果建立网上公众评价,或者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信息采集,然后将其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以作为定性分析的补充,同时用来弥补专家评价法的不足之处。  (2)公众评价的必要性。学术研究成果大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学术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性、价值性,读者是最有发言权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并不是为了评价而发表的,是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中增加公众评价的内容,可以促进学者们在理论研究上下狠功  夫,从而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定量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的出现是为了避免定性评价法的主观性而产生的,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客观性。  1、引文分析法。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概括、抽象、归纳等的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信息计量的研究方法。目前引文分析法广泛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以其客观性著称。  (1)引文分析法的分析指标。一般来说,对科学期刊进行分析时常用的分析指标有五种:自引率、被自引率、影响因子、引证率与即时指标。在对专业和学科结构进行研究时,除用引证率外,还可用引文耦合和同被引等分析指标。  (2)引文分析法的局限性。尽管引文分析法具有客观性强且易量化的优点,但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第一,引文数量随机性导致平等“量”化困难。在实际的论文撰写时,作者所列出的引文在数量上是完全随机的,没有任何比例或限制。另外,引文数量会受其它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外语水平、引文来源等等。第二,受时空的限制新发表的论文的被引率较低,刊物的发行范围也对被引率有较大影响。还有一些观点有明显错误的论文,被他人作为批评的对象而列入参考文献之中,这样的被引用也将影响引文分析数据的准确性。第三,参考文献不够规范,引文著录不规范会对引文分析产生不良的影响。  尽管引文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是客观而科学的国际通用的文献计量评价方法,其客观反馈性和定量分析弥补了人为定性评价的缺陷,成为众多评价研究成果的多种方法中极为重要的评价方法。  2、文摘法。文摘法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专家评价法,也被认为是“优选”。在理论上,文摘被认为可以作为“一种对论文的科学水平进行间接评价的手段”,文摘法在期刊评价中被广泛运用和认可,使得很多学术期刊不得不采取迎合文摘刊物的“文摘战略”。作为评价工具,文摘法的操作性很强,同时权威文摘刊物的评价效力也是为学术界所广泛认可的。  (1)文摘法所采用的主要摘录方式。文摘标识是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著名的、带有权威性的转录刊物、文摘或者题录刊物收录情况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和质量的重要标识。一般摘录的方式有全文转载、全文摘载、内容摘要和文献题录四种。  全文转载就是从众多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中挑选出一些质量高、学术价值大的重点论文,原文不作任何改动,集结成册出版发行,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和《中国跨世纪战略文献》等。全文摘载与全文转载性质差不多,在不改变原文的结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压缩后出版发行,如《新华文摘》和《中国经济文库》等。内容摘要即是提炼出文章包含的一些新观点、新理论或者新方法,汇集出版发行。在我国,刊登这类专业性文摘的刊物较多,收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中的文献就属于这种。题录就是对论文的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和揭示,然后汇集出版,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中所附的文献题录。  (2)文摘法的局限性。文摘法是以通过专家推荐为基础的方法,因此难免会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文摘评价具有瞬时性,推荐与否必须在短时间内决定,一旦形成,无法更改替换,更无法查缺补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次性的评价,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二是有些潜在的新兴学科或者极其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在发表之初可能会乏人问津或知者甚少,进而失去被某些权威文摘期刊选中的机会。三是文摘对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抵抗力不强。由于文摘的摘编者是固定的机构和人员,而文摘对某些单位、期刊和个人又十分重要,因此就不可避免得会出现“关系文摘”和“人情文摘”。在这种情况下,文摘机构和个人若不能超脱利益和关系的桎梏,就难以做到按质摘发。  3、指标计量评价法。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是多指标、多层次综合评估。从管理学的历史角度看,多指标代表着评估方法一种新发展,使评估结果更符合现实况。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一个个的层次,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在应用多准则多指标对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时,层次分析法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优越性。  (2)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利用模糊矩阵对科研成果进行专家评议,通过模糊矩阵复合运算,定量地描绘出科研成果优劣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指标以定性指标为主的评价系统,同时需要同行专家对每个评价指标的内涵有较高认同度。若评价系统是以定量指标居多时,用此方法就失去了其特有的优势。  (3)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即“灰色关联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力图透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因此,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因此,非常适合动态历程分析。而且这种方法对数据要求较低且计算量小,便于广泛应用。此分析方法目的在于揭示因素关系的强弱程度,其操作对象是因素的时间序列,最终的结果表现为以关联度对各比较序列排序,由各样本关联度排出优劣顺序。  四、结束语  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有助于肯定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果,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是科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科研成果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科的差异性,不能将自然科学领域内的评价办法生搬硬套到哲学社会科学中来,更要注重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各取所长,综合考量,这样才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 黄顺基、刘大椿:科学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EB/OL〕.http://popss-/2002sj/htm,2002.  [3] 张慧颖、张卫滨、张颖春: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07(1).  [4] 刘建辉: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方法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 邓毅: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改进成果评奖办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6] 胡明玲、王建涛:引文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J].图书馆,2000(6).  [7] 汪继南: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及其比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4).  [8] 谢维营:高师学报的“文摘战略”及其学术定位[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4).

90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