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4

Agent数码Reaper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好投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effRen1966

已采纳
1      畜牧兽医学报     2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3      中国兽医科学     4      中国兽医学报     5      动物营养学报     6      动物医学进展     7      中国畜牧兽医     8      中国兽医杂志     9      中国畜牧杂志     10      畜牧与兽医     11      蚕业科学     12      中国家禽     13      中国饲料     14      黑龙江畜牧兽医     15      家畜生态学报     16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17      饲料工业     18      中国兽药杂志    这就是 最新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饲料研究  ,已经被踢除了,不再是 中文核心了。
117 评论

雁塔陶瓷001

并非古代的猎人没有被bai野生动物的病毒传染,du而是古代的zhi病毒没有现在的严重,而且传dao播的机会其实不大。野生动物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而且在古代更是经常打猎的行为,为何古代却没有大规模传播感染?一方面是古代的病毒并没有现在的凶猛,经常运动的猎人都可以自我抵抗;即使是凶猛的大多数是直接导致宿主死亡并不会直接传播开去。事实上,新冠状病毒已经是本世纪第三次爆发呼吸道感染。前两个是非典和火星。前者是主要发生在中国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后者是主要在中东地区流行的“中东呼吸综合征”。三次暴发的主要表现是肺部感染,死亡率高于SARS病毒感染。人类在猎杀野生动物时,难道没有感染传染病吗?为什么现在不行?有两个原因病毒学研究发现,这三种冠状病毒是本世纪新出现的病毒,它们都被认为是源自野生动物。几乎所有的病毒基因追踪发现都来自蝙蝠。不过,这些病毒的形成虽然是在三种野生动物身上传播的,但它们最终还是在三种野生动物身上经历了传播。人类在猎杀野生动物时,难道没有感染传染病吗?为什么现在不行?有两个原因例如,引起新疫情的新冠状病毒据信来自蝙蝠,但很可能在蛇、水貂、穿山甲和其他动物中传播。据2月28日《澎湃新闻》报道,湖北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刘龙与广州暨南大学吴建国课题组于26日在《医学病毒学杂志》上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乌龟》(Western Golden turtle,绿海龟和中华鳖)也可能是新冠状病毒传播给人类的潜在中间宿主。是野生动物想反击人类吗?除了蝙蝠,已知至少还有四种动物参与了新冠状病毒的产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利用冠状病毒spike蛋白和宿主ACE2受体的组成和差异来预测sars-cov-2的潜在中间宿主,重点比较了sars-cov-2与sars-cov、bat-sars-like-cov和其他冠状病毒的spike序列。这有助于进化分析和寻找可能的病毒库来源。此外,ACE2结构和结合基序排列的分析也可以为区分潜在宿主提供线索,研究spinosin受体结合区(RBD)序列的进化关系有助于了解病毒的起源趋势。结果表明,bat SARS样冠状病毒ratg13与SARS-cov-2具有2%的同源性。SARS-CoV是穿山甲中分布最广的冠状病毒。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蝙蝠非典型冠状病毒曾经感染过人类。穿山甲的SARS样cov srr10168377和蝙蝠的cov ratg13只有85%的识别率。相比之下,乌龟和穿山甲的冠状病毒比蝙蝠更接近人类。这些结果表明,海龟和穿山甲可能是sars-cov-2的中间宿主,但它们与人类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并不完全相同。人类在猎杀野生动物时,难道没有感染传染病吗?为什么现在不行?有两个原因很多人喜欢吃乌龟和乌龟,认为它们有很强的补益作用。然而,海龟也是一个“病毒库”,携带至少几十种病毒。已知的病毒有彩虹蛙病毒(RV)、巢状病毒(NV)、乳头状瘤病毒(PV)、海龟虹彩病毒(stiv)、海龟全身败血症球状病毒(stsssv)、乌龟细小病毒(top)5和中华鳖出血综合征病毒(tshsv)。因此,无论是猎杀野生动物还是与野生动物相处,我们都要小心病毒的接触和感染。然而,有些朋友可能不得不说,人类自古以来就捕捉过野生动物。可以说,他们与野生动物打交道已经有几百万年了。为什么现在人们不能接触野生动物,而他们与它们无关?这里面有两个要点,可能很多朋友都没有意识到。首先,过去人类捕捉野生动物并非没有问题。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当时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事实上,在人类发展和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有过许多类似于目前这种新流行病的事件。当然,很多人死于野生动物的传染病,历史上也曾有过鼠疫的爆发,也有很多事件。历史上有几百起这样的事件

134 评论

张小凡09

职务:院长职称:教授简介:程安春博士,男,1965年5月生,布依族,贵州长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为第六届(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World Journal of Virology》、《中国兽医杂志》、《病毒学报》、《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中国兽医科学》等刊物编委。西南民族大学兽医专业1981级学士、四川农业大学动物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1987级硕士、中国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1996级博士。1985年开始在贵州基层从事畜牧兽医技术工作2年,1999年赴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作访问学者。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2年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8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免疫抑制病和新疫苗岗位科学家;2008年带领的西南动物流行性疾病发生及免疫防治机理研究群体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曾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四届理事长(2002-2014)。从事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排名第一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3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1项、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1项。招收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0多名,以第一(通讯、合作)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 职务:党委书记、副院长职称:副教授简介: 付瑞琼,女,1964年9月生,副教授。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茶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1月1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7月四川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曾任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团总支书记、林学园艺学院党总支办公室主任、学校统战部正科级秘书、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曾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现任动物医学院党总支书记。 2010年11月前,付瑞琼同志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兼任《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学生教育管理、勤工助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主持完成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1项;主研省部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1篇。现正主持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度科研课题农林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职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预防兽医研究所所长(兼):职称:教授简介: 男,汉族,1971年3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98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从事动物传染病学、免疫学和预防兽医学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2004年获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2010年1月晋升教授。现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全国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和主研有猪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猪禽重要疫病病原检测及鉴定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基因工程多价亚单位疫苗研究和减毒沙门氏菌传递TGEV S基因核酸疫苗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在动物疫病的基因芯片诊断检测技术和病原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vaccine》、《Canadi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畜牧兽医学报》和《中国兽医学报》等重要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副主编或参编(译)有《动物防疫检疫手册》、《猪病学》(第9版)等教材和专著6部。已招收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余名。 职务:副院长职称:教授简介,男,汉族,1967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专职科研人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92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兽医公共卫生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7月获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7月至2005年6月在西南大学任教,2005年调入四川农业大学,其中1996年提前晋升为讲师,2001年晋升为副教授,2009年晋升为教授。长期从事水禽疫病病原基础和应用研究,近5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各1项、四川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科研项目各3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团队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2009年以来,与团队合作发表被SCI收录研究论文48篇,累积影响因子达72,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Veterinary Research》、《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Gene》、《Virus Genes》、《Intervirology》、《Avian Diseases》、《Veterinary Parasitology》、《Archives of Virology》等被SCI收录刊物论文9篇(代表作IF=06,201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病毒学报》、《中国兽医学报》、《动物营养学报》和《中国兽医科学》等CSCD收录刊物论文6篇。先后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参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兽医流行病学》教材各1部。

235 评论

旋转吧陀螺

这个话题讨论了一年多了,打开平台此话题又出现了。很多老师还是觉得没有一个定论(部分老师早就认为没有讨论的必要了,我也赞成这样的观点),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分类学范畴上的一点分歧罢了。种群、群落包括病毒吗?说包括也对说不包括也对,就看自己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了。 一、文献信息(1)病毒没有完全的自身生命系统,必须依赖宿主的酶系统来进行病毒的自我复制、传播,以确保自身物种的繁衍。 文献来源: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发表时间:2010-07-10 (2)噬藻体的生态学研究成果: 噬藻体是浮游病毒群落中的一类特殊的种群,关于浮游病毒的很多知识都是来自于对噬藻体的研究。 文献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发表时间:2007-01-19 (3)我国病毒学家、免疫学家、中国医学病毒学的奠基人之一-----向近敏,他把生态学分为3个层次:经典的宏观生态学、细胞水平的生态学和分子水平的生态学。有些专家也把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的。说明生态学的分类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之中。二、个人观点 宏观的生态学们是不太愿意把病毒归为种群的,因为病毒没有独立的生命系统。而微观的生态学家们就把病毒作为群落与种群来看待,因为这样的分类有利于他们做更深一层次的研究,因为他们的研究领域中就有一个是病毒界的,理所当然是要给病毒分类的,只不过这样的分类他们也习惯的用到了原来宏观生态学家们的概念(种群与群落),其实也可以不用,他们用的目的可能是考虑到要与生态学这一主学科相联系吧,毕竟微观生态学只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因此,不同的研究领域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分类依据与分类方法。比如分子生态学就可能不会去考虑病毒是不是群落与种群的问题了。这种分类思维也与我们平台曾经讨论过的“垂体是属于神经系统还是内分泌系统”的辩证思维有相似之处。记得张洁老师也曾经发表过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清与不清” 。(当然还有如:蓝藻是植物界还是原核生物界呢?)我现在转移到博文来也是希望同行们继续指点,让这一个话题暂时告一段落吧。

315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