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6

洛林小叮当
首页 > 论文问答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目录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三石太保

已采纳
上面很多篇呀,你要哪篇,不可能全要吧? [1]本报记者 谢国苍 孟姜女的家乡在彭阳?[N] 宁夏日报,2008-11-20(003) [2]刘睿,秋美 孟姜女和孟姜女河的传说[J] 内蒙古林业,2009,(1) [3]乌丙安 《孟姜女传说》口头遗产及其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评述[J] 民俗研究,2009,(3) [4]陶思炎 人鱼与孟姜女——孟姜女原型探论[J] 民俗研究,2009,(3) [5]刁统菊,郭海红 孟姜女传说“在地化”后的传承特征分析——以山东淄河镇的孟姜女传说为例[J] 民俗研究,2009,(4) [6]洪淑苓 孟姜女歌仔册的叙事特点与孟姜女形象——以台湾大学杨云萍文库所藏资料为范畴[J] 民间文化论坛,2006,(5) [7]方芸,蔡际洲 《孟姜女》歌系的基本曲调——《孟姜女》歌系研究之一[J] 音乐探索,2007,(4) [8]黄秉泽 从杞梁妻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的起源和嬗变[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9]乌丙安 《孟姜女传说》口头遗产及其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评述[A] [C]: ,2009: [10]陶思炎 人鱼与孟姜女——孟姜女原型探论[A] [C]: ,2009: [11]杨永华 从淄河地区孟姜女小调看“孟姜女”的性格特征[A] [C]: ,2009: [12]李林 三 论文摘要 孟姜女歌仔册的叙事特点与孟姜女形象——以台湾大学杨云萍文库所藏资料为范畴[A] 刘守华,白庚胜 主编[C]: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2- [13]何方 学术活动 孟姜女是杞梁妻吗?——江、浙、沪三省市孟姜女传说学术讨论会[A] 吕林 主编[C]: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403- [14]图片 孟姜女祠内的孟姜女塑像[A] 贺文涛,谢常山 主编[C]: ,2010:P [15]冯利华 孟姜女形象及故事主干情节的社会文化成因——刘向《列女传》齐杞梁妻故事内涵新探[J] 天府新论,2009,(3) [16]胡健国 傩神女娲的化身——孟姜女[J] 艺海,2009,(12) [17]章军华 孟戏的民俗心理沉淀与嬗变——以江西广昌甘竹刘家、曾家村族《孟姜女》戏曲为例[J] 艺术百家,2007,(3) [18]吴民 孟姜女不姓孟——说古人称行第的习俗[J]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1) [19]冉苒 从孟姜女不姓孟谈古人的行第称[J] 贵州文史丛刊,1998,(3) [20]冯智全 苏州民歌《孟姜女》在“吴歌”中的流变[J] 中国音乐,2010,(3) [21]关意宁 国乐典藏之江南小调《孟姜女》[J] 音乐生活,2011,(4) [22]孙超 《孟姜女传说》与齐鲁文化——兼谈其中的主要文化素[J] 管子学刊,2011,(1) [23]冯志英 把脉孟姜女[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5) [24]李艳 浅谈新民歌《孟姜女》及艺术处理[J] 黄河之声,2011,(6) [25]何荣智,孙朋飞 孟姜女故事与电视——以《九尾狐与仙鹤》为例[J] 美与时代(下),2011,(6) [26]魏晓欣 文化创新视野下的秩序与人权——对“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反思[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2) [27]孙俊钰 歌曲《孟姜女》及其艺术表现[J] 内蒙古艺术,2011,(1) [28]徐宏图 南戏的遗踪《孟姜女》考略[J] 中华戏曲,2003,(1) [29]徐宏图 南戏遗踪高腔本《孟姜女》续考[J] 中华戏曲,2004,(1) [30]杨亮才 孟姜女[J] 西北民族研究,2010,(1) [31]左玉倩,李郑实 齐长城黄石关的“孟姜女纪铭碑”[J] 山东档案,2010,(1) [32]潘冠泽 《孟姜女》:江苏民歌与艺术歌曲的比较[J] 艺海,2010,(4) [33]周尚义 孟姜女形象探源[J] 武陵学刊,2010,(2) [34]王振岩,李琳 石武客运专线东孟姜女河特大桥(32+48+32)m预应力现浇连续梁跨新菏铁路施工技术[J] 铁道标准设计,2010,(9) [35]张新朋 《孟姜女变文》、《破魔变》残片考辨二题[J] 文献,2010,(4) [36]冉明 从艺术歌曲《孟姜女》谈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37]耿家林 民歌《孟姜女》的演变及其影响[J] 艺术研究,2009,(1) [38]朱雯珺 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孟姜女》为例[J] 才智,2009,(2) [39]黄震云 周代金文和《诗经》孟姜女的身世性别[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0]王国彪 朝鲜汉诗中的孟姜女传说[J] 民族文学研究,2009,(2) [41]刘波,林世田 《孟姜女变文》残卷的缀合、校录及相关问题研究[J] 文献,2009,(2) [42]薛海萍 浅析艺术歌曲《孟姜女》的钢琴伴奏[J] 民族音乐,2009,(4) [43]唐海燕 从《孟姜女》的艺术特征看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2) [44]帅志刚 新编声乐作品《孟姜女》的演唱分析与艺术表现[J] 科技信息,2009,(16) [45]徐柏荣 顾颉刚与孟姜女[J] 博览群书,2009,(5) [46]王雯 浅谈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孟姜女》为例[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 [47]黄雪玲 评苏童《碧奴》对孟姜女传说的再叙述[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8]孔祥萍 从声乐作品《孟姜女》看歌曲感情的培养和训练[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49]孙芳 穿越千年的眼泪——论苏童对孟姜女传说的重述[J] 大众文艺(理论),2009,(16) [50]高立权,高长城,魏强,李相龙 孟姜女庙:千古传唱的长城故事[J] 中国文化遗产,2009,(5)
133 评论

来一块钱包子

学术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工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均为双月刊。两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常州工学院学报》《常州工学院学报》于1987年创刊,原名《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主要刊登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学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于1983年创刊,原名《常州教育学院学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常州文化、四海论坛、高晓声研究、文学、艺术、成语文化、翻译研究、语言文字、法律社会、教育纵横等。  图书馆藏 截至2009年9月,图书馆拥有印刷型图书96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万种(超星电子图书馆),中文报刊8000余种(含电子期刊),外文期刊5000余种(含电子期刊),各种应用软件,电子图书,数据库光盘近2000张。订阅当年期刊 1667种,报纸 162种。 图书馆共设有两个电子阅览室,拥有光盘数据库、在线数据库、镜像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电子图书等。

332 评论

我们的季节e

《传教士视野下的清朝政治——<中国丛报>与中国政治研究》,《基督教文字传媒与中国近代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与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史学月刊》2013年第10期。   《信耶稣的国民:民族主义与1920年代中国基督徒的身份问题》,《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民元前后基督教传教士对改革与革命的认识与反应——基于三种基督教出版物的考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王道的再发现——传统文化与孙中山的国际观念》,《学术研究》2012年第5期。   《<镜海丛报>反映的晚清澳门历史片段》,《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商人集团与中西关系建构》,《史学月刊》2012年第3期。   《鲍留云与致富新书》,《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林则徐鸦片战争时期佚文评介》,《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动荡年代的变迁——从教会名册看20世纪前期的广州基督教》,《地方社会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   《略议鸦片战争前的买办、通事及其在近代的转化》,《被误读的群体-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年8月版。   《印中搜闻》与19世纪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在华西人报刊与鸦片战争》,《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5期。   《印中搜闻》导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中国丛报>关于中国社会信仰与风习的研究》,《学术研究》2009年第9期。   《晚清时期西方人体生理知识在华传播与本土化》,《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鸦片战争前来华西人与对华战争舆论的形成》, 《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2期。   《西方人眼里的徐继畲及其著作》,《清史研究》2009年第1期。  《邓廷桢与广东禁烟问题》,《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   《<中国丛报>与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国丛报>与中国历史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Chen Xiangfan and Christian Education in the 1920s”, in Christian Responses to Asian Challenges: A Glocalization View on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鸦片战争前英国在华治外法权的酝酿与尝试》,《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双重使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知识结构的演化》,《史料与视界-中文文献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谢卫楼与晚清西学输入》,《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兴泰行商欠案与鸦片战争前夕的行商体制》, 《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权力与体制-义律与1836-39年的中英关系》,《历史研究》 2007年第1期,   《华南循道会的本色化之路――以20世纪前期为中心的考察》,《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   《美北长老会与华南基督教教会的本色化过程》,《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基督教道德与商业利益的较量-1830年代来华传教士与英商关于鸦片贸易的争论》,《学术研究》 2005年第12期。   《商人、传教士与西方“中国学”的转变》,《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税费问题与战后税则谈判》,《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内因与外力-试论民初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的历史背景》,《东亚基督教再诠释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民族主义运动与华南基督教会的本色化》,《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基督教传教士在澳门的早期文化活动略论》,《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自立与本色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教对华传教战略之演变》,《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在粤英商团体与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  《广州外侨总商会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西关系》,《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   《王学与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演变》,《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简论19世纪前期基督教传教士在澳门的文化活动》,《中西文化研究》(澳门)创刊号,2002年6月。  《关于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贸易再探讨》,《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与本色教会运动》,《世界宗教研究》 2002年第2期。   《关于1821-1839年鸦片贸易的再研究》,《毒品问题与近代中国》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12月。   《关于梁发与洪秀全思想关系的几个问题》,《韩山师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 《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医务传道方法与“中国医务传道会”的早期活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年第3期。   《理学与戊戌前后康有为的思想体系》,《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   《鸦片战争前后今文经学试探》,《近代中国社会思潮论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译名之争与早期的圣经中译》,《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罗孝全索赔事件及其影响》,《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   《互联网上的基督教新教》,《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3期。   《开创中国毒品史和禁毒史的研究——近几年几部有关著作述评》,《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   《古老的理想与维新的意义》,《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改革》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马礼逊学校与容闳留美前所受的教育》,《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美国传教士卢礼华在华活动述论》,《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清末广东对外交涉体制之演变》,《学术研究》1997年第9期。   《康有为与理学初论》,《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重论康有为与孔子托古改制论》,《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孙中山与近代大同学说的终结》,《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4年第1期。   《清代中叶今文经学派学术思想论略》,《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鸦片战争前后的今文经学与中国近代思想》,《中山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洋务运动的批判者——郭嵩焘》,《学术研究》1990年第2期。   《试论戊戌前后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1期。   《关于一八三八年禁烟争论的再探讨》,《福建论坛》1985年第6期。

289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