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8

千针坊丶
首页 > 论文问答 > 社会学年会论文集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qsfenglingbb

已采纳
儒家伦理理论的范例学分析 一、题目缘起 :从要素阐发到类型阐发儒家伦理推动或拦阻今世化的要素阐发 (elementary analysis)是阐发评估儒家伦理的主流研究取向 ,这种要素阐发 ,是一种将儒家伦理组成因素——拆解开来 ,作为单独的社会因子看待 ,并据此视察它的社会功效的研究要领。在要领的基调上 ,则体现为将这些拆解开来的伦理因子与西方伦理中相似的因子加以比力 ,再将二者在社会运作中的相似作用加以类比认证 ,着末坚定这些因子对社会进程的推动与拦阻作用 ,并由此推测整个儒家伦理理论的功效怎样及作用巨细。无疑 ,要素阐发对增进人们的儒家伦理的微观相识有资助。第一 ,发明确儒家伦理对个品行德的积极影响。近代早期那种以私德为恶否认儒家伦理的激进看法 ,在此做出了修正。就儒家伦理夸大小我私家看重品行修养(“一皆以修身为本”),连结高尚品行 (“繁华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凝炼主体精神 (“吾欲仁、斯仁至矣”)而言 ,是具有无可置疑的今世价钱的。第二 ,确证了儒家伦理中有生永交易伦理、商业伦理的因子、近代早期那种笼统地认定儒家伦理的反商业性在此有所校正。可以肯定 ,儒家伦理夸大的恳确切意 (“正心至心”),珍视的优点居前 (“先富后教”)、高扬的得之有道 (“义以生利”、“见利思义”),完全可以成为今世化商业伦理的头脑资源。第三 ,凸显了儒家伦理在组成要素上的自我更新本事。近代早期那种认定儒家伦理至明清已彻底僵化的看法被否证。但是 ,要素阐发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当范围的。首先 ,局部不能代表团体。无论对儒家伦理的各组成因素能够促进今世化做出了何等可靠的论证 ,都不能证明儒家伦理团体上有类似功效 ,由于 ,团体不等于是部门之和。其次 ,微观意义不够体现宏观意义。微观阐发只能是一真相形貌与一价钱肯认的排列组合 ,只管可收“小中见大”之功 ,但是 ,却无法以此真相与彼意义作恣意配对 ,这就限定了说明儒家伦理的社会功效的开阔视野。好比 ,无论怎么证明儒家伦理珍视小我私家修养 ,也不够以说它可以导向每小我私家的入世苦行 ,从而推动资本主义 (商业 )的生长。再次 ,类比性的要素阐发无法制止牵强附会。当人们总因此西方伦理的某一因子已孕育发生的近代屈从为参照系 ,去刻意爬梳中国社会历史中儒家伦理某一相似因子的作用 ,其可信性大值疑虑。就此而言 ,类型阐发 (typological analysis)就体现出奇特的价钱。类型阐发瞩意于理想类型 (ideal type)的建构。理想类型的建构要求 ,把历史生存的特定关连和事故聚集为一个复合体 ,而关连和事故是具有内在同等性的体系 ,从而体现出这一复合体的“典型性”;同时 ,为说明这一复合体的“个体历史”,应将关连与事故的因果阐发部署于客观大概性的探究中 ,遵照履历规矩。在此要领指引下 ,建构理想类型现实就成为建构社会举措类型 ,其中以目的态度为指引偏向的举措范式 ,又直接以价钱为取向。而那些要素性的个体事故和关连的阐发 ,也就不够以说明题目。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正是在此要领的引导下 ,阐发某一伦理类型与资本主义孕育发生关连的。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 ,从单个因素上视察 ,西方孕育发生资本主义的险些全部要素 ,另外地域也都具备。但从事故与关连的内在同等性上阐发 ,各文明古国的科学未到达社会广泛认同 ,未天生广泛应用的正义体系 ,中国的史学、印度的政治头脑、西方以外的音乐艺术、修建、高等教诲、行政管理、权利机制 ,都不如西方那么细密、公正。西方独具秘密观照、经济生存、技能、科学研究、军事训练、执法和行政构造的理性化特性 ,尤其是能够接纳理性化举措类型的社会精神情质——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 ,组成了资本主义的复合性孕育发生机制。 1而在中国 ,之以是未能开出资本主义这个履历性效果 ,则与儒家理性地顺应此世的伦理观相干。儒家维护现存社会 ,主张中庸之道 ,珍视血缘关连、剥夺统一品行的寻求 ,从而限定了理性的生长、职业的分途、劳动的公正构造与盘算 ,外加玄门的遁世观念的影响 ,以及有屈从的钱币制度的缺乏 ,产业权要制的低屈从行政体系、血缘体系的超执法运作 ,都市行会的非独立性 ,使资本主义无以在中国孕育发生。[ 2]马克斯·韦伯的类型阐发 ,相比于前述的要素阐发 ,信度有相当的增强 :一因此复合体看待伦理与社会的互动 ,克服了要素阐发以局部证团体的范围 ;二是透过经济征象 ,在其背后探求出支持某一经济举动类型的精神情质 ,克服了要素阐举事以捉住题目实质的缺点 ;三是理论坚定与履历真相有着完全的同等性 ,可以评释资本主义在西方孕育发生的一定 ,和在中国孕育发生的不行能性 ,克服了要素阐发不能说明中西同具某一条件为何西方孕育发生了资本主义生产要领而中国却未曾发育而出的缺陷。但韦伯的类型阐发由于三个契机受到寻衅 :一是所谓产业东亚兴起的儒家伦理担负了动力作用的“历史真相”;二是中国近古史研究中因对儒家伦理与市井精神的关连的再视察 ,“证明”了韦伯坚定的不行熟性 ;三是西方学者以反归纳重演绎的历史研究要领上对韦伯的类型阐发举行了批驳 (尤以卡尔·波普 carl popper以为韦伯的类型阐发未被证实为代表 )。第一方面引出了儒家伦理不光可以是范例型的 ,也可以是管理 为此 ,回复这样一个题目即是有益的 :若儒家伦理既可以是管理的又可以是范例的伦理体系 ,那么 ,资本主义在中国发育的伦理动力就不匮缺。反之 ,儒家伦理就只能是著力于人伦关连调治的古典范例伦理体系 ,无以对资本主义的公正劳动构造财产推进作用。二、理论状态 :从范例体系到天生机制儒家伦理理论自身 ,是一典型的范例伦理体系 ,它不是关注今世产业工艺流程的公正构造的管理伦理学。范例伦理学关注的是我们应当做什么。在理论主题上 ,它围绕三个中心题目 :一是品行品性善恶的鉴别 ;二是社会应该怎样构造 ;三是事物与履历内在价钱的盼望性。[ 3]在叙述题目的要领上 ,偏重于应当、绝对、下令的语式。换言之 ,在处理价钱与真相的关连上 ,它更珍视价钱的优先性 ,通常直接陈诉黑白善恶优劣。就此而言 ,儒家伦理虽难称为体系的范例伦理学 ,但确实可称为典型的范例伦理体系。
81 评论

王小虎呦

代表作品 出版时间 《中世纪贸易公司的历史》 1889年 《罗马农业制度的历史对罗马公法与私法的重要性》 1891年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1895年《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1896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部分1904年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部分1905年《古典西方农业社会状况》1909年《论解释的社会学的若干范畴》1913年《儒教与道教》1915年《古代犹太教》1917年《论新政治秩序下德国的议会与政府》1918年《帝国总统制》1919年《政治论文集》1921年《学术理论论文集》1922年《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1924年《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年参考资料来源:

245 评论

昂昂千里

1甘满堂简介甘满堂,男,1969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甘满堂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校聘以科研为主关键岗二级(2010-2012),2011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研究。[1]2主要教育背景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福建地方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唐文基教授,研究方向为“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研究”,师从李强教授,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合作导师林志扬教授)从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兼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顾问。“2007年暑期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研究课程班”,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时间:2007年7月23—8月3日。“第七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课程”,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社会学理论研究所、(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2010年7月28日—8月6日。3主持的研究课题1、2000年9月—2002年11月,主持省教育厅课题:《新时期城市社区理论与福州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之研究》,经费0.3万元。2、 —6,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文化教育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3T054。3、2003.9—2004.9,主持福州大学人才基金项目课题:《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经费1.5万元。4、2—10,主持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招标课题:《福建省“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经费2.0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4009。5、2004年12月—2005年6月,主持福建省委专项课题“建设‘和谐福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子课题:《福建省建设和谐社会的现状与基础》,此课题后列入福建省科技厅2005年重大软科学课题。6、2005年6月—2008年6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经费6.5万元,项目批准编号:05CSH005。2009年3月结题鉴定,等级为“良好”。7、2006年7月—2007年7月,主持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加强福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6B113。8、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2008年终身教育研究课题”《构建村级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案例研究》(一般项目)负责人。9、2009年7月,《员工乡土社会网对民营企业管理影响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5批二等资助(以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申请),经费3万。10、2009年8月,《当代闽台农村宗教信仰比较研究》获得2009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9B106。11、2009年10—2010年6月,主持《泉州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研究》,泉州市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经费4万元。12、闽侯县“上街南屿南通”、“青口尚干祥谦”、“甘蔗荆溪竹岐”三镇组团区域发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闽侯县发改局委托。13、11—12,主持“Traditional Religious Culture and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Entrepreneur Community in Southeast China”,(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CRCS),经费5万美元。14、2011年7月—2013年7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经费15万元,项目编号为:11BSH011。15、2011年6月30日-7月2日,主持第八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灵性资本与社会公益。16、2012年7-8月,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委托,开展福建省“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17、2012年11月-12月,受中国人民大学委托,在福州市、长乐市等地开展“城乡居民互助与志愿服务”调查。4获奖情况学术成果类1.论文《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论文《“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获得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3.专著《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获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个人荣誉类1.2007年10月,家庭获得福州市委文明办组织的福州市第二届读书月“十大书香门第”的称号。2.2009年获福建省委宣传部、人事厅、社科联组织评选的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3.2009年获得福州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5教学改革项目1、校级教改课题《福州大学两课教学网站建设》(第一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0年9月立项2002年9月结题)项目负责人。2、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概论〉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第三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2004年2月立项。3、校级精品课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4年12月。 4、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应用社会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5年11月。5、校级教改课题《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第五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08年6月。6、校级精品课程《文化人类学》建设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时间2010年10月。 [1]6著作情况1.《中华姓氏通史·孙姓》,20万字,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2.《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2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3、《海峡西岸和谐社会建设》,42万字,海风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7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学术期刊论文1.《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伦理》,《社会》2000年第9期。2.《加入WTO后的中国贫困问题》,《发展研究》2000年第11期。3.《对城市外来农民工街头非正规就业现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8期。4.《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本文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6.《清代闽西客家商人》,《客家》2001年第1期。7.《明清时期的徽商与福建》,《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8.《宗教·民间信仰·村庙信仰》,《福建宗教》2002年第6期。9.《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网络文化殖民主义》,《开放导报》2002年第9期。10.《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居委会与居民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福州市社区调查为中心》,《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1.《网络社会的社会控制》,《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12.《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13.《“议行分设”与业主委员会发展前景》,《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7期。14.《永定县高陂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调查报告》,《东南学术》2003年增刊。15.《创建节水型社会的社会学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6.《“数字小区”与业主网络“虚拟家园”》,《现代物业》2004年第2期。17.《闽侯傅筑泰山庙迎神赛会调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18.《大学生与六合彩——以福州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19.《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0.《城市小区物业管理自治的发展前景与实践困境》,《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1.《城市小区物业自治的实践困境与出路》,《中国房地产》2004年第10期。22.《社会学“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3.《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福建的基础与现状》,《福建理论学习》2005年第5期。24.《茶村纪事》,《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25.《构建和谐福建的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政策建议》,《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6.《福建沿海非法移民发生机制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0期。27.《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8.《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29.《福建村庙酬神演戏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30.《岗位安全与城市户籍——当前城市农民工社会性需求的三大层次及应对措施》,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31.《对地下六合彩误区的社会统计学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7期。32.《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33.《化解民工欠薪那些路可行》,《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2期。34.《同在蓝天下的渴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就业与保障》2006年第4期。35.《福建村庙文化》,《福建宗教》2007年第1期。36.《闽北茶神张三公》,《农业考古》2007年第2期。37.《从偷电到私吞水费潜逃》,《现代物业》2007年第6期。38.《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与村级治理——以福建乡村调查为例》,《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39.《情牵故土?功能主义——林耀华的福州乡村研究》,《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0.《闽侯县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科学发展观与福建社会建设实践》,《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模式》,《东南学术》2007年增刊第1期。《传统饮食商业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台湾农业探索》2007年第4期。《农民工住居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从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转摘。46.《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与流出地社会经济激发式发展——以福建省沙县依托沙县小吃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台湾民间信仰与农村社区生活》,《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台湾发展“有机茶”的经验与福建茶叶品质提升之路》,《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社会资本与县域经济发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教师》2009年第8期《“差生”:外来工子弟正在被“污名化”——对公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生形象的实证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稳定与农民增收》,《台湾农业探索》2009年第4期。《走近上街天主教村落社区》,《福建宗教》2009年第5期。《灵验与感恩——汉民族宗教体验的互动模式》,《民俗研究》(CSSCI)2010年第1期。《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拆迁改造的受益者》,《学习月刊》2010年第1期。《福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第二作者),《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福建论坛》(CSSCI)2010年第2期。《福州“小小区” 自管之路》,《现代物业》2010年第2-3期。《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以福州长安村为例》《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0年第3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综合竞争力》2010年第5期。《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对东南沿海农村抗争性集体行动的一种解释框架》,《辽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工荒:高离职率与无声的抗争——对当前农民工群体阶级意识的考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宗教与世界》(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内刊)2010年第6期。(二)文集论文1.《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调查报告》,康晓光、洪大用等著《NGO扶贫形式研究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2.《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力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建设——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招标课题研究报告》,福建省发展与改委员会编《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2005年。4.《农村民主建设调查(上)》,载王碧秀主编《科学和谐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5.《社会互动集体行动社会运动》,载张敦福主编《现代社会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6.Folk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Religious Experiences in China, Oct-2007,University of Wales P《海峡西岸城市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载《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4月。9.《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海外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载李其荣主编《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3月。《风险社会》,李斌主编《社会学概论》(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台湾宗教团体公益慈善事业概况及对两岸宗教交流的影响》,载福建省宗教研究会编《宗教缘·两岸情——加强新形势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研讨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三)报纸论文1.《关注城市农民工的贫困问题》,《中国改革报》2002年7月1日。2.《城市农民工贫困与保障问题之对策》,《中国社会报》2004年2月12日。3.《福建民间信仰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4月8日。4.《村民集体致富需要好干部》,《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5月31日。5.《第三届两岸三地高校社会学研讨会综述》,《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7月26日。6.《转型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福建日报》(求是版)2005年10月11日。7.《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日报》(求是)2005年11月3日。8.《民工欠薪问题的制度化解决之道》(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2月6日。9.《多方并举破解“工荒”》(专家视线),《福建日报》 2006年3月3日。10.《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4月24日。11.《构筑农村宜居环境》(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5月22日。12.《增强保障为农解忧》(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6月26日。13.《发展村集体经济至关重要》(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9月11日。14.《重视乡村老年协会的作用》(专家视线),《福建日报》2006年11月13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年9月1日。《建立健全物业自治机构》,《福建日报》(求是版)2009-12-15。(四)中国社会经济史论文(2000年以前学术论文)1.《以茶制夷-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止对英国贸易之目的》,《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2.《漫话明清福建商帮》,《炎黄纵横》1997年第3期。3.《明清福建民间溺杀女婴习俗形成原因及影响》,《福建史志》1997年第4期。4.《明清福建商人在国内活动探略》,《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5、《悄然兴起的福建高校饮茶风》,《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6、《在麦当劳喝茶》,《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5.《闽海豪商蒲寿庚》,《福建乡土》1998年第2期。6.《清代中国茶叶外销口岸及运输路线的变迁》,《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7.《清代福建地痞无赖与福建社会》,《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8.《说榕》,《福建乡土》1999年第3期9、《周恩来与福建事变》《福建党史月刊》98年增刊。10.《简论郑成功的情报工作的特色》,《郑成功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元代建宁喊山造茶诗赏析》,《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 [1]8教学改革论文1.《浅谈我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0年第2期。2.《“道德重整”与高校“两课”教学》,《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3、《创建“金色阳光”网站,推进两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1年第1期。4、《做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督导》,《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2期。5、《多校区大学新区校园生活归属感研究——以福州地区大学城为例》,《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4年第4期。6、《建设适应东南强校发展目标的校园文化》,《高等教育研究》(福州大学)2007年第4期。

296 评论

相关问答

  • 社会学年会论文集

    1甘满堂简介甘满堂,男,1969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甘满堂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校

    栤菊粅雨 2人参与回答 2024-03-26
  • 社会学年会论文集封面

    额,学习设计的同学们都会得把,主要是看哪种刊。教育的一般就是封面登的是学校图或者是风景,素一些的。发论文,可以找九品论文网

    拽拽小蘑菇 2人参与回答 2024-03-27
  • 通信年会论文集

    发表科研论文电力系统现象观测装置初步研究,华北电力学院学报电力系统负荷静态模型建立,华北电力技术直接法建立负荷动态模型的初步研究,华北电力技术专用通信芯片在继电

    清清河中 2人参与回答 2024-03-27
  • 雷达年会论文集

    同学,我是田雨,请你独立完成作业,如果有不懂的可以直接来问我

    春天的玉米粒 2人参与回答 2024-03-28
  • 社会学论文集推荐

    马克思。上研究生院以来越来越喜欢马克思。他老人家真是实在太太太太厉害了、对后继社会科学的影响太太太大了(……以下省略两千字)。在美国一般用的是Tucker那本

    刹那恍惚28 4人参与回答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