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77

小梅子zh
首页 > 论文问答 > 媒介文化与传播期刊有哪些专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心之愿c

已采纳
《传播学概论》,bai[美]施拉姆du、波特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大zhi众传播dao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新华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加]麦克卢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 中文版。《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中文版。《跨文化传通》,[美]萨瓦姆等著,三联书店1987年中文版。Media Debates:Issu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by Dennis,E & Merrill,J Longman,《哈贝马斯论交往》,陈学明、吴松、远东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著,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思想管理者》,[美]席勒著,王怡红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公司1996年版。《神话大众文化诠释》,[法]罗兰巴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迈克尔罗洛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无声的语言》,爱得华霍尔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中文版。
163 评论

佳佳13817062298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包括哪些?以前互联网就是新媒体,现在新媒体包括很多。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新媒体包括哪些的相关内容。新媒体包括哪些?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新媒体定义: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100 评论

月野小兔纸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此外,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当然,直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李普曼作为最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的学者之一,对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经典论著《公众舆论》也因为对上述传播学问题的精辟论述而经久不衰。

283 评论

明鑫花卉

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当代传播新闻界中国记者传媒新闻战线青年记者新闻与写作新闻知识 这些应该都可以吧,你是要发表核心还是普刊啊,我们都可以帮你的

353 评论

哈密赖赖

视听》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传播》 《新闻前哨》 《新闻天地》 《传播与版权》 《今传媒》 《新闻爱好者》等

350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