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5

内涵帝在此
首页 > 论文问答 > 当代世界文化与思潮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浅夏oo淡忆

已采纳
对你的问题我多写一个字都是下作
232 评论

Lucky小钰

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作为20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人,张光芒一直把自己的学术视野集中于近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尤其是启蒙思潮方面研究的拓展、深化与研究范式的转型方面,这一研究以其新型的思维方式和大胆开拓的探索精神正在引起研究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现代当代文学与思想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理性的追踪”(主持,2001-200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启蒙思潮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主持,2004-200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全球化语境下汉语写作的出路及对策”(主持,2006-2008)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代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子课题负责人,2005-2008) 开设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新时期文化转型与文学思潮20世纪中国经典作家启蒙主义思潮与20世纪中国文学 【主要著作】《启蒙论》(专著,上海三联书店7)《决绝与新生——五四文学现代化转型新论》(专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0)《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7)《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专著,上海三联书店4)《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7)【近五年主要CSSCI论文】《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哲学建构》,《文学评论》2读《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 《文学评论》1《混沌的现代性——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总体特征的一种分析》, 《 南京大学学报》3, 《新华文摘》18转载《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三次转型” 》, 《当代作家评论》5,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5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0转载《道德实用主义的陷阱》, 《河北学刊》3,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4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7转载《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 《当代作家评论》3,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4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1转载《五四文学理性精神批判》, 《齐鲁学刊》1, 《新华文摘》8摘编《论中国现代启蒙文学思潮的深层文化逻辑》, 《学习与探索》3,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5转载《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 《南京大学学报》1, 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4转载)《沈从文的理性文学观初探》, 《人文杂志》3,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1转载《胡风启蒙文学观新论》, 《人文杂志》3, 《新华文摘》9摘编《反观与重构: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研究范式》, 《郑州大学学报》4,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0转载《中国现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内在思想根源》, 《文艺争鸣》6, 《新华文摘》2摘编《现代性的信仰维度——论近年思想界对五四、文革的反思及误读》, 《郑州大学学报》4,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5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转载《从“鸳派”小说看中国启蒙文学思潮的民族性》, 《学术界》4,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2转载《道德形而上主义的三重境界》, 《河北学刊》4,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转载《“新启蒙主义”:前提、方法与问题》, 《人文杂志》1, 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3转载《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 《江海学刊》2,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3《席勒式的张力:在审美启蒙与人性启蒙之间》, 《江苏社会科学》4,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1转载《现代性与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清末民初中国“前启蒙主义”的内在矛盾》, 《中国文化研究》1《以像观心,诊断历史》, 《江海学刊》2《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潮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中国比较文学》2《中国新文学理性精神论纲》, 《 学习与探索》2《“莎乐美之吻”:作为形上存在的石评梅》, 《文艺研究》2002专刊《“流动的”文学史与范式价值》, 《天津社会科学》6《现代性视野中的现代都市文学》, 《学习与探索》4《知识分子的超越之境》, 《当代作家评论》4《论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启蒙意识之演进》, 《江汉论坛》10《穿行在恐惧与炫耀之间——荆歌论》, 《当代作家评论》5《刘长春散文的文化意蕴》, 《当代作家评论》1评杨联芬《现代性的发生:中国文学从晚清到五四》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4《现代小说文体与“想像的共同体” 》, 《江海学刊》1《思想史是文学史的风骨》, 《天津社会科学》 1;《新华文摘》9《当代作家宜“评”不宜“传”》, 《江苏社会科学》2《问题的当下性与理论的原创性——关于当代文化理论建构的一点思考》,《福建论坛》7《文化散文:在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贵州社会科学》5

168 评论

zeeleemoon

从世界文化史看枢轴时代 如所周知,「枢轴时代」(Axial Age, 800-200 B C)是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在40年代末期提出的观念。他指出在那个时代,古代旧大陆的几个主要文明地区,西从东地中海,东至中国的华北,南至印度的恒河流域,都曾同时产生了思想与文化的突破。在他原来的构想中,中亚古波斯祆教(Zoroastrianism)的出现也是包括在「枢轴时代」的文化突破 ,不过近年来学界对祆教是否开始於那个时代,已有怀疑与争议。但是即使把古波斯文明除外,我们仍然可以说,世界三个主要文明,西方、中国与印度,在它们早期发展的过程中,都曾经历过「枢轴时代」的文化跃进。   这篇文章有两个目的,首先是对历来有关「枢轴时代」的认识与研究,作一些大略的检讨,更重要的是: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对这时代的历史意义提出一些个人初步的看法。  一 西方学界对「枢轴时代」的看法   西方学界第一次注意到「枢轴时代」这个历史现象是十九世纪初叶。当时,法国的东方学家亚贝尔─雷慕沙(J P Abel-Remusar)已注意到公元前一千年间,在古代东西几个主要文明的区域 ,大约同时发生空前的思想跃进。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学者拉苏斯(Lasaulx)在他的论著 已经把这个现象提升到历史哲学的层次去反思。但是一个半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这个文化历史现象,虽迭有讨论,到今天,西方学术界的主流仍未给予这现象应有的重视,推究起来,大约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西方史学与社会科学界的主流,承袭了理性主义的传统,一向是从西方中心的思想架构去看世界历史的发展,自然很难看到非西方地区(如中国与印度)的文化思想跃进有何举足轻重的世界性影响,韦伯(Max Weber)所代表的学术传承就是一个显著例子。如所周知,韦伯对非西方世界几个主要地区的文化发展,曾著有一系列比较文化研究,但是因为他的思想架构是建筑在西方文明特殊发展出来的理性观念上,他虽然对中国与印度传统文化都有专著,却并未重视这些文化在「枢轴时代」所产生的思想突破的影响。   韦伯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传人,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在50与60年代,也是以西方特有的理性化观念为出发点,把世界各种文化放在一个统一的演化架构内作比较研究。不错,他也曾提到公元前六世纪以後在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圈内发生的「哲学突破」(philosophical breakthrough),但谈到古代文化发展的创新,他只认为古代西方的希腊与以色列是他所谓世界文明演化的「苗 社会」(seedbed societies),而中国与印度的古文明完全不在其列。韦伯与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是二次大战後在西方盛行的现代化观念的思想根源,可以说是现代西方学界的一条主流思想。这条主流思想在近年来,透过贝拉(Robert N Bellah)对宗教演化(religious evolution)的论著,特别是艾森斯塔特(Shmuel N Eisenstadt)的比较文化研究,开始正视「枢轴时代」在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意义,但他们对「枢轴时代」的认识是否会对西方学术主流产生影响,尚在未定之天。   这 值得顺便一提的是,在西方学术主流之外,对「枢轴时代」这观念也有一些反响,这 最重要的当数西方现代思想家佛吉灵(Eric Voegelin)巨著,《秩序与历史》(Order and History)。佛氏完全不同意黑格尔─韦伯这一思想传承对「理性」这观念所作的狭隘理解,因此他在评¤世界文化的发展时,可以对「枢轴时代」作相当同情的了解,但问题是他跳出了黑格尔─韦伯这一思想传承的小框子,却跳不出西方文化的大框子。他的基本思想毕竟还是以古希腊与希伯来的精神思想为本源,从这本源的深处他吸收了一些对宇宙与生命的感受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以此为根据他纵览世界文化的各主要发展,给予古印度与中国文化在「枢轴时代」所出现的思想跃进很高的评¤,但最後就生命与历史的 悟深度而言,他仍不认为後者可以与古希腊与希伯来文化在同时所产生的思想突破相提并论。   上面说到在西方学界主流内外对「枢轴时代」这一论旨所产生的一些反响,但这些反响却经不起西方学界在近三十年所涌现的一股强大思潮的冲击,这股思潮就是一般泛称之为後现代主义。这股思潮在两方面对「枢轴时代」的讨论间接地产生负面影响。首先,後现代的一个基本观念是否认主体意识对了解文化现象的重要性。而主体性的重要性正是「枢轴时代」论旨的一个前提:这个时代的出现正由於当时的一些思想人物的主体意识产生了突破性变化,否认了这个前提自然使人无法看到「枢轴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後现代思潮与「枢轴时代」论旨都重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但後者认为不同文化之间有高低发展之异,而前者则因为有文化相对主义的倾向而否认不同文化之间发展程度的高低差异性。二者在这方面观点的不同,自然使得「枢轴时代」这观念在後现代的思想圈 没有引起兴趣。   上面的讨论不但使我们了解为何「枢轴时代」的论旨迄今不能在西方学术界与知识界受到广泛重视,同时也可反衬今天重提这论旨的学术与文化意义。一方面它可帮助我们走出西方文化中心的思想框架去认识人类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认识「枢轴时代」这个文化现象,我们也可避免文化相对主义的陷阱,进而看到人类的一些共有经验在古代不同文化社区 形成内容不同的思想跃进,而这些跃进给此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想前提,也因此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 二 「枢轴时代」的起因   探讨「枢轴时代」这个历史文化现象,我们首先会问,为何这个现象发生在世界某些地区而不在其他地区出现?更重要的是:为何这个现象在古代几个主要文明地区同时出现?原因是甚堋?这发生缘起的探讨当然是重要而且极饶兴味的问题。西方学者从十九世纪初叶开始认识这现象时,就曾提出这个问题。当时有些学者曾以文化散播(cultural diffusion)的看法作为答案。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个文化现象先在一个地区出现,然後散布到其他地区。鉴於「枢轴时代」的文化跃进,在不同的文明地区,以不同的文字形式与思想内容表现,这种文化散播的说法当然很难成立。  也有一些学者试图从各文明的历史环境变动所造成的刺激与回应去解释「枢轴时代」思想突破的出现。例如德国学者亚佛得.韦伯(Alfred Weber)就曾指出公元前2000-1000年间,印欧游牧民族从今日俄国南部向外移动,四处迁徙,在公元前1000年以後开始与当时几个主要文明地区接触而产生冲击。因此他认为这种人口大迁移所造成外在环境的刺激足以解释为何印欧民族迁徙所至之处,当地人民受到震荡,对生命产生新问题与新思想,由此而有「枢轴时代」的思想创新。   此外,欧洲学者魏尔(Eric Weil)也曾经从环境论的观点提出类似的解释。他指出「枢轴时代」的思想突破都是在各文明发生崩解的过程中产生。这不是偶然,因为 答案补充 太多了,你自己到/clcjxs去看看

106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