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0

猪宝0517
首页 > 论文问答 > 杜甫诗词赏析论文题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长颈鹿之迷

已采纳
为啥呢哈?因为老杜的诗呀都是记载我国古代所发生的事件由字面上就可得出怎么写呢??1开头2介绍杜甫及所处生活背景为人等等···3然后对他的一首诗进行赏析···4结尾~(称赞杜甫)谢谢采纳
350 评论

爱吃哒小胖纸

(一类)  1、《杜甫敌视袁晁暴动问题的再认识》 文学遗产1999年1期。   2、《“拔树”与“卷茅”之风并非同一场》 文学遗产2001年1期。   3、《唐太宗能写出严整的七律吗?》 文学遗产2002年2 期 。   4、《论七律的定型与成熟》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1期 (人大报刊资料中心复印全文)   5、《杜审言与五律、五排声律的定型——兼述初唐五律、五排声律的定型过程》   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1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心复印全文)。  6、《古代诗人骑驴形象解读》,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5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心复印全文,新华文摘摘录本文要点500余字)。(二类)  7、《从河北省曲阳县北岳庙碑刻看北岳地点的沿革》 史学月刊2004年12期。  8、《杜甫的社会和谐思想》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2005,11,18。  9、《对〈四库全书〉处理“违碍字”问题的讨论》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年1期。  本文被《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精选文摘》(第13辑)摘录观点。(三类)  10、《我读王湾〈次北固山下〉》 光明日报1994年6月13日。   11、《时空并驭,造境宏深——杜诗艺谈》 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5期(本文要点被《新华文摘》摘录)。   12、《杜诗“当句对”艺术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6期。   13、《客体落墨,主体生辉——论杜诗的侧写艺术》 河南师大学报2002年3期。   14、《深婉绵密、真挚蕴藉的恋歌——李商隐〈无题〉一诗的描写艺术》 南开学报1991年3期 。   15、《破解杜甫心中的“古意” 》 文史知识2004年3期。  16、《社会改革家的临秋情怀》 名作欣赏2004年8期。  17、《“沉郁顿挫”新解》 学术研究2004年10期。  18、《新发现的两条研杜材料》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2004年11月。  19、《修竹——杜甫的山林密友和精神化身》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3期。  20、《杜诗“承露金茎”是指“天枢”铜柱》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1、《再论唐诗地名的使用艺术》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2期。  22、《刻画精微,出神入化——读钱起〈衔鱼翠鸟〉》名作欣赏2005年2期。  23、《三板一眼的“情圣”歌哭》名作欣赏2005年8期。  24、《世纪伟人的眼界与胸襟》,名作欣赏2005年12期。  25、《“露从今夜白”的情感解析》文史知识2005年1期。  26、《坚实的奠基:初唐河北诗人在唐诗发轫期的重要贡献》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1期。  27、《盛唐河北诗人群与“燕赵文化精神”》河北学刊2006年4期。  28、《燕赵文化精神与唐代燕赵诗人、唐诗风骨》河北师大学报2006年6期。  29、《杜甫对景物感知过程的真实表述》名作欣赏2006年6期。  30、《老杜小杜赋重阳》名作欣赏2006年8期。  31、《爱国志士的深思与呐喊》名作欣赏2008年7期。  32、《赵次公注在清初的流传及其辑佚》上海图书馆杂志2008年8期。  33、《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2008年。  34、《唐人选唐诗中初唐四杰之选诗及原因探析》电影评介2008年20期。  35、《论杜诗的句法艺术》河北学刊2009年2期。(四类)  36、《谈杜甫的咏画题画诗》河北大学学报1980年4期。  37、《深婉细腻的歌吟》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2期。  38、《试论杜甫成为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主观因素》河北大学学报1986年1期。  39、《论唐诗地名的使用艺术》 河北师院学报1995年4期 。   40、《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写作地点及时间辨析》杜甫研究论集1996年6期。  41、《以空阔显孤微——杜诗艺谈》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2期。  42、《杜甫〈喜雨〉新论》杜甫研究学刊 1998年3期。  43、《论杜甫的众生平等意识》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2期。  44、《杜诗“流水对”艺术探微》 河北师大学报2000年3期。  45、《弘扬杜甫精神,回应人类危机》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6期。  46、《有感于“寒士”之辩》文论报 2000年10期。  47、《论杜甫的众生平等意识》 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2期   48、《杜诗三首编年考论》 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2期   49、《札记二则》 中华诗词2002年2期 。  50、《论杜诗的炼字艺术》 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3期。  51、《杜甫销愁》 河北日报2002年3月22日。  52、《论杜诗的用典艺术》 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3期 。  53、《新发现的两条研杜材料》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  54、《两句三年得,一半来杜诗》 河北日报2003,1,17 。  55、《论杜诗的侧写艺术》 写作2003年6期 。  56、《以酒说诗兴味真》 光明日报,2004年3月18日。  57、《动与静相反相成》 写作2004年4期。  58、《杜诗“诗史”的第三重内涵》 南都学坛2004年6期。  59、《杜甫律诗章法研究》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6期。  60、《说说老杜的幽默》读书时报,2004年12月1日。  61、《〈杜律启蒙〉点校本前言》杜甫研究学刊 2005年3期。  62、《物候关情——对杜甫陇右诗的补注(二则)》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期。  63、《也说“弃官”与“罢官”——与李宇林等先生商榷杜甫离开华州任的原因》天水师院学报,2005年3期。  64、《杜甫对儒道思想的亲和——论杜甫秦州时期的思想特征》天水师院学报,2005年6期。  65、《仄韵五律之声律和韵律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4期。  66、《侧写——开拓想象空间的生花妙笔》中华诗词,2005年9期。  67、《“龟”字从何时退出中国人名?》 读书时报, 2005年2月9日 。  68、《“春蚕”、“蜡炬”何以成为千古绝唱?》读书时报, 2005年5月11日 。  69、《小议商业广告的社会接受心理》读书时报,2005,10,26。  70、《一首寓意别托的咏梅诗》,载《申身短诗品读与引用》,天马图书公司,05年3月版。  71、《李清哲〈水库诗草〉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72、《张志民〈诗囚居自吟集〉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73、《长歌何以能够当哭?——对诗歌创作本原动因的思考》读书时报 2005,12,14。  74、《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济南大学学报 2006年2期。  75、《边连宝及其〈随园诗草〉〈杜律启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4期。  76、《解说“罢官亦由人”之“罢官”》杜甫研究学刊2006年2期。  77、《边连宝与〈杜律启蒙〉》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6期。  78、《杜甫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研究》杜甫研究学刊2007年4期。  79、《时代飞歌?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1月。  80、《清代杜诗学文献考?序》凤凰出版社,2007年。  81、《心底的苦祭?序》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   82、《两〈唐书〉本传中的严武与杜甫笔下的严武》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8年3期。  83、《杜甫献赋出身而未能立即得官之原因考》杜甫研究学刊2008年3期。  84、《苏轼与定州大秧歌》中国文化报2008年2月6日。  85、《深婉蕴藉的歌吟》大众阅读报2008年6月27日。  86、《〈云外蝉音〉序》大众阅读报08,10,24;  87、《〈陈文增诗词〉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88、《杜诗中的拇指猴》深圳特区报2008年3月17日。  89、《桃花时节说杜甫》深圳特区报2008年4月14日。  90、《谁给杜甫封的圣》深圳特区报2008年5月9日;  91、《“文赤壁”与“武赤壁”》深圳特区报2008年7月3日。  92、《令人喷饭的许彦周》深圳特区报2008年7月28日。  93、《老杜为何喜欢夜间上路?》深圳特区报2008年9月9日。  94、《唐诗中的重阳节》深圳特区报2008年10月17日。  95、《贾岛的名句本自杜诗》深圳特区报2008年10月27日。  96、《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2期。  97、《白话诗词:中华诗词的自救之路》中华诗词2009年3期。  98、《以驴为伴的古代诗人》深圳特区报2009年3月25日。  99、《唐宋诗人吟诗赞读书》深圳特区报2009年4月23日。  100、《唐诗中的端午节》深圳特区报2009年5月28日。   1、点校《杜工部诗集辑注》,全国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出版补贴项目。主持。  2、点校《杜律启蒙》,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全国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出版补贴项目。主持。  3、点校《仇兆鳌年谱》,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主持。   4、《燕赵古代碑文整理与研究》,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主持。  5、《杜甫诗歌技法研究》,河北省教委社科规划项目。主持。

320 评论

一口好锅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320 评论

小薰1988

他终于知道他的岗位不在仕途,而在民间。他不能再按照家族的指令,为了光宗耀祖去做官成相,他要做这个时代的太史公,用手中的狼毫笔去记录历史,为时代作传,提醒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杜甫能从官僚家庭走出来,意义更为重大。 尽管无官一身轻,但无官也意味着没有了谋生之路。杜甫只能投亲靠友,说得高雅一点是求助。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乞食”。他带领家属走上了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的漫漫旅途。 秦州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侧,是西北重镇,也是内地通向西域的门户,距长安780里。那里有孤城一座,群山簇拥,羌汉杂居,风俗颇异。要到达秦州,杜甫全家老小需要翻过高达2000余米的陇山,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南北走向的陇山,把陇西高原与渭河平原分为两处。杜甫全家胆战心惊地翻越陇山,一路上还要时时打听西部地区有无战火。 经历了万千险阻,他们终于到达秦州,住在城里一处雨水淋幔、屋檐短窄、墙头低矮、门前长草的简陋居处。 然而饥荒也在秦州等待他一家人了。从杜甫的诗中,我们知道了他一家人的困境:无米可炊,无衣裹身。处于困境中的杜甫,突发了奇思异想:如果那苦味的柏枝、高天的明霞要是也能充饥就好了,孩子们就不会挨饿了。杜甫的这点幻想,与他苦中作乐的诗歌一样,更让人感到悲伤和同情。 就在这时,秦州南面的同谷县(今甘肃成县)有位叫什么“佳主人”的家伙,不知出于什么动机,来信邀杜甫到同谷。杜甫以为那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既可填无食之腹,又能省下棉衣服。于是就带着一家人,坐上马车离开秦州,踏上更为艰险的南行之路。 车行第一站到赤谷,从赤谷往南便进入险峻的山地,到处都是乱石堆积,只有两条车辙可以勉强通过。山深风大,日落时分还没有见到人烟,孩子已经饿得哭了起来。杜甫心急如焚,前面的村落还十分遥远,依稀的炊烟遥不可及。直到这时,他才感到自己这样冒冒失失地拖儿带女上路真是太危险了。 接下来是过铁堂峡,这里的山峡险绝。杜甫在(《铁堂峡》诗中描写了铁堂峡的真实面貌:山壁的颜色都是青黑,像精铁凝聚而成,一条羊肠山径盘旋而入苍穹,山顶上是长年的积雪。 此时,连车也不能坐了,一家人胆战心惊、神色惨淡地在峡谷中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地艰难行走。谷底长冰横路,连马骨都几乎快被冻折,何况杜家又都是老弱病幼之人呢?杜甫的心情更加沮丧。 尽管如此,死里逃生的一家人最后总算是到了同谷。可是,那位写信相邀的“佳主人”根本没给杜甫提供任何生活援助,杜甫完全陷入了饥寒交迫的生活深渊之中。 为了孩子们不被饿死,杜甫只好拖着白头乱发的赢弱之躯,去天寒日暮的山谷里捡拾野生的橡子和栗子充饥。现实生活如此残酷得折磨人,杜甫只有在荒野中放声哀歌。 成为百姓一员的杜甫尽管朋友很多,可那种寄人篱下的日子,让这位平生素有宰相之志的大丈夫岂能心安?迫于现实的无奈,杜甫只好拖着多病的身体,带着一家老小再次跋涉来到了成都。 在成都,靠朋友严武的资助,杜甫好不容易有了一座草堂栖身—一那间貌不惊人的草堂后来几乎成了杜甫的代名词。 草堂居住之初,诗人是宁静安闲的。在战乱之年,能得到这样的栖身之所,且是在浣花溪畔,有流水相伴,杜甫已心满意足。锦江风光像一剂安慰剂,让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他和邻居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他可以去山庄访访隐士,到田里收收芋头和粟米,看看台阶上跳跃的小鸟觅食,在浅浅的秋水里荡荡小舟,斜倚着柴门送友人踏着清清月色归去。 我们欣喜地看到,诗人只要有暂时栖身之地,他就会给我们描绘出无限温馨的画卷,让后人玩味不已,他的绝句四首后来就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诗歌经典,带给后人无限的美与享受。此外,杜甫还在成都的这间草堂里,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篇。 然而,平静只是暂时的。 安史之乱虽然在公元763年结束了,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之势,仍像滚下山的石头一样不可挽回。叛乱刚除,内忧又至,全国普遍出现了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的状况。而且此时政治腐败,官吏横征暴敛有增无减。内忧外乱又加上外患——吐蕃进攻长安,迫使代宗又仓惶出逃。 杜甫居住的蜀中,属天府之国,是军家必争之地——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最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在严武两次镇蜀间隔期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被迫逃离成都,再次携家流浪,来到了夔州。 杜甫在夔州住了不到两年,却搬了四次家,生活仍是极其艰苦。 两年后,杜甫一家从夔州返回成都。可他们刚安顿了几天,杜甫的好友严武去世了,蜀中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彻底失去了依靠。他只好带领一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继续他流浪逃难的生涯。 杜甫本想沿着长江东下出川,但因疾病和战乱的双重困阻,他们在此滞留很久。到他57岁时,杜甫一家终于乘舟走出三峡,不过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两年后,居无定所的杜甫,因贫病交加客死旅舟,结束了一代诗圣凄凉漂泊的一生。 一个抱有“太平宰相”之志的人,却成为一名失业者、一个乞食者、一个流浪者,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然而,他在如此漂泊中仍未扔下手中的笔,我们今天读到的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就是他在一路漂泊中写就的,说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杜甫是用生命写作的诗人,他的节奏是心跳的节奏,所以才能激起我们后代读者的心动。 他的旋律是生命的旋律,让后人可以在千年之后用他的诗来取暖,就像握住长者温热的手掌。 当我们疲惫不堪的时候,可以依在他的诗行里汲取力量,就像依偎在师长的慈容里得到安慰一样……

109 评论

tracy07280917

怀才见弃,报国思用 ——杜甫《江汉》赏析 (陕西)王周平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时所写,当时,五十六岁的杜甫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 三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次句写得巧妙,在“一腐儒”前冠以“乾坤”二字,自谦中有自负,试问,乾坤之内,像杜甫这样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 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此联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则写诗人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 颈联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落日”比喻“暮年”,“秋风”是写实。年老的诗人飘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快要好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拳拳之心已表露无遗。 尾联用典,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韩非子》中有“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接受管仲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诗人以“老马”自比,写自己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像老马一样,还是有用的。诗人显然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当然是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的慷慨情怀,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

346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