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4

重庆渝祥居
首页 > 论文问答 > 课程教学研究投稿周期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丫夏夏

已采纳
会回复。一般的话是七天审稿,然后在七天以内,四五天会有回复。如果作者的论文质量非常高,又符合杂志社要求的话。是很快就可以得到回复的。但一般来说论文投稿完回复时间主要还是看杂志的级别和杂志社的工作效率。
237 评论

珍妮爱美食

课程教育研究》主管单位:内蒙古社科联《课程教育研究》主办单位:中国外语学习研究会《课程教育研究》国际刊号ISSN:2095-3089《课程教育研究》国内刊号CN:15-1362/G4《课程教育研究》邮发代号:16-129《课程教育研究》出刊周期:旬刊是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发行的正规期刊,可以在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知网上查到相关的信息。是征稿邮箱,投稿当天或者第二天会有编辑和作者进行联系,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184 评论

lclcjunjun

用稿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事例翔实,条理清晰,见解新颖。文字通顺、简洁、正确,图表清晰、完整,著录格式规范。必须未在其他公开出版的纸质媒体发表,特殊情况除外。论文著录格式标题→作者名字→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等)→正文→参考文献(或注释)→联系方式(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摘要请概述文章的研究的目的、主题、论点等,一般150~300字;关键词为3~5个。广角掠影栏目文章,无须提供摘要、关键词。正文中的各层次标题编码方法为:第一级用一、二、三……依次编码;第二级用(一)(二)(三)……依次编码;第**用3……依次编码;第四级用(1)(2)(3)。获得课题资助的文章,在正文后注明课题来源、名称和编号,并加中括号。注意事项切勿一稿多投。投稿2个月未接到编辑部的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数据库;向本刊投稿并发表的文章将一律由编辑部统一纳入合作数据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凡不同意者,请在投稿时予以注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198 评论

红枫叶马大姐

《课程研究》杂志创办于1994年,是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课程理论学术内刊。从2006年起,《课程研究》杂志作为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的会刊,刊发课程教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和学术动态,为课程教学理论研究工作者、从事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线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提供学术争鸣、观点交锋的园地。

169 评论

xiaoqiao945

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学体系构建的焦点问题。随着对课程论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已愈来愈明显地反映出教学论的不可包容性;课程论从教学论中分离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也是教育学发展的必然。一、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不同观点课程论要想真正确保独立的学术地位必须慎重处理好与教学论的关系。对于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主张。(一)大教学论观就是“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这一认识的突出代表是原苏联的一些教育学著作。自凯洛夫时代始至20世纪80年代,课程就一直被作为教学内容来谈,而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的教学论便担负起研究教育过程的概念和本质、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等基本问题的任务。我国长期受前苏联这种教育学模式的影响,至今未引起根本性的变化。(二)大课程论观就是教学是课程的一部分,对教学的研究是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认识源于英美教育文献对“课程”与“教学”的交互使用。像泰勒(RWTyler)等知名学者都是把教学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来对待的。哈利布朗迪(HarryBroudy)和蔡斯(RobertSZais)也认为课程这一概念更为广义,是母系统,教学是子系统。在我国也有学者持此观点。认为课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教学是不能分离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而作为教育进程则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蔽课程,也就包含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模仿教学与陶冶教学。教师也是课程研制者,从而构建课程包含教学的主体机制。”课程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这个体系已经初步构建起了比较清晰的层次和系统结构。这个体系的基本结构把大课程论分为课程论、教学论、分支课程论、分支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等五个下位学科,每个下位学科又包含着大量的次下位学科。(三)一体化论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例如英国的斯滕豪斯(LStenhouse)的过程模式强调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瑞典的伦德格伦(ULvadgren)也是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系统化联系的角度来界定课程理论的。因为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分裂状态在学校或课程教学实践中必然被打破。所以,应把课程与教学综合成一个问题而不是把它们分成孤立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西方学者经过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的讨论已形成一些共识: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不仅仅是平面的单向的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课程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二、审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的起点(一)课程概念课程概念是课程论所要研究问题和理论的基点,课程概念应是课程论首先必须明确界定的基本概念。施良方先生曾给出“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创造”等6种定义。美国的蔡斯也曾归纳出“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活动计划”等几种不同的课程定义。虽然至今对于课程的解释还没有达成能够得到人们公认的结果,不仅缺乏具有普遍性的科学定义,甚至没有形成关于便于人们使用和沟通的工具性定义。但是对教学概念的定义有相对共同倾向性的认识,双边活动说是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即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培养和教育,学生主动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双方各尽所能,共同完成社会赋予的培养有用人才的神圣使命。对教学概念的定义有相对统一的倾向性认识是教学论较课程论相对完善一些的一种表现。(二)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历史比较教学论成为教育学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是公认的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而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则是20世纪以后的事。一般认为,美国课程专家博比特(FBobbit)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可见,教学论是较早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在此之前,课程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指实践中的科目或形态,是以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身份作为教学论的研究范畴之一的。即是在教学论的视角下来研究课程的内容、形式和类型的。比如,赫尔巴特指出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要开设历史类和科学类的课程,这是实现教学直接目的的手段。由于教学论研究历史较长,其框架基本确定,理论体系较课程论完善、成熟。总之,教学论与课程论不是并行发展的,教学论发展得早且完善。三、课程论的发展的展望目前从科学视角看,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教育科学下属的两个独立分支科学。因为二者研究对象及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不相同。前者研究各种形式的课业及进程,后者研究教与学;前者涉及课程研制、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核心概念。而后者涉及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过程、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核心概念。也就是说,课程是指学校的意图,教学是指学校的实践;课程是为有目的的学习而设计的内容;教学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相应地,课程理论主要探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学理论主要关注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研究对象不同说明研究内容不尽相同,而概念是理论生命的细胞与构筑理论的平台,概念不同,理论肯定不同。这一“目的—手段”论是基于学校教育实践的视角做的阐释。目前,课程论与教学论处于分化期,而作为有关联的两门独立学科而存在,则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许多重要问题便有可能被进一步研究,科学基础便有可能进一步拓展,进而有利于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为一门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理论科学,课程论的任务就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课程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联系,进而达到对课程活动规律的把握。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确定了编制课程的四个程序: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构。这构成了现代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框架。但这仅仅局限与课程编制的范畴,大大缩小了课程论研究对象的范围,因而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古德莱德是试图全面把握课程论研究对象的又一重要人物。他指出课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应关注实质性的、政治和社会性的、技术和专业性的三类课程现象。他所确定的课程范畴已超越了课程编制范畴的局限,试图把事实性研究和价值研究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更全面的课程研究体系。可见,研究客观存在的而不带任何主观随意性的规律是课程论要想成为真正科学的根本立足点。一般说来,课程要揭示课程与外部的社会系统和条件之间的联系;课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和课程运作过程中各具体因素的内在联系等三个方面,才能构成课程论完整的研究对象,建立起严密、全面的课程理论体系。另外,课程论学科要想获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采用新的研究战略和策略或利用新的研究方法。肖特普列出了多种课程研究方法:分析性的、扩充性的、推测性的、历史性的、科学性的、叙述性的、美学的、现象学的、解释学的、理论性的、规范性的、批判性的、评价性的、整合性的、慎思式的等等。这些方法分别处理不同的课程问题,并强调使用的资料收集技巧、分析方法和不同的逻辑推理过程建立合理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又有某种局限性,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种课程研究取向经常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课程论史上看,课程学者常用的方法有实证分析的、人文理解的和社会批判的。所以,现代课程研究应当把各种方法综合起来,表现出精确的微观分析与整体的理解相结合,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结果研究与过程研究相结合,逻辑与直觉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等等特征。

135 评论

相关问答

  • 课程教学研究投稿周期

    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学体系构建的焦点问题。随着对课程论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已愈来愈明显地反映出教学论的不可包

    有心便是海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3
  • 课程教学研究投稿

    现在很多儿童杂志、报刊都可以发表,我觉得不应该收费了。能凭自己的实力展现也很好

    疯哥觅食 6人参与回答 2024-04-23
  • 课程教学研究期刊投稿

    发表流程:首先先确定好发哪个刊物,价格、时间合适的话文章先转给编辑初步审核一下,审稿通过后开电子版的通知书电话到杂志社查稿,确认无误后付款,到时出刊时给您寄出样

    特力小屋 5人参与回答 2024-04-22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投稿

    这个好像是仿的

    尝试新鲜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4
  •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

    一、【征稿要求】1、文稿应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2、文题力求简明、醒

    丸子粉丝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