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89

小韵子39
首页 > 论文问答 > 华北工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目录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容妆淡淡

已采纳
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其实有几种云都与闪电有关,如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最重要的则是积雨云,一般专业书中讲的雷雨云就是指积雨云。 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经由各种原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是形成云的一个必要条件,其主要方式有: (1) 水汽含量不变,空气降温冷却; (2) 温度不变,增加水汽含量; (3) 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温度。 但对云的形成来说,降温过程是最主要的过程。而降温冷却过程中又以上升运动而引起的降温冷却作用最为普遍。 积雨云就是一种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的云。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远大于空气层,所以白天地面温度升高较多,夏日这种升温更为明显,所以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热气流在上升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出现雾滴,就形成了云。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在冻结高度(-10摄氏度),由于过冷水大量冻结而释放潜热,使云顶突然向上发展,达到对流层顶附近后向水平方向铺展,形成云砧,是积雨云的显著特征。 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闪电。 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惨重的灾难,尤其是近几年来,雷电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我们应当加强防雷意识,与气象部门积极合作,做好预防工作,将雷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雷灾出现的特点与以往有极大的不同,可以概括为:(1)受灾面大大扩大,从电力、建筑这两个传统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特点是与高新技术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如航天航空、国防、邮电通信、计算机、电子工业、石油化工、金融证券等;(2)从二维空间入侵变为三维空间入侵。从闪电直击和过电压波沿线传输变为空间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三维空间入侵到任何角落,无空不入地造成灾害,因而防雷工程已从防直击雷、感应雷进入防雷电电磁脉冲(LEMP)。前面是指雷电的受灾行业面扩大了,这儿指雷电灾害的空间范围扩大了。例如二000年七月二十五日14点40分左右,一次闪电造成漕宝路桂菁路附近二家单位同时受到雷灾,而不是以往的一次闪电只是一个建筑物受损。(3)雷灾的经济损失和危害程度大大增加了,它袭击的对象本身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并不太大,而由此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就难以估计。例如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七日凌晨2点,某寻呼台遭受雷击,导致该台中断寻呼数小时,其直接损失是有限的,但间接损失将大大超过直接损失。(4)产生上述特点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关键性的特点是雷灾的主要对象已集中在微电子器件设备上。雷电的本身并没有变,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变了。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渗透到各种生产和生活领域,微电子器件极端灵敏这一特点很容易受到无孔不入的LEMP的作用,造成微电子设备的失控或者损坏。 为此,当今时代的防雷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复杂性大大增加了,雷电的防御已从直击雷防护到系统防护,我们必须站到历史时代的新高度来认识和研究现代防雷技术,提高人类对雷灾防御的综合能力。 雷击是怎样造成灾害的? 雷电是夏季经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雷灾对自然资源和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构成巨大的威胁。那么雷电是怎样造成灾害的呢? 首先雷电产生灼热的高温。雷电发生时,强大的电流通过物体,在瞬间产生巨大热量。据分析,雷电流通道的温度可达6000℃�10000℃,有时甚至更高,它足可以使金属熔化。如果雷电流通道遇易燃物质,可能引发火灾,如1989年6月至8月,锦西、秦皇岛、黄岛等油库先后遭雷击,导致多个油罐起火爆炸,损失惨重。其次是猛烈的冲击波:雷电使得雷电流通道附近的空气剧烈膨胀,并以超声波的速度向四周扩散,其外围相对冷的空气被强烈压缩,空气一胀一缩产生剧烈震动,这就是冲击波。受冲击波影响,雷电流通道及周围的环境类似于炸弹爆炸一样,破坏性很大。 此外还有雷电感应,雷电感应包括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会产生感应高电压。对于建筑物来说,如果遭到雷电感应,其内部的构架与接地不良的金属装置容易出现火花,这对存放易燃品的仓库来说是很危险的,它会引起爆炸。最后是间接雷击,这是指雷暴的云体与大地之间存在着高电压、强电流的一种物理过程。闪电时,瞬间强电流通过输电电缆、通信线路、电话线和金属管道等引入室内或由电磁感应造成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和工业控制系统的雷击事故。从近几年的雷击资料分析,这类事故发生率高,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凡有低压电器、微电子设备的地方,对间接雷击必须加以防备
107 评论

圓滿如意妹

《中国古代私家目录学术成就》,《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面向新世纪的中华学——新世纪中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合撰),台湾《黔人》杂志2003年第1期;又录入《文化探索与理性反思——新世纪中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学研究丛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11月版;参编《文化探索与理性反思——新世纪中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学研究丛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11月版;《读经史札记三题》,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学刊》创刊号(2004年第一辑),系《经典释文序录疏证补正》、《<史通笺记>补正》与《西汉鲁论三家说》三篇之合;《张舜徽先生于太史公之表彰》,《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第2期;《张舜徽先生之史通学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论章学诚与刘知几、郑樵——读张舜徽先生<文史通义平议>有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钱穆与张舜徽汉代经学研究之比较》,《石河子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张舜徽先生之史通学研究(续)》,《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张舜徽先生“雅学”研究述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王俭<七志>与阮孝绪<七录>学术成就新论》,《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1期;《张舜徽先生于经、史、子、集之认识》、《张舜徽学术研究论著索引》,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编《张舜徽学术研究》(第一辑),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张舜徽先生<汉书·艺文志>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4期;《中国古代的私家目录与时代政治》,《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年第1期;《张舜徽先生<唐写本玉篇残卷校说文记>的学术价值》,《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3期;《世纪之初<书目答问>研究的最新力作——评<书目答问校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4月第1版;《孝惠帝、孝文帝与汉初“以孝治天下”考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学刊》(第三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4月第1版;《纪念国学大师 弘扬国学精神》,《钱基博学术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世纪之初<书目答问>研究的最新力作——评<书目答问校补>》,《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3期;《治学之门径,读书之方法——论张舜徽的<汉志>目录学研究》,《图书馆》2008年第3期。21、《张舜徽的汉代学术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22、《中国孝文化十讲》(凤凰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23、参与编撰《国学基础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24、北大基础教育文库《中国孩子最喜爱的国学读本》(漫画版)·中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141 评论

iamsongsam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1 薄煜明,郭治,杜国平,杨少宇;高炮与防空导弹在近程防空反导中的互补性[J];兵工学报;2002年02期2 王利;弹丸炮口被动测速方法的研究[J];弹道学报;2001年02期3 黄学功,赖百坛,李映平,王利;炮口感应装定系统电磁场特性分析[J];弹道学报;2003年02期4 翟性泉,郑传军,赖百坛;AHEAD弹对典型目标毁伤概率仿真[J];弹道学报;1999年01期5 张瑞兰,刘迎九,华晶,安威力;便携式设备中电源软开关设计的一种方法[J];电子技术;2002年09期6 李月香 ,袁涛 ,木合塔尔;单片机低功耗技术及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2001年12期7 赵振涛,王华;多模引信随机起爆时间装定系统[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8 李向荣,郑鑫,陈保国;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设计[J];河北工业科技;1999年02期9 钟涛,王豪才;CMOS集成电路的功耗优化和低功耗设计技术[J];微电子学;2000年02期10 陈荷娟,赖百坛,黄晓毛,王利,何振才;定距引信的电子计转数方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20 评论

北极豆豆鱼

单向传导 能量逐级递减 成倒金字塔式太阳能是唯一的能量来源存在富集现象一般的单条食物链不会超过六级 因为能量石逐级递减的 而且能量传递率是10%—20%一般食物链组成的食物网关系越复杂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251 评论

飞天之梦想

人物简介姓名:王 华 性别:男出生年月:1961-5 籍贯:山西祁县职称:教授博导 学历:博士职务: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博士生学科:武器系统信息与控制硕士生学科:机械电子工程,武器系统信息与控制教育背景与专业经历07 太原机械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专业:电子精密机械08 太原机械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专业:引信技术05 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兵器行业引信技术专家组成员,引信专业委员会委员,《探测与控制学报》编委和《华北工学院学报》编委科学研究主要从事机电系统设计与分析技术,机电系统控制技术,目标、环境探测与识别技术研究。目前主持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教学工作主讲本科生课程:《计算方法》、《引信设计》、《兵器概论》主讲硕士生课程:《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计算机控制技术》、《模式识别理论》主讲博士生课程:《机电系统分析与现代设计方法》代表性论文、专著、教材及获奖近年来,主持承担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完成省部级鉴定五项,获省部级奖两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在《华北工学院学报》、《探测与控制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等国内各类期刊和ISTM国际会议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2篇

195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