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4

雯浩天使
首页 > 论文问答 >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懒虫菲菲

已采纳
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另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也是比较权威的社科类数据库。在国外较权威和著名的数据检索系统包括SCI、EI等,为了引导我校科技人员的论文投向, 使他们的论文能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提高我校科学研究的显示度,现将常用数据库来源期刊的简要情况介绍如下,以供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检索、订阅、职称评定等参考。  另外,本指南还列出了核心期刊按影响因子的排序表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谨供参考。  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  简称《引证报告》(核心期刊投稿首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版一次,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见下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第二编 经 济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 自然科学  第五编 医药、卫生  第六编 农业科学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社会科学战线 学术月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天津社会科学 学术研究 江海学刊 江汉论坛 江苏社会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史哲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浙江学刊 浙江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 求是学刊 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社会科学辑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州学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人文杂志 求索 思想战线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国外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齐鲁学刊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学海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江西社会科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学刊 学术界 东岳论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东南学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京社会科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术论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东社会科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东社会科学 探索 学术交流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论丛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宁夏社会科学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社会科学 长白学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江淮论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社会科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甘肃社会科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晋阳学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贵州社会科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哲学研究 心理科学 心理学报 哲学动态 自然辨证法研究 孔子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 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 中国哲学史 道德与文明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现代哲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探新 周易研究  B9 宗教 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法音 4、敦煌研究 中国宗教 佛教文化 中国穆斯林 世界宗教文化  C8 统计学 中国统计 统计研究 统计与决策 数理统计与管理  C9l 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 社会 妇女研究论丛 4、中国社会保障  C92 人口学 人口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人口与经济 人口学刊 5、人口与计划生育  C93 管理学 中国行政管理 管理世界 领导科学 中外管理 管理科学学报  C96 人才学 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民族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3、贵州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研究 5、黑龙江民族从刊 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回族研究 世界民族 中国民族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社会科学 青海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满族研究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社会科学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1,3,5国际政治 世界经济与政治 现代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 当代亚太 国外理论动态 美国研究 当代世界 西亚非洲 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国际展望 国际论坛 国际观察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和平与发展 拉丁美洲研究 日本学刊 东南亚研究 国外社会科学  D2,4,6 中国政治 政治学研究 求是 中国行政管理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了望 社会主义研究 教学与研究(北京) 毛泽东思想研究 党的文献 马克思主义研究 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探索 党建研究(北京) 中共党史研究 学习与探索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社会科学研究 理论前沿 理论探讨 新视野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求是 理论与改革 科学社会主义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工会理论与实践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理论学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妇女研究论丛 党政论坛 理论导刊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理论探索 半月谈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中国青年 公安大学学报(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D9 法律 中国法学 法学研究 法学 法学评论 中外法学 现代法学 法商研究 法律科学 法学家 政法论坛 人民检察 河北法学 法制与社会发展 政治与法律 环境法律评论 比较法研究 法学杂志 当代法学 人民司法 法律适用 法学论坛  E 军事 中国军事科学 军事经济研究 国防大学学报 政工导刊 军事史林 军事历史研究 世界军事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 经济学动态 改革 经济学家 世界经济 财贸经济 财经研究 经济科学 宏观经济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经济评论 当代财经 当代经济科学 经济管理 当代经济研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南开经济研究 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探索 现代财经 上海经济研究 财经科学 国际经济评论 外国经济与管理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经济纵横 中国经济问题 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经济经纬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生产力研究  F11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经济研究 国际经济评论 外国经济与管理 国际贸易问题 国际贸易 当代亚太 亚太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现代国际关系 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世界经济文汇  F12,F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改革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峰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管理 特区经济 开放导报 南方经济 宏观经济调控 中国改革 中国劳动 城市发展研究 城市问题 国际经济合作 改革与战略 中国流通经济 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  F23 会计 会计研究 审计研究 财会月刊 财务与会计 财会通讯 审计与经济研究 中国审计 中国农业会计 广西会计 中国会计电算化 财会研究(兰州) 事业财会 财经理论与实践 会计之友  F3 农业经济 中国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村观察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林业经济 中国土地科学 林业经济问题 生态经济 农业经济 调研世界 乡镇企业研究 中国农垦经济 农村经济 乡镇经济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世界农业 农村经济导刊  F4/6工业经济  (含F27) 中国工业经济 管理世界 经济管理 经济研究 改革 外国经济与管理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企业管理 企业经济(南昌) 汽车与配件 中国建材 煤炭经济研究 中国电业 建筑经济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企业活力 上海企业 集团经济研究 管理现代化 经营与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 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工业技术经济 电力需求侧管理 铁道经济研究 交通企业管理 旅游学刊 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  F7 贸易经济 国际贸易问题 商业研究 国际贸易 商业经济与管理 财贸经济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消费经济 国际经贸探索 商业时代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商务研究 价格理论与实践 中国商贸 商场现代化 江苏商论 销售与市场 商业经济文荟 中国物价 中国市场 财贸研究 价格月刊  F81 财政国家财政 税务研究 财政研究 税务与经济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财贸经济 中国财政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财经问题研究 涉外税务 财经论丛 财经研究 中国税务 当代财经 财经科学 江西财税与会计 财会研究(兰州)  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投资研究 金融论坛 保险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 上海金融 财经理论与实践 金融与经济 浙江金融 武汉金融 中国金融 西南金融 南方金融 现代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 银行家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20 信息与传播 现代传播 当代传播  G21新闻学、新闻事业 国际新闻界 新闻记者 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 新闻与传播研究 中国记者 新闻战线 新闻与写作 新闻界 新闻爱好者 新闻大学 新闻知识 新闻实践  G22广播、电视事业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编辑学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中国出版 编辑之友 出版发行研究 编辑学刊 出版广角 读书 中国图书评论 科技与出版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中国图书馆学报 图书情报工作 大学图书馆学报 情报学报 图书馆杂志 情报科学 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 情报杂志 图书馆论坛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情报资料工作 情报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图书情报知识 现代情报  G27 档案学 档案学通讯 中国档案 档案学研究 档案与建设 浙江档案 档案管理 兰台世界 山西档案 档案 北京档案 上海档案 四川档案 湖南档案(改:档案时空)  G3 科学,科学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科研管理 科学学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软科学 自然辩证法通讯 科学管理研究 研究与发展管理 科技进步与对策 科学新闻 科技管理研究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G4 综合性教育 教育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比较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教育评论 中国教育学刊 外国教育研究 人民教育 教学与管理 教育探索 教育与经济 教育科学 江西教育科研 辽宁教育研究 教育导刊 上海教育科研 山东教育科研(改:当代教育科学) 教育研究与实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G61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 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 早期教育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课程、教材、教法 中小学管理 语文教学通讯(分初中刊和高中刊) 学科教育 外国中小学教育 历史教学 上海教育 中小学教师培训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课教学 天津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 中小学外语教学 数学通报 中学物理高中版 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中国高教研究 江苏高教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现代大学教育 高校理论战线 高教探索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G71/79 各类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 教育与职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 电化教育研究 成人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 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父母必读 继续教育  G8 体育 体育科学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与科学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学刊 中国体育科技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文化导刊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中国语文 语言教学与研究 民族语文 语言文字应用 汉语学习 语言研究 中国翻译 世界汉语教学 古汉语研究 方言 当代语言学 语文研究 语文建设 修辞学习 语言与翻译 上海科技翻译 中国科技翻译  H3/9 外国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外语界 现代外语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语学刊 外语教学 外语研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中国俄语教学  第四编 自然科学  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天津大学学报)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自然科学进展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高技术通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应用科学学报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桂林工学院学报  N 自然科学总论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系统工程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 科学 管理科学学报 自然科学史研究 自然杂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中国科学基金 中国科技史料  第五编 医药、卫生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中华医学杂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解放军医学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复旦学报医学版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广东医学 上海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江苏医药 新医学 天津医药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陕西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山东医药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京医学 医学与哲学
142 评论

那个啥来着呢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湖北警官学院是公安院校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是司法院校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湖北省教育援疆对口培训院校、司法部司法信息化建设重点院校、湖北省高校党建工作试点院校。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创建于1981年,前身为湖北省劳改干部学校,先后更名为湖北省劳改工作学校、湖北省警官学校等,200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中国教育部备案设置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湖北警官学院(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安政法类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起源于1949年6月创办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干部训练班,后历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中央人民公安学院武汉分院、中央第二民警干校、湖北省公安学校、湖北省人民警察学校等发展阶段,于1984年4月升格为湖北省公安专科学校开展高等教育。1993年6月,校名调整为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湖北警官学院。 截至2020年11月,学院有南北两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512亩;设有9个教学系部,开设1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427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800多人。

198 评论

helloJ80430

并案侦查是侦查机关在侦查活动中,将判断为同一犯罪主体的系列案件联系起来,实行合并侦查的一种侦查措施它是各地侦查机关在与犯罪活动长期斗争中逐步总结创造出来的一项侦查措施实践证明,当前犯罪活动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仍然采取发生一宗案件组织一次侦破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实际斗争的需要因此,并案侦查措施应运而生,它克服了个案侦破的短处,突破个案侦查的局限,是对付系列性案件,流窜犯罪活动和有组织犯罪的有效措施与其他侦查措施比较,并案侦查具有以下特点:  (一)犯罪主体的同一性和案件的系列性  犯罪主体是指犯罪行为人,可以是自然人,可以是单位或法人对于串并起来的两起以上犯罪案件,从犯罪主体来讲,必须是同一犯罪嫌疑人,或者同一犯罪集团(团伙),这是串并案件侦查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案件的系列性是指案件与案件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即是说,被联结起来的多宗犯罪案件性质相同,作案方式,方法相似或相同,或者虽然案件性质不同,但是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相近,犯罪手段,侵害对象或其他犯罪特征相似或相同的所以,犯罪主体的同一性与案件的系列性,是实施并案侦查的基本条件,也是区别于个案侦查的基本特征,并案侦查主要适用于同一犯罪主体连续实施的犯罪,既包括同一犯罪主体所实施的相同类型的犯罪案件,也包括同一犯罪主体所实施的不同类型的犯罪案件,其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并案侦查不适应一次性犯罪或不同犯罪主体的犯罪此外,还应指出,系列案件的连发性,有的表现强烈明显,有的较弱,如有的间隔几小时,几天,有的数月,有的跨年度  (二)情报的集中性与对策运用的针对性  要破获案件,"知彼"是首要的一般而言,犯罪分子作案越多,暴露也多,暴露的深度与广度逐步增大并案后,原本分散于各案的零星散乱的犯罪痕迹和物证,侦查线索等犯罪信息情报被全面集中起来了,因而犯罪信息量大幅度增加,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暴露相对充分,可资分析推断的依据随着丰富起来了侦查机关在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甚至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各案串联并案的过程中,必然要汇集各案犯罪信息,并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去表存里的认真研究在这过程,承办案件的侦查人员对犯罪活动情况的认识在逐渐深化且贴近实际情况,即达到了"知彼",切实掌握敌情的要求因此,虽然并案侦查之后,承办的是一批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的案件,侦查方法比个案侦查要复杂,但是,由于了解了敌情,同时也集中了各方侦查干将,拓宽了侦查视野,集思广益,开辟了新的侦查途径;还聚结了各方技术技能,所以可以大大提高认识,分析,判断案件情况的准确度,增加了综合使用各种侦查措施的能力,使采取的措施更具针对性,加快侦查破案的进程  (三)组织活动的协同性与侦查措施的综合性  并案侦查之后,打破了个案侦查的破案方式,也突破承办案件单位独立作战的局面它是根据侦查需要,组织涉案的地区和单位,抽调强兵干将联合形成破案力量,有效调动各个地区和业务部门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整体功能尤其是对付流窜性,跨区域性,职业性和暴力性犯罪,如果仍沿用过去个案侦查方式,以发案单位辖区为侦查范围,不仅侦查效益差,还很难破获案件,更难深挖余罪,只有并案侦查,充分做好协调工作,才有可能提高侦查效益措施实施的综合性,是指在并案侦查的整个过程,侦查主体针对侦查态势的需要,以侦查策略为指导,把握侦查时机,选择多种侦查措施和手段组合形成侦查方案进行破案如在所确定的侦查方向和范围内,摸底排查侦查线索,发现犯罪嫌疑人的同时又针对犯罪活动规律特点,确定预防和守候的重点部位进行伏击,以抓获现行等项措施综合实施;如在对犯罪物证调查的同时展开情报资料检索以及对犯罪痕迹的检验鉴定,发现侦查线索等措施综合运用这样,可以扩展侦查线索来源,加快破案步伐  并案侦查作为一项重要的侦查措施,在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办案人员能够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为基础,会为侦查破案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同一个或同一伙犯罪分子所实施的两起以上的系列案件进行并案侦查,可以降低侦查成本,改变单一案件单一侦查、分散经营、个子为战的侦查格局,集中侦查力量,实施联合作战,减少重复劳动,节省侦查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所以,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案侦查的定义、特点、实施条件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作为一项重要的侦查措施,并案侦查在实践过程中也存有种种缺陷,这就要求我们认识缺陷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努力提高刑事案件的办案效益。  一、并案侦查的定义及特点  并案侦查是侦查机关在侦查活动中,将判断为同一犯罪主体的系列案件联系起来,实行合并侦查的一种侦查措施它是各地侦查机关在与犯罪活动长期斗争中逐步总结创造出来的一项侦查措施实践证明,当前犯罪活动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仍然采取发生一宗案件组织一次侦破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实际斗争的需要因此,并案侦查措施应运而生,它克服了个案侦破的短处,突破个案侦查的局限,是对付系列性案件,流窜犯罪活动和有组织犯罪的有效措施与其他侦查措施比较,并案侦查具有以下特点:  (一)犯罪主体的同一性和案件的系列性  犯罪主体是指犯罪行为人,可以是自然人,可以是单位或法人对于串并起来的两起以上犯罪案件,从犯罪主体来讲,必须是同一犯罪嫌疑人,或者同一犯罪集团(团伙),这是串并案件侦查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案件的系列性是指案件与案件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即是说,被联结起来的多宗犯罪案件性质相同,作案方式,方法相似或相同,或者虽然案件性质不同,但是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相近,犯罪手段,侵害对象或其他犯罪特征相似或相同的所以,犯罪主体的同一性与案件的系列性,是实施并案侦查的基本条件,也是区别于个案侦查的基本特征,并案侦查主要适用于同一犯罪主体连续实施的犯罪,既包括同一犯罪主体所实施的相同类型的犯罪案件,也包括同一犯罪主体所实施的不同类型的犯罪案件,其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并案侦查不适应一次性犯罪或不同犯罪主体的犯罪此外,还应指出,系列案件的连发性,有的表现强烈明显,有的较弱,如有的间隔几小时,几天,有的数月,有的跨年度  (二)情报的集中性与对策运用的针对性  要破获案件,"知彼"是首要的一般而言,犯罪分子作案越多,暴露也多,暴露的深度与广度逐步增大并案后,原本分散于各案的零星散乱的犯罪痕迹和物证,侦查线索等犯罪信息情报被全面集中起来了,因而犯罪信息量大幅度增加,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暴露相对充分,可资分析推断的依据随着丰富起来了侦查机关在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甚至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各案串联并案的过程中,必然要汇集各案犯罪信息,并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去表存里的认真研究在这过程,承办案件的侦查人员对犯罪活动情况的认识在逐渐深化且贴近实际情况,即达到了"知彼",切实掌握敌情的要求因此,虽然并案侦查之后,承办的是一批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的案件,侦查方法比个案侦查要复杂,但是,由于了解了敌情,同时也集中了各方侦查干将,拓宽了侦查视野,集思广益,开辟了新的侦查途径;还聚结了各方技术技能,所以可以大大提高认识,分析,判断案件情况的准确度,增加了综合使用各种侦查措施的能力,使采取的措施更具针对性,加快侦查破案的进程  (三)组织活动的协同性与侦查措施的综合性  并案侦查之后,打破了个案侦查的破案方式,也突破承办案件单位独立作战的局面它是根据侦查需要,组织涉案的地区和单位,抽调强兵干将联合形成破案力量,有效调动各个地区和业务部门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整体功能尤其是对付流窜性,跨区域性,职业性和暴力性犯罪,如果仍沿用过去个案侦查方式,以发案单位辖区为侦查范围,不仅侦查效益差,还很难破获案件,更难深挖余罪,只有并案侦查,充分做好协调工作,才有可能提高侦查效益措施实施的综合性,是指在并案侦查的整个过程,侦查主体针对侦查态势的需要,以侦查策略为指导,把握侦查时机,选择多种侦查措施和手段组合形成侦查方案进行破案如在所确定的侦查方向和范围内,摸底排查侦查线索,发现犯罪嫌疑人的同时又针对犯罪活动规律特点,确定预防和守候的重点部位进行伏击,以抓获现行等项措施综合实施;如在对犯罪物证调查的同时展开情报资料检索以及对犯罪痕迹的检验鉴定,发现侦查线索等措施综合运用这样,可以扩展侦查线索来源,加快破案步伐。  二、实施并案侦查的意义  (一)能达到对犯罪信息的综合利用,有利于充分认识犯罪现场  犯罪嫌疑人在系列性犯罪过程中,尽管不断采取各种反侦查手段,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总会留下蛛丝马迹和有价值的物证材料。就单一案件来讲,现场的痕迹物证只能反映作案人的某些个体特征,但如果将有关联的系列案件中所有的现场信息资料串联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就能从整体上达到对作案人的个体特征、作案特征等全面性的认识,从而为制定侦查计划、确定侦查方向创造条件。  (二)能科学、合理的配置侦查资源  由于目前系列性案件呈现日益攀升的趋势,犯罪嫌疑人在某一地区连续作案多起的现象已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单一案件进行立案侦查,在警力使用配置上显然不足。但如果把这些相似的案件串并起来,从单一地区或从区域协作侦查来讲,把有效的警力组织起来,进行专案展出,就能形成打击犯罪的合力。这样不仅能减少大量的重复侦查工作,而且能达到对犯罪信息的共享,提高侦破工作的效率。  (三)有利于选择侦破案件的最佳突破口,牢牢掌握侦查工作的主动权  将系列案件串联起来,将有利于利用痕迹物证进行查档(指纹识别系统)、辨认、阵地控制、追缉堵截的呢个侦查措施的综合运用,而且使侦查手段的切入点增多。在侦查过程中,一旦某个环节有所突破,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能提高公安刑侦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  目前,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犯罪不断增多,作案已不受地域条件的限制,这就要求刑侦部门必须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要广泛搜集各种犯罪信息,联合各发案地的侦查力量和相配合,有效减少时间、空间距离给侦查工作所带来的困难,从而共同提高打击犯罪的能力。  三、实施并案侦查的条件  实施并案侦查的条件,是指能够判断两起或两起以上犯罪案件是同一个人或同一伙人所为的具体根据。这种根据主要包括:  (一)现场相同或相关的痕迹、物证  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在现场留下来的手印、足迹、工具痕迹、弹头、弹壳、枪弹痕迹等痕迹或物证,可以通过技术鉴定作出同一认定的肯定性结论,这是并案侦查中最为有效的并案条件。  如果不同现场的痕迹或物证具有某种直接联系,如此案现场出现的物品是彼案现场丢失的物品,这种情况也可以作为并案侦查的条件。  (二)相同的犯罪行为人体貌特征  强奸、、抢劫等案件,被害人与犯罪行为人往往有一定时间的正面接触,能够提供犯罪行为人的体貌特征。也有一些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在作案工程中或作案前后会被其他一些人员所目击。人的体貌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相对稳定性,如果先后发生的若干起刑事案件中犯罪行为人体貌特征相同或相似,也可以作为并案侦查的条件。  (三)相同的犯罪手段  受犯罪行为习惯的支配,同一个或同一伙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时,往往使用相同的犯罪手段,如表现在选择现场出入口、破坏方法、作案过程、伪装现场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同点或相似性。  (四)相同、相似或相关的其他犯罪要素方面  犯罪分子选择的犯罪时间、犯罪空间、犯罪对象、犯罪部位等犯罪要素方面的相同、相似或相关性,也可以作为并案侦查的条件。  (五)案件之间无形的内在联系  案件之间无形的内在联系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盗枪犯罪或抢枪犯罪与持枪犯罪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又如,一起案件被盗走某件物品,这种物品只有配上另一种物品才能发挥效用,而另一起案件中被盗走的正是另一种物品。尽管两起案件在痕迹、手段等方面可能不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也可考虑实施并案侦查。  四、并案侦查工作实践缺陷分析  (一)对并案侦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待提高  过去,并案侦查被视为一般的战术措施,处于犯罪对策的微观层次,在运用中较为被动,视野也比较狭窄,其作用未被充分发现、发挥。实际上,并案侦查在案件侦破中的预控作用、发掘隐案作用以及提高破案速度和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联系形势来看,近年来犯罪的串联性、系列性及其严重发展趋势成为刑事犯罪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我国比较典型的系列侵财犯罪(如盗窃案件)来看,不仅数量有猛增,而且性质上也是越来越恶劣,更严重的是其他一些犯罪形式如抢劫、强奸、拐卖妇女儿童等也开始出现系列化的趋势。面对新的形势,并案侦查措施应该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个重大犯罪对策。  (二)并案侦查的时空跨度观念有待提高  犯罪分子反复多次作案的时间间隔少则几小时,几天,多则几月,甚至跨年。从过去的实践来看,间隔短的容易做到及时并案,间隔长的则容易忽视。这反映出侦查主体纵向并案意识不强。应该看到,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打击,或因有伤、病在身,或慑于“专项整治”声威等,都会延长作案时间间隔。因此,要加强具有并案特征的犯罪情报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判,拉大时间纬度和跨度。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便捷,进行大地域跨度的流窜是犯罪分子逃避打击的偏好手段。犯罪分子在单位时间里流窜的空间越来越大,侦查主体的空间并案意识必须相应加强。  (三)对同一犯罪主体的认识有待提高  并案侦查针对的是同一犯罪主体所作的多起案件。但所谓同一,不是绝对的。一定的犯罪主体在实施多次犯罪中,可能会有变化。例如或单独作案,或结伙作案;其作案人数的多寡或参与者的更替并不一定稳定。在刑事犯罪中,非集团性的一般犯罪团伙大量存在。这类团伙组织结构较为松散,人员关系不紧密。所以,并案线索分析时,不能局限于犯罪主体人数完全一致,或一定出现某一成员,犯罪主体人数不完全一致时也可以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以判断是否具备并案条件。  (四)并案条件的观念意识有待提高  同一犯罪主体所实施的多起案件,其同一性可通过多方面特征反映出来。不同的特征在并案中的价值是不同的。其中痕迹、物证的价值相对较高,以痕迹物证检验结果为依据可进行确定性的并案。而根据其他特征进行并案,则或多或少具有或然性。但应该看到,如果将多起案件的“其他特征”(如侵害目标、作案手法、作案时空、作案人体貌特征)综合起来,并案结论的可靠性可大为提高,在没有痕迹物证检验结果可以利用的情况下也能并案,这一点也值得引起重视。许多实例表明,过去在利用痕迹、物证以外的其他条件上有过于谨慎的倾向,导致不少本已具备合并条件的案件未能及时合并。因此强化这方面意识,也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并案侦查的作用。  (五)并案侦查手段的观念落后  并案以后,侦查工作有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在措施上习惯于老套路,结果很可能并案效果不理想。相反,只有不断注意手段观念的更新,努力探索破案新思路新方法,并案所获得的有利条件才能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即使难度较大的案件,也能迅速破获。总结经验不难发现,要适应犯罪活动的新变化,增强情报导侦意识、科技破案意识、主动进攻意识和谋略意识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一些危害严重、影响大的案件,决不能墨守陈规,畏首畏尾,以致自我束缚。  五、提高并案侦查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并案侦查工作机制  并案侦查工作机制是指侦查部门查办一系列案件的组织形式、制度保障和人力支持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作为并案侦查措施的“上层建筑”,对于并案侦查工作具有全局意义的宏观性把握。从并案侦查成本控制和资源配置两个具体增效手段看,首先从整体上着手完善并案侦查的工作机制——建设好“大环境”毫无疑问是提高并案侦查效益的首要任务。从目前来看,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改进:  突破传统破案模式的指导思想。当前作案主体日益流窜化、团伙化、职业化,再套用过去的“分兵把守,个破其案”的方法,显然不能有效打击、证实犯罪。并案侦查作为一个揭示犯罪的有效手段,就应将这机制有效地运作起来。这就要求相关警务部门在并案时,讲究各自掌握的侦查资源在投入时的方式方法,注重分析研究和统筹规划,防止不同部门之间“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最大限度控制侦查成本。  加强各部门间的互相配合。公安机关的各个部门都要做好有关信息的采集工作。公安机关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管理信息,如交通管理局的机动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等,都应该提供给侦查部门使用,为侦查破案提供帮助。并案工作也是个系统,涉及刑事侦查工作的方方面面,有技术人员的现场勘查,有侦查人员的现场、事主访问,有情报中心的数据汇总,以及密侦战线的失物控制、技侦的电讯控制、侦查员的专门工作等等,这一系统带来不利,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  (二)开拓并案侦查新途径  建立并案侦查情报工作制度。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社会中,犯罪形势日益智能化、恶性化、集团化和国际化。在这种形势下,刑事侦查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犯罪情报工作的展开。实施并案侦查的关键是开辟情报来源。建立并案侦查情报工作制度可以按照“横向交流,纵向传递”的思路建立信息网络。通过情报信息网络办案,加速了办案进度,避免常规摸排措施“人海战术”造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损耗。“情报导侦”在并案侦查过程中的另一个重大积极意义就是“资源流”随着“信息流”的移动而移动,即当不同部门共同侦办串并案件是,各种侦查资源(人、财、物、时间)往往会向最优先、最准确掌握犯罪情报的部门转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其蕴含的“资源配置手段”的形象写照。  挖掘侦查办案过程中具体工作环节的增效潜力。(1)组织专案侦查班子,统筹作战。并案之后,案件侦查质量既决定于指挥员能力,更决定于专案班子的组建。一般而言,要根据所并案涉及范围及大小、多少等因素实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协同作战,发挥侦查机关整体作战优势。(2)分析案情,确定侦查方向与范围。对所并案件案情分析,应着眼于全部案件的整体把握。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注重案件的整体侦查效益的最优化。(3)制定侦查方案,选择侦查途径,开展侦查。侦查方案是开展案件侦查的纲领,侦查途径的选择决定着破案速度和破案质量。对并案侦查的案件,把破案放在首位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应该清醒看到,系列性犯罪最大的特点是连续犯罪。因此,对已并案件的侦查要将控制再次犯罪放到重要位置,实现“侦”、“控”结合。对于并案侦查而言,从某种意义上将,阻止了犯罪的再次发生就是最本原地实现了侦查效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侦查机关合理利用并案侦查措施,克服并案侦查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是很有必要的。并案侦查有助于预测犯罪,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收到抓一人破多案,以小案破大案,破一案带一串的良好效果;还可以减少重复劳动,节省侦查成本,提高侦查效率,有效地打击犯罪,整合侦查资源,降低侦查投入,综合利用侦查线索和证据,拓宽侦查途径,加快侦查进程,实现破案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冰试论并案侦查[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3):83-  [2]芦鹏论并案侦查及其效益的最大化[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8,(03):5-  [3]李晓兵并案侦查的一般特点刍议[J]法制与社会,2008,(07):  [4]郝宏奎论并案侦查条件的科学运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04):40-  [5]张秀斗试论新形势下的串并案侦查[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6,(12):47-  [6]刘金东、战鹏、陈果简论并案侦查的性质、作用与基本步骤[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38-  抢劫案并案侦查8点缘由  公安部将湖南常德抢劫运钞车案同发生在重庆、长沙、武汉的几起抢劫案并案侦查。昨日,有关警方透露了8点缘由:  弹道痕迹  通过有关专家分析常德劫案发案现场的弹道痕迹,认定三地现场的子弹来自于同几支枪。有关专家解释说,每支枪都有不同的弹道痕迹,如同每个人有不同的指纹,世界上没有哪两支枪的弹道痕迹完全相同。这是并案侦查最重要的理由。  穿戴  武广劫案,劫犯戴着帽子。仓皇逃跑时,劫犯在现场掉了一顶帽子。而常德抢劫案的劫犯同样戴着帽子。在夏天戴帽子,说明了劫犯头上有明显标记,或是秃顶,或是有疤痕。  身体特征  重庆、长沙、武汉的抢劫案发生后,各地公安机关曾根据现场目击者的描述,用电脑绘画出了劫犯相貌的大致特征。这与常德警方提供的劫犯特征基本相同。  作案时间  这几起劫案均发生在下午下班时刻。此时正是管理相对松懈、人流最多的时候,作案既易于得手,又易于逃脱。  作案手法  劫匪下手极其残忍,大多都是直击太阳穴。并且枪法极准,一般是一枪毙命。  作案规律  从目前发生的8起劫案来看,每起劫案间隔一般都在半年以上。  逃跑方式  劫匪得手后,逃离现场的方式相同:先抢一辆出租车,杀死司机,开车逃跑。逃离现场后,再换一辆车,半路弃车逃遁。  作案人数  1995年,重庆发生第一起劫案时,只有两名作案人员。此后几起劫案的作案人员均为四人。警方推测,这是一个固定的犯罪团伙。  警方分析,这四名劫匪与武汉、重庆、常德有某种联系。要么他们来自这三座城市,曾在某一地方共过事;要么他们是同一地方的人,分别在这三座城市生活过。(央视)

222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