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3

MyronKiven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反转新闻的议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孤山幽灵

已采纳
青春哗哗而来,哗哗而去。岁月的轮回,一转眼变到了。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角色,小孩,少年,青年,老人……那是人生的一个个阶梯,也代表了一次次的成长,一次次的学会,一次次的看透。  快乐是人人都渴望的心情,但他们都不知道,其实他们都拥有,没有快乐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快乐对于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催生剂,也只有快乐能充实一个人的成长。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烦恼只有快乐,那我可以说那不是真正的快乐。就像有黑就有白,有黑暗就有光明一样。快乐和烦恼是2个灵魂,只有当一个灵魂照撤另一个灵魂的时候,才能真正飞升到那唯一的美好。
138 评论

小淘淘0312

中国自媒体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必定造成媒体工作者争分夺秒抢占新闻头条。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牺牲一部分的事实,而这也导致“反转新闻”越来越多。有人认为,这或许能够培养人们独立判断新闻事实的能力,但本文作者认为,读者并非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在获取信息时,必然会丢失掉一部分的关键信息,很难得出客观的判断。与其寄希望于“人人都是调查记者”,我们或许更应该想想怎样支持严肃媒体继续作出靠谱而全面的深度报道。一个重大新闻事件被报道之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如今,很多经验丰富的读者都会习惯性地闪过一个想法:“等反转”。便如江歌案中,许多人抨击刘鑫的自私,但也有不少人声称要看案子的“反转”。只不过一直未等到,也让等反转的人失望透顶。而最近一次反转得让人应接不暇的新闻,应该就是陕西榆林孕妇跳楼案。一开始,我们得知的是医院三次建议剖腹产均被家属拒绝,舆论哗然,激烈的批评指向了孕妇的丈夫和婆婆。后来,家属发声解释,提出是医生拒绝剖腹产,舆论的焦点又转向批评医院“草菅人命”。随后,院方又公布了新的说明和监控截图,称孕妇曾两次下跪,家属拒绝沟通。而家属则再度回应说:监控中的画面并不是下跪,是疼痛难忍下蹲。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来回反转中,舆论的矛头不断转变,令人头晕眼花。2016年11月,《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感动了很多人,然而剧情很快反转,有人爆料说当事人罗尔的家庭条件非常好,这是一场“带血的营销”,罗尔被贴上了“”的标签。很多人也开始后悔:或许当初等一等反转就好了。然而,下一次类似的新闻发生后,人们可能还是抑制不住在第一时间分享的冲动。最近一两年,类似的“反转新闻”案例还有很多,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坐上舆论的过山车,一夜之间来个180度大逆转并不奇怪,像孕妇跳楼这种新闻,反转个三四次也不在话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为什么五年前十年前,我们很少见到“反转新闻”?被颠覆的新闻生产方式反转新闻的大量出现,并不是因为新闻本身变复杂了,更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变动荡了,而是新闻生产的方式被颠覆了。一个新闻事件中总有若干个当事人或当事机构,特别复杂的事件甚至可能有十几个、几十个当事人。我们假设一个事件中有A、B、C、D四个当事人,如果是十年前,记者会如何报道这个事件?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去分别采访A、B、C、D,听他们的说法,如果得到的信息彼此矛盾,还要进行回访。此外,还要去寻找其他信息的支持,例如公开文件、其他知情的人士等。只有穷尽了能够采访到的各方,才算是完成了一则合格的报道。对比之下,今天,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们,会如何报道这则事件?事情一发生,A先出来说话,自媒体马上在第一时间将A的说法写成文章发表出去,并不会去求证B、C、D三方的说法。只要有足够的噱头,一方的说法也可以引来足够的流量——甚至,简单粗暴的单方面逻辑有时候更能吸引流量。紧接着,B可能会站出来提供不一样的说法。于是又是一轮跟进,自媒体大量单方面呈现B的说法,舆论惊呼“反转”。此后,C、D又轮番登场,再次发生“反转”。在整个过程中,媒体/自媒体不再承担主动求证、多方调查的角色,而仅仅是轮番充当了各方的传声筒。于是,一个本该被一篇深度调查报道说清楚的事件,被拆成了很多个互相矛盾的版本相继出炉,这就是“反转新闻”的实质。由于传统的机构媒体面临互联网的冲击陷入经营困境,越来越少的媒体可以有足够的资源投入深度调查,这也在另一个侧面加剧了“反转新闻”的现象。反转新闻的美国亲戚反转新闻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此前有朋友问我:西方世界有没有相关的研究可以借鉴?我遍寻各大学术数据库,都找不到任何相关的研究。不过,反转新闻有一个“美国亲戚”……

220 评论

doublel0814

逆转新闻谁之过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舆论也借助网络更大地发挥它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传递和舆论发酵的速度日渐加快,一个奇怪的现象——新闻逆转也越来越多。“男童误锁宝马车内,年轻妈妈拒绝砸玻璃”的新闻话题一出,群情激动,网友把矛头全部指向了“年轻妈妈”。的确,这新闻乍一看,让人有了“妈妈因为心疼车子而不愿救儿子”的想法,网友们则立刻将这一想法与道德问题相结合,开始指责那位妈妈“太狠心”。几天后,经证实,当时那位妈妈不仅没说拒绝砸车,而且和路人都尝试过砸车,只是没砸开。面对报道出的新闻内容,不明真相的网友的谴责并无大错,最要为这位母亲的冤屈负责的是发布这条新闻的媒体。他们并未弄清具体经过便肆意报道,网友们只是根据他们的报道表达自己的情绪。从种种类似事件可以看出,新闻媒体对于舆论走向是起着最关键作用的“风向标”。对于新闻的逆转,往往逆转的不是新闻,而是新闻记者的报道角度和结果。媒体短短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的改动,都可能完全地转变舆论的方向。传统媒体有着岁月的积淀和民众的监督,面对新闻都比较谨慎求实。而一些新媒体则缺乏这些素养,仅仅为了求快,未弄清事件原委便报道,仅仅为了博人眼球,便夸大甚至改动新闻内容。甚至仅仅为了迎合观众喜爱“戏剧性”的口味而故意扭转新闻。还有如“老外被讹”事件,新闻发出者只是在“扶不扶”问题热议的氛围之下想当然地认为大妈在讹外国男子,并未探寻真相,即使最后新闻逆转,大妈被洗清,被舆论带动的网络暴力对大妈的伤害也是难以估量的。当然,这类事件的发生不仅有媒体的责任,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或多或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众,尤其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大V”应培养求证意识,面对有争议新闻,在确定真相之前,做到不盲目附和,不盲目扩散,不做假新闻的推手,更不要做“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只有不成为噱头新闻的消费者,才能断掉新闻逆转现象的源头!

321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