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8

冬雨霏霏nz
首页 > 论文问答 > 哲学分析期刊推荐信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奔跑小猪mm

已采纳
1、先看这个问题属于哪个哲学板块2、用这个哲学板块知识的原理回答3、方法: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如:一个为什么要重视航天精神的问题答:1、航天精神属于意识,答意识的重要性,即意识的反作用2、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客服错误的意识3、答案: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客服错误的意识。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结晶,激励着广大中华儿女前进,是正确的意识,所以我们要坚持航天精神
82 评论

yangwenmoney

307 评论

niftynifty

你说的不是从哲学角度分析,这只是一般的分析事物的方法,是现在高中文科所教育的一种方法。哲学角度一般是论证,刨根问题式地找深层次原因。

318 评论

铭钔釺唫

哲学的任务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中所作的革命变革的实质就在于, 它给哲学提出了一 个全新的任务: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 1845 年春天写成的。这个提纲,全文 不到 1500 字,但里面却包含着非常丰富、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正如恩格斯在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序言中指出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的第一个文件” 。从时间上看,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 年春) , 是在他已经转变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843 年秋到 1844 年春)之后,但还没 有建立起新的完整的世界观(1845 年秋到 1846 年春)之前写的。从内容上看, 马克思的这个《提纲》已经包含了以后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所阐发 的许多思想的萌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由十一个条目组成的,逻辑结构严密。整个提纲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总论、分论和结论。在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总论中,马克思 从总的方面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分论(从第三条到第九条)中, 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一些具体观点进行了批判;在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结论 中,马克思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中所作革命变革的实质。 成书背景: 成书背景: 十九世纪的上半叶是一个无产阶级处境不断恶化,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 斗争日益尖锐的时期。工人运动已经开始组织起来但还没有走上自觉道路的状 况,就迫切要求社会提供一种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推动工人运 动的进一步发展。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 位,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当然不可能出现什么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此时, 费尔巴哈发表了一系列反对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著作,如《基督教的本质》 (1841 年)《未来哲学原理》 、 (1843 年)等,就宣布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 义的胜利。可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哲学,但它还是 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还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能 成为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武器,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革命工具。 这样,就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面前提出了一项新任务:进一步改造旧的唯物 主义世界观,建立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无产阶级中 间宣传,使它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 克思在当时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作的第一次尝试。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总论总体介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在于它不了解实践的意义。 新唯物主 义的特点就在于它十分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指出,旧唯物主义者只看到人 和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从改造和被改 造的关系上去理解人和客观世界的。 在分论中(第三条到第九条) ,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实践作用 的忽视,并分析了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作用而带来的后果:使它不能正确 了解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使它不能给宗教以粉碎性的批判。另外,旧唯物主 义不了解人的本质,因此它也无法了解理论和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从方法论上给 我们指出了一个研究和说明人的本质的原则:即不要抽象地去了解人的本质,而 应当具体地了解人的本质;不要用人的自然属性去说明人的本质,而应当用人的 社会属性去说明人的本质。 在最后两条的结论中, 马克思挖掘出新旧唯物主义对立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 源:旧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之上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 级世界观。而新唯物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最后,马克思 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世界,而问题却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 义应成为无产阶级手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马克思的这个《提纲》虽然是在以前思想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 是马克思以前思想的单纯重复,而是过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把实践的观 点第一次作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作为新世界观的萌芽,集中 突出地提出来了。因此,恩格斯才把这个《提纲》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 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 马克思的这个天才思想, 以后在他自己的著作中, 在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的著作中,又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在国际上,这无疑地对当时急需科学 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来说是雪中送炭。 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虽然是从正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萌芽, 但是,由于这个《提纲》是以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形式写出来的,因此它 不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不论对我们思想战线上反对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 学的斗争都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 首先,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件前人根本没有做过的伟大事 业。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照搬,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等待着我们自己去摸索和 掌握。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实事求是地摸索和总结出一整套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方法来。 其次, 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身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创造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因此,今天重温一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对于我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62. 乐燕平.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解说.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解说 天津: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中的演讲与论辩思想 《修辞术》读书笔记 【作 者】黄卫星 【作者简介】黄卫星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200234 我所读的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为颜一先生所译的中 文本(其依据是《洛布古典丛书》的希腊本文),收在 苗力田先生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在第九卷中,还有一篇 《亚历山大修辞学》(崔延强译),但这是否为亚氏所 著尚有争论。在《修辞术》第一卷开头亚里士多德就断 言: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部分。我们知道,在古希腊 辩证法与论辩术同义,而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主 要讨论了演讲术,因此可以说演讲术与论辩术有密切关 系。虽然演讲是连续地讲述,而论辩需要间断地问答 ,但两者都是一种说服的能力和技巧,所以在本质上是 相通的。   一 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首先按听众的不同把演讲 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议事演说,也称公众演说,其 听众主要为公民集会中的公民;第二种是法庭演说,也 称诉论演说,其听众主要为法庭上的陪审员和法官;第 三种是展示性演说,也称典礼演说,其听众就是演讲时 的一般听众。 这三种演说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议事演说的主要目的是 劝告听者行善事,劝阻听者做恶事;法庭演说的主要目 的是控告不公正的事物,并为公正的事物辩护;展示性 演说的主要目的是赞颂高尚的事物,遣责丑恶的事物。 在《亚历山大修辞学》中,也把演说分为三类:公众演 说、法庭演说和展示性演说。接着又把演说进一步分成 七种:劝告、劝阻、指控、申辩、颂赞、谴责和质询。 前六种显然是按演讲目的对议事演说、法庭演说和展示 性演说的进一步展开,这与《修辞术》是一致的。第七 种质询演说是旨在暴露或揭露被质询者在言辞和行为上 的自相矛盾,然而质询这种演说形式在多数情况下不能 独立发生作用,而只能与其他形式混同使用,尤其对反 驳最为有用。(《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第632页 )因此我们主要考察以下三类六种演说形式: 议事演说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决策型演说。在《修辞术》 中,亚里士多德一一讨论了议事演说者必须掌握的五个 方面最重要的情况:赋税的征收;战争与和平 ;疆土的防卫;进口与出口;立法事务。这些内 容都与公民集会所要进行的重大决策密切相关。在《亚 历山大修辞学》中,也讨论了类似的公众演说的七个论 题:①祭奠礼仪;②③法律和政体;④⑤与其他城都的 结盟和缔约;⑥战争与和平;⑦财富的供给。(同上 ,第563页) 议事演说的目的有两个:劝告或劝阻。劝告是劝人行善 ,劝阻是劝人弃恶。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 更大的善?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作了回答。我们 来看一看亚氏对当时公认的善的事物所作的归纳。首先 ,善的事物可分为内在的善和外在的善;其次,内在的 善又可分为灵魂方面的德性,如公正、勇敢、节制、大 度、大方、慷慨、和蔼、明智、智慧等等;以及身体方 面的德性,如健康、健美、力量、体形、竞技能力、舒 心的晚年等等。再次,外在的善属于获取方面的德性 ,即依靠这些德性可以获得善,但其本身并不等于善。 例如:高贵的出生,多子多女,财富和权力,良好的名 声和荣誉,朋友和友谊,讲话做事等能力,天资聪明、 记忆力强、好学敏捷等禀赋。最后就是来自机运的善。 展示性演说的目的是赞颂高尚,遣责丑恶。亚里士多德 所说的高尚就是内在的善中的灵魂方面的德性,而丑恶 就是高尚的反面。我们列表对照如下: 亚氏特别提醒我们:高尚还有另一个反面那就是过度。 例如勇敢的过度变成鲁莽,慷慨的过度变成挥霍,我们 也可以说,智慧的过度变成卖弄,和蔼的过度变成麻木 ,等等。 我们再来看法庭演说。法庭演说的目的是控告不公正行 为,并为公正的行为辩护。因此亚氏首先界定了不公正 行为的性质:有意违法造成的伤害。然后着重讨论了不 公正行为的动机和种类,不公正行为有七种动机:机遇 、本性、强迫、习惯、心计、愤怒和欲望。(同上,第 380页)而不公正行为的种类有四种:(1)他们认为这种 事自己能够做到;(2)他们认为所做的事不会被发觉 ;(3)他们认为即使被发觉也不会受惩罚;(4)他们认为 即使受惩罚也比不上所得到的东西。(同上,第389页 )在法庭演说中,亚氏还告诉我们一种无需技巧的说服 论证,即如何有效利用法律条文、见征、契约、拷问和 誓言。(同上,第399页) 《修辞术》的这部分内容对我们今天一个演讲者或辩手 的最大启示在于:他必须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才。就 说当今的辩论赛吧,辩题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阔 :从人口到环境,从电脑到克隆,从艾滋病到安乐死 ,从足球到离婚作为一个优秀的辩手应该成为辩题所涉 及的知识方面的小博士。不仅如此,一个演讲者或辩手 还必须对基本的道德范畴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并作出闪耀 时代精神的回答,因为许多演讲主题和辩题都是一种价 值判断,这也是《修辞术》给我们的启示。   二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明确提出了演说有三个组成 部分:演说者、听众和演讲本身。亚氏正是从演讲的三 要素考察了说服论证的三种形式:第一种依靠演讲者自 身的道德品格来说服听众;第二种依靠对听众性格的了 解和情绪的控制来说服听众;第三种依靠演讲本身的逻 辑力量和表达艺术来说服听众。(同上,第338页) 亚氏认为使人信服的演说者必须同时具有三种品德:明 智、德性和善意。缺乏明智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意见,即 使有了正确的意见由于心地邪恶也不会说出其意见,或 者是因为既明智又贤良但缺乏善意,因此他们有可能不 把自己最好的见识作为劝说提出来。(同上,第409页 )亚氏断言:拥有全部这些素质的演说者必然能使他的 听众信服。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继承了亚里士多德这一思想。 昆体良也认为除非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否则他就决不能 成为雄辩家。昆体良所说的善良的人主要是指具有识别 能力和明智的人,所谓识别能力首先是指辩别善与恶的 能力;所谓明智是自觉地按法律和正义而行动。 亚氏强调,演说者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听者觉得可信不 能依靠对演说者的品性的预先风闻,而应当由演说本身 引起。在演讲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展示演说者的内在品格 ,这需要达到一种非常高的道德修养境界。正是这一点 ,对演讲者和辩手,对演讲赛和辩论赛的组织者都有启 发。在选择和训练演讲赛和辩论赛的选手时应当重视强 化道德品格问题;演讲者和辩手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 道德修养。记住亚氏的话:演说者的品格具有最重要的 说服力量。 亚氏认为:听众是演说的目的所在,是演说针对的对象 。对演讲而言,听众必然是观察者或评判者,因此亚氏 非常重视听众。旨在赢得听众的演说,在于通过演说引 发听者的激情。因为我们在忧愁或愉快、友爱和憎恨的 情况下做出的判断是不同的。(同上,第339页)为此 ,亚氏首先详细讨论了听众的各种心理:愤怒与温和、 喜爱与憎恨、恐俱与胆量、羞耻与善意、怜悯与义愤、 嫉妒与羡慕等等。其次讨论了青年人、老年人、盛年人 的不同性情;还讨论了出身高贵者与不幸者、富人与穷 人、有权者与无权者之间不同性情。而我们今天的演讲 者和辩手对于如何把握听众的心理似乎还缺乏必要的知 识和训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留给了我 们一笔珍贵的遗产。 如何依靠演讲本身来说服听众?亚氏的回答是两个方面 :其一是安排,即演讲的结构,这是演讲本身的逻辑力 量;其二是用语,即演讲的表达技巧,这是演讲本身的 语言勉力。下面我们先介绍第二个方面内容。 亚氏对用语艺术的总原则是优美,即清晰而不呆板。具 体而言,包括文法的纯正,即用语必须符合纯正的希腊 语;用语必须有份量和得体;用语要讲究节奏;句子的 构造要连贯,长短要适宜;也要注意公众演说、法庭演 说和展示性演说的不同用语风格。亚氏特别讨论了如何 使用语生动活泼,讲出机智和受人欢迎的话来,亚氏的 建议是:用比喻;用对立式陈述;用描述,使事物活现 在眼前。另外亚氏还非常强调朗诵,因为它具有极大的 影响力。亚氏在阐述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反复提 醒读者:演讲不是诗,不能像诗那样雕凿,不能像诗那 样用词含混,不能像诗那样过于高雅、矫揉造作、甚至 设有圈套,更不能像诗那样讲究格律。演讲是散文,应 当发自内心,必须自然流畅。而太有诗意,正是我们当 今演讲赛和辩论赛中普遍存在的毛病。   三 关于演讲内容的安排,亚氏认为:演讲的结构有四个组 成部分,除了开场白和结束语,最重要的是陈述事实和 说服论证这两个部分。这里所指的说服论证包括例证和 推理论证,我们感兴趣的正是这种不同于逻辑三段论的 修辞式推论,又音译为思梯墨玛(enthumema)。除了例 证,在第二卷第23节讨论了28种真实的推理论证;而在 第24节讨论了9种表面的推理论证。由于表面的推理论 证属于各种谬误,因此我们更关注真实的推理论证。 在这28种修辞式推论中,有归纳方法(第10种),有类 比方法(第16种),第28种也可称为比喻方法:例如立 法者德抬贡的法律不是人立的,而是德拉贡(蛇)立的 ,因为它们非常严酷。有些推论与因果性有关:第13种 方法就是利用事物的不同后果进行论证,例如教育的一 个恶果就是招致嫉妒,其好的结果则是给人智慧。我们 不应接受教育,因为我们不应招人嫉妒;而我们确实应 该接受教育,因为我们应该有智慧。第20种方法则通过 强调原因劝说或劝阻人们去做或避免去做某事。例如论 证我们应该做某事,可以说因为对自己人有益或者对仇 人有害或者做这事的所得要大于可能受到的惩罚。第 17种方法来自前因与后果的同一,即出自相同原因的事 物其结果也相同。第23种方法通过揭示事物的起因消除 人们的误解。第24种方法也与原因相关,因为原因和以 其为原因的事物一起存在,没有了原因任何事物都不会 存在。又有一些修辞或推论与对立的命题相关,第1种 方法就是利用与论题相反的命题进行论证:例如,若对 无意做坏事的人不必发怒,则对被迫做好事的人也不宜 感激。如果承认有人相信谎言,那么也要承认有人不信 真话。第22种方法用于反驳,它着眼于对推理中不一致 的地方,相当于《亚历山大修辞学》中的质询。第15种 方法揭露人们在公开场合私人场合所表达的意见自相矛 盾。第14种方法实际上是两难推理,人们需要就两件相 互对立的事情做出劝说或劝阻。还有一些推论与定义划 分相关:第7种方法来自定义。定义可用符号表达为 :D[,s]=D[,p],若肯定D[,s]则肯定D[,p],若否定 D[,s]则否定D[,p],这类似于充要条件假言推理。第 9种方法来自划分,设,即A划分为 A[,1]A[,2]A[,3],若否定A[,1]并且否定A[,2]并且否 定A[,3],则必然否定A。 修辞式推论与亚氏在《前分析篇》所研究的逻辑三段论 的不同之一就是:后者的前提必然为真,而修辞式推论 的前提不必然为真。第11种方法就是利用权威甚至神的 判断进推论,但权威与神的判断不一定是真的。修辞式 推论与逻辑三段论的区别之二就是:后者的结论是必然 推出的,而前者的结论不是必然推出的。亚里士多德清 醒地知道这一点。在介绍了第3种方法(利用事物的相 互关联)后,指出不过,在这里有可能出现错误的推论 。在介绍第25种论证方式时,即考虑是否曾经可能有或 仍然可能有比正在谋议或执行的或已经执行了的方略更 好的才略。亚氏告戒读者这种论证往往是虚假的,因为 常常要等到后来才能看清怎么样去做才更好,而在当初 这一点并不清楚。修辞式推论与逻辑三段论还有第三个 不同点:前者与语用相关,后者与语用无关。第6种方 法显然预设了一个道德准则,其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一个人指责别人 做了自己也做或将会去做的事情,或者怂恿别人做自己 不做或不会去做的事情却是很可笑的。第5种方法更是 建立在讲信誉的道德准则之上:你们不该在期望得到什 么时就许诺,在期望得以满足时就拒绝。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这28种修辞式推论,研究的过程也是 现代语言逻辑与亚里士多德的一次对话。我们来看第 4种方法,这种论证来自更多与更少,主要有两种论证 思路:其一,要是更有可能具有某属性的事物都未能具 有,很显然更少有可能具有这种属性的事物也不会具有 。亚氏举例:连众神都不是全知,更不用说人了。其二 ,如果更少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那么更有可能发 生的事也就会发生。亚氏举例:打父亲的人也会打自己 的邻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论证首先使我想到了规范逻 辑中的类推方法。例如,从市区不准养鸡鸭可类推市区 不准养牛羊;从公园内不准摘花可类推公园内不准砍树 。这种类推的依据就是亚氏所说的第一种情况。其次 ,亚氏的这种更多与更少的论证方法也使我想到了新格 莱斯理论。列文森的量原则不仅规定了说话人准则:不 要让你的陈述在信息上弱于你所知道的程度;也规定了 听话人准则:相信说话人的陈述已是就他所知而作出的 最强的陈述。根据这两个准则,可以从这本书很好推出 这本书好;从我知道他来过推出我估计他来过。这种推 理与亚氏的第二种情况类似。但根据列文森上述两条准 则还可以作出如下的语用推理:从这本书好推出并非这 本书很好;从我估计他来过推出并非我知道他来过。这 种推论正是亚里士多德所没有研究过的。 限于篇幅和研究程度,对于28种修辞式推论,笔者只是 就其中的20种左右作了蜻蜓点水式的评述。其实在《修 辞术》第二卷第19节亚氏还讨论了4种修辞式推论 :关于可能和不可能的事物;关于在此之前发生了 的或未曾发生了的事物;关于将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 事物;关于事物的大与小。这4种与28种的关系值得 进一步探讨。 在当今的演讲与论辩中,远远没有充分利用这28+4种修 辞式推论。因为逻辑学界对这种推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甚至有的逻辑学者把这种推论拒之于逻辑门外。至少 从我们以上的初步介绍中,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把逻辑 语法修辞溶于一炉,把语形语义语用融会贯通的大逻辑 思想。

142 评论

壹家生活

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

150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