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3

78952146984里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内蒙古经济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王玉娜大王

已采纳
“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草原青青在夏季。一场新雨,跟着一阵微风,青草婆娑起来,忽摆忽动,忽俯忽仰,歌态轻柔,舞姿曼妙,巡巡碧浪卷向天边,整个世界变得芬芳。”“草原的林,特别珍贵。草原告诉我,草原有森林,如同沙漠中有了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倚靠,是一种力量,每当压力陡升时,他们就会想起身后的林。”长期关注环境保护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托起草原》中这样描述呼伦贝尔。  自古以来,呼伦贝尔就以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而闻名于世。  覆盖着浩瀚森林的大兴安岭,由北向南把呼伦贝尔分东西两部分,岭东是著名的北国粮仓——松嫩平原,岭西是驰名中外的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森林还是黑龙江、额尔古纳河、松花江、嫩江等3000多条河流的主要发源地。千百年来,正因为有大兴安岭森林涵养水分,调节空气,增加降雨,形成天然保护屏障,呼伦贝尔草原才得以水肥草美,繁茂葱郁,松嫩平原才能成为北方粮仓。  大自然是多么宽厚地善待呼伦贝尔人民。  几千年来,无论是呼伦贝尔先民还是现代人,徜徉在这幅天然的水墨画中,即使是喧嚣的都市生活也不曾打破她的安详与宁静。  于是,画卷之中与画卷之外的人们将她看做是造化神奇的一方净土,上苍赐给人类的童话仙境。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树林中奔跑玩耍,穿梭在树里行间,累了就躺在又松又软、铺满金黄色落叶的林间土地上,深深吸着饱含负离子的空气,还有树木花草的清香,就像血液被过滤了一样,元气倍增,全身舒服。森林是一座天然的氧吧,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加湿器。”市委常委孟松林在他的文章里这样说。  然而,要想保住这样的人间仙境可不是那么容易。  呼伦贝尔曾有个说法,叫“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其生态环境之优可见一斑。可老一辈说,这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建国初期,数万林业大军开进了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随着一声声“顺山倒”,一棵棵参天大树在电锯的轰鸣声中悲壮地倒下,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呼伦贝尔的木材被装上火车一列列运往内地;一支支垦荒队伍也陆续进入了呼伦贝尔草原腹地,茫茫草原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良田,呼伦贝尔生产的粮食成为全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盘中餐;还有煤炭、皮革、牛羊肉、乳制品……呼伦贝尔就像共和国母亲的“长子”一样竭尽所能、慷慨无私地为新中国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本来,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泉水、丰美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是大自然向人类伸出的“橄榄枝”。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味地索取,“橄榄枝”就会变成毒刺,最终受到伤害的将是人类自己。  而当时的呼伦贝尔只顾满怀激情地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却丝毫没有察觉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恶果。  直到有一天,当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这片富饶土地的时候,才惊恐地发现,在计划经济的指挥棒下,大面积采伐原始森林,无节制地开垦草原等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加之多年气候干旱,人口较快增长,带来的是草原沙化退化和严重的水土流失。  草原腹地,一条绵延万里沙地,步步紧逼,吞噬草原,埋没村庄,大片草原静静地消失在沙化中。  号称拥有内蒙古70%水资源的呼伦贝尔,水资源危机已悄悄走来,市内7条河流一度断流。  境内两大水系旱涝灾害频发,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席卷了岭东三旗市,肥沃的土壤被洪水卷走,留下无数伤痕累累的侵蚀沟……  这一切,无不向呼伦贝尔敲响了生态安全的警钟。  严酷的现实告诉人们,并不是所有的草原都是田园牧歌的风光。当人类的意志打碎了自然的韵律,当生态环境被落后的生产力和愚昧的思想观念所扭曲,我们失去的将是自己的生存空间。  退耕退牧,保住大自然赐予的生态遗产  呼伦贝尔的决策层及时调整方向,一系列保护措施陆续开始实施——  1984年,打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体制,实行“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  1989年,实施 “落实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到户责任制”的草场“双权一制”改革,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从1997年开始,呼伦贝尔不再批准新开荒,已批准未实施的也不准继续开发;  1999年,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十大工程”。呼伦贝尔盟被国家正式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撤盟建市以后,历届领导者都把保护好美丽的家园放在呼伦贝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位。  全力破解生态难题的呼伦贝尔,如同掌握了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秘诀一样,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并制订了《呼伦贝尔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呼伦贝尔草原保护与生态型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把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污染、发展绿色经济纳入全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  这是一个在25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实施的宏伟工程,这是一个在古老草原上以千万亩、百万亩为计量单位的伟大生态创举。  大力实施退耕:水肥条件差,坡度大于15度,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要退;水土流失严重的,风蚀沙化和存在潜在沙化危险的耕地,要退;江河源头和河流两岸引起面源污染的,也要退!  3年里,呼伦贝尔共退掉不适合耕种的土地300余万亩。  为了鼓励退耕,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阿荣旗对退耕户种草给予种子补贴,并协调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养殖大户与种草农户签订单,保证收购草产品。  莫旗组织退耕大户到辽宁铁岭学习榛子种植技术,大力推广经济林栽植技术,还通过林草、林药兼作,引导退耕户栽植桑树、果树、多年生中草药和牧草,确保退耕地增加收益。  鄂温克旗通过推广粮草混播,第二年便可打草或放牧,既恢复了植被,又获得了效益。  令人欣喜的是,退耕不但没有减产,反而实现了“退中有进”,全市农业连续3年丰收,增产粮食25亿公斤,今年粮食产量有望突破50亿公斤,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呼伦贝尔还把休牧禁牧作为保护草原的最有效手段。在草原退化严重、生态十分脆弱的区域定期发布休牧禁牧令:对重度退化沙化的草场实行常年禁牧,对中度退化的草场实行季节休牧,对轻度退化的草场实行划区轮牧。  着力提高牧民的生态意识,鼓励牧民发展饲草料生产,控制草原牲畜放养数量,在干旱草原区和草场沙化退化严重区域进行围栏封育,以户为单位,以嘎查为基本单元,进行集中连片建设。在沙化严重区域人工补播牧草种子,加快草原植被的恢复。  到目前,已围栏3000万亩,补播牧草200万亩。近3年每年完成季节休牧4000万亩以上,年度禁牧500万亩,逐步解决了草原超载过牧问题,实现了草畜动态平衡。  牧区还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新右旗政府投资在旗所在地建起“蒙古大营”,上百户牧民被迁到城里集中居住。  如今,草原植被得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区的植被高度平均提高10-15公分,产草量每亩平均提高20-30公斤,草群中优良牧草的比例明显增加。  呼伦贝尔在推行草畜平衡、开展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以及基本草牧场保护等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牧民达来是退牧还草的实践者,也是受益者。“你看,这‘草库伦’里的草长得就是高,也比外面绿。”他指着网围栏里禁牧休牧的草场高兴地说。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如今成了草原的守护神。  为了改变超载过牧现象,呼伦贝尔不再盲目追求牲畜头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是实施牧区牲畜压缩战略,对牛羊实行“计划生育”,提高良种率和产出率,形成少养、精养的生产模式,草原自然载畜量由过去的600万头只减少到400万头只。  畜牧业也不再是牧区的特权。呼伦贝尔从实际出发调整畜牧业发展方向——牧区,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农区,发展转粮型畜牧业;城林区,发展高效型畜牧业,使畜牧业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在政府的倡导下,许多农民盖起了棚圈,养起了牛羊,搞活了农家小院的庭院经济。  阿荣旗向阳峪镇解放屯的退耕还林户姜涛,2002年把10多亩地退下来后,在政府引导下种苜蓿草养羊。“以前种大豆是广种薄收,一亩地收入300元就不错了。现在10亩草、100多只羊,每年能赚二三万元,还有退耕还林补贴。你说这日子美不美!”  随着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呼伦贝尔农区牲畜头数连续4年超过牧区,占总量的64%。2008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存栏1447万头只,牧业四旗只有491万头只。  以粮食换生态,本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初衷。而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这一政策不仅绿了山水,还富了农民。  莫旗在登特科乡北石场村、西瓦尔图镇永安村等地建起了13个生态示范园区,通过林果粮间作,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他们还抓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机遇,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耕地面积减少了60万亩,3年当中却增产粮食5亿多公斤,农民人均增收500多元。  阿荣旗霍尔奇镇有986户农民在1.2万亩退耕地里种植了黄芪、防风和黄芩等中药材,由河北华祈、呼伦贝尔哈慈等制药企业,提供籽种和技术服务,收益颇丰。  退耕后的日子火了,在“退”中得到真正实惠的农民笑了。  1996年,鄂伦春旗政府郑重宣布:禁猎。世世代代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为了保护生态,造福子孙,以博大宽厚的情怀,主动放弃世代相传的原始狩猎方式,放下手中的猎枪,成为大森林真正的守护神。  今年4月,几百只白天鹅栖息在二卡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里,时而振翅高翔,时而掠水嬉戏,时而寻窝觅食,时而交颈情语,神态高贵安详又从容不迫,好一幅自然天成的美丽图画。可忙坏了拿着长焦相机的两位摄影爱好者。  经过十几年的禁猎和休养生息,呼伦贝尔重新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  狍子钻进羊圈,与羊共同起居生活;野猪领走家养的母猪,生出一窝野猪崽;刚出生不久的小犴和森林调查队“玩”熟了,竟在森调队宿营的地帐篷里住了好几天,直到母犴找来,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的呼伦贝尔已不是奇闻。  就连一度销声匿迹的马鹿、獐子、水獭、猞猁等珍稀野生动物也开始频频露面。  植树造林,构建祖国北疆生态屏障  1978年,我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在横跨北部13个省区市,全长7000公里,面积占国土42%的版图上,建设“绿色万里长城”——三北防护林体系。这项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  在这场植树运动中,呼伦贝尔数十万林业职工在25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摆开了战场,竖立起一座座“绿色丰碑”。  1998年,免渡河、乌奴耳、巴林、南木、柴河、红花尔基6个地方林业局被列入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范围。  此后的10年里,天保工程、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呼伦贝尔第次拉开帷幕。  稳定减少森林采伐量,把森林采伐量从每年600万立方米降到200万,而生长量每年大于1000万立方米,实现了采育平衡,永续利用。  10年间,呼伦贝尔地方林业天保工程区森林面积增加了26.9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2114余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增加了0.75%,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双增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蓄积量增长了6468.27万立方米,构筑起我国北方的绿色生态屏障。  推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吸引各种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全民义务植树常规化运作,各种社会造林模式层出不穷,“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向林业建设流动和聚集。  2007年,满洲里启动了“多元投资,亿元绿化”方案,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边防林更新改造、城郊林建设和城市绿化工程,累计投入1亿元,植树63.25万株。  说到植树造林,不能不提到莫旗塔温敖宝镇的一位普通农民——李振海。  1984年,当“环保”对很多人来说还有些陌生的时候,40岁的李振海却带着一家人搬进深山,搞起了荒山绿化。25年里,他为15000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还带动起村里十几户村民加入到造林队伍中,他还无偿为学校、部队、机关提供了价值20多万元绿化苗木。为此,国家林业部、农业部、全国绿化委员会给他颁发了“全国绿色奖章”。  已经66岁的李振海依然雄心不减,他要在有生之年用树木营造起一座“绿色万里长城”。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区视察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这块辽阔草原,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呼伦贝尔是中国最美的草原,大兴安岭的主体在呼伦贝尔,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是270万呼伦贝尔人的责任和使命。”市委书记曹征海庄严表态。  5月的呼伦贝尔,春意盎然,月牙形沙丘上长出了一行行整齐的杨柴,去年干插的黄柳尖也钻出了嫩绿的新叶,远处一丛丛“中叶锦鸡儿”散开的黄色小花在沙海中摇曳。  在新左旗甘珠尔沙地,“飞播牧草示范区”、“保护草原青年促进会治沙区”、“围栏封育区”的牌子一块连着一块,千余名林业工人聚集在沙海中,边缘地带已经被他们用“Z”字形沙障固定住了,中间是人工播种机进行混播草籽作业后留下的一行行印迹。  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金维林告诉记者,由于地质、气候和历史原因形成呼伦贝尔沙地,由三条沙带和一些零星沙地组成,沙化面积达1957.8万亩。这无疑是呼伦贝尔所有绿色守望者最大的一块心病。  市一次党代会上,市委明确提出“生态立市和构建山川秀美呼伦贝尔”的发展战略。  2002年,在没有纳入国家投资范围的情况下,呼伦贝尔毅然启动实施了“沙地樟子松行动”,共栽植樟子松大苗近百万株,面积达1万多亩。  市二次党代会又进一步提出“有进有退、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发展战略。  为此,市委、市政府重新编制了《呼伦贝尔市防沙治沙10年规划》。  近几年,呼伦贝尔每年都要召开全市防治草原沙化现场会和工作会议,市长罗志虎反复强调:“有效治理好沙地,彻底改变我市沙化地区面貌,应该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首要工程来抓。要利用几年乃至更长时间,打一场彻底的沙地治理歼灭战”。  市委、市政府还与沙区各旗市区签订了防沙治沙“军令状”,从上到下统一认识,从下到上凝聚力量。  沙区各旗市在草场严重退化沙化区域实行项目整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歼灭战,做到了治理一块,保存一块,见效一块。  一项又一项治沙工程在呼伦贝尔展开,一批又一批治沙青年熬成了老专家。  善待大自然,它会给人们丰厚的馈赠;  破坏大自然,它会给人们百倍的报复。  由于呼伦贝尔把生态建设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切入点和基础建设来抓,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荒漠化和沙化首次实现逆转。  在这场人与沙的较量中,呼伦贝尔已累计投入防沙治沙资金7000多万元,治理流沙面积40多万亩,封育沙地樟子松240多万亩,保护草场500多万亩。  许多昔日的荒滩、荒漠,重现草木葱茏、繁花铺地、流水潺潺的景象,沙丘穿上了“绿裙”,昔日沙进人退的地方出现了人工绿洲……  地区发展就像做人,人品做到极处,无有它异,只有本然。改革开放30年来,呼伦贝尔始终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没有向资源索取,没有向环境索取,没有向国家索取。  参加全国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罗志虎市长在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呼伦贝尔已把建设生态环境作为全市工作的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林海,争取多向北京输送“绿色”。为保证北京的蓝天能多一些,呼伦贝尔正在下大力气进行“生态支持”。  守望绿色,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2008,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我们又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30年的变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回眸呼伦贝尔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寻访呼伦贝尔守望绿色的足迹,它的真正意蕴是什么?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退还政策给呼伦贝尔人民带来的喜悦和实惠,也切实感受到了发展生态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这不由得使人想起老子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在天地之间,只有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才是真正的和谐之道。  难怪许多人来到呼伦贝尔,都会情不自禁的跪倒在这至尊至美的大草原大森林面前。我想,面对这亘古的草原和林海,你不由得不被震撼、被感动、被净化,被再次唤起对于自然的无限敬仰和热爱。  当生命中最本质的追求,在极其特殊的环境中凸现出来时,就有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成为超越时空的精神圭臬。  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在呼伦贝尔备受推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被呼伦贝尔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GDP不是惟一的衡量指标,生态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保护不了生态环境,我们就是历史罪人!”市委书记曹征海的话掷地有声。  10年来,呼伦贝尔累计关闭小煤矿458座。  “十一五”期间,圆满完成列入自治区淘汰落后产能的钢铁、水泥、煤炭行业的关停项目。  2007年,淘汰落后产能钢铁10万吨、水泥15万吨、煤炭10万吨。  今年7月, 华能呼伦贝尔公司分别爆破拆除两座冷却塔,并计划到2010年,关停29.65万千瓦火电小机组。  呼伦贝尔在“择商选资”上也越来越挑剔——无论上什么项目,首先要过环保关,缺乏技术含量、投入产出比不高、高能耗高污染的外资,投资再大也绝不动心。  一择一选之际,金凤凰衔枝南来。淘汰掉了落后产能,腾出了环境容量,为可持续发展创造出环境空间。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50余家国内知名大企业先后入驻呼伦贝尔,为呼伦贝尔更好更快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稍稍改变一下我们的生活方式,不食野生动物,拒绝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不乱挖乱垦草原,处处讲环保,形成一种社会氛围,让人们听到呼伦贝尔就想起绿色,看到呼伦贝尔就想起纯净,吃在呼伦贝尔就想起健康。”这是市委常委孟松林的期待,也是全体呼伦贝尔人的追求。  人人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率先在呼伦贝尔各级党政机关开始。节约,从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机关办公用纸双面化,下班前电脑提前关闭,勤俭办会,勤俭办事,勤俭办文,勤俭办活动……  生态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普通市民也懂得了随手关灯拔插头,接受了“禁塑”,学会了垃圾分类……  上半年,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指标呈下降趋势,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95%以上。嫩江流域呼伦贝尔段、额尔古纳河流域水体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并有所改善。  2007年底,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圈点新天府”评选中,呼伦贝尔以第8的位次入选中国十大“新天府”。  前不久,华能伊敏煤电公司成为全区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走进呼伦贝尔,撞入视野的是一望无际的水墨画似的绿色。你不必刻意去寻找,随时都有一种生命的悸动让你心跳。  在看似荒凉的沙地里,你会发现许多生命的奇迹。即使在严冬,路边一蓬蓬的沙生植物,任凭雪压风摧,始终倔强地站立着,既不昂首张扬,也不低眉自惭,只要你用心感受,就可以领略到她骨子里的那份对生命的追求和挚爱。有了她,再大的草原也不寂寞。走过草原,总觉得有伴相随,有另一种生命在草原上呼应。  据此,我们可以找到人类与自然对话的许多语言,她会无声地告诉我许多关于生命的秘密,有关草原的命题会在用心感受中折射出许多新的亮点。  绿色,寄寓更多的也许是一种生命的渴望。  今天,生命的绿色依然在呼伦贝尔蔓延,让每一个呼伦贝尔人由衷地欣慰。  因为有了这样的绿色,我们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唱,可以看到天光在流水中荡漾,可以呼吸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可以感受岁月四时的轮转和变化。  在这蔓延的绿色中,有呼伦贝尔人的气魄,有呼伦贝尔人的智慧,也有呼伦贝尔人对梦想的追求。  生态文明不断刷新着人们的呼伦贝尔印象,因为呼伦贝尔留住了绿色的基脉。  “在欧亚大草原中,内蒙古东部仍是最好的草原”国际草地大会专家说。  “它是我国品质最优的天然草原,也是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顶级草原群落。可以建成我国最好的现代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这是中科院院士刘兴士的呼伦贝尔印象。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希望,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人们能够形成一种共识,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她。  曾经在呼伦贝尔插队的北京知青、著名词作家克明这样推荐呼伦贝尔:“我不知道哪一座城市能够拥有8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站在高处你的目力所及之处都是一望无际的青草,绿到天边,绿到极至,成了蓝。这是中国最宁静的城市。  我不知道哪一座城市能拥有11万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山岭之巅,你极目远眺,让你感受到无边无际的沉静和安宁。这是我们这个越来越干渴的星球上最富足的城市。  我不知道哪一座城市竟能拥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座湖泊,它们密匝匝地缀满在圣洁的大地上。  在这座城市里,天鹅为什么竟如此大胆,见到骑马的牧人从不惊慌,也不躲避?儿童为什么从小就不伤害一朵野花?老人为什么要向天鹅祭洒乳汁?蒙古包搬迁后,大地上为什么不留一丝痕迹?这是因为,这里每个人都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敬意。  朋友,别以为呼伦贝尔是个天堂,其实她是魔镜。在你没想好之前,千万不要踏上这片大地,因为,你一旦走进这座城市,你的一生中,将再也无法把这片绿色抹去。就像长调,永远刻在你的灵魂里……”  “呼伦贝尔的发展来势很好,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美丽与发展双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涵。”这是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对呼伦贝尔的最高褒奖。  这是一首改天换地的史诗。  这是一曲动人心魄的乐章。  呼伦贝尔生态示范区建设蓝图已经铺开——到2010年,50%以上的旗市区要达到全国生态县创建标准,其余旗市达到80%以上的创建指标。到2015年,努力把呼伦贝尔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区前列。
357 评论

小小乖肉球

1.内蒙古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独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2.中国农业地理(合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3.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合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年;4.人文地理学(合著),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5.内蒙古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发展研究(合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1.海山,游牧消失是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急剧恶化的根本原因,Quaestiones Monglorum Disputatae (日本,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协会期刊)2008(4):146-1562、海山,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在自然灾害中的“脆弱性”问题研究——以锡林郭勒盟牧区为例,灾害学,2009(2)105-1093、海山,内蒙古牧区贫困化问题及扶贫开发对策研究,中国畜牧杂志2007(10)4、海山,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转型的地理学分析(日文),RA MIICNEAS STohoku University,20075、海山、陈烈,人地关系文化源地适宜性理论,吴传钧院士九十华诞祝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205-2166、海山,探讨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真凶”,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中国环境绿皮书),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192-2027、海山,相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蒙古学季刊(内蒙古大学电子版)2008(4)8、海山,中国内蒙古草原牧区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西里尔文),蒙古国国立大学学报2005(4)9、海山,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演变与调控问题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10、海山,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地理》1995年第二期;11、海山,关于我国高等院校地理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经济地理》1995年第五期12、海山,内蒙古牧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第1-2期;13、海山,行为地理学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意义,《人文地理》1997年第四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8第三期全文转载。14、海山,地理环境对语言的影响,《经济地理》1998年第二期15、海山,内蒙古师大蒙语授课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年第四期16、海山,论我国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及扶贫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第一期17、海山,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三期18、海山,蒙中经济区区位条件及其开发对策研究,《经济地理》,2000年第五期19、海山,蒙中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优化对策研究,《城市规划》,2000年第六期20、海山,关于人地关系实质问题的主要理论,《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二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01年第五期全文转载。21、海山,内蒙古牧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郭焕成等主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城镇化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22、海山,蒙中经济区区域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三期;23、Haishan ,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of Poverty in the Inner Mongolia Plateau Pastoral Area and the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m,蒙古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英文)》,蒙古国乌兰巴托,200524、海山,关于内蒙古草原牧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二期;25、海山,包头城市用地结构变化及空间布局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第四期;26、海山,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年第五期;27、呼格吉勒图,海山,内蒙古牧区嘎查社会经济资源管理系统研制——以正镶白旗英图嘎查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四期

289 评论

多来A梦A梦

1、呼格吉勒图 海山等 包头城市形成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经济地理,2003年10月2、呼格吉勒图 都布新巴雅尔 初谈蒙古族保护环境风俗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蒙古学 2006年第2期3、呼格吉勒图 对调整牧区产业结构及减轻草场压力的思考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文版) 2005年2期4、呼格吉勒图 海山 内蒙古牧区区域差异与嘎查社会经济管理(蒙古高原及其邻近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英文) 2005年8月5、呼格吉勒图 浅谈内蒙古牧区区域差异及发展对策 内蒙古牧区经济研究院成立及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论文集)2005年12月24日6、呼格吉勒图 内蒙古牧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内蒙古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年3月7、呼格吉勒图 内蒙古牧区区域发展条件与发展对策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年增刊8、呼格吉勒图 海山 内蒙古牧区嘎查社会经济管理系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呼格吉勒图 内蒙东北部近十年耕地面积变化评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9年4月10、呼格吉勒图 乌铁红 蛮汉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内蒙古师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11、呼格吉勒图 郭丽霞 达茂旗畜牧业地域结构初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5年第1期12、呼格吉勒图 新牧区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蒙古高原及其邻近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二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英文) 2006年8月13、呼格吉勒图 张卫青 李景芳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2期14、呼格吉勒图 苏雅拉图 阿拉腾巴特尔 内蒙古牧区牧民畜群规模与收入关系的定量析 “牧区发展论坛及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7年8月20-21日15、呼格吉勒图 苏雅拉图 阿拉腾巴特尔 赵玲玲 爱弟 内蒙古牧区牧户畜群规模与收入关系的定量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蒙古文)版 2007年4期16、呼格吉勒图 退化草原成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 The Foury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ust/Sand Storm and Associated Dustfall 2007年5月18日 乌兰巴托17、 呼格吉勒图 赵玲玲 伊勒胡 内蒙古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蒙古文)版 2008年2期18、呼格吉勒图、包爱弟 ,《蒙古秘史》地名考与开发利用—乌珠穆沁历史地名为例 首届全国乌珠穆沁历史、文化研讨会议论文 2008年8月19、呼格吉勒图、包爱弟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文版),2006年4期20、呼格吉勒图 内蒙古东北部近十年耕地面积变化及评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99年增刊21、呼格吉勒图 香宝 乡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合理利用研究—以科右前旗大石寨镇为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1994年地理学增刊22、呼格吉勒图 宝音 海山 关于我国高等院校地理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 经济地理 1995年第5期

308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内蒙古经济的论文

    1、呼格吉勒图 海山等 包头城市形成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经济地理,2003年10月2、呼格吉勒图 都布新巴雅尔 初谈蒙古族保护环境风俗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蒙

    静心观海一 3人参与回答 2024-04-17
  • 关于内蒙古的论文

    有关反省的议论文素材:一、正面事例: 1、孔子的学生曾子每天进行自我反省,反省自己为他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对自己的不断反省,使他的修

    BACCHUS周伯通 2人参与回答 2024-04-19
  • 内蒙古经济发展论文

    1950年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人民政府。   1952年建立鄂伦春自治旗,旗政府设于小二沟。1958年8月1日,撤销索伦旗,建立鄂温克族

    最後放縦 5人参与回答 2024-04-16
  • 内蒙古经济期刊

    这个是半月刊,6月份,但是你现在投稿估计有点晚了。

    新驰销售一部 3人参与回答 2024-04-19
  • 关于蒙古族的论文

    马头琴在蒙古文化中的重要意义的研究

    szcarol617 3人参与回答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