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7

薇枫1988
首页 > 论文问答 > 汉语与汉字文化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n20120705

已采纳
1、 凝视汉字 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汉字,是炎黄子孙崇高的灵魂;见证了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汉字,是泱泱华夏不屈的意志。 伴随中华民族成长至今的文字,以它丰富的内涵、独特的神韵,向我们讲述了尘封的历史、古老的辉煌、灿烂的诗篇。汉字仿佛带有神奇的魔力,它给予我们吸收前人智慧、借鉴先祖教训的恩泽,它给予我们展望未来、开拓创新的力量。正因为有了汉字,悠久的华夏文明才得以沿续至今,流传深远。 我站在静静流淌的历史长河边,欣赏着古老汉字的神奇奥妙,赞叹着那些象征符号的优雅与美丽,可每当视线投向远方,我总是暗自忧心。汉字划出的轨迹正在渐渐消失,它的光芒正在渐渐黯淡,不再平静的水面泛起波纹映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 如果说童稚的文字歪歪扭扭,我们尚可以说灵性的文字总会成长,可青年人、中年人那软弱无力的字迹中,显示出汉字的力量在这白纸黑字中一点点消磨殆尽。曾经的那些苍劲有力、大气磅礴的书法变为如今的春蚓秋蛇,又怎能挥洒出行云流水的恣意,折射出凌云长空的锐气?更遑论将汉字的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了! 无尽的河水触到了一块潜藏的巨石,潜伏在暗处的隐患终于爆发,震荡出滔滔水浪,也震撼了我的心。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悠久传承、凝结了中华民族心血的汉字正在被人们遗忘。人们忘却了一横一竖中闪耀的智慧,忘却了一撇一捺中蕴藏的坚强,薄弱的意志被电子的洪流击垮。白纸上规规矩矩、毫无生气的铅字是那样刺目,像是汉字无声的呐喊。它们无情地质问,强有力地谴责:为什么要剥夺我们的力量? 人们说手写不够方便,无法顺应时代的潮流,新闻速记、桌面办公渐渐从传统的纸笔过渡到电子办公。我站在不再平静、暗流汹涌的长河旁,感到人们越发地依赖人工智慧而抛弃了自己的灵智,放弃了驾驭汉字的力量转而被不带灵性的铅字驾驭。就像华丽裹身的网络文学,剥开锦绣的外壳,也只剩下了空虚。那是苍白无力的文字,没有丝毫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文字所带来的空虚。 翻腾的波浪久未平息,汉字散发的光芒如同这河中支离破碎的泡沫,耀眼不在。然而光芒不会消散,因为中华民族的信念还在。 我站在这历史的长河边久久地凝视,仿佛看到了在时光彼方,汉字的力量爆发出绚烂的光芒。[点评]本文是一篇有文化底蕴、匠心独运的作文。作者以“凝视汉字”为题目,既紧扣作文材料,又令人深思。文章巧妙地将汉字与河水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并使之贯穿文章的始终,写出了汉字的神奇奥妙及优雅美丽,写出了汉字光芒耀眼不在的现状,写出了自己对汉字未来的信心及希望。文章语言流畅优美,用散文诗式的结构和语言演绎作文材料,表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扎实的写作基本功。文章观点突出,结构严谨。2、 致亲爱的汉字 大地作纸,手为笔,一个个可爱的象形文字蹦跳着走出历史的百宝箱;风云变幻,天地转,横竖撇捺勾勒出你姣好的容颜。可今天,我亲爱的汉字,你,还好吗? 如果不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的一炮走红,我不会听到你的哽咽啜泣。记忆中的你是那么高贵典雅,端庄美丽。恍然想起那首歌:“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做人也像它。”其实,我亲爱的汉字,你又何止是“方方正正”?《兰亭集序》里,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你鲜活的生命,你有筋骨,有血肉,或修长,或浑圆,秉性、精神、风仪各异,尺幅之间,众相毕现。你从远古一路走来,千古血魂未断。 中国人与汉字,似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国人书写传奇,汉字记载永恒。你用曼妙的舞姿演绎三皇五帝的丰功伟绩,你用撕心的痛哭哀悼忠臣志士的烟消云散。几千年的相濡以沫、相扶相伴,每一个国人的名字都深深镌刻在你的心里,你也早已融入国人的血液,同中华文化一起流淌。 可你做梦也不曾想到,日新月异的科技竟会让国人对你日渐疏远。那些你挚爱的人民,误读误写,提笔忘字,更有甚者,几乎不写一字。你开始怀念,怀念王羲之,怀念颜真卿,怀念米芾……怀念每一个曾为你注入过新鲜血液的人。你不明白,为何如今有十五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能做到出神入化的书法家却寥寥无几?你不明白,为何几千年的情谊,刻在骨子里的爱,竟可以轻易地舍弃? 哦,亲爱的汉字,看着你憔悴的面容,我也忍不住想哭泣。伴着我十几年的你,伴了国人几千年的你,又怎会离我们远去?请你放心,无论科技再怎么日新月异,我们也永远不会分离,毕竟你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了那么久,早已分不清哪一滴是血,哪一滴是你。我以生命的名义起誓:此生不相弃。即便天地老去,誓言不朽。相信会有无数同胞与我一样,守住对你的誓言,白首不悔。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你是活生生的存在。虽然你有那么多的形近字,可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专属的结构;虽然你有那么多的近义词,可每个词语也是近而不同。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汉字的生命不算完整。那些丢掉了汉字的同胞们,快拿起笔,找回那份遗失的美丽。[点评]这是一篇分析透彻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中围绕着汉字危机现象,通过汉字中蕴含的生命、汉字记载的永恒、汉字面临的现状及自己对汉字的看法等几个方面,对作文作料中的汉字危机现象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文章将汉字赋予人的性格,采用第二人称的口吻进行议论和抒情,文章中长句短句的参差错落,整句散句的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使用,显示出作者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2篇不错的文章供参考,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355 评论

伯符仲謀

1、《广韵双声叠韵联绵字的语音研究》,商务印书馆《语言字论丛》十七辑,1992  2、《试论段玉裁含韵说》,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92-8转载  3、《试论陈澧〈切韵考〉辨析重组方法的得失》,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94-2转载  4、《顾炎武对入声的认识及其影响》,《语文研究》2  5、《论南北朝卿字》,《古汉语研究》2  6、《试论汉字一形多音义》,《汉字文化》1  7、《〈玉篇零卷〉年代释疑》,《天津师大学报》3  8、《麟和汉民族历史文化》,《汉字文化》3  9、《从〈玉篇〉反切比较论中古时期的标准音》,《天津师大学报》5  10、《〈说文·鬼部〉字所反映的汉民族鬼神文化》,《汉字文化》2  11、《爹字二音考》,《辞书研究》,3  12、《〈说文〉·汉民族鬼神文化》,《说文学研究》1  13、《汉字学概说》增订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2  14、《<广韵>双声叠韵联绵字的语音研究》,《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   15、《试论段玉裁的合韵说》,《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   16、《试论陈澧<切韵考>辨析“重纽”方法的得失》,《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   17、《顾炎武对入声的认识及其影响》,《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   18、《从<玉篇>反切比较论中古时期的标准音》,《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   19、《“爹”字二音考》,《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  20、《汉字部首法取部位置的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08/15   21、《新版<辞海>的归部研究》,《说文学研究》,2008年6月  22、《西学东渐的中国语言学五十年》,《语言学论丛》,2008年11月  23、《异体字歧形偏旁研究》,《中国文字学报》(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12月  24、《与语文教学》,《语文建设》,2009年第7期  25、《GB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专著),语文出版社 ,2009年4月  26、《说文》转注诸说辩证 《汉语的历史探讨》 2011-1  27、谈谈与汉字部首归部相关的汉字切分问题 《语文建设》 2011年第3期  28、秦汉时期的汉字字序法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  29、汉字归部规则要科学实用 《语言文字报》 2011-4  30、国语运动与汉字检字法改革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  31、说文“从某”的部首法意义 《基于本体特色的汉语研究》 2011-10-1  32、《说文》转注说 《说文学研究》第六辑 2012-6-1  33、秦汉时期汉字字序法概说 《文字学论丛》第六辑 2012-6-1  34、《说文》“从某”承载的汉字部首法内涵 《中国文字学报》第四辑 Aug-12  35、《说文解字》“同意”说 语言科学 2012年第5期

311 评论

lathermatthaus

关于汉字文化的书你可以试下(现代语言学),之后,你自己多看看多写写,这毕竟是你要写的论文,自己写肯定百利无一害的~~

251 评论

相关问答